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焊件组对及质量检查
1)焊件下料与坡口制备宜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如采用热加工方法(如火焰切割、等离子切割、碳弧气刨)下料,应打磨去除淬硬层。
2)焊件经下料和坡口加工后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组对:
淬硬倾向较大的钢材,如经过热加工方法下料,坡口加工后要经表面探伤检测合格。
坡口内及边缘 20㎜ 内母材无裂纹、重皮、坡口破损及毛刺等缺陷。
坡口尺寸符合图纸要求。
3)焊件组对的局部间隙过大时,应设法修整到规定尺寸,不应在间隙内加填塞物。
4)焊缝的位置应避开应力集中区,且便于施工。
5)T型接头的角焊缝及部分焊透焊缝连接的部件应尽可能密贴,两部件间根部间隙不应超过5㎜;当间隙超过 5㎜ 时,应在板端表面堆焊并修磨平整使其间隙符合要求。
6)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较薄件厚度的5倍,且不小于25㎜.
7)应避免出现平面或空间的“十字”交叉焊缝。
8)焊件组对时,应将待焊部件垫置牢固或固定牢固,以防在焊接和热处理过程中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
3.2 焊前预热
1)焊前预热的温度应按照工艺评定、焊件厚度、焊件材质、焊接方法、焊接结构和焊接环境等综合考虑。
2)焊前预热的加热方法、加热宽度、保温要求、测温要求应按照相关标准规定执行。
3)工程涉及钢材的预热:
序号 | 母材材质 | 壁厚(㎜) | 预热温度(℃) | 层间温度(℃) |
1 | 20、Q345 | ≥30 | 100~200 | 100~400 |
1)钢结构焊接方法:对于匀直规则的长焊缝,为提高焊接效率,可采用SAW、GMAW焊接工艺;对于形状复杂、不规则的焊缝,一般采用SMAW焊接工艺。
2)焊接材料选用:钢结构的材质有Q235B、Q345B,采用SMAW焊接时,对于横梁、斜撑等重要结构,焊接材料选用J507焊条,平台、栏杆焊接,焊接材料选用J422焊条;采用GMWA焊接时,选用ER50-6焊丝;采用SAW焊接方法时,焊接材料选用H08MnA埋弧焊丝和HJ431焊剂。
3)定位焊必须由持相应合格证的焊工施焊,采用与正式焊缝相同的焊接材料、焊接工艺施焊。
4)定位焊焊缝应有一定的强度,定位焊缝厚度不宜超过正式焊缝厚度的 1/3;定位焊缝的长度应不小于 40㎜,定位焊缝间距宜为 300~600㎜。
5)焊道收弧时应将熔池填满;多层多道焊时应连续施焊,每一焊道焊接完成后应及时清理焊渣及表面飞溅物,发现影响焊接质量的缺欠时,应清除后方可再焊。多层多道焊的接头应错开30㎜以上。
6)施焊过程除工艺和检验上要求分次焊接外,应保持连续。若被迫中断时,应采取防止裂纹产生的措施(如后热、缓冷、保温等)。再焊时,应仔细检查并确认无裂纹后,方可按照工艺要求继续施焊。
7)要求全熔透的双面焊缝,应采取清根措施;非清根侧的焊缝至少焊3层及以上,清根后应将坡口处的污染物清除干净。
8)采用合理的焊接工艺和措施,控制焊接变形。
(4)焊接质检
1)焊后质检包括焊接人员自检、焊接质检人员专检。
2)焊接工作完毕,焊工必须将焊接接头及其附近的熔渣及飞溅清理干净,进行100%自检。
3)焊接接头经焊工自检合格,焊接质检人员复检合格后,移交下道工序。
(5)焊后热处理
1)根据母材的化学成分、焊接性、厚度和构件的拘束度及使用条件、施工条件等确定是否需要焊后热处理。
2)焊后热处理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当采用电加热器对焊接构件进行热处理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使用配有温度自动控制仪的加热设备,其加热、测温、控温性能应符合使用要求。
构件焊缝每侧面加热宽度至少为钢板厚度的 3 倍,且应不小于 200㎜。
3)厚度低于38㎜的焊件可不进行焊后热处理,需要热处理的碳素钢及低合金钢焊件,焊接热处理工艺参数见下表
管材材质 | 恒温温度(℃ ) | 焊件壁厚(㎜) | ||||||
≤ 12.5 | 12.5-25 | 25-37.5 | 37.5-50 | 50-75 | 75-100 | 100-125 | ||
恒温时间(h) | ||||||||
Q345、20 | 580-620 | / | 1.5 | 2 | 2.25 | 2.5 | 2.75 |
1)对需要无损检验的焊接接头,应经焊接质检人员验收合格后,由焊接技术人会员填写《无损检验/检测委托单》,通知金属检验部门进行检验,无损检验不合格的焊接接头应及时返修。
2)无损检验依据DL/T869-2012《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678-2013《电力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GB 50661-2011 《钢结构焊接规范》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