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的安排,内蒙古地区调研组于2009年7月18日至9月20日对内蒙古设立的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5个综合试验站涉及的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5个盟市15个旗县肉羊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深入养殖户、加工企业实地了解 和咨询,召开座谈会等,对我区肉羊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肉羊产业现状
我区拥有发展养羊业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拥有13亿亩草原,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4,草原面积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70%以上。居我国五大牧区之首,也是我国养羊业主产区。无论是其饲养规模、羊肉的产量,在全国均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内蒙古羊肉产量为72.4436万吨,占全国羊肉总产量(435.5万吨)的16.63%和内蒙古肉类总产量(229.9138万吨)的31.51%。2006年内蒙古羊肉产量达到81万吨,占全国羊肉总产量(469.7万吨)的17.2%和内蒙古肉类总产量(256万吨)的31.%。预计到2010年内蒙古肉类产量达到300万吨,肉类综合加工率达到85%(内蒙古年鉴,2007)。目前全区有年加工肉羊100万只以上的企业1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200多万t。2008年内蒙古羊存栏数为8442.9万只,占全国存栏数的14%,居全国首位。其中绵羊存栏5441.0万只,山羊存栏3001.9万只。2007年羊肉产量为80.8万吨,2007年羊肉产量为81.3859万t,居全国首位。肉羊出栏率达60%以上。肉羊品种资源丰富,拥有产肉性能好、适应性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呼伦贝尔羊等地方良种,还有新育成的巴美肉羊。同时有从国外引进的多赛特、萨福克、德国美利奴等专用肉羊品种。种羊场的建设布局日趋完善,已建设了一定规模的种羊场50个,每年可提供种羊3万余只,为全区养羊业生产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截止到2008年,全区已建成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肉羊加工企业350多家,年设计加工能力近5000万只。实际加工肉羊270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近250亿元。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加工企业。目前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全国驰名商标4家,上市公司2家。此次调研的五个盟市是自治区肉羊主产区,其中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的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和呼伦贝尔羊是草原畜牧业最具代表的品种,是我区肉羊产业走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品牌和优势所在。另外,巴美羊已列入国家主推优质肉羊品种行列,为下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肉羊产业正在成为继乳产业和绒产业后我区蓬勃发展走向全国的新兴产业,成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此次调研的养羊户共51户,基本情况如下:
养殖场性质:在调研的养羊户中,主要为育肥场的有45户,占88%;育肥为主、种羊为辅的有2户,占4%;主要为种羊场的有1户,占2%;种羊为主、育肥为辅的有3户,占6%。
养殖场所有制形式:散养户有47家,占92%;企业有3家,占6%;国有单位有1家,占2%。
养殖场规模:养殖场规模在100-4000之间,其中100-1000头的有46家,1000-4000只的有1家,4000头以上的有4家。
养殖品种:养殖的品种随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各地区以本地的土种羊和引进品种及土种羊或小尾寒羊的杂种羊为主,如呼伦贝尔细毛羊在海拉尔占养殖羊品种的60%。引进品种西部区以德美、巴美羊为主,有少量的杜泊羊、道赛特、德克赛;东部地区以无角道赛特、萨福克和德美羊为主。在锡林郭勒勒盟主要以饲养本地品种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和德美羊为主;巴彦淖尔市地区主要饲养巴美肉羊、德国肉用美丽奴、部分小尾寒羊以及巴寒杂交羊、当地土种羊等,在赤峰市主要饲养进口羊(道赛特、萨福克、德美羊、德克赛)及其杂交羊后代和细杂羊以及毛肉兼用细毛羊;在呼和浩特市主要饲养进口肉羊(杜波、德美、萨福克和道赛特等)、小尾寒羊及其杂交后代为主。
品种改良与育种:调查的区域基本没有统一的育种方式,只有前身是国家畜牧场的现在还存在对公羊的统一调配,集中饲养,统一管理,比如赤峰敖汉种养场、赤峰金峰牧业公司、巴美肉羊种羊场、锡盟乌珠穆沁羊种羊场,其余基本上是由老百姓自己管理,自己发展;生产性能测定基本不开展,特别是本地品种的选育,没有良种繁育体系,也不搞选育,全部自由发展。杂交改良尚未研究出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具体杂交优势,只是拿来品种就杂交,而且现在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已有10多个,基本一个地区五花八门全部有引进品种杂交,肉羊合成系未建立。只是在开展经济杂交。种羊没有统一的管理。
