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3:38:09
文档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七年级语文(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题号一二三总分分数一、积累与运用。(12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憔悴(jiáo)匿笑(nì)皂荚树(jiá)人迹罕至(hǎn)B.高邈(miǎo)锡箔(bó)酝酿(niàng)咄咄逼人(duō)C.系鞋带(xì)蝉蜕(tuò)桑葚(shèn)呼朋引伴(bàn)D.莅临(wèi)油蛉(líng)斑蝥(máo)淅淅沥沥(x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酝酿
推荐度:
导读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七年级语文(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题号一二三总分分数一、积累与运用。(12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憔悴(jiáo)匿笑(nì)皂荚树(jiá)人迹罕至(hǎn)B.高邈(miǎo)锡箔(bó)酝酿(niàng)咄咄逼人(duō)C.系鞋带(xì)蝉蜕(tuò)桑葚(shèn)呼朋引伴(bàn)D.莅临(wèi)油蛉(líng)斑蝥(máo)淅淅沥沥(x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酝酿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七年级     语文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题号总分
分数
一、积累与运用。(1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憔悴(jiáo)   匿笑(nì)    皂荚树(jiá)   人迹罕至(hǎn)

B.高邈(miǎo)   锡箔(bó)    酝酿(niàng)   咄咄逼人(duō)

C.系鞋带(xì)   蝉蜕(tuò)   桑葚(shèn)    呼朋引伴(bàn)

D.莅临(wèi)    油蛉(líng)  斑蝥(máo)     淅淅沥沥(x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酝酿    高邈    骄媚    翻来覆去

B.淋漓    荫蔽    憔悴    人声鼎沸

C.轻捷    奥秘    决别    咄咄逼人

D.郎润    喉咙    吝啬    淅淅沥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即将来临,同学们载歌载舞,大家都沉湎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

B.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这次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绞尽脑汁,深感自己知识储备不足。

D.鼎山公园玉兰花的花期就快到了,而且能从3月初持续到4月底, 参差不齐地开出数百朵花。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这一场雨,就完全驱走了冬天,就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树叶飘落的“刷刷啦啦”声。

C.在北中国的冬天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D.安妮·莎莉文老师来到我家,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5.在括号内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  ),便罩住了。

A.支起、撒些、拿着、一拉    B.撑起、放些、牵着、一拉

C.支起、放些、牵着、一拉    D.支起、撒些、牵着、一拉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孙子、曾子等古代先哲,子不是他们的名字,是古代对人的 尊称,用来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B.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立秋等。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小说集《朝花夕拾》。鲁迅,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家。

D.《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二、阅读与理解。(33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

8.诗中的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0分)

(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节选自《论语》)

(乙)

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③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④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

注: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②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③筐(qiè):书柜、书箱。④薨(hōng):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

9.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段2处)。(2分)

既 薨 家 人 发 箧 之 则 《论 语》 二 十 篇 也。

10.下列“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温故而知新

1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12.乙文中写赵普对《论语》是手不释卷,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请你结合甲文选择一条说说你在学习方面或者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3分)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7题。  (10分)

一亩地的父爱

①我上初中时,有一次趁星期天从学校回家,见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晾晒着刚从地里收获来的花生。那年月,花生对我们来说是稀罕物,只有来了客人或逢年过节,家里才可以买半斤或一斤,平时根本无法吃到。后来,乡里号召村民调查种植结构,推广大面积种植花生,并免费提供种子。村里大部分村民改种了花生。而我家仍旧种植的是小麦。倔强的父亲始终认为老百姓以食为天,花生米难道能顿顿当饭吃?

②晚饭时,闻着从邻居家飘来的煮五香花生米的味道,我抱怨父亲当时没选择种植花生,不然我现在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花生米,还可以带给老师和同学们吃。父亲骂我没出息,不像个男子汉。但母亲坚持要到邻居家买一些花生来给我吃,父亲却坚决制止,两个人继而发生了争执。我在心里站在母亲一边,因为我知道,父亲之所以急红了脸阻拦母亲去买花生,一定是虚荣心作怪,生怕邻居嘲笑他当初没种花生的失算。

③父亲和母亲的争吵让家庭气氛很压抑。我因为第二天要早起赶回学校,就抱着对父亲的些许不满早早睡下。第二天刚睁开眼,一股扑鼻的煮熟五香花生米味道就飘了过来。我趿着鞋奔到灶间,见父亲蹲在地上往炉膛里添着柴,母亲正在蒸气弥漫中从锅里往外捞煮熟的花生。一定是母亲最终说服了父亲,从邻居家买来了这大半盆花生,我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

