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纹是夏、商、周朝时期的服饰图案;褙子是宋朝的特色服装,石榴裙是唐朝的流行裙装,它是指红色的女裙。
明朝最具特色贵妇头饰是凤冠和霞帔。
两河流域文明和克里特岛文明是西方服装史的源头。
裙撑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广泛使用。
沃斯是第一位在欧洲出售设计图给服装厂商的设计师,也是服装界第一位开设时装沙龙的人,更是时装表演的始祖。
一、 中山装
1.中山装的变迁
1905年,宁波红帮裁缝中的张方诚在日本制作了第一套中山装。
孙中山回国后,多加改制,到1928年基本定型。
2.中山装盛行的原因
中山装满足了人民的希望,是对清朝封建制度的彻底决裂的象征。在审美心理上,它的有序、庄重、实用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共同审美观。
中山装最初由孙中山先生作为礼服穿着,出席国务活动。领袖的倡导,志士的拥护,逐渐普及。
政治、审美和实用三大因素的完美结合,使其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流行服饰的母形,创造出青年装、军便服、学生装。20世纪50年代后,受毛等人的创导,略有修改而称为“毛式服”,历数10年不变。现如今,仍然军装元素仍然活跃在国际时装舞台上。
二、西方古代服装
1.苏美尔服饰
单纯,男女同质同形
形制:腰衣,缠绕一周或几周,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至小腿,在后背左侧相交,用几个扣结固定。
流苏:
把织物上的经纬线抽成环状而形成仿羊皮(毛)外观的布料;
羊皮上的毛;
质地光滑而平整的底衬上面附以一排排用流苏连成的饰边制作而成。
2. 巴比伦服饰
面料:棉、亚麻
造型:卷衣,垂褶更加丰富,缠绕式,衣长至膝下,男子露出右肩,女子不露肩。
颜色:
衣——红、绿、青、紫
流苏——红、金、白、灰
3. 亚述服饰
流苏:得到频繁的应用,把布料的边缘处理成毛边,又在边缘布料上饰有花纹图案,一般是红色的流苏装饰在白色的面料上,风格质朴而又华贵。上层的服装不仅拖长,而且周身饰满了流苏,而下层只有小块流苏装饰衣边。
刺绣:用刺绣方法做成花纹图案来装饰。
发须:头发做成流苏状,胡须又黑又长。
4.波斯服饰
面料:羊毛、亚麻、绢
图案:刺绣着美丽多彩的图案,喜欢黄色系列和紫色。
款式:套头式,衣身宽松地披挂,减省了多余的流苏装饰,将一块半径等同于上身长的圆形布料,在圆心处开口,套头,在腋下稍作缝合收紧。
5.希腊女性主要服装
(1)希顿
又名基同,以布料横向对折包住身体。
(2)多里克式希顿
又叫佩普洛斯,在上侧向外折返,称为阿波太革玛。多为年轻人所喜爱。
爱奥尼克式希顿
除侧缝处留出伸手的一段以外,其余部分缝合,形成筒状。多为老年人所喜爱。
三、文艺复兴时期男子服装
1.普尔波安
2.夹克
穿于达布里特的外面,十分宽大,常用皮带在腰间收紧,袖子有长有短,甚至无袖,多以豪华的衣料为主,且用皮毛装饰。
3.布里彻斯
与骑装配套,又称马裤。
一种造型肥大,呈南瓜状。
一种紧身的半长裤,在前裤裆处有一块契形布遮挡,即下体盖片,袋状,里面加填充料使其膨胀,达到强调的目的。
四、巴洛克前期的男子服装
1.荷兰风格,注重简约,摒弃填充物,代之以大翻领或翻折下来的平领和披肩领。
注重蕾丝和皮革的使用。
外衣达布里特变长了,盖住臀部,肩部成为大溜肩,腰线上移并出现过更多的收腰,腰带改为饰带。
裤子变宽松,裤长过膝,用吊袜带或缎带扎住裤口,饰以蝴蝶结。之后裤长变化至小腿肚,下登长筒靴。
2.三件套组合套装
上衣:鸠斯特科尔
紧身合体,长及膝,收腰,下摆扩开,口袋位置很低,视觉造型重心下移。
背心:维斯特
收腰,后背开衩,前门襟与外衣相同,密缀纽扣。作室内服使用,外出需穿鸠斯特科尔。
裤子:莱因伯爵裤(裙裤)和克尤罗特(在膝下用缎带扎住)。
装饰:上衣门襟和扣眼处用金绠子装饰,天鹅绒或织锦面料上衣的金银丝刺绣。缎带蝴蝶结装饰呈现女性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