基础设施:牧区养羊基本全部依靠放牧方式,只有简单的羊舍,能够把羊圈住就可以了,饲喂设备在牧户家里很少有。由于全年放牧,只有在春季羊的膘情和体力严重下降时才补饲,补饲时也简单的把整捆草放到羊圈里就可以了,没有配套的饲喂设备,这样造成羊只营养严重缺乏,四季饲养和营养不平衡,浪费了大量的饲草料和羊的体能。
产业化程度:虽然近年来一批羊肉加工企业和餐饮企业进驻肉羊养殖主产区,例如草原伊盛、小肥羊、小尾羊、海拉尔元盛、苏尼特肉业、草原金峰、敖中公司、锦绣大地公司等企业,但是在牧区由于季节性出栏,不能均衡供应羊肉,制约了产业链的发展,再加上肉羊高的附加值没有体现出来。牧民养羊不论什么羊、什么部位全部一个价,而且很微薄。特别是草原羊肉虽然在人民心里有口皆碑,但没有在行业中形成标准,造成所有的羊肉全部一个价,老百姓养羊只有大大降低养殖成本来获取微波利润,这样长此下去,在肉羊产业链的育种、养殖、营养、疾病等问题就随之而来,甚至产业链断裂,肉羊产业整体下滑。
扶持力度:各级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老百姓养羊、企业饲养以及协会参与,特别是补贴的力度不强,再加上补贴没有对症下药也造成了养殖环节出问题。
饲养模式:饲养方式也随地域的不同而不同,西部区主要为舍饲,东部区以舍饲半舍饲和放牧为主。
牧区冬季补饲:在调研的养羊户中,大部分在11月到5月间补饲,其中12月份到第二年4月份补饲的占一半以上,个别西部区育肥场全年补饲。日补饲的干草、秸秆量为:羔羊1-1.5kg/只,母羊1.5-2.5kg/只,种公羊2.5-3.5kg/只;日补饲的精料为:羔羊0.2-0.5kg/只,母羊0.3-0.35kg/只,种公羊0.5-1.0kg/只。
饲料品种:养羊户使用的粗饲料主要有青干草、玉米秸秆、麦秆、葵花秸秆、葵花盘、草粉等;青绿饲料主要有苜蓿、杂草,部分养羊户使用甜菜等;青贮饲料主要为全株玉米青贮,部分西部地区利用当地的食品工业副产品番茄皮作为青贮原料;能量饲料主要为玉米,个别有用混合饲料;蛋白质饲料以豆粕和混合饲料为主,有的还辅以葵饼;矿物质、维生素和饲料添加剂,大部分用户都是利用盐砖,少部分添加了碳酸氢钙和维生素。粗饲料:37.5%的养羊户靠外购获得,62.5%的为自产;60%多的养羊户对粗饲料没有采取调制,有25%的养羊户粗饲料的调制方法为黄贮,只有不到15%的养羊户粗饲料的调制方法为青贮。青绿饲料:青绿饲料的来源62.5%为自产,37.5%为外购。青贮饲料:青贮饲料的来源75%为自己制备,25%为外购。干草的制备:在东部区草原地区,干草的制备为打捆,而在西部地区,干草主要为粉碎和制作草粉等。主要被用作饲料的农作物秸秆为:玉米秸、豆秸、葵花秸、小麦秸、葵头、莜麦秸、大麦秸、谷草、葵花壳、葵花盘。总的来说,西部巴盟等农区,秸秆可以常年供应,但在东部牧区,秸秆达不到常年供应,总体有30%的农户达不到秸秆常年供应。西部100%常年供应,东部只有30%可以常年供应。被用作饲料的农副产品有:葵花盘、甜菜叶、番茄皮、甜菜渣、麸皮、玉米皮、番茄皮、葵花皮、植油粕、酒糟、糖蜜。被用作饲料的食品工业副产品主要有:麦麸、葵仁饼、番茄皮、酒糟、甜菜渣、葫芦皮、油渣、葵花壳、啤酒糟等。在所调查的养羊户中,饲草料基本能够自给自足。
饲料类型:养羊户中全部由自己的饲料加工设备,大多采用自己配制饲料的方式,配方中以玉米为主,高达55%-66%,详细情况见下表:
自配精料配方
序号 | 名称 | 比例(%) | 序号 | 名称 | 比例(%) |
1 | 豆粕或大豆 | 8-18 | 10 | 棉粕 | 8 |
2 | 玉米 | 55-66 | 11 | DDGS | 4.5-15 |
3 | 葵花粕 | 12 | 12 | 糖蜜 | 4 |
4 | 预混料 | 5-15 | 13 | 菜籽饼 | 5 |
5 | 小苏打 | 1-2 | 14 | 棉籽饼 | 7 |
6 | 麦麸 | 8 | 15 | 菜籽油 | 0.5 |
7 | 麻渣子 | 8 | 16 | 酵母粉 | 2 |
8 | 食盐 | 1-1.5 | 17 | 其它 | 2 |
9 | 添加剂 | 2 |
饲喂方式:养羊户中,有60%的日喂三次及以上,有33%的日喂二次,有7%日喂一次。一天的饲喂量见下表(kg/天):羔羊育成羊妊娠后期泌乳羊种公羊全混日粮0.25-1.30.5-2.50.8—3.50.8—3.51—3.5混合日粮(从精料到粗料顺序)
1配合精料0.50.30.30.5
2青贮0.2—0.5122
3干草0.2(苜蓿)10.51
4葵花粉0.20.511
5其他草粉0.20.20.2
羔羊断奶:大部分集中在2.5月龄到6月龄之间断奶,但西部区基本上是在2.5-3月龄断奶,东部区相对滞后一些,在3.5-6月间断奶,集中在3.5到4月。
羔羊死亡情况:在调查中羔羊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炎,难产及流产,其次为畸形、口炎及羔痢。
产多羔时,采取提高羔羊成活率的措施:包括其他羊代哺;人工补喂牛奶或代乳粉;加强怀孕母羊的后期饲养管理和产羔母羊的补料,母羊增加泌乳;保证初生羔羊在出生1小时内吃上初乳;冬天产羔时提高产羔舍的温度;及早让羔羊习食草料;加强疫病防治、驱虫、注射免疫苗;羔羊分群饲养、投入精饲料。
羊肉品质所采取的措施:
1)选择优良品种、选择肉用型品种与当地优质肉羊地方良种杂交、趋向发展瘦肉型肉羊;
2)提高饲草料品质,饲喂无危害饲草料生产羊肉,合理搭配饲草料,力求饲草料多样性。不添加任何有害人体健康的添加剂,以自然绿色为标准,放牧加补饲方法。饲料中不含激素类药;
3)注重饲养环境的控制,制定科学饲养管理规程并认真执行,严格用药制度等;
4)缩短育肥周期、降低肉羊脂肪含量。
养殖效益(万元/年):育肥场的育肥效益每只成本在100-200元之间,每只利润在50-150元之间,大部分为50-60元,年收入视养殖规模,一般在5到60万之间,个别养羊场有亏损现象,但总体上效益良好。
养羊合作社和养羊协会已初具规模:在调查巴彦淖尔市和赤峰市有不同形式的合作社和协会协会为老百姓养羊提供养殖和经营方式,例如在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中旗和五原县统一建立养殖园区,每家每户养羊数量和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来园区饲养,其他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事情都不用养殖户来提供,养殖户只需全身心投入养好羊的角色中就可以了。另外在赤峰也有相似的模式,在赤峰的巴林右旗也有以合作社和养羊协会提供的养殖形式,羊属于合作社和养羊协会的,老百姓通过承包的形式与协会签订合同,每年老百姓养羊产的羔羊协会可以统一收购,而且比市场价要高一点,羊羔的一小部分作为协会的补偿,例如产100只羔羊,可能有10只归协会,其他属于个人,另外承包的基础母羊几年后归自己所有,当然在养殖过程中的一切经营和管理由协会负责,如种羊调配,市场风险以及疾病的防控等,这些模式大大激发了老百姓养羊的积极性,也是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二、发展趋势