④母亲说:“你爸在咱们都睡熟后,一个人冒着大风和小雨,悄悄到村里人秋收完以后的花生地,一镐一镐刨了一夜,把一亩多地深翻了一遍,才一粒一粒捡回了这大半盆花生,要亲手煮给你吃。”我心头一热,这才平生真正第一次细看蹲在灶间的父亲:头发花白、背微驼,一双布满了老茧和伤疤的大手正把柴送进灶膛,明灭的火光照亮了脸上沟壑的底部,虽然被灶膛中倒呛出的烟熏得不停咳嗽,但微眯的双眼分明透着一种笑意。

⑤我这时才第一次发现父亲真的老了,也第一次看到倔强的父亲流露出来笑会这样充满温情。望着父亲放在灶旁烘烤着的湿透的衣服,我心里发热,泪往下流,滴在了那冒着热气的花生上面。

⑥“不许吃着东西掉眼泪,要有个男子汉样!”父亲又大声教训我。我第一次感到父亲的吼声是这样的悦耳。

⑦走出家门去学校时,我绕道到父亲夜间捡花生的那块地,见新翻的泥土在阳光下冒着丝丝雾气。我的心口异常温暖,不只是我的衣服里揣着一包还未凉透的熟花生,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那被父亲深夜刨过的一亩土地,处处都在透着父亲对儿子无声的关爱。

⑧那一亩地的父爱,让我终生无以回报。

(摘自《散文选刊》)

13.选文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叙述了什么事件?(2分)

14.选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2分)

(      )——(      )——(      )——(      ) 

15.选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6.选文第④段中“头发花白、背微驼,一双布满了老茧和伤疤的大手正把柴送进灶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2分)

17.如果把“一亩地的父爱”改成“伟大的父爱”好不好?为什么?(2分)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8-21题。(9分)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①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③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④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⑤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⑥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⑦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⑧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⑨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⑩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接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⑾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⑿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⒀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8.本文的题目是《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结合全文,围绕着“眼泪”,请你概括李想的这一滴眼泪掉下来所经历的变化过程。(3分)

父母外出打工,他哭干眼泪──→挨别的孩子打,他昂着头,___________──→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没事人一样,____________──→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____________。

19.如何理解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头疼”?请你概括出老师头疼的原因。(2分)

20.“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为什么李想将“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2分)

21.仔细揣摩第8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2分)

三、运用与习作。(55分)

22.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5分)

(1)(辩一辩)对于交网友的利弊,众说纷纭,班上为此准备开展讨论会。请你说一说你对网络交友方式的看法。(要求:有观点、理由,80字以内)(3分)

(2)(选一选)古代关于朋友的称呼有很多,不同的称呼代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请选择相应的称呼分别填入下面的A、B、C、D处后的横线上。(2分)

①刎颈之交  ②贫贱之交   ③金石之交   ④患难之交  ⑤莫逆之交  ⑥竹马之交

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叫(A)       ,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叫(B)       ,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叫(C)       ,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D)         

23.写作。(50分)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心与心沟通的纽带。回首我们成长的历程,总有一些眼神让我们刻骨铭心,甚至给我们震撼的力量。浮躁的时候,爸爸的眼神让我们警醒;失落的时候,妈妈的眼神给我们力量;怯场的时候,老师的眼神使我们自信;苦恼的时候,同学的眼神令我们振作……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眼神?请以《难忘那个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字数600字左右。

 

参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12分)

1.B

【解析】A.憔悴(qiáo);C.系鞋带(jì),蝉蜕(tuì);D.莅临(lì);故选B。

2.B

【解析】试题分析:A娇媚。C诀别。D朗润。

3.C

【解析】A.“沉湎”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深深迷恋着,无法自拔。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使用错误。B.“不耻下问”意思是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可耻。使用错误。D.“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用在句中不恰当。故选C。

4.C

【解析】A.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将两个“就”改为两个“才”;B.不合逻辑,将“看着”改为“听着”;C.正确;D.成分残缺,在“我家”后面加“的一天”;故选:C。

