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地形测量要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3:42:15
文档

地形测量要求

十、地形测量10.1、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10.1.1、全站仪测图全站仪测图所使用的仪器和应用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使用6″级全站仪,其测距标称精度,固定误差不应大于10mm,比例误差不应大于5ppm;2、测图的应用程序,应满足内业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的基本要求;3、数据通讯宜采用通用数据格式。4、全站仪测图的方法,可采用编码法、草图法或内外业一体化的实时成图法等。5、当布设的图根点不能满足测图需要时,可用极坐标法增设少量测站点。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应符合下列要求:1、仪器的对中
推荐度:
导读十、地形测量10.1、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10.1.1、全站仪测图全站仪测图所使用的仪器和应用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使用6″级全站仪,其测距标称精度,固定误差不应大于10mm,比例误差不应大于5ppm;2、测图的应用程序,应满足内业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的基本要求;3、数据通讯宜采用通用数据格式。4、全站仪测图的方法,可采用编码法、草图法或内外业一体化的实时成图法等。5、当布设的图根点不能满足测图需要时,可用极坐标法增设少量测站点。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应符合下列要求:1、仪器的对中
十、地形测量

10.1、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

10.1.1、 全站仪测图

全站仪测图所使用的仪器和应用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使用6″级全站仪,其测距标称精度,固定误差不应大于10mm,比例误差不应大于5ppm;

2、测图的应用程序,应满足内业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的基本要求;

3、数据通讯宜采用通用数据格式。

    4、全站仪测图的方法,可采用编码法、草图法或内外业一体化的实时成图法等。

    5、当布设的图根点不能满足测图需要时,可用极坐标法增设少量测站点。

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仪器的对中偏差不应大于5mm,仪器高和反光镜高应量至1mm;

  2、应选择较远的图根点作为测站定向点,并施测另一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作为测站检核。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5等高距(0.20米);

3、作业过程中和作业结束前,应对定向方位进行检查。

全站仪测图的测距长度,不应超过表8的规定。

表8 全站仪测图的最大测距长度

比例尺最大测距长度(m)

地物点地形点
1:500160300
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采用草图法作业时,应按测站绘制草图,并对测点进行编号。测点编号应与仪器的记录点号相一致。草图的绘制,宜简化标示地形要素的位置、属性和相互关系等;

2  当采用编码法作业时,宜采用通用编码格式,也可使用软件的自定义功能和扩展功能建立用户的编码系统进行作业;

3  当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实时成图法作业时,应实时确立测点的属性、连接关系和逻辑关系等。

当采用无自动记录功能的仪器作业时,观测的水平角和垂直角宜读记至秒,距离宜读记至厘米,坐标和高程的计算宜精确至1cm。

    全站仪测图,可按图幅施测,也可分区施测。按图幅施测时,每幅图应测出图廓线外5mm;分区施测时,应测出区域界线外5mm。

    对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据、重测超限数据、补测错漏数据。对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应及时与计算机联机通讯,生成原始数据文件,存盘并做备份,加强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归档管理;

10.1.2  GPS-RTK测图

作业前,应搜集下列资料:

1  测区的控制点成果及GPS测量资料;

2  测区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的参数,包括:参考椭球参数,子午线经度,纵、横坐标的加常数,投影面正常高,平均高程异常等;

3  WGS-84坐标系与测区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参数及WGS-84系的大地高基准与测区的地方高程基准的转换参数。

转换关系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准转换,可采用重合点求定参数(七参数或三参数)的方法进行;

2  坐标转换参数和高程转换参数的确定宜分别进行;坐标转换位置基准应一致,重合点的个数不少于四个,且应分布在测区的周边和中部;高程转换可采用拟合高程测量的方法。

3  坐标转换参数也可直接应用测区GPS网二维约束平差所计算的参数;

4  对于面积较大的测区,需要分区求解转换参数时,相邻分区应不少于2个重合点;

5  转换参数宜采取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再进行优选。

转换参数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用范围,不应超越原转换参数的计算所覆盖的范围;

2  使用前,应对转换参数的精度、可靠性进行分析和实测检查。检查点应分布在测区的中部和边缘。检测结果, 平面较差不应大于±5c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30mm(为参考站到检查点的距离,单位为km);超限时,应分析原因并重新建立转换关系;

3  对于地形趋势变化明显的大面积测区,应绘制高程异常等值线图,分析高程异常的变化趋势是否同测区的地形变化相一致。当局部差异较大时,应加强检查,超限时,应进一步精确求定高程拟合方程。

参考站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测区面积、地形地貌和数据链的通讯覆盖范围,均匀布设参考站;

2  参考站站点的地势应相对较高,周围无高度角超过15°的障碍物和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或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3  参考站的有效作业半径,不应超过10km。

参考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收机天线应精确对中、整平。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

2  正确连接天线电缆、电源电缆和通讯电缆等;接收机天线与电台天线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3  正确输入参考站的相关数据,包括:点名、坐标、高程、天线高、基准参数、坐标高程转换参数等;

4  电台频率的选择,不应与作业区其他无线电通信频率相冲突。

流动站的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流动站作业的有效卫星数不宜少于5个,PDOP值应小于6,并应采用固定解成果;

2  正确的设置和选择测量模式、基准参数、转换参数和数据链的通讯频率等,其设置应与参考站相一致;

3  流动站的初始化,应在比较开阔的地点进行,并应避开水域、建构筑物等造成的多路径影响;

