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金山中学 黄荣生
高中化学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按上级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以新课标要求、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现结合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教材内容,就教学实施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化学与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程模块共有三个主题。主题1:化学与健康;主题2:生活中的材料;主题3:化学与环境保护。主要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介绍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的密切关系。涉及的内容有:①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食品添加剂及某些药物的主要成份和疗效;②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份和作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水泥、玻璃、陶瓷、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份及用途;③了解废水、废气、“白色污染”、居室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教学策略:模块涉及的内容较多,如果面面俱到地介绍,势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选择典型物质和事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二、《化学与技术》
教材分析:本课程模块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直面工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学习化学、应用化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有三个主题:主题1: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主题2: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主题3: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教学策略:模块包含的内容范围比较宽广,如果单纯从知识的角度考虑,难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要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化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从而对化学的价值有更全面的理解;要重视精选典型案例,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重视学生基本观念和技术意识的培养,而不是过分关注具体的生产流程和细节。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本课程模块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共有四个主题: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主要内容有:①了解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②知道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能根据不同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某些物理、化学性质;③认识氢键,能说明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策略:模块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若只是把艰深的理论知识堆积起来,不仅会使学生望而生畏、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也会导致学生的理解困难,无法落实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认识水平,注重抽象概念与具体实例相联系,尽可能通过直观模型和模拟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实质性理解。
四、《化学反应原理》
教材分析:本课程模块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方面,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共有三个主题: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题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主要内容有:①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②反应速率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及影响平衡的因素;③电离平衡,酸碱电离理论,盐类水解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因素,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策略: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获得对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般原理即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发挥的重大作用,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在教学中,需要重视选用:⑴重视运用逻辑推理,凸现原理形成过程;⑵重视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良好学习情境;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学习兴趣;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等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五、《有机化学基础》
教材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习有机化合物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程模块共有四个主题: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3: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主题4: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主要内容有: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②烷、烯、炔、芳香烃,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典型代表物,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③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新型高分子材料。
教学策略:模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认识研究有机化学的一般方法,增进学生对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并发展他们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提高人类社会文明发达程度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要重视如下教学方法和策略:⑴重视理论指导,形成系统知识体系;⑵重视直观教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⑶重视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情感;⑷重视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六、《实验化学》
教材分析:本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有二个主题:主题1:化学实验基础;主题2:化学实验探究。主要内容有:①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检测方法,天平、酸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控制反应条件的一些方法,物质的制备和合成方法;②设计、评价和优化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收集、处理有关实验数据,合理解释实验现象,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教学策略:模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化学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能设计实验方案解决一些涉及化学学科的问题。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全过程,知道进行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增进学生对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并发展他们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一些化学知识,训练一些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不同的教材内容决定着不同的教学策略,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7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