5.D

【解析】第一空:“支起”强调从无到有地架起来;“撑起”强调使张开。这里是指用一支短棒把竹筛架起来,故应用“支起”。第二空:“撒些”是用手随意洒下,显得杂乱;“放些”则是用手放,位置较为固定。这里为了诱捕鸟儿,是随意洒下些秕谷,故应用“撒些”。第三空:“拿着”是用手攥着;“牵着”是用线、绳子等牵引。这里根据前文的“棒上系一条长绳”,可知是用绳子做牵引,故应用“牵着”。第四空:均为“一拉”,无须比较。综上所述,排序应为“支起、撒些、牵着、一拉”,故选D。

6.C

【解析】C.《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不是小说集,故选C。

二、阅读与理解。(33分)

(一)7.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解析】考查对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内容的筛选和提取。读懂诗句意思是答题的关键。如“水何澹澹”描写出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的画面是: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这几句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描写出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这几句写的是静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描写出沧海的壮观景象。

8.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用了互文的手法,描绘的画面是: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两个“若”字,表明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所以这两句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二)9.既 薨 /家 人 发 箧 视 之 / 则 《论 语》 二 十 篇 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故停顿是:既薨/ 家人发箧视之/ 则《论语》二十篇也。

10.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A.表示顺承关系;B.表示转折关系;C.表示顺承关系;D.表示顺承关系;故选B。

11.①只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但是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②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③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流水一般。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而,表转折关系;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于,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第三句重难点词语有:及,等到,到了……的时候。次日,第二天。处决,处理决断。

12.示例:“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习方法,今天依然实用,只有将旧的知识和新的体会联系起来,才能形成知识体系,全面掌握知识。

【解析】这道题考查阅读文段的感悟启示。注意题干要求:结合甲文选择一条在学习方面或者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学习方面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做人方面比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个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参考译文】

甲文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乙文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三)13.本文以花生为线索,主要叙述了父亲冒着大风和小雨用一夜时间重翻一亩多地为我捡花生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叙事线索和概括事件。本文记叙的故事是,我上初中的时候,花生是稀罕物,后来乡里号召种花生,大部分人家都种了,只有父亲坚持种小麦。闻着邻居家里飘来的花生香味,我开始抱怨父亲。母亲要去买,父亲执意阻止。第二天早上,我闻到了煮花生的香味,看到父母二人正在灶间煮着花生,我以为是母亲买回来。从母亲的嘴里,我得知是父亲晚上从别人家里一亩多的花生地里刨出来的。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爱,我流下了泪水。由以上分析可知,本文围绕着花生来组织材料,所以花生是叙事的线索。根据“人物+事件”的格式可概括情节为:父亲冒着大风和小雨用一夜时间重翻一亩多地为我捡花生。意近即可。

14.抱怨——不满——感激——终生难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感情脉络。根据第二段中的“我抱怨父亲当时没选择种植花生”可知,当别人家飘出花生香味时,我抱怨父亲我们家没种花生,可概括为:抱怨。根据第三段中的“就抱着对父亲的些许不满早早睡下”可知,当母亲想要去邻居家要花生时父亲不让,我表示出不满,可概括为:不满。根据第五段中的“望着父亲放在灶旁烘烤着的湿透的衣服,我心里发热,泪往下流,滴在了那冒着热气的花生上面”可知,当吃到父亲冒着风雨用一夜时间重翻一亩多地捡花生煮给我吃时,我非常感动,可概括为:感激。根据末段“那一亩地的父爱,让我终生无以回报”可知,这件事让我终生难忘,可概括为:终生难忘。

15.照应标题,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本段表达了我对父爱的感激与回报之情,点明了文章主旨,深化了文章中心。从结构上来看,收束全文,而且“那一亩地的父爱”照应了文章标题“一亩地的父爱”,使文章结构完整。

16.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苍老与辛劳,表现了父亲对“我”无言而厚重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头发花白、背微驼,一双布满了老茧和伤疤的大手”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送进灶膛”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头发花白、背微驼”表现了父亲的苍老,“布满了老茧和伤疤的大手”是父亲终年劳作所致,表现了父亲的辛劳。父亲为了子女一生操劳,为了满足孩子吃花生的要求,晚上刨了一亩地,却不说出。表现了父亲对我无言而厚重的爱。

