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3:40:05
文档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一、名词解释1.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position,ICP)/正中牙合/牙位: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即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颌骨的位置关系。2.后退接触位(retrudedcontactposition,RCP)/正中关系位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可再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左右),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而前牙不接触,同时髁突受颞下颌韧带深层水平纤维的不能再往后退,位于其在关节窝中的生理性后退边缘,在
推荐度:
导读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一、名词解释1.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position,ICP)/正中牙合/牙位: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即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颌骨的位置关系。2.后退接触位(retrudedcontactposition,RCP)/正中关系位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可再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左右),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而前牙不接触,同时髁突受颞下颌韧带深层水平纤维的不能再往后退,位于其在关节窝中的生理性后退边缘,在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

一、名词解释

1.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正中牙合/牙位: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

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即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颌骨的位置关系。

2.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正中关系位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

下颌可再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左右),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而前牙不接触,同时髁突受颞下颌韧带深层水平纤维的不能再往后退,位于其在关节窝中的生理性后退边缘,在保持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盘-髁复合体)紧贴关节结节后斜面的同时,下颌从该位置可作单纯的铰链开口运动,具有可重复性。此时下颌的位置称~

3.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休息位/息止颌位:人直立或端

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时,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约2~4mm,称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 space),下颌所处的位置称~

4.铰链运动:开口约为18~25mm时,髁突的单纯转动。(髁突运动:转动/铰链运动,

滑动运动)

5.铰链位:铰链运动过程中,髁突始终处于关节窝的生理最后位,RCP又称为(髁突

的)铰链位

6.铰链开口度:下颌髁突从闭口位开始作单纯转动运动,在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可有

18~25mm距离,该距离称~

7.正中关系(CR):髁突做铰链运动时,可使切牙处降颌约25mm,此运动范围内(铰

链开口度范围内)下颌对于上颌的位置关系称为正中关系。(RCP是CR的最上位,具唯一性)

8.铰链运动与铰链位: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 CR)指髁突的单纯转动运动,下颌

位于后退接触位时,髁突可以在关节窝内作单纯转动运动(铰链运动)而无滑动。

在铰链运动的过程中,髁突不离开后退接触位这一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置,故又可将后退接触位称为(髁突的)铰链位(hinge position),在该铰链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开口范围,称为铰链开口度,其在上下颌切牙切缘之间可达18~25mm

9.垂直距离(vertical dimension):下颌姿势位时的面下1/3高度,临床上用鼻下点到

软组织颏下点的距离表示。

10.咬合时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mension of occlusion,VDO):牙尖交错位时面下1/3

高度

11.牙合间隙:下颌姿势位时的垂直距离与牙尖交错位时的垂直距离之差,约1~3mm。

MPP面部垂直距离=ICP垂直距离+息止牙合间隙

12.长正中:正中牙合位和正中关系位之间这种前后向相距约0.5mm的位置关系称为~。意在

正常情况下这种矢状关系没有左右偏斜,仅有向前或向后运动。

13.正中自由域:正常人从RCP到ICP的前后向及左右向的运动范围

14.Bennett运动:下颌在侧方运动时整体地向工作侧方向滑动的现象称为侧移,又称

Bennett运动

15.):Bennett运动非工作侧髁点轨迹与矢状面之间的夹角称

Bennett角。一般不超过20°

16.Guichet根据非工作侧髁突最初前伸的4mm范围内的侧移发生的比例(侧移的时相特征),将侧移分为:

1)迅即侧移immediate side shift, ISS:非工作侧髁突离开正中关系位后立即出现

的,基本是直向中线方向的侧移

2)早期侧移early side shift, ESS:非工作侧髁突在向前内运动的最初2~4mm就已

完成了侧移过程

3)散布侧移distributed side shift, DSS:(临床最常见的侧移)侧移过程均匀地分

布在非工作侧髁突从正中关系为向前内滑行的最初2~4mm

4)渐进侧移progressive side shift, PSS:非工作侧髁突在前内方运动过程中成比例

地、逐渐地发生侧移

5)混合侧移mixed side shift, MSS:以上侧移类型的复合型台

17.:指下颌向各个方向所能作最大范围的运动。代表了

颞下颌关节、韧带及咀嚼肌等组织结构在下颌运动方面的功能潜力。常以下颌运动中切点的运动轨迹进行表示。

18.习惯性开闭运动:又名“叩齿运动”(tapping movement)为一种无意识地进行的

反射性开闭运动。被动的反射性运动

19.牙合架:用以模仿人上下颌和颞下颌关节,固定上下颌模型和牙合托,并能在一定程度

上模仿上下颌关系的仪器

20.面弓牙合架的一种仪器,包括牙合叉和弓体。

21.牙合干扰:咬合高点阻碍或干扰了下颌在保持牙接触情况下所进行的平滑协调的各向

运动,而迫使下颌发生偏斜运动或非功能接触,称为牙合干扰。包括前伸、侧方和后退牙合干扰。、

22.早接触:下颌由姿势位闭合,到上下牙发生最初接触的颌位,如果只有少数牙甚至

个别牙接触,而不是牙尖交错广泛的紧密接触,这种少数牙甚至个别牙接触,称为早接触。

23.磨牙症burxism:指人在非生理状态下咀嚼肌产生不自主收缩,使上下牙产生磨动

或紧咬,并使下颌正常生理休息位中断的现象,属副功能运动。根据发生时分为白天磨牙和夜磨牙,根据牙齿接触类型分为紧咬牙(正中磨牙症)和磨牙(非正中磨牙症)

二、填空

1.

2.下颌运动的形式:开闭口运动,前后运动,侧方运动

3.

4.

5.

6.

三、选择

1.下颌测量分析中的标志点、观测角度

1.标志点:

①下颌前部标志点:切点(下中切牙近中接触点)、磨牙点(第一磨牙近中颊

尖)、颏点

②髁突标志点:髁突铰链运动的轴点(髁点)

2.观测角度:

①观测平面: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

②基准平面:眶耳平面(多选),鼻翼耳屏线,牙合平面

2. 髁点运动轨迹的矢状面观(打印后把点和对应内容标记出来)

①前伸髁道:由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作向正前方的前伸边缘运动,此时髁突前伸运动的轨迹,称~

②前伸髁道斜度:前伸髁道与水平面的交角。

③非工作侧髁道: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向前、内、下方滑行,在前伸髁道的内侧通过。

④Fisher 角:从矢状面看,非工作侧髁道在前伸髁道的下方,二者之间的夹角。非工作侧髁道斜度大于前伸髁道斜度时,Fisher 角为正(正常,约2.7±2.77°),反之为负(关节盘运动有障碍)

2.髁突运动轨迹的水平面观

前伸:向前方的一条直线;

工作侧:向外方的一条短线;

非工作侧:向内稍弯曲的一条弧线。

下颌在侧方运动时整体地向工作侧方向滑动的现象称为侧移,又称Bennett 运动 (侧移:Bennett 运动;非工作侧5类型;工作侧)

3. 切点边缘运动

(Posselt 图形) ICP :牙尖交错位 RCP :后退接触位 B :最大铰链开口位 O :最大开口位 A :最大前伸位

PP :姿势位 h :习惯开口轨迹

切点边缘运动轨迹冠状观

O R ICP :牙尖交错位 PP :姿势位

L :向左侧方咬合运动边缘位

R :向右侧方咬合运动边缘位

O :最大开口位

切点边缘运动轨迹水平面观——哥特式弓

4. 咬合板类型及适应症:(分类:填空)

1) 稳定咬合板:

能消除牙合与颌位之间的不稳定性因素,同时消除有关 致病因素的有害作

用。症状消除后应逐渐降低咬合板牙合面的高度,直至牙合面磨穿,最后调改天然

牙,使肌位与牙位保持一致。

1. 适应症:肌功能亢进、肌痉挛及颌位关系的调整,紧咬牙夜磨牙,作为局

限性肌痛或关节痛治疗的辅助手段;对继发于外伤后的盘后组织炎症也有

一定疗效,有利于创伤组织的愈合

2. 分型:

a) 密西根型——尖牙保护型

正中关系位时咬合板能与对颌牙尖顶(后牙)、切缘形成同时、广泛、

均匀点状接触,非正中运动咬合板仅与对颌牙尖牙处有接触,其它牙

脱离接触,类似尖牙保护牙合

b) 俄亥俄型——互相保护型

正中关系位时后牙能与咬合板同时、广泛、均匀点状接触,前牙无接

触,下颌前伸滑动时前牙切缘能与咬合板形成广泛的同时均匀接触,

后牙脱离接触,类似“相互保护牙合”

