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线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 按发病元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 生成素非偿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3.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
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4.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 6 某些传染病
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8.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9.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10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减低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11.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类白血病反应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
明确的病因 | 有原发疾病 | 无 |
临床表现 | 原发病症状明显 | 消瘦.乏力.低热.盗汗.脾明显肿大 |
白细胞数及分类计数 | 中度增高,大多数〈100×109 ,以分叶核及杆状粒细胞为主原粒细胞少见 | 显著增高典型病例常〉100×109可见各发育阶段粒系细胞与骨髓象相似 |
嗜碱及嗜酸性粒细胞 | 不增多 | 常增多 |
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 常明显 | 不明显 |
红细胞及血小板 | 无明显变化 | 早期病例轻至中度贫血.血小板数可增高,晚期均减少 |
骨髓象 | 一般无明显改变 | 极度增生,粒系细胞常占0.90以上,以晚幼及中幼粒为主,早幼粒+原粒不超过0.10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 积分显著增高 | 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为0 |
PH’染色体 | 无 | 可见于90﹪以上病例 |
答:1.血浆中的各种蛋白的比率改变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红细胞减少时血沉加快.球形红细胞增多.血沉减慢.
★13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80~100Fi) | MCH(27~34pg) | MCHC(32%~36%) | 病因 | |
正常细胞性贫血 | 80~100 | 27~34 | 32~36 |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 |
大细胞性贫血 | 〉100 | 〉32 | 32~36 | 巨幼细胞贫血及恶性贫血 |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80 | 〈27 | 〈32 |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 〈80 | 〈27 | 32~36 |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 |
答: 1.各种炎症性疾病: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
3.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性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
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
15..试述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1.:见于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SLE.类风湿关节炎,恶性淋巴瘤,甲基多巴及青霉素型等药物性溶血反应.
2. AIHA大多属于温抗体型,但也有小部分属冷抗体型.故必要时应用于4摄氏度条件下进行试验,排除假阴性反应.
3.AIHA大多为IgG型抗体,故应使用广谱的抗人球蛋白血清进行试验,必要时加用上述各种单价抗血清,以提高检出阳性率.
4.间接Coombs试验,主要用于Rh或ABO人参免疫性新生儿溶血病母体血清中不完全抗体的检测.
★16.蛋白定型试验的临床意义(与蛋白定量一样)?
答:以腰椎穿刺脑脊液中蛋白定量计算,蛋白含量见于: ①.脑神经系统病变,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②,脑脊液循环增高 ③.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但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17.简述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答:骨髓中血细胞发育规律为:
1)细胞体积:随着血细胞发育成熟,胞体由大变小;
2)细胞质:①量:由少量逐渐增多;②颜色:由深蓝变浅染;③颗粒:从无颗粒到有颗粒,颗粒从非特异性到特异性。
3)细胞核:①大小:由大变小,由规则变为不规则;②染色质: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③核仁:由有到无;④核膜:由不明显变为明显。
4)细胞核/细胞质比值:由大变小
1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1.感染性疾病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活性明显减低,积分值常为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 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5.其他血液病6.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NAP积分值增高.
19.糖原染色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1.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积分值明显增高,有助于与其他红细胞系统疾病的鉴别.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呈细颗粒状
20.骨髓铁染色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1.铁染色是目前诊断缺铁性贫血及指导铁剂治疗的一项可靠和临床使用的检验方法.2.飞缺铁性贫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因血红素合成障碍,贴
贫血的分类:红细胞生成减少 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21.病理情况下尿中常见的管型及其临床意义?
答:(1)红细胞管型,尿中见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单位内有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血红蛋白管型也可见于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后应时及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术后产生排异反应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它胶析性能疾病、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时红细胞管型也可能是唯一的表现。
(2)白细胞管型管型内含有白细胞,由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聚集而成,可单独存在,或与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并存。此种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可结合临床患者有无感染症状给予诊断,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有红斑狼疮肾炎患者亦可见到。
22.病理性尿液颜色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血尿,红色,因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②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红色或暗红色,离心沉淀后镜检时不见红细胞,但隐血试验阳性。
③胆红素尿,深黄或褐色尿,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抹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④脓尿和菌尿:黄白色或云雾状,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或膀胱炎等。
⑤乳糜尿和脂肪尿:乳白色,由于寄生虫或结核、肿瘤、创伤、手术等原因引起淋巴回流受阻,而脂肪尿可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23.病理性蛋白尿产生的机制?
