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人口预测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在进行镇域镇村体系规划时的人口预测方法。文章首先通过对城市边缘区的介绍引出边缘区小城镇的特殊的人口预测需求,并通过与规范预测方法相比较得出矛盾。文章随后提出了基于渗流理论的城镇机械增长人口数预测方法和综合分析法,并在最后分析了该方法在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的人口预测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 人口预测 渗流理论 综合分析法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因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因素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发展意义,它不仅成为城市向外扩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带动农村经济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的有生力量。城市边缘区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它成为城市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随着投资的增加和产业的发展,众多劳动力随之迁入,人口流动迅速增加,城镇与农村人口高度混合,从而大大改变了镇域内的人口结构。因此,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在进行镇域镇村体系人口预测时往往需要一种特殊的计算方法,以满足其非常规化的人口增长模式。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因此城镇的发展相对滞后,往往更依赖中心城市形成边缘区发展,故城市边缘区城镇的人口预测方法对于推动西部地区镇村体系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的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的人口预测为例,试图探析适应于西部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人口预测方法。
一、关键词解释
1、城市边缘区
1.1定义
城市边缘的概念源于城市生态学。滑铁卢大学地理系教授C·B·Bryant将区域城市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分为集中城市或核心建成区、内边缘、城市影响区和农村腹地,内边缘和外边缘合称为城市边缘。MCGee在《亚洲城市新地带的出现》中提出的城市“灰色区域”(Deszkota)为城乡联系紧密的城市周围地区,特点是一种农村及城市高密度混合区,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及其他非农活动在此地区快速成长,工业扩散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百度百科中对城市边缘区的定义则是: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本文所研究的城市边缘区主要指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带。其处于城市与周围村镇的过渡区,是城市发展中最活跃、矛盾较集中的地区,具有明显的混合性、过渡性以及城市与农村发展的系统性、互动性等特点。该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后备基地,不仅能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还能吸引众多的城市人才前往,并且具有较快的人口流动速度。
1.2 城市边缘区的特点
1.2.1是一种农村及城市高密度混合区,是农村流动人口居留地
这些地区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和市场信息机会,以及通过城市金融机构获得汇款、投资和信贷等机会。
1.2.2人口密度较低,缺少规划引导和基础设施
1.2.3发展差别大,有的地区发展良好,有的地区贫穷落后
比如布宜诺斯艾利斯、北京有高收入社区,开罗有新城;中东、拉丁美洲、欧洲和中亚有低收入居住区;东亚有工业区,中国有农村等。
1.2.4有些城市边缘地区发展是有序的,有些则无序
有些地区会出现自发建设的居民点、不规则的小块土地、不规范的建设等况。
1.2.5存在着多种制度治理的情况
会出现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城市、企业甚至包括省级等类型。
2、人口规模
2.1定义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的人口规模指的是在镇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中镇域、镇区或一个村庄的人口数量的多少,与镇(村)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2.2城市边缘区人口规模的特征
城市边缘区的门槛相对较低,对周围人口和企业的吸引和利用更加可行,可以较大范围地吸收各种可能的资源,从而成为小企业进入城市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中转站。因此,城市边缘区往往会因为某个企业的迁入而产生巨大的人口增加,这里面不仅涵盖农村人口,也有一部分从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人口。
二、相关规范与依据
1、《镇规划标准》中关于规划人口预测的相关内容
1.1 镇域总人口应为其行政地域内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应为户籍、寄住人口数之和,其发展预测宜按下式计算:
Q=Q0(l+K)n+p
式中 Q——总人口预测数(人);
Q0——总人口现状数(人);
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
N——规划期限(年)。
1.2 镇区人口规模应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预测的数量为依据,结合镇区具体情况进行核定;村庄人口规模应在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进行预测。
1.3 镇区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应按居住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性质进行分类。镇区规划期内的人口分类预测,宜按表1.3的规定计算。
表1.3 镇区规划期内人口分类预测:
人口类别 | 统计范围 | 预测计算 | |
常住人口 | 户籍人口 | 户籍在镇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人口 | 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计算 |
寄住人口 | 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寄宿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 | 按机械增长计算 | |