17.不好。“一亩地的父爱”既概括了文章所叙述的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又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伟大的父爱”太过笼统抽象,不够形象具体。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题目。需联系文本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 “一亩地”点明了事件内容:父亲为了满足我吃花生的想法,晚上刨了一亩的花生地。“父爱”一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主旨:父爱的伟大与深沉,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以“一亩地”来修饰“父爱”,“一亩地”为实,“父爱”为虚,虚实结合,新颖别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伟大的父爱”只是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没有点出故事内容。在表达形式也过于平淡笼统,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18.不让眼泪落下来;    不哭;    终于掉下眼泪。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从“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可以概括出:挨别的孩子打,他昂着头,不让眼泪落下来;从“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可以概括出: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没事人一样,不哭;从“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可以概括出: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终于掉下眼泪。

19.“头疼”的意思是烦恼、苦恼;因为李想上课不认真听课,和别人打架,性情冷漠,不愿意和老师沟通,所以老师会感到“头疼”。(意近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题,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接着进行筛选,尽量从材料中筛选一些关键词句出来;最后再组织答案。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头疼”意思是让老师很烦恼、苦恼。根据“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即可概括出李想让老师“头疼”的具体内容。

20.父母回来后,李想得到了父母的关爱,特别开心和自豪,所以他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与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李想的父母常年在外,李想缺少关爱,一直很孤独。根据“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可知,当父母答应他不再外出打工,准备留下来陪伴李想。他重新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因此在同学面前将“娘”字故意拖长,体现了李想此时的骄傲和自豪,以及内心的喜悦之情。

21.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职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情境,发挥想象,组织语言,依据题干要求作答。从画线句前后文可知,李想的父母回家时因车祸受了伤,李想“连滴眼泪都没流”“跟没事人一样”,显得十分冷漠。“我”作为李想的老师,听到村民的议论,为自己作为老师的失职,没有走进李想的内心,使他不再冷漠而愧疚。运用心理描写,使用第一人称,合情合理地写出自己的内心活动即可。

三、运用与习作。(55分)

22.(1)示例一:我认为网上交友有很多好处。网上交友有助于结交更多的朋友,同时通过不同地域的朋友,能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扩大知识面。而且与网友倾述自己的烦心事,不会存在尴尬。(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网上交友不好。用网络聊天室、社区等来代替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会形成一种病态的网络交友瘾,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思辨性,要注意围绕着“利”和“弊”两个方面来写,要么写“利”,要么写“弊”,不能既有利又有弊,一定要观点鲜明。然后陈述利和弊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如“利”的方面可以陈述为: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坦诚心事,不用担心被身边的人知道。“弊”的方面,可以概括为:容易让网络上的这种虚拟的人际交往影响自己正常的现实的日常交往;沉迷其中,会不能自拔。

(2)(A)④  ;(B)②(C)⑤(D)①

【解析】此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关于古人交友,我们要弄清楚这些称呼分别指代的是什么样的交往。“刎颈之交”是指可以生死与共的朋友;“贫贱之交”是指在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金石之交”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友情;“患难之交”,当然就是在患难时结交的朋友,他们可以同生死共患难;“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他们志同道合;“竹马之交”是指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偏重于指异性朋友,出自于李白的《长干行》,也叫青梅竹马。此外,还有“忘年之交”,是指年辈不相当,年龄差距比较大,却结交为好朋友的人;还有“布衣之交”指的是平民间的友谊;“酒肉之交”指那些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朋友,多是贬义的色彩等等。

23.写作。(50分)

【习作点拨】   此题是一篇命题作文。1.审题:这一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是“难忘”和“眼神”。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印象深刻,意义重大、刻骨铭心,甚至给我们震撼的力量,才会难以忘怀。“眼神”,就是眼睛的神态。可以是喜悦、亲切、慈祥、纯洁、期盼、慈爱、坚毅,也可以是迷茫、暗淡、忧伤、抑郁、愤怒等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眼睛,能窥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此题的意图是要求写作者透过“眼神”这一窗口,表达对方心理的揣测,进而借这种神态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在写作时,选择给自己影响最深的“那个眼神”,刻画曾给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叙写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个故事。2.选材:提示中“浮躁的时候,爸爸的眼神让我们警醒;失落的时候,妈妈的眼神给我们力量;怯场的时候,老师的眼神使我们自信;苦恼的时候,同学的眼神令我们振作……”选材时可以考虑。有些同学一见“眼神”二字最先想到的便是母亲温柔慈爱的眼神,考场作文切记不要入大流。这样不仅不能够写出新意,而且很容易使写作的主题过于单薄。因而在选材的时候尽量用发散性的思维去思考,比如一个陌生人的眼神曾经给你带来过怎样难忘的记忆。在写作中关于身边熟悉的人并不是不可以触及,最主要是要有新意,要找到一个新的立意点。比如一个温暖的眼神带给你的并不仅仅只有温暖,还让你寻找到了信心与力量。3.表达方式:整篇文章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在文章最后可以写一段议论抒情文字,写出所感所悟,升华一下文章的主旨。4.细节描写:观察眼神,所以文章中一定要有大段的细节刻画,各种细节描写方式都可以酌情使用。5.文体: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记叙散文进行写作。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七年级     语文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题号总分
分数
一、积累与运用。(13分,选择题每题2分,6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笑(nì)     盔甲(ɡuī)      静谧(mì)      花团锦簇(cù)