农区养羊业发展迅速。近年来巴彦淖尔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大力发展农区养羊业,农区羊的饲养量快速增长。2007年,巴彦淖尔市肉羊饲养量1500万只,出栏802万只,与2005年相比,增长67%以上;2007年鄂尔多斯市出栏肉羊537万只,与2005年相比增长30%,赤峰市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进一步显现。
草原畜牧业品牌优势明显。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依托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呼伦贝尔羊等三大草原肉羊品牌,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三大品种肉羊存栏达到1300万只。依托草原资源优势,打造了草原伊盛、小肥羊、小尾羊、海拉尔元盛、苏尼特肉业、草原金峰、敖中公司、锦绣大地公司等众多龙头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肉羊新品种(系)培育规模初具端倪。自从成功培育我国第一个肉羊新品种巴美羊以来,我区各盟市从盟市到畜牧改良部门和相关科研部门对新品种(系)培育已提到重要的日程上,包括本地品种的选育提高、提纯复壮,如在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盟的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和呼伦贝尔羊等,当地部门和自治区已开始着力打造当地品种,而在农区肉羊业主要以引进品种与当地品种的杂交选育为主,现在品种培育规模最为突出的是赤峰市已开展了昭乌达肉羊的杂交选育,品种培育已达到横交固定阶段。
肉羊养殖方式正由传统向集约和现代化发展。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依托农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肉羊标准化育肥,在推进肉羊四季均衡出栏的同时,也为龙头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巴彦淖尔市建成肉羊专业户12.4万户,专业村101个,养殖小区77个;年出栏1000—5000只肉羊育肥户5户,年出栏10000只以上育肥户10户。锡林郭勒盟的锡林浩特市等三个旗县出台了扶持冬羔生产补贴,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今年全盟冬羔屠宰达43万只,在减轻草场压力的同时,延长了肉羊出栏时间,缓解了集中出栏的压力,增加了牧民收入。锡林浩特市通过订单对6月15日至7月20日出栏的冬羔予以补助,按出栏时间段给予3.80—0.80元/公斤予以补助,截止到8月底,全市已发放补助资金491万元。肉羊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加大肉羊改良工作力度。巴彦淖尔市充分利用自主培育的国内第一个杂交肉羊品种巴美羊对本地杂交后的二、三代小尾寒羊进行改良,杂一代产肉量提高3.5公斤,增幅在10%以上,且肉质明显改善,深受当地养殖户的欢迎。锡林郭勒盟从2003年开始苏尼特羊和乌珠穆沁羊地方良种选育,对现有种公羊进行鉴定、登记、淘汰,对特级种公羊进行补贴,在苏尼特羊和乌珠穆沁羊核心产区建立100个种公羊集中管理规范嘎查、1000个种公羊生产专业户、10000个标准化畜群,几年来全盟投入专项资金380万元,有效地保证了地方良种生产性能的稳定,同时对加强地方品种的保护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赤峰市主要利用引进国外肉用种羊,包括道赛特、萨福克、德克赛尔、德国肉用美利奴等肉用羊进行纯繁后开展杂交改良当地品种羊,杂交后代经育肥出栏效益远超出了本地品种羊。
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有了重要起步。各地在推进肉羊产业化进程中,着力扶持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发展,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利益联结机制,已初步形成“企业+协会+会员”、“企业+经济人+牧户”、“企业+基地+农牧户”的三种模式。近几年,锡林郭勒盟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调动了企业与农牧户的积极性,实现了企业、农牧户与“三赢”。一是农牧户增收。在肉羊错季加工过程中,牧户通过协会出栏冬羔、早春羔,每只羔羊比秋季多卖50元左右,同时,羔羊断奶早,母羊抓膘好,减少了冷季饲养成本。二是企业获利,企业积极培育自身的经济人队伍和基地,延长企业加工期,扩大了加工规模。三是通过协会或合作组织,解决了农牧民在肉羊繁育、饲养、疾病和销售等环节的问题,老百姓只有一个目的,只有下功夫养好羊,其它问题完全不用考虑,这样做既解决了老百姓养羊的风险,又在技术上给予了指导,老百姓可以放心养羊。四是生态压力降低。通过冬羔早春羔早育肥、早出栏,平均提前一个半月左右,使草场得到休养生息。
