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最后一个部分。这一节前两部分介绍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教科书在介绍物质的量时,直接说明它是个物理量,表示一定粒子的集合体,然后又直接给出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是如何确定的,直观明了,强调应用。然后提出化学反应有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要定量研究溶液中的反应,为了方便,引入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然后就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上看,本部分属于概念和基本技能,重点应该是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以及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将物质的量浓度运用于实验中,突出本章主题,也大幅度降低了化学计算的难度,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
3.会简单的实验误差分析。
㈡过程与方法
1.通过概念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从实际引出概念的思想,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
2.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本质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溶液配制实验,体会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学会反思、评价实验情况,提高实验探究和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2.培养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在实践探究中体会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2.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分析配制过程对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大小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步骤。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部分虽然属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教学,但并不枯燥。学生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已经能够体悟引入物质的量是为了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的方便。再从溶液的特点入手,自然而然的将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从而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接着就从概念入手,思考如何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在溶液的配制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如此编排教材和设计教学,避开了繁杂的计算和枯燥的讲解,更利于学生在思考和操作中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演示实验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设计思想
在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创设科学研究情境,运用科学研究办法,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教学设计思路为:
1.通过展示收集生活中的化验单和贴有标签的试剂瓶,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了解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通过配制100mL1.00mol/L NaCl溶液的过程的探讨、分析以及操作演示,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环节1: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引入 | [情景设置] 展示一张化验单、一瓶贴有标签NaCl 0.1mol/L的试剂瓶,请同学们试着表述标签的含义。 [讲解意义] 1、在化学实验中经常要用到溶液,同学们学了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为了操作方便,一般取用溶液时并不是称量它的质量,而是量取它的体积。 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由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所决定的。 3、如果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对于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非常便利,对于生产和科学研究也有重要作用。 【提问】下列方程式代表什么含义 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提问】这个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对于溶液,量取体积比称量质量更方便。大家想一想,是不是相同体积溶液中,所包含的溶质是等量的呢?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物质间的反应,物质的量之比比质量比简单。那么,怎样配制溶液,才能将物质的量和体积简单的联系起来呢? | [思考与交流] (1)NaCl 0.1mol/L表示: 1LNaCl溶液中含有0.1mol的NaCl (2)mol/L可能是哪种物理量的单位呢? A.质量 B.浓度 C.体积 (3)如何给物质的量浓度下一个定义?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类比物理中速度的概念) (4)请用一个数学表达式表示物质的量浓度 C=n/V(类比物理中速度的表达方式) 【思考,讨论】 从质量和物质的量两个角度分析定量关系。 【回答】是的,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 【思考,讨论】 让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包含一定物质的量的溶质。 | ||
环节2: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建立 | 【讲解】很好。如果知道了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就可以计算出任何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出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那就是物质的量浓度。大家觉得该如何定义这个物理量呢?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讲解】这里的B代表溶质,如果有具体物质就用具体物质表示,例如:c(NaCl)等。V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提问】大家想想它的单位是什么? | 【聆听,思考】 类比前面的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应该可以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学生板书】cB= 【回答】mol/L | 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类比、抽象概括能力 | |
环节3: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 【布置任务】配制100 mL 1.0 mol/L的NaCl溶液。 【提问】首先应该干什么? 【提问】怎样才能取出0.1mol NaCl ? 【提问】如果用托盘天平称,应该称多少? 【演示】称取5.9g NaCl。 【提问】然后该怎么办? 【评析】对学生提出的方案逐一评析,然后引出容量瓶。 【展示】100mL、250mL、500mL,1000mL四种规格的容量瓶。 【讲解】构造:颈部有刻度线,瓶身标有温度和容积,在该温度下,当液体的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标注的体积相等。 【提问】容量瓶中溶液怎么混合均匀呢? 【演示】指正学生操作,演示正确方法。 【设疑】也就是说我们后来一定要混匀。那容量瓶使用前一定要进行什么操作? 【演示】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方法。 检验程序: 加水→塞瓶塞→倒立→查漏→瓶塞旋转180°→倒立→查漏 【提问】称量好的固体能否在容量瓶中溶解呢? 【提问】那又该如何操作? 【演示】溶解、转移。强调操作要领,转移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提问】大家说是不是现在所有的溶质都转移到了容量瓶中? 【提问】那该怎么办呢? 【演示】洗涤2~3次。 【演示】定容。要点:液面离刻度线下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提问】当液面离瓶颈刻度线1~2cm时,为什么改用胶头滴管? 【追问】不慎超过怎么办?能否移出部分? 【提问】定容后是不是大功告成了? 【演示】摇匀。强调要点。 【演示】装瓶,贴标签。强调容量瓶不能久贮溶液,因此配好的溶液要及时倒入预备好的试剂瓶中。 | 【回答】计算n(NaCl) =1.0mol/L×0.1L =0.1mol 【回答】转化成质量用天平称,应该是5.85g。 【回答】5.9g。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同步实验,下同) 【思考、讨论】 可能提出的方案有: ①用量筒量100mL水,将NaCl溶于其中。 ②用量筒量100mL水,将NaCl溶于烧杯中。 ③将NaCl溶于水里,加水至烧杯100mL刻度线处。 【操作】请一个学生上去操作。 【回答】检查是否漏水。 【回答】不能。因为溶解可能伴有热效应,会影响溶液体积,甚至容量瓶的容积。 【回答】先在烧瓶中溶解。冷却后在转移到容量瓶中。 【回答】没有。 【回答】洗涤,并将洗涤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观察,思考。 【回答】确保凹液面不超过刻度线。 【回答】重新配制。 【回答】没有,溶液还不均匀,应该摇匀。 模仿,体验 | 训练学生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简单计算能力。 让学生了解容量瓶,和学会使用容量瓶。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体会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学会反思、评价实验情况,提高实验探究和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 |
环节4: 小结 |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 所用的主要仪器: 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 培养总结归纳能力,掌握操作步骤和主要仪器。 | ||
环节5: 学与问 | 【提出问题】P16学与问 | 思考讨论 | 学会简单的实验误差分析。 | |
作业 | 教科书P17第5题 P18第8题 | 课后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