B.倜傥(tì)     确凿(zháo)     秕谷(bì)      人声鼎沸(fèi)

C.憔悴(qiáo)   莅临(lì)       碣石(jié)     人迹罕至(hǎn)

D.竦峙(zhì)    仿膳(shàn)     徘徊(huái)    咄咄逼人(tuó)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抖擞  筋骨  撑伞  一年之计    B.狭窄  安适  慈善  披蓑带笠

C.地毯  稀疏  衣裳  倾盆瓢泼    D.睫毛  铃铛  造访  安静不动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合作蓝图正在一步步展开,这一好的趋势真是令人忍不住拍手称快。

B.老师告诫我们,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是不可取的。

C.春天悄然而至,走到花园里,各种花卉都已开放,正是群芳吐艳,美不胜收。

D.走进故宫,宫殿金顶、红门,这古色古香的格调,使人油然而生庄重之感。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和自我保护,民警深入各小学传授各类安全防范知识。

B.在这次“关爱社区老人”活动中,学校组织同学们给老人们送去了苹果、香蕉、梨、鸡蛋等水果。

C.大圩是广西古代“四大圩镇”之一,街道上铺着青石板,石板路两边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

D.家长要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

5.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甲:“请问尊姓大名?”乙:“本人尊姓胡,大名是贺成。”

C.我一个老农民,能和您结为亲家,实在是高攀了。

D.张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你的教学方法,我们希望您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6.经典诗文默写。

(1)幸甚至哉,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夕阳西下,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________,不亦乐乎?(《论语》)

(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二、阅读与理解。(32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这首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种景物起笔,有什么作用?

8.把“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用语言描绘出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0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③。

(《王戎识李》)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③信然:的确是这样。

9.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B.去后乃至(才)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D.唯戎不动(只有)

10.下列句中的“而”与“树在道旁而多子”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委而去    B.人不知而不愠

C.博学而笃志    D.温故而知新

11.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的“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B.(甲)文仅用百来字,就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C.(乙)文从“信然”一词看,其他孩子对王戎所讲的理由原来抱有不以为然的态度。

D.(乙)文主要告诉我们做事要亲力亲为,敢于尝试,决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6题。  (8分)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3.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为什么?(2分)

14.第③段中,“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2分)

15.“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16.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者从“看花”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2分)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7-21题。(10分)

母亲的痛

张春熙

①记忆告诉我,母亲常说痛。从我幼年时就开始说。

②或许是因为母亲没有文化,或许是因为母亲想强调一件事情的严重,总而言之,母亲常说痛。

③母亲说痛的时候很多。一日,母亲给了我一只碗,几分钱,要我去镇子的小店买芝麻酱。我去了。在返回来的路上,手捧着的碗里散发着扑鼻的酱香,我犹豫再三,到底是禁不住酱香的诱惑,用二拇指抹些许芝麻酱放进嘴里。那时候家里穷,没有零食吃,我自以为偷食一点芝麻酱算不上什么过错,尽管如此,我仍有些忐忑不安,于是自作聪明,将碗旋转了几圈儿,把摸芝麻酱的手指印迹遮盖住了……岂料,母亲还是觉察到了,只讲了一句话:“你的手指会痛的。”过了数日,在我的追问下,母亲替我揭了谜底:“我让你买那么一点儿芝麻酱,怎么可能旋转到碗边儿上去呢?”我羞红了脸……

④我家邻居的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枣儿熟了的季节,枣树上就像挂满了小红灯笼,十分好看也十分诱人。然而,严格的家规管束着我,不曾摘一粒枣儿。一日风雨过后,十几粒枣儿滚落到地上,多是些小个儿的、发蔫的。我肚里的馋虫怂恿着我走过去拾了起来,回家交给母亲。母亲看了我一眼,将枣儿洗了放进碗里。不等我笑出来,母亲早已领着我向邻居的小院走去,边走边垂下眼帘,说:“吃了这枣儿,你的肚子会痛……”

