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基于学情分析 实施有效教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3:33:36
文档

基于学情分析 实施有效教学

基于学情分析实施有效教学——从《背影》问卷调查谈有效教学设计安徽省当涂县湖阳初级中学祖显宏在上《背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前,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亲爱的同学,经过课前预习,想必你对《背影》已经熟悉,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下列三个问题:1、经过预习,本课你已经读懂了哪些?2、本课你还有哪些模糊不清的地方?3、本课,你最不懂的地方是什么?从回收50份问卷的118个问题中,笔者整理归纳出如下问题:第一个问题:本课主要写了车站送别的场景,父亲因事情忙,先让查房送我,后因为不放心,自己来亲送,还坚持去
推荐度:
导读基于学情分析实施有效教学——从《背影》问卷调查谈有效教学设计安徽省当涂县湖阳初级中学祖显宏在上《背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前,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亲爱的同学,经过课前预习,想必你对《背影》已经熟悉,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下列三个问题:1、经过预习,本课你已经读懂了哪些?2、本课你还有哪些模糊不清的地方?3、本课,你最不懂的地方是什么?从回收50份问卷的118个问题中,笔者整理归纳出如下问题:第一个问题:本课主要写了车站送别的场景,父亲因事情忙,先让查房送我,后因为不放心,自己来亲送,还坚持去
基于学情分析 实施有效教学

——从《背影》问卷调查谈有效教学设计

安徽省当涂县湖阳初级中学   祖显宏

在上《背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前,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经过课前预习,想必你对《背影》已经熟悉,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经过预习,本课你已经读懂了哪些?

2、本课你还有哪些模糊不清的地方?

3、本课,你最不懂的地方是什么?

   从回收50份问卷的118个问题中,笔者整理归纳出如下问题:

   第一个问题:

   本课主要写了车站送别的场景,父亲因事情忙,先让查房送我,后因为不放心,自己来亲送,还坚持去给我买橘子,我看着父亲的背影,泪流满面。我读懂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疼爱、关心、呵护,也读懂了一个孩子对父亲的感恩、牵挂。共有42位同学写出大体相似的回答。

第二个问题:

①、“变卖典质”后,还是“亏了空”,为什么?(9人)

②、文中两次提到“聪明过分”,“太聪明了”为什么提两次?(32人)

③、作者四次写到背影?为什么却“不知道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呢?(13人)

④、读父亲的信,说“身体平安”,可为何又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呢?为什么是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见到父亲的背影的?(13人)

⑤、写父亲一般都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强壮,可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7人)

⑥、作者想念父亲,为什么不去看他,或者接来一起住呢?(8人)

第三个问题:

⑦、最后一段中看出,作者和父亲关系不好,为什么?(3人)

⑧、“我”20岁了,父亲为何还要送?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父亲买橘子的过程而不写其它事情?(17人)

⑨、开头结尾都写到“背影”,为何要在结尾处提父亲年少时的经历?从文章的内容结构角度来看,用“背影”做题目,目的何在?(3人)

第二个、第三个问题虽然有交叉互融,我还是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概括如下表:

 

1、本课你已经读懂了哪些?

见上“第一问题” 略

2、本课你还有哪些模糊不清的地方?

①②③④⑤⑥
3、本课你不懂的地方是什么?

⑦⑧⑨
 

这节课老师到底要教什么呢?根据王荣生老师“语文教师备课,关注点主要是两个: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的观点,本节课要教的内容很多,但第一要务要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教什么”显然是第一位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全班超过2/3的学生已经读懂,显然,学生已经懂了得东西,不是教学的重点。

“语文教学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学情,针对他们的具体困难,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学生模糊不清的之处,才是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即教学重点。这样看来,问题二涉及到写作背景和作者身世问题。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不是要不要讲的问题,而是如何呈现、何时呈现。在学生最迷惘混沌,最需要解开迷雾的时候呈现,才会是最有效的教学。比如上述①②③⑥⑦,教师适时插入讲清作者身世和创作背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也符合课标“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精神。在此基础上,引申拓展,品语言、抓细节,弄清④⑤⑧⑨,也就明白了作者写作目的,即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儿子对父亲的感念,这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问题。本课的难点在哪里?再由重点出发,置身课文,缘事明情,感受和体会写作者的情感寄托,⑤⑦⑧⑨问题已经有所揭示,就找到了难点所在,即体会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确定了重点、难点问题,诵读、写法及课件展示,都只是攻克重点、难点的技术手段而已。

至此,我概括出本节课学生学习目标,如下表:

 

问题内容学习目标
1、本课你已经读懂了哪些?

见上“第一问题” 略

读课文,写词语,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2、本课你还有那些模糊不清的地方?

①②③④⑤⑥重点:品语言,析细节,深入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3、本课你不懂的地方是什么?