3. 制作方法:取模→转移颌位关系→填倒凹,确定就位道→制作夹板→口内

调整

4. 使用方法:肌源性疼痛,磨牙症患者主要在夜间戴用,盘后组织的炎症必

需大部分时间戴用,关节内功能紊乱应全天戴用。如果戴用后疼痛加 重,

应停止戴用并重新评价和调整。

肌源性疼痛,磨牙症→夜间戴用

RCP

L R

→全天戴用

治疗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若超过6个月仍无效者应考虑器质性病变

2)he与颌位关系的不稳定、由he状态的突然改变所造成的及功能

紊乱如张口受限、咀嚼肌痉挛、下颌偏位等)(开he患者不宜戴用)

3)

4)Spee曲线过陡,个别下颌需要大量前伸)

5)

锁症状的患者,也适用于对骨关节炎的对症治疗。单侧枢轴咬合板主要用于

急性单侧不可复性关节盘脱位,轴点放在患侧第二磨牙去)

6)he力,作为保护性运动咬合板)

7)(颌位调整后的咬合重建,全牙列咬合重建前及关节适应性能

力判断试验的依据)

四、问答

1.下颌三个基本颌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种颌位之间关系1)RCP与ICP之间存在下列几种关系 a.一致性:RCP与ICP为同

一位置,即下颌骨不能后退,在人群中约占10%-15% b.协调性:ICP在RCP前

0.5-1mm。当下颌骨在后退位咬合时,下颌受牙尖斜面引导,使下颌直向前滑动

0.5mm-1mm,才达稳定中止位,即ICP。在人群中约占85%-90%。c.不协调性:RCP

与ICP不在同一位置,当下颌在后退位咬合时,由于HE干扰存在,而使下颌由RCP

偏到ICP,属非生理性he关系。2)ICP与PP关系:从PP位,下颌向前上移动1-3mm

到达ICP,这两个颌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的关系。

1.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

①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的关系。

②从牙尖交错位向后下退1mm左右即达后退接触位

③长正中(long centric):从后退接触位向牙尖交错位的移动范围内,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偏斜,称~。

•长正中使下颌在进入ICP时的冲击力得到一定的缓冲,有利于口颌系统组织结构的健康。•若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仅有单侧后牙接触,称后退接触位-牙尖交错位牙合干扰

④正中自由域:正常人从RCP到ICP的前后向及左右向的运动范围称~

⑤一位与二位:

一位:ICP与RCP为同一个位置。(10%,儿童稍多)

二位:ICP与RCP为两个明显不同位置

2.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

①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的关系

②从下颌姿势位开始,下颌向上运动1~3mm,并略向前移动,即达牙尖交错位

③肌力闭合道:开口再闭口时,下颌随升颌肌作用方向而运动,运动轨迹称~。

•肌力闭合道的终点称肌接触位(muscular contact position,MCP)

•正常状况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与ICP 一致(肌接触位与牙位一致)→表明ICP 与升颌肌功能协调

•若MPP 向ICP 移动中向上距离<1mm ,或肌牙位不一致→说明:咬合异常(早接触点)、肌功能异常

(约1mm ) RCP ————→ICP ↓(息止颌间隙1-3mm ) MPP

2. 磨牙症

1) 定义(n ):指人在非生理状态下咀嚼肌产生不自主收缩,使上下牙产生磨动或紧咬,

并使下颌正常生理休息位中断的现象,属副功能运动。根据发生时分为白天磨牙和夜磨牙,根据牙齿接触类型分为紧咬牙(正中磨牙症)和磨牙(非正中磨牙症)

2) 病因:精神、神经因素,牙合因素,咀嚼系统的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内分泌与药物因

素,遗传因素,局部刺激因素,磨牙症与牙周炎,其他引物(如肠寄生虫)

综上可以认为:1磨牙症源于CNS 的紊乱2牙合干扰与磨牙症密切相关,牙合干扰因素与个性及精神刺激在磨牙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3情绪不稳定型个体与磨牙症的发生有关4口颌系统的神经-肌肉功能紊乱是磨牙症发生的关键5仍需大规模的流行病学普查及多学科的共同探讨,以明确病因。

3) 临床表现(可与危害性一起记一下):

1. 没有任何自觉不适症状

2. 仅晨起时出现面部酸困感

3.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

4. 牙齿磨损严重,牙本质过敏和牙髓炎症状

5. 牙周炎表现

6. 全身和精神症状。

4) 危害性:(条框)

1. 对牙体组织的损害:牙体组织的丧失

2. 对牙周组织的损害:导致牙周创伤,牙周萎缩,牙槽骨吸收等

3. 对颌面肌的损害:引起咀嚼肌功能紊乱。肌肉肥大,肌肉酸痛

4. 对颞下颌关节的损害及与 的关系

5. 对患者精神的影响。

5) 治疗原则:

1.

