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东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向和目标。我国社会治理在智能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数据开放不平衡、不充分等新问题。各级要树立大数据、智能化
治理的新理念,破解智能化社会治理的瓶颈,构筑、市场和社会协同参与体系,推动城乡
社会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和管理体系的智慧化,这是我国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正确出路。
关键词:社会治理;智能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智能化新时代。以智能化手段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
平,成为全球社会治理的大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
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其中,全面推动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就是针对
当前存在的信息碎片化、条块化、人力和运行成本高、快速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的新要求,是
新时代网络社会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内涵与特征
所谓社会治理智能化,是指顺应现代网络社会崛起的大趋势,按照数字化生存、信息化生活和整个社会数字化运行的规律和特点,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程度、广度和深度,促使社会管理更加精细化、社会
服务更加精准化、社会运行更加高效、社会关系更加公平包容的动态治理过程。简言之,就是利用
数据化、信息化的力量,高效解决社会发展和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社会不断走向安全、稳
定、和谐与良性发展。它具有三个特征:
1.数字化的治理理念
社会治理智能化是对治理主体思想观念的一次革新,即要求他们主动适应和积极拥抱互联网社会、智慧社会,树立大数据思维、大科技理念,培养追求精细化精准化、注重治理绩效、强调服务
品质的现代治理理念,主动寻求符合网络社会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方式、新机制。
2.智慧化的治理手段
顺应当今更加广泛、深层次的技术和产业,面对大量的社会问题时,除了要发挥传统的人海战术作用外,更要依靠技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机器(人工智能)和数据
的力量,借助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合力,采用“智慧化”手段,更加精准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和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难题,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3.信息化转型的治理过程
社会治理智能化是一个从主要针对现实社会、线下治理为主的传统治理模式向“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现代治理方式转型的过程,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向社会治理领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拓展和应用过程。
条件与基础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及移动支付等领域的超常规发展,我国的现代科技应用走在了全球前列。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各行业的社会治理实践中,智能化应用已经全面铺开,这为社会治理全面实现智能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最大规模的网民数量
智能化治理以大多数人都有相对公平的信息或数据接触机会为基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7.88亿人,达到上网人数的98.3%[1]。可见,我国将近60%的人口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生存,这为累积大数据、智能化服务提供了基础条件。
2.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升级
现代互联网设施是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根本基础。新一代通信技术、VR/AR与无人驾驶等新技术、新应用有望开启新一轮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组织实施的《2018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明确提出了关于“百兆乡村”、5G规模组网和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建设的诸多具体指标,正在形成融合连接、数据、算法、平台、服务和产业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服务体系,这将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发挥重要的支撑性作用。
3.人工智能等技术渗入社会各个领域
随着国家和各地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等最新技术开始全方位渗透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之中,产生了包括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经济、互联网政务服务(2万家网站、“两微一端”新媒体蓬勃发展、政务网络平台)、智慧医疗、智慧交通和城市治理等在内的大量实践应用案例、平台、载体和模式,数据和信息日益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核心资源。我国已经形成了数字化生存、数据化治理的新型网络社会形态。
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发展现状
实施社会治理智能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有效应对网络社会风险、提高社会生活品质的需要。近几年,借助网民规模优势、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优势,全国相关行业、地方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努力推行社会治理智能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规律和特点。
(1)公共服务领域的智慧化。实现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数据化、便利化和精准化供给,是社会治理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各地率先推行智能化治理的新举措。一方面,大力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智能化,如在养老服务领域,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配备“智慧手环”,通过实时定位、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和健康管理等功能,提供及时的应急保障服务;安装“智慧门禁”系统,通过远程监控、控制门锁系统相连接,预警陌生人入室行骗,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另一方面,围绕交通、教育、医疗、养老和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搭建集资源整合、数据收集、动态监测和服务供给为一体的智慧化服务平台或应用软件APP(包括综合为老服务平台、智慧交警、智慧医疗、“智”文化服务平台等),创新服务环节的智能化(一些城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网上认证,为老年人异地领取养老金提供便利;“微信身份证”是公共服务智能化的深度尝试),为广大民众提供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2)城市公共管理领域的智能化。围绕着人、地、物而形成的城市公共管理,是社会治理智能化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这主要体现在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大脑、城区大脑等)、城市管理(城市运行综合管