⑤母亲说“痛”的时候总是垂下眼帘,让我无法看清楚她的眼神——是冷峻,是生气,还是别的什么?但是,当我读小学的时候,终于透过一件事,自以为“读”懂了母亲的痛。当时的小学课程里,有一门被称作写字课。开始时是描“红模子”,让学生用毛笔在印好的红字上一笔一笔地描,从中体验写字要领。老师在审阅时认为哪个字描得好,就在这个字上画个圈儿,以示褒奖。我的“红模子”欠功力,老师给画的圈儿很少。我每次将“红模子”交给母亲时,心里惴惴的,总有几分愧疚,几分担心。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是圈儿多、圈儿少她心里还是有数的。每当这时,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与责怪,便浮现在母亲的嘴角上,但是母亲总会迅速地咬咬嘴唇,似乎是将忧虑咬碎,将责怪咽进肚里。母亲只是摸着我的头,说:“妈把油灯再挑亮点儿,儿子再练练。”说完就去干活了。其实,我真想让母亲数落我一顿,甚至打我几巴掌,因为我看见母亲微弯的后背,心里实在难过。难过极了,自责重了,就萌生了一个愚蠢的想法——一天下课以后,我趁老师不在,偷偷用老师的红笔在我的“红模子”子上加画了几个圈儿……我吹着口哨往家走,当我高兴而又不安地将这张“红模子”捧给母亲的时候,母亲先是端详了一阵儿,少顷,混浊的眼里储满了泪水……晚饭以后,母亲对我说:“老师画的圈儿很随意,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个个圈儿都封口。可是,你画的圈儿很笨拙,而且,每个圈儿都封口……”母亲的话讲得很平静,没有重责,没有讥讽,我却觉得无地自容。慌乱之中,我看到了母亲的眼神——严厉与信任、鞭策与希冀……

⑥如同大浪淘沙,如同风吹烟去,多少儿时的事已经跟随岁月逝去了,唯有母亲的痛却让我刻骨铭心!及至她老人家早已辞世,我也年逾花甲,却仍然记忆犹新,如影相随,督导我未做“手痛”“心痛”的事。而且也与后生晚辈讲起了“痛”——一日,我和老伴携儿孙去母亲的墓地探望,讲起了母亲与痛的故事。孩子们似乎并不很在意,我也没有强加于孩子们只言片语。但是,我分明看到母亲墓前的小树微微颔首俯身,我思忖,那是母亲在表达肯定和赞许之意,同时也含着深深的慰藉……

17.文中母亲所说的“手痛”、“肚子痛”和母亲的“痛”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理解它们的含义的?(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文章第三段思考:如果母亲没有察觉此事或认为此事不必大惊小怪,那么会产生什么后果?(2分)

19.文中有一句话与画线句“慌乱之中,我看到了母亲的眼神——严厉与信任、鞭策与希冀……”相照应,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我分明看到母亲墓前的小树微微颔首俯身,我思忖,那是母亲在表达肯定和赞许之意,同时也含着深深的慰藉……”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21.人们常说: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一位称职的“老师”吗?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三、运用与习作。(55分)

22.七年级(2)班组织以“我爱春天”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古诗赏春】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哪个角度写的。(2分)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从视觉角度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

②踏花归去马蹄香

(2)【精彩荐春】在“颂春诗朗诵”活动中,策划组征集到以下诗句,准备写在活动的现场渲染气氛。请在下面备选项中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项推荐给策划组,并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写出推荐理由。(2分)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广告护春】因为人类无止境地破坏自然,如今,朱自清笔下的春已失去了昔日的美丽。为了让人类重新拥有美丽的春天,请你拟写一则环保公益广告。(1分)

23.写作。(50分)

父母养育了你,老师培育了你,朋友帮助了你……大自然给你启迪,社会给你经验;挫折使你成熟,成功让你奋起……对于这一切,你一定心怀感激。

请你以《感谢     》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参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13分,选择题每题2分,6题3分)