答:1. 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
2.原尿中的蛋白主要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当肾小管功能受损时,近端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障碍而出现蛋白尿.
3.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异常增多.经过肾小球虑过,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出现在尿中.
4.肾髓袢升支及远曲肾小管起始部分分泌的T-H糖蛋白增加.
24尿液有形成分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1.红细胞 :典型形状为浅黄色双凹盘状
2..白细胞:外形完整,无明显的退行性改变,浆内颗粒清晰可见,胞核清楚.
3.上皮细胞尿液中的上皮细胞来自肾至尿道的整个泌尿系统.
4.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状蛋白聚体.
5.结晶: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应怀疑患有肾结石的可能.
25.尿糖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答:1.血糖升高性糖尿:血糖超过肾糖阈为主要原因.2.血糖正常性糖尿3.暂时性糖尿4.假性糖尿
26.简述尿管型形成的条件?
答: 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使蛋白变性聚集。
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生成管型。当该肾单位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肾管型随尿排出。
27.简述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答: 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诊断价值:
(1)阳性反应,可见于: ①消化道溃疡,阳性率40-70%,呈间歇阳性十;
②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阳性,因此粪便隐血试验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筛选指标;
③其他,如急性胃黏膜病变、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粪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2)假阳性反应,进食动物血、肉类及进食大量蔬菜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28.简述粪便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答: ①用干燥洁净盛皿留取新鲜标本;
②粪便标本有脓血时,应当挑取脓血及粘液部分涂片检查;
③对寄生虫卵的初筛检测,应采取三送三检;
④检测阿米巴滋养体等寄生原虫,应在收集标本后30min内送检,注意保留;
⑤粪便隐血检测,病人应素食三天。
29.病理情况下粪便颜色与性状有哪些改变?(举四种)
答: 鲜血便、柏油样便、白陶土样便、脓性及脓血便、米泔样便、粘液便、
稀糊状或水样便、细条样便、乳凝块
30.梗阻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患者的粪便有何变化?
答: 梗阻性黄疸:粪便为白陶土色,粪胆原定性试验阴性
溶血性黄疸:粪便深黄色,粪胆原定性试验阳性
★31.三种黄疸的鉴别.
血清胆红素 | 尿内胆色素 | ||||
CB | UCB | CB/STB | 尿胆红素 | 尿胆原 | |
梗阻性黄疸 | 明显增加 | 轻度增加 | >0.5 | 强阳性 | 减少或缺少 |
溶血性黄疸 | 轻度增加 | 明显增加 | <0.2 | 阴性 | 明显增加 |
肝细胞性黄疸 | 中度增加 | 中度增加 | 0.2~0.5 | 阳性 | 正常或轻度增加 |
正常人 | 0~6.8 | 1.7~10.2 | 0.2~0.4 | 阴性 | 0.84~4.2 |
答: 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外观 乳白色、混浊 毛玻璃样混浊 透明
凝固 凝块 形成薄膜 (-)
细胞数(×106/L) >200 <200 轻度增加
主要细胞中性粒细胞早期为中性粒细胞,中晚期为淋巴细胞早期为中性粒细胞,晚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质 明显增高 中度增高 轻度增高
糖 明显降低 中度降低 正常
氯化物 中度降低 明显降低 正常
33.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要点有哪些?
答:(1)渗出液:①蛋白含量高;②细胞成分多;③浑浊,易凝固;④密度高;⑤见于炎症。
(2)漏出液:①蛋白含量低;②细胞成分少;③清亮透明,不易凝固;④密度低;⑤见于血液循环障碍
34.试述血尿素氮升高的临床意义?
答: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 2.肾前性少尿 3.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 .4血BUN作为肾衰竭透析充分性指标.
35.常见的远端肾功能试验有哪些?
答:1.昼夜尿比密试验 2.3h尿比密试验 3.尿渗量测定
36.测定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试验有哪些?