龙头企业加工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拉动了金融、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投入肉类产业中。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一批现代化的肉羊加工企业,仅2007年全区新增肉羊加工能力20多万吨,例如蒙羊、草原伊盛、包头小肥羊、小尾羊、鄂尔多斯四季青、海拉尔元盛、苏尼特肉业、草原金峰、敖中公司、锦绣大地公司等,现代化的加工企业不仅提升了肉羊的品牌,也延伸肉羊的产业链条,目前羊肉分割产品的品种达到150多个。此外,肉、乳、毛(绒)、皮、内脏、肠衣、羊血、羊粪等全身都是宝,综合加工用途广泛,精深产品加工方兴未艾,附加值高,易形成产业集聚。如锡林浩特市为把肉羊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建设形成了以小肥羊、草原伊盛、锡林郭勒肉食品有限公司为主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群,以蒙联肠衣、天隆工贸、伊荣肉业等公司为主的肠衣、下货深加工企业群,以锡市鑫肽、金易科工贸等公司为主的利用骨血、脏器提取生物制品企业群,以锡市穆兴皮革、宏源绒毛、穆诚绒毛、西苏宏达绒毛等公司为主的皮张绒毛深加工企业群,形成了高度集中、专业化分工明确的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提升了产品档次,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附加值,带动了羊肉产业的发展。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已初步形成肉羊产业集聚区,优势地位和作用正在显现,赤峰市和呼伦贝尔市也已初步形成肉羊产业的规模化。
肉羊产业在拉动农牧民增收方面作用明显。肉羊业既是农牧民生产生活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增收新的途经之一。随着近几年奶牛养殖的比较效益下滑,农牧民养殖肉羊的积极性非常高,收益颇丰。例如,巴彦淖尔市2007年全市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养殖业的收入1440元,其中来自肉羊产业的收入就达到940元,占66%,肉羊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重要支撑;锡林郭勒盟2007年全盟农牧民来自出栏肉羊的人均纯收入为2550元,占到全盟农牧民人均收入的63%;育肥一只羊平均纯利润在30-70元之间;锡盟当年羔羊出栏,每只纯利润为124.5-152.3元;饲养一只肉羊平均纯利润在120-200元之间。肉羊养殖成为全区农村牧区广大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成为各种资本进入农牧行业的优先产业之一。
肉羊产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各盟市都将肉产业,特别是羊肉产业做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来抓,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成为经济结构调整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巴彦淖尔市出台《关于加快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巴彦淖尔肉羊基地建设规划(2008-2012年)》和《2008年肉羊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优惠,2008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2500万元,专项扶持肉羊产业发展。鄂尔多斯市近两年市、旗区部门用于扶持肉羊产业发展资金近1亿元。锡林浩特市安排资金400万元,对接冬羔和早春羔的养殖户提前出栏进行补贴,目前已出栏冬羔40多万只,改变沿袭多年的传统生产方式。牧区由一季出栏变为两季出栏,大大延长出栏时间。由于各级的大力扶持,农牧民的养殖积极性明显提高。
肉羊繁育技术水平逐步趋于成熟并开始普及。近年来,随着养羊业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这五个盟市可以看出,从盟市改良站到旗县改良站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已经广泛推广,特别是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已经非常普及,规模化的养殖场已普遍开始使用这几项技术,只是在小规模的农牧户比较难开展,主要是费用、劳力和种羊制约该技术的普及。这几项技术的成熟、普及和推广将为种羊的快繁、准确的选种、同期提前出栏等供有力的支撑。
羊疫病防控体系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加强,主要疫病防控成效显著。经实地调研,各盟市从市到旗县和乡三级防、检疫体系近年来得到不同程度地恢复和加强,乡级及一些国营种羊场、农牧场均设有防疫技术部门和专门的兽医防疫技术人员,分片负责各村镇农牧户、专业户羊病的防疫和治疗工作。各地区针对口蹄疫、布病、羊痘、羊“三病”这些羊的主要传染病,每年均由乡防疫部门统一进行疫苗发放和监督免疫,其中口蹄疫、布病、羊痘属强制免疫疫病。目前,这几种重要的羊传染病均得到基本控制。
三、存在问题
1、缺乏专门的肉羊品种,优良肉羊品种数量与市场和加工企业需求存在较大矛盾。优质专用肉羊品种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呼伦贝尔羊、巴美羊等地方良种存栏1000多万只,还有就是引进国外肉羊品种的数量也只有几万只,其余就是土种羊和杂种羊。由于投入不足,肉羊改良工作严重滞后。平均每只羊产肉不足15公斤,是发达国家个体产肉量的63%,内蒙古肉羊产业目前还未真正转入质量效益型阶段。
2、规模化、标准化的肉羊生产基地尚未建立。肉羊生产目前主要制约因素有:一是追求数量扩张,盲目大量引进小尾寒羊,造成一方面肉羊专用品种公羊严重短缺,另一方面肉羊种羊场的种羊大量积压,导致经济杂交规模上不去,从而影响肉羊产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全区尚未形成三元杂交的最佳杂交组合,肉杂羔的胴体重仅为15公斤,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四是商品基地建设滞后,尚未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育肥基地,还做不到四季均衡出栏。
3、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加工企业和养殖户之间还没有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工企业与养殖户之间大部分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肉羊产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中介组织相对薄弱,带动能力差。