⑦⑧⑨难点:触动学生心灵,感悟身边的爱。

 

“怎么教”是落实学习目标的抓手所在。“教学设计要有效,我们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要有效地使学生达到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我们还是要从学生问题开始,以语言为抓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整体感知的突破

   一是读课文,写词语,感知课文内容。通过簌簌流泪、光景惨淡、踌躇蹒跚、晶莹泪光等四个词语的默写,既积累字词,也通过重点词语,概括处课文大体内容:

    簌簌流泪——徐州见父

    光景惨淡——回家奔丧

    踌躇蹒跚——车站送别

    晶莹泪光——北平读信

二是填写一段话:本课主要写             和    四件事,重点通过写    事件,我读懂了一个父亲对孩子    也读懂了一个孩子对父亲的     。(疼爱、关心、呵护;感念、牵挂、感恩)。通过这一段话,建立起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的突破:

    笔者设计两个环节解决问题:

    一是父亲爱“我”吗?——文中那些细节感动了你,请读出来并说明理由。

重点品味第6段买橘子情节:

    原文: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改写文:

   “‘儿行千里父担忧’,吾儿,你站在此,勿动,父去买几斤橘子就回,待你车上解渴之需”,话未落音,但见父亲一个转身,三步并作两步,跨过铁道,一个鹞子翻身,飞上月台,再一转眼,橘子已经放在了座位上,看父亲,棱角分明、气喘薇薇,衣袂飘飘,玉树临风。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了。

    注意适时插入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品语言,析细节,深入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二是“我”爱父亲吗?——找出文中感受到父亲爱的语句,说明原因。

1)八年前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八年后才写出来?

2)我现在想想,那是真实太聪明了?

3)想父亲,为何不接父亲一起来住?

    课件插入时代背景介绍,补充相关资料,触动学生心灵,感悟身边的爱,加深学生对父子情深的理解。并借此说明用“背影”做题目写法的妙处来。

   终上所述,“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大体完成,如下图所示:

 

问题内容学习目标突破策略
1、略

见上表读课文,写词语,感知课文整体内容读课文,写词语,概括内容
2、略

①②③④⑤⑥重点:品语言,析细节,深入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原文、改文对比,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3、略

⑦⑧⑨难点:触动学生心灵,感悟身边的爱。想情感插入背景资料,填写一段话,感悟真挚情感。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出自己的教学方案。

《背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写词语,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2、品语言,析细节,体会作者丰富情感

    3、写语句,悟写法,感悟身边爱的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分析细节,深入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难点:触动学生心灵,感悟身边的爱。

教学方法

    谈话法 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写词语:簌簌流泪  光景惨淡  踌躇蹒跚  晶莹泪光

   2、概括四个词语背后的故事(见上文)。

   3、填写一段话:

    本课主要写徐州见父 回家奔丧 车站送别和北平读信四件事,重点通过写车站送别买橘子事件,我读懂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疼爱、关心、呵护,也读懂了一个孩子对父亲的感念、牵挂、感恩。(意思对就可以)。

(设计目的:以语言为抓手,熟悉文本,感知故事,为下文张本)

三、品味语言,分析细节,体悟情感

    问题一:父亲爱“我”吗?——找出文中那些细节感动了你,请读出来并说明原因

    重点品味第6段买橘子情节:

    原文:

    略,见上文

改写文:

        略,见上文

注意适时插入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品语言,析细节,深入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问题二:“我”爱父亲吗?————找出文中作者感受到父亲爱的语句,说明原因。

    1)、八年前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八年后才写出来?

    2)、“我现在想想,那是真实太聪明了!”表达什么情感?

    3)、想父亲,为何不接父亲一起来住?有原因吗?

课件插入时代背景介绍,补充相关资料,触动学生心灵,感悟身边的爱,加深学生对父子情深的理解。并借此说明用“背影”做题目写法的妙处来。

   四、写语句,悟写法,感悟身边爱的世界

拓展环节二中概括文段,请你加进自己的理解:

本课主要写徐州见父 回家奔丧 车站送别和北平读信四件事,以背影为叙事线索,重点通过写车站送别买橘子事件,我读懂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疼爱、关心、呵护,也读懂了一个孩子对父亲的感念、牵挂、感恩。情节详略得当,语言通俗平实,表达出父子情深的传统美德。(请添加内容,我写的不准确。)

5、小结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附一:板书设计

   

附二:写作背景

   背景1: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本文写作狱1925年10月。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这几年,我和父亲都是东奔西走”“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背景2: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然而父亲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却没有怨人尤天,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自己的儿子。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

 

参考资料:

1、王荣生教授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系列讲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76a5410101jj3h.html

2、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王荣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5月

文档

基于学情分析 实施有效教学

基于学情分析实施有效教学——从《背影》问卷调查谈有效教学设计安徽省当涂县湖阳初级中学祖显宏在上《背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前,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亲爱的同学,经过课前预习,想必你对《背影》已经熟悉,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下列三个问题:1、经过预习,本课你已经读懂了哪些?2、本课你还有哪些模糊不清的地方?3、本课,你最不懂的地方是什么?从回收50份问卷的118个问题中,笔者整理归纳出如下问题:第一个问题:本课主要写了车站送别的场景,父亲因事情忙,先让查房送我,后因为不放心,自己来亲送,还坚持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