理中心、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等)、公共安全(治安智能防控系统、城乡天眼监视系统、无线烟感报警系统等)、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平台、社区通等)及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等)等方面,智能化案例数不胜数,有些城市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智能化程度。
2.主要问题
综观全国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实践探索,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我们已经在智能化治理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治理智能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问题,往往涉及诸多领域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智能化主要存在大数据治理理念不强;智能化基础设施不足;智能化治理不平衡、不充分;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不畅及智能化人才缺乏等问题,与社会治理精细化、社会服务精准化、社会生活品质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智能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在为人类社会治理变革创造条件和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鸿沟、网络诈骗、隐私泄露和网络暴力等新挑战。
路径及策略
社会治理智能化是适应网络社会发展趋势,将最
新科技和治理深度融合创新的结果,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和等软件的协同支撑,旨在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它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更是多部门共建的协同工程,不会一蹴而就。为了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治理,笔者建议采取以下路径及相关策略:
1.理念更新:树立智能化、大数据治理思维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基础。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实现,首先要求各级治理主体拥有智能化治理的思维和意识,即以为主的多个治理主体要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与人类生活场景深度融合的现实格局出发,主动学习、深刻把握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发展大势,并用最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思维方式,实现以往被动式、封闭式、凭经验、粗放式治理思维向主动、开放、精准、科学化思维转变。在此基础上,探索和研究网络社会的特点和规律,寻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工作的契合点,有效利用大数据预测社会需求、预判社会问题并增进社会共识,提高智能化治理水平[2]。
2.不忘初心: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民生、满
足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生角燕都 董年龙/摄
3.基础支撑:全面建设并公平配置新一代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
在信息网络时代,拥有完善、均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推动智慧化建设、公平化治理的根本基础。针对当前智能化治理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相关主体需要紧紧围绕智慧城市、智慧乡村建设规划,高标准建设水、电、能源、交通和管网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全面布局物联网、无线网、传感器和电子围栏等,使数据提取和移动交互更为便利,为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奠定基础。同时,要强调智能化设施配置的均衡性,克服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机会不均等,共享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成果和效益。
4.创新:建立健全各类数据整合、共享、应用的跨部门协同机制
机制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能否实现真正的智能化治理,机制的创新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是着力推进“数字”建设,推动公共服务部门信息的大数据化。为此,职能部门要对多年来积累的海量民生服务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大数据分析研判,精准掌握民众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及变动趋势和规律,为制定更加有针对性、更精准的公共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打破利益固化的壁垒,推进跨区域、跨层级和跨部门的数据平台建设,强化基础信息采集力度,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加快业务数据有效衔接,消灭“信息孤岛”,实现综治专业数据、部门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机构业务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等的互联互通,从根本上解决内外融合难、上下对接难等问题[3],切实打造“一口受理、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或者“最多跑一次”等服务格局。三是加大数据开放,鼓励社会治理主体依法参与政务数据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在城市环卫、交通、医疗、养老、公共安全、消防和教育等领域,加大互联网APP软件的开发应用,提高社会治理主体对大数据的研究应用能力和数据使用效率[4]。
5.分层实践:构筑并完善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智能化实践服务与监管平台
依托数据整合共享机制,加大建设功能集成、网络集成、界面集成和业务集成的大数据公共信息或服务管理平台。一是努力完善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家政与智慧社区等数字化综合民生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二是围绕城市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等领域,在区、街镇层面,搭建部门联动、群众互动、信息共享、社会共治的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综合管理指挥中心、联动监管中心等基层智能化综合治理平台,搭载平安建设信息系统、治安智能防控系统、公共空间监视系统、政务(信访)咨询投诉系统以及无线烟感报警系统等多个智能化运行系统,梳理再造“问题上报-平台调度-部门处置-信息反馈-评价考核”的业务流程,实现全程网络化、留痕化操作,切实提高城市社会治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2018-8-20.
[2]侯万锋. 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人民日报,2018-11-13.
[3]代凯.“数字”建设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 南方日报,2018-11-17.
[4]陶希东. 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 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3).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9.01.002 ■ 编辑:田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