2.

3.

4. 的发生

6) 治疗方法:

1. 咬合板:最常用。目的:阻断磨牙症,降低升颌肌群特别是咬肌的紧张度。

其中稳定性咬合板最常用

2. 调牙合

3. 肌松弛治疗:如理疗,咀嚼肌局部喷雾,肌痛点封闭,生物反馈,药物治

疗等

4. 心理治疗

矢状面

5.其他:口腔炎症处理,一般对症治疗,牙周炎治疗,正畸及修复

3.咬合板的作用:

PPT

1)去除牙合干扰,早接触,阻断异常刺激传入CNS

2)调整下颌髁突的位置,消除关节后区的疼痛

3)调整肌肉,解除肌痉挛,消除疼痛

4)保护牙、牙周

5)减少磨牙症

6)矫形作用,改正深覆牙合

7)咬合重建前的先期试定位

1)使牙合分离,抹掉原有习惯性记忆型,重建符合肌生理状态下的下颌闭合型,改

善咀嚼肌的功能状态。

2)暂时提供使TMJ更稳定的矫形位置

3)可用于建立一种最适的功能牙合状态。

4)用于保护牙齿和牙周组织免受异常牙合力的损害。

5)可以减少紧咬牙和夜磨牙等副功能活动,前牙松弛咬合板有一定的矫治深覆牙

合的作用。

6)建立适当的垂直距离和适度的切导关系,咬合板可作为咬合重建前有效的和可

逆性的评价措施,以及治疗的手段

4.调牙合

1)适应证

①为减小牙合因素对咀嚼系统任何部分的损伤,包括

1.导致牙体损伤的牙合因素;

2.引起创伤牙合的咬合因素;

3.导致的牙合因素;

4.导致磨牙症的牙合合因素;

5.导致头痛的牙合因素。

②食物嵌塞。

③口腔治疗(正畸、修复、口内、口外)后,为达到稳定的牙合接触关系。

④美观需要

2)步骤

a)经过一般治疗或咬合板治疗后,无肌功能紊乱和盘突失调

b)解释和训练:向患者解释调合的目的和步骤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训练正确作

各种运动

c)复杂案例→研究模型:复杂案例通过转移准确的颌位记录关系,在可调式牙合

架上进行分析和调牙合设计,然后在口内调he,以缩短临床操作时间

d)消除磨耗不均的个别牙尖、嵴和斜面,一般包括开沟,修圆和磨尖

e)查准早接触及牙合干扰部位并调改f)抛光脱敏

(以下应该考选择)

3)调改早接触点(怎么调)

a)非正中运动(前伸和侧方)都无接触,则调改牙窝和斜面;非正中运动有接

触→调改牙尖顶,降低牙尖的高度

b)工作侧和非工作侧运动时都无接触,调改牙窝。~都有接触,调改牙尖

4)后退牙合干扰的调改:判定接触区再磨改

5)前伸牙合干扰的调改

a)前伸牙合前牙牙合干扰:个别前牙早接触:个别呀,下颌唇面或上颌舌面,直至

前牙均匀接触,注意不能磨改ICP的解除关系。切缘相对时个别点的不接触,

应视为前伸he前牙接触不全,应考虑he修复

b)前伸牙合后牙牙合干扰:前伸牙合时后牙应无接触,若后牙有接触则视为后牙牙合干

扰,一般于7、8.脱色纸标记干扰点,磨改干扰点

6)侧方牙合干扰的调改

a)工作侧牙合干扰:磨改引导尖的内线面,不磨亚鉴定,并使工作侧保持多点接

b)非工作侧牙合干扰:通常位于支持尖内斜面(上颌后牙舌尖颊斜面和下颌后牙

颊尖舌斜面)。磨改脱色纸显示的高点,上下牙均可调改,直至非工作侧无牙

接触或轻接触位置

c)

文档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

牙合学重点分题型整理一、名词解释1.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position,ICP)/正中牙合/牙位: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即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颌骨的位置关系。2.后退接触位(retrudedcontactposition,RCP)/正中关系位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可再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左右),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而前牙不接触,同时髁突受颞下颌韧带深层水平纤维的不能再往后退,位于其在关节窝中的生理性后退边缘,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