4、加工企业开工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大部分企业只是简单的初加工,生产胴体或羊肉卷等简单产品,精深加工少;二是优质肉羊短缺,难以满足大型加工企业需要;三是羊肉价格快速上涨,导致部分消费者转向消费鸡肉等替代品。
5、肉羊育种改良计划不健全。一是育种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养羊业多处于落后山区,这些地区经济欠发达,因此,种羊场、人工授精站、测定场等基础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养羊业的配套设施非常落后,对于棉(山)羊遗传改良工作极为不利。二是育种工作滞后:我国羊的育种工作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滞后我国猪、牛,鸡等畜禽育种水平。由于育种经费、人力等投入滞后猪、禽等,我国绵、山羊良种化程度依然不高,生产水平高的专门化肉羊品种只是近几年少量从国外引进,杂交利用也仅限于小范围的试验阶段,羊肉生产仍以地方品种或细毛杂种羊为主。细毛羊及半细毛羊的良种普及率也较低,良种及改良种绒山羊的比例较低,从全国看不足50%,特别是优质绒山羊仅25%左右,绒山羊个体平均产量低而且差异较大(0.17-1.5千克)。三是育种体系不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是推广和普及良种的重要载体,在实现良种化的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种羊良种繁育体系缺乏活力极不健全。多年来,由于、机制、投入、工作等方面的因素,现在全国的许多育种场和扩繁场或名不副实,或倒闭破产,或虽能维持,但处境艰难;育种技术研究课题重复、结构不清;许多基层技术服务推广单位工作条件差,队伍不稳,服务不到位,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四是地方资源选育利用不够:我国羊资源丰富,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除繁殖力高外,还有肉质优良、抗应激、适应性强和矮小特性等。但对这些优良特性的开发还不够充分。由于经费短缺,选育提高进展缓慢;培育出的一些新品种其生产力水平与国外品种相比仍相差甚远;由于国外品种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所以上世纪我国出现了大量引种的浪潮,缺乏培育属于自己的优良品种的过程;加之我国现有一些优秀的地方品种,由于“只繁不育”,逐步失去其竞争优势。因此,我国养羊业的总体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五是引进品种只引不选:从总体上看,我国种羊的良种繁育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种羊繁育体系基本处于初级阶段,在种羊育种中普遍存在“重引进轻选育”。国家和地方花了大量外汇引进的许多优秀肉羊品种,由于种种原因,引入国外优良种肉羊品种对地方品种改良存在一定盲目性,未进行专门的配合力测定,加之对选育工作重视不够,优良基因不断流失,群体遗传水平提高缓慢,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呈现下降趋势。
6、饲料营养缺乏标准
肉羊混合精料无标可依、商品饲料质量参差不齐。内蒙古肉羊混合精料加工生产起步较晚,是近年随着肉羊育肥产业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型产业。当前内蒙古还没有统一的、具有权威的肉羊混合精料生产标准,各企业生产的混合饲料质量良莠不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还没有研究制定科学统一的混合饲料质量标准,因此无法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有力的监督。二是企业为了降低饲料成本,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例如过量的添加尿素等非蛋白氮来提高蛋白质水平等。对育肥户来说不能达到理想的育肥增重,不能按时出栏。
不重视矿物质营养平衡、预混料配方存在严重问题。牧户普遍缺乏对矿物质添加剂的认识,基本不用矿物质添加剂。即便一些牧户对矿物质添加剂有些认识,但是为了降低饲养成本,也很少使用。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矿物质添加剂(预混料)质量及配方存在严重问题。其配方没有科学的依据、配合比例不当,不能因地制宜。有些元素的添加量存在严重过量或缺乏,造成肉羊尿道结石等现象比较严重。
非常规饲料资源有待开发、粗饲料调制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降低肉羊饲料成本,提高肉羊经济效益,首先必须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当前内蒙古就有一亿多亩野生柠条资源,约有4000多亩人工种植的柠条资源,但是柠条含有单宁等抗营养物质并且加工调制难度较大,因此当前这个庞大的资源还未能够充分开发利用。除此之外必须加强粗饲料的合理搭配及调制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粗饲料的利用率。
羔羊育肥时间短,出栏体重低,胴体达不到高档肉加工标准。由于羔羊在哺乳期间一般不进行补饲,断奶体重普遍较低,并且后期育肥时间较短,羔羊出栏体重偏低,特别是放牧育肥的羔羊几乎不进行补饲精料,仅依靠放牧育肥无法满足羔羊增重的能量需要,羔羊日增重低,一般在100g至170g之间。草地羔羊酮体重一般在10—12kg之间,不能达到高档肉的生产标准。
饲喂技术及饲养制度方面存在问题。饲养技术十分重要,往往是影响营养效果的重要关键。当前生产实践中,特别是舍饲羊的饲养方面例如饲喂次数、饲喂次序、饲料的合理调制等方面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在饲养制度方面诸如分群、阶段饲养、强度育肥技术等方面同样存在问题,需要建立合理的饲养制度,建立科学的饲喂模式。