1.C

【解析】A.盔——kuī;B.凿——záo,秕——bǐ;D.咄——duō;故选C。

2.B

【解析】B.“带”写作“戴”;故选B。

3.A

【解析】A.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句中用来形容人们对“一带一路”蓝图所带来的好的趋势的态度,用错对象;B.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句中使用合理;C.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句中使用准确;D.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句中使用准确;故选A。

4.C

【解析】A.缺宾语,应在“自我保护”后加“意识”;B.分类不当,“鸡蛋”不属于“水果”,应改为“送去了苹果、香蕉、梨等水果和鸡蛋”;D. 动宾搭配不当,应在“自主”前加“培养”;故选C。

5.C

【解析】A.家母:对人谦称自己的母亲。称对方的母亲不能用“您家母”;B.尊姓:询问对方姓氏的敬语。不能用于自己姓氏,“本人尊姓胡”使用不当;C.高攀: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多用于客套话)。使用正确;D.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多用于前辈对后代、领导对下属、大师对学生。使用不当;故选C。

6.(1)歌以咏志    (2)断肠人在天涯    (3)闻道龙标过五溪    (4)有朋自远方来    (5)落花时节又逢君    (6)一年之计在于春    

【解析】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咏、涯、溪、逢。

二、阅读与理解。(32分)

(一)7.①选取这两种景物,写景兼写时令。②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气氛。③“杨花”“子规”有象征意义,杨花,在古诗中常常象征“飘零”,寓意漂泊无定;子规悲啼,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④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1)翻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2)这是写景句,从写景句角度赏析。作用一:杨花是柳絮,杨花落点明了当时的季节是暮春。作用二: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杨花飘零,子规啼血,两种景物都是生命的痛苦,故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气氛。3)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众多景物中看到了这两种景物,也意味着作者内心情感也与之相似,作用三:故烘托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异乡的凄凉。4)景物描写,描摹画面。故作用四:语言生动,给读者丰富的画面感。

8.我把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风到你远谪的地方,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翻译。翻译诗句时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景物,结合诗歌主题、整体氛围、作者情感,合理想象,生动描绘。示范:我把我对你的担心、忧虑、关怀都托付给善解人意的明月,让它随着风陪伴你一起去到那偏僻的夜郎,给予你一丝慰藉。

(二)9.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C项有误,“顾”意思是“回头看”。故选C。

10.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例句“树在道旁而多子”的“而”表示转折。A.表示顺承;B.表示转折;C.表示并列;D.表示顺承;故选B。

11.D

【解析】D.分析有误,乙文中,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告诉我们遇到要多分析,不能盲目随大流。故选D。

12.(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2)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意思:(1)引,拉;之,代词,指元方;(2)尝,曾经;游:游戏,玩耍。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三)13.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意蕴丰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沉的怀念,而且展示了作者对苦难历程的生命感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理解。表层含义即标题在文中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即结合文章理解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秋天”常常隐隐的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喻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真正体会到母爱的坚韧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沉的怀念和无尽的感激。

14.有意的动作。有意挡在作者的视线,不让窗外的衰败的景象触发儿子的伤感情绪,希望他能从痛苦心境中走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结合文段内容分析。③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落叶总会让人想到凋零、枯萎,想到生命的终结,“我”此时的心境是感伤甚至是绝望的,母亲“挡”在窗前的动作,是有意为之,不想让“我”看到窗外的衰败的景象,不想加重“我”的伤感情绪。联系下文“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母亲希望他看到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到生命的顽强,希望他能从痛苦绝望的心境中走出。

15.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语句的含义。通读全文,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相关语句分析作答。①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可以看出,“我”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暴躁且绝望。此时的母亲身患绝症,但她守护在“我”身边,想尽办法鼓励“我”,“好好儿活”是母亲希望儿子坚强面对困境,能够好好珍惜生命,活下去,活得坚强,活得精彩。

16.①身患重病的母亲,一直热切地期待陪我“看花”,表现母亲对儿子细腻的呵护和关爱,从中“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②母亲病逝后,“我”终于在“看花”时,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领悟到人要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段“‘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②段“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在“我”颓废不振时,母亲想带“我”看菊花,是为了重新燃起“我”对生命、对生活的希望,而那时,她身患重病,“我”从中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及母爱的无私伟大。⑦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母亲病逝后,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理解了母亲话和她对“我”的良苦用心,“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表明“我”懂得了要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道理,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