4  作业前,宜检测二个以上不低于图根精度的已知点。检测结果与已知成果的平面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5基本等高距(0.2m)。

5  作业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获取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查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

6  结束前,应进行已知点检查;

7  每日观测结束,应及时转存测量数据至计算机并做好数据备份,加强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归档管理;

不同流动站分区作业时,各应测出界线外图上5mm。

1不同参考站作业时,流动站应检测一定数量的地物重合点。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3(0.33m)。

2对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据、重测超限数据、补测错漏数据。保存、备份合格数据。

10.2 地形图测绘表示方法、测绘内容和取舍 

1、整个测区15公里带状地形图1:500地形图测绘基本等高距按 1.0米; 

2、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一般丘陵、高山地区间距为10m-15m,陡崖处测量脚与崖顶,不受上述间距,保持真实地貌,平坦及地形简单地区可放宽至1.5倍。地貌变化较大的地方应适当加密表示。各类控制点、地理名称注记等的表示,并着重显示与下一工序、建设有关的各项要素。

 地物、地貌的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的取舍原则,按现行的GB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执行。

3、在测绘地物、地貌时,绘制草图必须遵守“看不清不绘”的原则。地形图上的线划、符号和注记一般在现场完成。

4、地形图测绘内容和取舍

  1 地形图测绘应表示居民地、地物、管线及垣栅、境界、道路、水系、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

2地形图上应展绘出各等级平面控制点、图根点等测量控制点,并按规定符号表示。水准点成果数据保留到小数点后3位;平面控制点高程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碎部点高程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

   3 居民地是城市地形图的重要地物要素。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按实地轮廓准确测绘。

    房屋以墙基脚为准,并按建筑材料和质量分类,注记层次。临时性建筑物可舍去。图上宽度在0.5mm以下的次要巷道可不显示。

    房屋和建筑物轮廓凹凸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小于0.6mm的可用直线连接。房屋内部天井应区分。

   4 地物是判定方位、确定位置、指示目标的重要标志,必须准确测绘和按规定的符号正确地加以表示。

   5 管线及垣栅:永久性的电力线、通迅线均需表示,电杆、铁塔位置实测。同一杆上架有多种线路时,表示其中主要的线路,并做到各种线路走向连贯,线类分明。

    建筑区内电力线、通讯线可不连线,但应在杆架处绘出连线方向。

   6  道路:所有公路、大车路、乡村路均应测绘。车站及附属建筑物、隧道、桥涵、路堑、路堤等均需表示。在道路稠密地区,次要和临时性的小路可适当取舍。

    公路路中及交叉处、桥面等应测高程注记点,隧道、涵洞应测注底面高程。

    公路及其他双线道路在图上均按真宽依比例尺表示。公路、街道按其路面材料划分为水泥、沥青、碎石、土路等,以文字注记在图上。

    路堤、路堑均按实地宽度绘出边界,并在其坡顶、坡脚适当测注高程。公路路堤(堑)应分别绘出路边线与堤(堑)边线,两者重合时,可将其中之一移位0.2mm表示。

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宜中断,应按真实位置绘出。

    7  水系:河流、溪流、水库、池塘、沟渠、泉、井以及各种水工设施均应绘出。河流、溪流、水库、池塘等的水涯线,按测图时的水位测定,并注明施测日期。河流图上宽度小于0.5mm、沟渠宽度小于0.5m以单线表示。

    8  地貌及土质:自然形态的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石堆、土堆、陡崖、坑穴、冲沟、山洞、石灰岩溶斗、崩崖、滑坡等特殊地貌和人工修筑的梯田、陡坎、斜坡等用相应符号表示。

    当梯田坎坡顶及坡脚宽度在图上大于2mm时,应实测坡脚。

    各种天然形成和人工修筑的坡、坎,其坡度在70°以上时,可表示为陡坎;70°以下可表示为斜坡。斜坡在图上投影小于2mm时,也可用陡坎表示。坡、坎比高小于1/2基本等高距或在图上长度短于3mm时,可舍去。

    坡度在70°以下的石山和天然陡坎,可用等高线或用等高线配合符号表示。

露岩地、石、土堆、坑穴、陡坎、斜坡、梯田坎等应在上下分别测注高程。梯田内必须测注高程。

 各种土质按图式规定的相应符号表示。

    9 植被:地形图上应表示各种树林、苗圃、灌木丛、散树、树、行树、竹林、经济林等,并正确反映分布情况。花圃、草地等亦应表示。

    农业用地分稻田、旱地、菜地、经济作物地和水生经济作物地等。一年分几季种植不同作物的耕地,按夏季主要作物为准。

    10  地形图上所有居民地、道路(包括市镇、巷)、山岭、沟谷、河流等自然地理名称,以及主要单位等名称,均需进行调查核实,正确注记。

文档

地形测量要求

十、地形测量10.1、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10.1.1、全站仪测图全站仪测图所使用的仪器和应用程序,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使用6″级全站仪,其测距标称精度,固定误差不应大于10mm,比例误差不应大于5ppm;2、测图的应用程序,应满足内业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的基本要求;3、数据通讯宜采用通用数据格式。4、全站仪测图的方法,可采用编码法、草图法或内外业一体化的实时成图法等。5、当布设的图根点不能满足测图需要时,可用极坐标法增设少量测站点。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应符合下列要求:1、仪器的对中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