7、新老羊病交织,现有防控技术条件和力量不能满足羊病诊断、防治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区的肉羊业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一些盟市养羊业由传统的放牧饲养向舍饲、快速强度育肥等饲养方式转变较快,再加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及国内种羊和基础育肥羊只调动频繁,一些外来病及区域性羊病随之引入的危险性增大,一些羊的地方病、营养代谢病、呼吸系统疾病、外来病等新发病种类和发病率在增高,但目前的疫病防控技术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专业化的科研开发和防控技术力量不足,缺乏系统的防控技术集成与创新,对我区肉羊业的产业化健康发展还难以形成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缺乏肉羊疫病的标准化防控技术规范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监测、净化技术规范,防治技术集成和转化不够,应用技术短缺,产品落后,防疫成本高,效率低下。三是专业化的防控技术队伍不足,基层已有的兽医技术人员能力差,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与老化,很多基层动物疫病检疫条件及技术力量缺乏,检疫制度不健全,羊病检疫很大程度上留于形式,在种羊、育肥羊只的引进,商品羊的流通中存在很大的检疫肓区,这些均给羊病净化以及外来病的控制带来了困难。四是一些地区养羊业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饲草料供给单一,营养不平衡,农牧户的防病意识淡薄,这些都是导致羊病多发和制约防控水平的重要因素。
四、肉羊发展的机遇
在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肉羊养殖能有效地利用农作物的秸杆及各种副产品,推动与养羊业密切相关的加工、饲料、兽药、皮革、餐饮等行业的发展,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而且一次性投入少,已成为广大农牧区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举措。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以食草为主,较少补喂精料和添加剂的羊肉,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1、羊肉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不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羊肉的消费市场都在不断增加。从国内市场看:过去我国南方羊肉消费较少,目前,很多人在悄悄的改变消费习惯,逐步转向消费羊肉。我区小肥羊、小尾羊连锁店迅速在全国全球扩张,正是由于消费地域和群体的不断扩大。2000年我国人均占有羊肉1.9kg,到2007年达到6kg,增长幅度大,但与新西兰人均141.3kg比,差距甚远。我国人口众多,羊肉消费潜力很大,如果年人均增加0.5kg羊肉,按每只绵羊胴体重14.0kg计算,13亿人口年需增加绵羊养殖量5000多万只,比我区目前年出栏羊数还多1000多万只。从国际市场看:羊肉在国际肉类贸易中的份额将会不断增长,但羊肉出口国不多,主要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且其产量呈下降趋势。西亚,中东是穆斯林聚居地,肉食多以牛羊肉为主,大多靠进口。随着各国饮食习俗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欧美国家也开始食羊肉,羊肉的消费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据2006年数据统计,我国羊肉出口额为6675.57万美元,同比增加17.81%;进口额为5017.28万美元,同比减少7.93%,贸易顺差为1658.29万美元。随着我国羊肉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的不断健全,肉羊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机遇良好,前景广阔。
2、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迫切需要。肉羊在我区发展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从东到西、从农区到牧区、城郊到边疆,都是肉羊养殖的适宜区域,而且肉羊养殖的一次性投资相对较低,周期较快、风险较小,是一项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产业,能够达到扶贫致富的双重目的。我区有肉羊养殖的传统,具有丰富的牧草和秸秆资源,培育了小肥羊、小尾羊、草原伊盛、蒙羊这样的领军企业和呼伦贝尔、乌珠穆沁、苏尼特、巴美羊这些优质肉羊品种。经过几年的努力,完全可以把肉羊产业打造成为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主要途径。
3、国家扶持的重点产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为草食家畜提供了新的机遇。2003年起,国家在12种优势农产品中,确定了肉羊为优势农产品,并在华北、西北、黄淮海和西北地区建立四个肉羊产业带,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国家主要的肉羊发展优势区域之一。国家和自治区以及各级在肉羊良种繁育、良种补贴、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五、思路与建议