(四)17.(1)不是。“手痛”、“肚子痛”是母亲对“我”含蓄的指责     (2)母亲的“痛”则是暗示“我”犯错误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段落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文中第③段“你的手指会痛的”,是在“我”偷吃了芝麻酱之后,并自作聪明做了掩饰之后母亲说的,第④段“吃了这枣儿,你的肚子会痛……”,是在“我”捡了邻居家掉落的枣儿之后母亲说的。母亲所说的“手痛”“肚子痛”这些后果都是在“我”犯错之后,所以母亲对“我”所说的“手痛”、“肚子痛”其实是母亲对我含蓄地指责。母亲说“痛”时,其实是母亲在暗示“我”犯错误了。

18.如果没有及时察觉,那么“我”第一次撒谎会成功,“我”也会因此而得意,而且以后会有更多的谎言,“我”将变成一个不诚实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文章第③段主要写了“我”偷吃了芝麻酱,为了掩盖这件事而向母亲撒了谎,母亲发觉之后,在“我”追问下告诉了“我”原因,“我”感到很羞愧,此时母亲的行为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如果这个时候母亲没有察觉此事或者是认为这件事不用大惊小怪,“我”肯定会为了自己撒谎成功而沾沾自喜,那么以后“我”肯定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说更多的谎言,“我”将会变成一个满嘴谎言不诚实的人。

19.“我无法看清楚她的眼神——是冷峻,是生气,还是别的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照应。照应,有段落中的前后照应和文章的首尾照应。它的特点是前边提到的景、物、人、事,言、行、等,为了达到笔者的写作目的,在后边又提及到。本题为段落中的前后照应。“慌乱之中,我看到了母亲的眼神——严厉与信任、鞭策与希冀……”是在第⑤段末尾,此时的“我”因为偷偷用老师的红笔在我的“红模子”子上加画了几个圈儿,被母亲发现了,然后“我”看到了母亲的眼神。故找相照应的话,就从此段前文中找没有看到母亲眼神的那句话即可。即为第⑤段首句“我无法看清楚她的眼神——是冷峻,是生气,还是别的什么?”。

20.拟人。含蓄地说明“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没有做“痛”的事,母亲会因此而含笑九泉。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解答此类题目,先判断出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然后根据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要点作答即可。“我分明看到母亲墓前的小树微微颔首俯身”此处赋予了“母亲墓前的小树”人才有的姿态“颔首俯身”,可判断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思忖,那是母亲在表达肯定和赞许之意”一句可知,此时“我”看到母亲墓前的小树,联想到母亲的言行,自己揣摩“小树颔首俯身”那是母亲对现在的“我”表示欣慰,因为“我”没有做“痛”的事情,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

21.是。她善于培养孩子的美德,用温和的方式使孩子认识到错误,并自我反省,改过自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是”,然后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阐述自己的观点。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在“我”犯错后,告诉“我”会“肚子痛”“手痛”的故事,含蓄地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教诲,着重培养“我”的品德。所以本题在说明理由时,可围绕母亲对“我”的教育方式作答。母亲注重对“我”品德的培养,温和的教育方式,让“我”能够自己认识到错误,从而改过自新,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成为一个拥有美好品德人。

三、运用与习作。(55分)

22.①从听觉角度

②从嗅觉角度

(2)示例:我选择D。理由:因为这句诗运用对偶的形式与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另外诗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衬托出早春的生机勃发的气息。

(3)示例: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23.写作。(50分)

【习作点拨】作文标题“感谢_______”。这则半命题作文,意在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生活,体验感恩之心。本题审题无难度,给考生提供了极大的写作空间,取材范围极广,但凡有值得感谢之处均可入笔。需要精心补题。很明显,横线上要补充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点明自己要感谢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事,可以是具体可感的实体,也可以是虚幻的东西……要根据自身情况入手,如果你的才情普通,就选择实际一点的内容写,比如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如果你笔力深厚不甘平庸,可以别出心裁,求新求异,比如石缝中的小草,那一记耳光,那次停电……但一定要坚持从小处入手,从擅长入笔的原则

文档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七年级语文(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题号一二三总分分数一、积累与运用。(12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憔悴(jiáo)匿笑(nì)皂荚树(jiá)人迹罕至(hǎn)B.高邈(miǎo)锡箔(bó)酝酿(niàng)咄咄逼人(duō)C.系鞋带(xì)蝉蜕(tuò)桑葚(shèn)呼朋引伴(bàn)D.莅临(wèi)油蛉(líng)斑蝥(máo)淅淅沥沥(x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酝酿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