答:(1)菊粉(一种植物糖)。能完全通过肾小球,可用于肾小球的滤过率的测定,但需静脉输入,应用较少。
(2)肌酐清除率(ccr)。可用以估计肾小球的滤过率,其数值和血浆肌酐呈反比关系,肌酐清除率参考值:男 90~150毫升/分;女70~120毫升/分。
由于尿中肌酐有10%来自肾小管排泄,上述计算可能高估肾小球的滤过率,高估的程度随肾功恶化的程度而增加。
3)尿素(Urea)(或尿素氮)。氨基酸经脱氨作用生成氨,氨对人体有毒性,肝细胞具有使氨生成尿素的作用;尿素的生成是肝脏的解毒功能之一,尿素是体内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尿素随血液从肾小球滤过由尿液排出体外。血液尿素含量的测定常做为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筛选试验,但敏感性低,当滤过功能低于40%时才升高。
(4)肌酐(CR)。肌酐是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在体内是一种废物,经肾小球滤过由肾脏排出,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是评价肾小球滤过率的良好指标,和滤过率成反比;但不敏感,当其滤过功能损伤约50%时才明显升高。
(5)尿蛋白的测定。尿蛋白的漏出是肾小球损伤的首发症状,早于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数日到数年。正常尿液总蛋白不超过150毫克/24小时,白蛋白不超过40毫克/24小时。
37.请简述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及感染途径。
答: 1.下呼吸道感染2.尿路感染 3.手术切除感染 4.胃肠道感染 5.血液感染 6.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1.外源性感染2.内源性感染
38.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查标本采集和送检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①发现医院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正 常菌群和其他杂菌污染。 ③标本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 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 ④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⑤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肛拭或伤口拭,立即送检。⑥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⑦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8.对混有正常菌群的污染应作定量培养 9. 对分离到的病原菌应作药敏试验
39.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答:1.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1)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急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 (2)判断疗效: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在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12、叶酸之后,网织红细胞应迅速增多。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红细胞生成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典型病例常低于0.5%。
40简述血清M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检测到M蛋白,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见于:1.多发于骨髓瘤2.巨球蛋白血症 3.重链病.4.轻链病5.半分子病 6.恶性淋巴瘤 7.良性M蛋白血症
41.口服糖耐量试验的适应证有哪些?
答:1.无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或FBG异常,以及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者.
2.无糖尿病症状,但有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
3.有糖尿病症状,但FBG未达到诊断标准者.
4.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脏疾病时出现糖尿病
5.分娩巨大胎儿,或有巨大胎儿史的妇女.
6.原因不明的肾脏疾病或视网膜病变.
42.简述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1.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GHb增高提示近2`3个月的糖尿病控制不良.
2.筛检糖尿病
3.预测血管并发症.
4.鉴别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的GHb的水平增高,而应激性高血糖的GHb则正常.
43.简述cTnT的临床意义。
答:1.诊断AMI:是诊断AMI的确定性标志物.
2.判断微小心肌损伤
3.预测血液透析病人心血管事件
4.其他.也可作为判断AMI后溶栓治疗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再灌注,以及评价心肌受损程度的较好指标
44. OGTT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什么?
答:DM (mmol/l) 空腹 静脉血浆≥7.0 静脉全血≥6.1 毛细血管全血≥ 6.1
服糖2静脉血浆≥11.1 静脉全血≥10.0 毛细血管全血≥11.1
45. 简述血浆脂蛋白分离方法和种类。
答:分离方法: 超速离心法和电泳法
种类: 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46.简述血清电解质检测主要项目的参考值。
答:血钾:3.5~5.5mmol/l 血钠:135~145mmol/l 血钙:总钙:2.25~2.58mmol/l. 离子钙:1.10~1.34mmol/l 血氯:95~105mmol/l 血磷:0.97~1.61mmol/l
47.临床常用的心肌酶有哪些?心肌蛋白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答:心肌酶: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酸激酶异型 乳酸脱氢酶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心肌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 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 脂肪酸结合蛋白
48 简述酸性磷酸酶和淀粉酶临床意义。
答:酸性磷酸酶:主要用于诊断前列腺癌 1.前列腺疾病 2.骨骼疾病 3.肝脏疾病4.血液病 以上ACP都增高
淀粉酶:AMS活性增高1.胰腺炎 2.胰腺癌3.非胰腺疾病
AMS活性降低1.慢性胰腺炎 2.胰腺癌
49. 甲状腺功能检测指标有哪些?首选指标是什么?