我区肉羊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良种化覆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产业化开发的路子,以农区畜牧业为重点,草原畜牧业为品牌,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提高基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肉羊个体生产性能,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确保肉羊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1、培育优势肉羊产业带形成,使区域优势向产业优势集中。在区域布局上要以资源为依托,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肉羊优势产业带区域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培育优势肉羊品种和优势产区,稳定牧区牲畜数量,大力发展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形成以呼伦贝尔羊为主导品种的东部肉羊产业带,以乌珠穆沁羊、苏尼特肉羊为主导品种的中部肉羊产业带,以“巴美”羊为主导品种的西部(农区)肉羊产业带。
2、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普及率。要加大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解决分散的养殖户没有资金、技术、人才和基础条件而很难办到的事情。牧区要加强本品种的选育和提高,农区要通过杂交改良,培育适合当地的肉羊品种。做好新品种宣传推广和奖励措施,引导养殖户淘汰劣质种羊、加速品种改良。要通过市场引导,扶持,个人或企业参股的方式,加快种羊繁育基地建设,配套建立完善肉羊二级扩繁场及种羊纯繁户,为全区肉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种源,切实提高肉羊的良种覆盖率。
3、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肉羊规模化生产水平。一是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探索、企业、社会共同出资建设肉羊育肥基地的作法,引导散户进入小区,从扶持现有养羊大户、鼓励社会集资成立股份制或吸引外资等多种形式创办适度规模肉羊育肥场或企业公司。实现肉羊养殖由分散落后养殖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方式转变。二是全面推进科学饲养。牧区要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要通过接冬羔、短期育肥、错季出栏等措施,延长牲畜出栏时间,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走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的路子。农区要大力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继续加大优质牧草的种植和青贮饲草的推广力度,切实提高科学饲养水平。三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流转办法,积极引导加快草牧场和耕地的流转,提高基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水平。
4、实现肉羊的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使产业升级、延伸、集聚。一是在推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注重培育产业集聚的综合效应,实践证明,肉羊加工企业本身对养羊业拉动作用是有限的,要从真正意义上带动规模化、集约化养羊业的发展,实现农牧民增收,必须对肠衣、骨、血、脏器、皮毛绒等系列产品进行综合开发,逐步培育产业集群,最终达到提高肉羊个体价值的目的。二是在实施品牌战略中,要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精深加工、提升质量、创立品牌。同时,制定肉羊产业行业标准,完善产品质量监管机制,规范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三是在资源整合中,要发挥价格对资源的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培育发展一批大中型现代企业来整合资源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但扶优扶强不排斥中小企业发展。要以市场手段为主,行政措施为辅,在做强龙头企业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原料收购价格来压缩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使之成为代加工或副产品的加工车间,从而逐步实现资本、原料等资源的整合。
5、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肉羊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改变农牧民的弱势地位。要引导养殖户联合起来,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市场营销、技术培训、沟通信息、疫病防治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保障养殖户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实行股份合作制、二次结算、利润返还等多种方式与养殖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建立公平、公正的价格体系。企业收购肉羊要严格质量标准和合同规范,不得随意改变羊的收购等级;鼓励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养殖户要树立食品安全意识,
提高肉羊的标准化饲养水平和肉羊的质量,加快肉羊的出栏规模、多出羊、出好羊,为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羊源。三是各级应把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发展农牧业的一个抓手予以重点扶持。