答:1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素 (首选)2.三碘甲腺原氨酸和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 3.反三碘甲腺原氨酸 4.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 5.三碘甲腺原氨酸摄取.
50.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有那些?
答: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2.脂类代谢功能检测3.胆红素代谢检测4.胆汁酸代谢检测5.摄取和排泄功能检测6.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测
51.简述总补体溶血活性检测(CH50实验)的基本原理及临床意义。
答: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
1.CH50升高常见于各种急性期反应,如急性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特别是肝癌等可较正常高2~3倍。
2.CH50降低补体消耗增加见于血清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移植排斥反应等;补体大量丧失见于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外伤、手术和失血过多;补体合成不足见于肝硬化、慢活肝、急性肝炎重症患者等。
3.判断补体检测结果时应注意动态观察,最好数种补体成分同时检测,以便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分析。
52.简述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1.CD3+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2.CD3+/CD4+降低:见于恶性肿瘤
3.CD3+/CD8+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4.CD4+/CD8+比值增高: 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CD4+/CD8+比值降低:见于艾滋病,恶性肿瘤进行期和复发时.
5.检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CD4+/CD8+比值增高于是可能发生排斥反应.
53.简述TORCH试验包括的项目和临床意义。
答: 临床意义:本检查常作为妇女怀孕期生殖道感染的常规检查项目。
1.弓形虫感染 弓形虫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猫与其他动物是传染源。后天感染轻型者常无症状,但血清中可查到抗体;重型者可引起各种症状,如高热、肌肉或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通过胎盘宫内感染者可引起死胎、早产,出生后可表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眼、内脏的先天损害。
2.风疹病毒 孕妇感染风疹多在怀孕l~6周时,除可致流产、死亡外,所生婴儿还可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lgM抗体阳性提示有近期感染,必要时应终止妊娠。
3.巨细胞病毒lgM抗体阳性提示病人近期有巨细胞病毒感染,但应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4.单纯疱疹病毒 主要引起疱疹性口腔炎、湿疹性疱疹、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新生儿疱疹、疱疹性外阴阴道炎等。生殖器官以外的感染多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引起,而生殖器官的感染多由单纯疤疹病毒-Ⅱ型引起。本试验不能区分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或单纯疱疹病毒-Ⅱ型。l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54.简述冷球蛋白的分型及其各型的临床意义。
答: 冷球蛋白分为3 型:I 型为单克隆冷球蛋白,由IgM、IgG、IgA 或本-周蛋白组成,占25%;Ⅱ型,混合冷球蛋白,由单克隆Ig与自身IgG组成,分为Ig M-IgG、IgG-IgG 、IgA-IgG,占25%;Ⅲ型,混合多克隆冷球蛋白,Ig M-IgG、IgM-IgG-IgA ,占50%
1.同工酶: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反应等不相同的一组酶,又称同工异构酶。
2.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遗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3.葡萄糖耐量试验:是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了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身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
4.诊断灵敏度:是指某检验项目的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诊断灵敏度的数学式为所有病人中获得真阳性结果的百分数.
5.诊断特异性:是指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他的数学式为所有非病人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
6.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值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为参考范围.
7.医学决定水平: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诊断中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做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应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
8.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生必须紧急处理.
9.核右移: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或更多叶的细胞百分率超过3%者,称核右移。
10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比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急性中毒。
1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2.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13.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指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14.粪便隐血试验:消化道少量出血,肉眼不能见到粪便中带血且粪便中有少量红细胞被破坏。
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
15.A/G倒置,简单的来说就是清蛋白和球蛋白的相互倒置。
16.前清蛋白:是一种载体蛋白,能与甲状腺素结合,因此又叫甲状腺素结合前清蛋白,并能运输维生素A
17.糖化蛋白:是在红细胞生存期间HbA与己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反应的产物.
18.载脂蛋白: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
19.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或升高的一类物质.
20黄变症: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进入脑脊液中的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破坏,释放氧合血红蛋白而呈现黄变.
★(填空)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哪些中毒性变化?
答:1.细胞大小不均2.中毒颗粒3.空泡形成.4.杜勒小体5.核变性
★(填空)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①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②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③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填空)血清蛋白电泳后从阳极开始依次为:清蛋白 α1球蛋白 α2球蛋白 β球蛋白 γ球蛋白五个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