6、应加大肉羊养殖的补贴,完善扶持体系。一是对肉羊产业建立直接生产性补贴制度,重点实施良种补贴、疫病防治补贴、饲料加工机具补贴、小区棚圈建设和育肥饲料的补贴。对乌珠穆沁、苏尼特、呼伦贝尔、巴美羊的优势品种出栏给予一定的补贴,促进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把肉羊生产纳入农业性保险范围。二是建立发展畜牧业贷款担保中心,负责购进牲畜贷款担保业务。养殖户在新购进肉羊时由中心按一定比例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担保,切实解决肉羊产业发展中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在农牧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有偿转让、转包等多种形式获得土地使用权;支持龙头企业因经营需要,租赁、承包“四荒”资源和集体耕地,自建原料基地。土地管理部门对肉羊加工龙头企业经营所需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其征用土地各项费用按有关规定的最低标准执行或免除。
7、建立营养与饲料标准,开发饲料配方。一是加快制定肉羊饲养标准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工作。中国地域辽阔,肉羊品种、品系繁多,应该加快制定肉羊饲养标准,能够使广大肉羊饲养户做到有标可依,心中有数,以便提高肉羊饲养效率。而且饲养标准是实现肉羊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根本。同时了解各种饲料的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是配置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的关键,为了避免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盲目性,应该加快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二是研究开发因地制宜的肉羊典型饲料配方。根据当前我国肉羊饲养现状,因地制宜的开发肉羊典型日粮配方是克服肉羊饲料配制中存在的盲目性的关键。根据不同区域饲料条件及肉羊饲养状况开发适合不同品种、不同生理阶段典型日粮配方非常迫切。三是开发饲料营养成分的快速测定及营养价值的快速评定方法。传统的饲料营养成分的测定及营养价值的评定方法比较繁琐又费时费力,不能适应生产实践的要求。应该开发利用近红外分析技术以便建立测定饲料营养成分的新方法。四是加强肉羊矿物质需要量的研究及加快测定不同区域饲草料矿物质含量的工作。不同品种、不同生理阶段的肉羊对矿物质元素的需求不同。不同区域的土壤及饲草料中所含有的矿物质含量不同。需要制定不同品种、不同生理阶段肉羊对矿物质元素的需求标准。同时加快测定不同区域饲草料中所含的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五是开发羔羊代乳料及早期补饲料。实践证明断奶重大的羔羊,后期增重也交快,开发代乳料及早期补饲料对提高羔羊育肥效果,提高出栏重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加快研究开发羔羊代乳料及早期补饲料,填补生产实践中的空白。六是研究放牧羊采食量测定及营养物质代谢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放牧制度或放牧加补饲制度当前很难准确了牧肉羊到底摄入多少营养物质以及它们的比例如何,从而也很难对放牧条件下绵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体内营养物质的分配,代谢规律做出准确评价。需要加强放牧羊采食量测定及营养物质代谢规律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放牧制度或放牧加补饲制度。七是肉羊营养检测技术的研究。在肉羊生产实践中,对处在不同生长阶段、生理阶段肉羊膘情、营养状态、摄入营养元素的盈亏状态进行及时的检测、诊断,对制定合理的饲养方案、实现肉羊精细饲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加快研究开发行之有效的肉羊营养检测技术和手段。八是开发肉羊营养剂,保持消化道正常功能。当前农区肉羊的粗饲料主要是劣质的秸秆类为主,草地肉羊冬春季节长期在枯草地上放牧,由于秸秆类及草地上的枯草的营养价值低劣,特别是可溶性营养物质缺失,瘤胃微生物可利用的葡萄糖及氮源不足,严重影响瘤胃功能及发酵效率。因此开发瘤胃剂对维持瘤胃正常功能,提高粗料的消化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8、加强专业化羊病防控技术体系建设,加大羊病基础研究、技术集成和示范力度,提高羊病整体防控水平。一是通过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稳定和完善兽医科研、防控体系,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联动机制,根据基层的反映和生产技术需求,组织开展科研攻关,确保肉羊疾病防控的时效性。二是利用现有科研成果和成熟技术进行集成与示范,通过体系进行技术培训、加强推广和应用力度,提高示范区肉羊疾病防治的总体水平。三是在羊病方面应加强开展外来病、新发病、重大人畜共患病的研究与监测,加强开展肉羊主要疾病快速诊断试剂盒、生物制品、疫苗、绿色兽药的研制与开发,改变国内兽药、疫苗效果低、安全性差、残留量大,诊断技术在基层应用和普及率低的现状。四是加强肉羊主要疫病监测和检疫工作力度,制定肉羊主要疫病监测和检疫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肉羊疫病净化机制,规范示范区肉羊主要疫病监测、检疫和净化工作,加强在肉羊引种、商品羊市场流通中的检疫工作,为肉羊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安全环境和绿色通道。
9、加大基础设施设备投入。部门要出台相关,加大不同地区养殖户的设施设备,特备是适合不同地养殖的设备,包括育种设备、配种设备、饲喂设备、称重设备、圈舍设备、疾病检测设备等。从源头上改善了饲养方式,从而会主动的提高养殖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