通勤人口 | 劳动、学习在镇区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职工、学生等 | 按机械增长计算 | |
流动人口 | 出差、探亲、旅游、赶集、等临时参与镇区活动的人员 | 根据调查进行估算 |
1.4.1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及土地经营情况预测劳力转移时,宜按劳力转化因素对镇域所辖地域范围的土地和劳力进行平衡,预测规划期内劳力的数量,分析镇区类型、发展水平、地方优势、建设条件和影响以及外来人口进入情况等因素,确定镇区的人口数量。
1.4.2根据镇区的环境条件预测人口发展规模时,宜按环境容量因素综合分析当地的发展优势、建设条件、环境和生态状况等因素,预测镇区人口的适宜规模。
1.4.3镇区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按带眷情况估算人口发展规模;建设项目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可按平均增长预测人口的发展规模。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中关于规划人口预测的相关内容
人口发展规模的确定:用人口的自然增长加机械增长的方法计算出规划期末乡(镇)域的总人口。在计算人口的机械增长时,应当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分别计算出从事一、二、三产业所需要的人口数,估算规划期内有可能进入和迁出规划范围的人口数,预测人口的空间分布。
二、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人口预测方法探究
城市边缘区特殊的经济与地理条件决定了其人口变动的复杂性,机械增长人数成为人口构成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此计算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到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合理与否。而《镇规划标准》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中对于人口预测的内容是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其考虑的是一般城镇都适用的一种预测方法,内容比较广泛,没有特殊考虑机械增长人数的影响,往往无法具体落实到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人口预测上。因此,目前急需探讨一种具体可行的机械增长人数预测方法,以确保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的准确。有相关学者将渗流力学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将农村和城市、城市与城市以及农村与农村之间迁移的人流看作流体,利用力学上处理流体运动的思路来分析和研究人口流动的有关问题,为研究单个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开辟新的研究思路。
1、基于渗流理论的城镇机械增长人口数预测方法
从质上看,人流包含三个要素:1)人流方向,即流向,由人流的起讫点确定;2)发生空间移动的物质本身——人,简称流体质点;3)人口迁移消耗的时间。从量上看,人流量可以用节点间的畅通能力来表示。人流生成机理指人流生成的原因、生成过程中的约束因素、最终结果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理想条件下,人流基本过程涉及三个研究主体:1)人流生成起点;2)区域间流动方式选择;3)人流终点。
引起人流生成的各种原因,如城市经济发展需求、就业机会、教育机会、生活方式等,构成了人流生成的促动力,在此可称为人流压力。在人流压力的作用下形成人流的过程中,人流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城镇各行业人员就业的饱和程度。当城镇中各行业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达到饱和,则该城镇与其他城镇间的人口流动达到动态平衡,人口规模呈现稳定状态。在此,定义城市中各行业已就业的人口数占总容纳人口规模的比值为饱和度s,饱和度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内流动人口在各节点间流动的通畅情况。人口在该城镇与其他节点间流动的畅通系数K可定义为饱和度s的函数K (s),二者关系可用左图简单表示。
人流速度与流压、人口流动畅通系数k的关系可表示为v = k(s)△p (1)式中,v为人口流动速度,k(s)为人口流动畅通系数,△p为起点和终点的人流压力梯度。从方程1可看出,人流压力梯度越大,人流速度越大;畅通系数越大,人流速度也越大。
方程(1)构成了区域内流动人口在各节点间流动的本构模型,考虑到区域中的人流遵循质量守恒原则,将以上本构模型和守恒模型结合在一起,便可得到区域内流动人口在各节点间流动的数学模型。城市边缘区城镇是人流的重要吸纳点,与其他城镇之间存在流动人口的流量交换。因此,区域内流动人口可以仿照渗流力学的研究思路建立双重介质人流渗流数学模型。假设某一区域内有N 个城市,M个农村,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坐标值,在该区域中取一个节点i和L个与该节点有人流进出的节点组成的均衡域,按人流量均衡原理,得节点i处的人流方程为:
{LΣj=1qj}i+Qi=0 (2)
式中,qj为j农村或城市流进或流出节点i的流量,L为节点j的个数,即向节点i处输入、输出人流的城镇总数;Q为节点i的源汇项,表示源时取正号,表示汇时取负号。
若渗流区域内有N个城市节点,则式(2)变为N个方程,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Aq+Q=0 (3)
式中,Q=(Q1,Q2,…,Qn)T,q=(q1,q2,…,qn)T,A = {aij}N×M 成为区域内流动人口在各节点间流动的N×M阶衔接矩阵,描述了区域这个有着人口流动的系统中各城镇的衔接关系。
2、基于综合分析法的城镇人口规模预测
在计算出城镇机械人口增长数以后,《镇规划标准》给出的公式Q=Q0(l+K)n+p中的p值便已知,此时只要计算出城镇自然增长人口数就可以求得城镇总人口。收集现状镇区人口统计情况,通过综合分析,计算人口年均增长率k,即可凭借公式Q=Q0(l+K)n+ Aq得出城镇总人口预测。因为这种计算总人口的方法考虑得比较全面,综合了多方因素,因此称其为综合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镇村体系规划
1、人口规模预测
1.1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2011年末全镇总人口20062人,其中农业人口116人,非农业人口8398人,城镇化水平为41.86%。
对夏坝镇未来人口规模的预测,采用综合分析法,即通过确定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来预测镇域2025年的人口规模。
1.1.1人口机械增长率预测
随着夏坝镇经济的快速增长,重钢等大型企业的入住,决定了夏坝镇人口会有较快机械流入。根据近几年人口增长分析,估算2011年~2015年年均机械增加1000人,即到2015年末机械增加人口为5000人;从2016年~2025年年均机械增加600人,即到从2016年到2025年末机械增加人口为6000人。预计到2025年镇域总人口将增加11000人。
1.1.2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
根据夏坝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考虑计划生育、人们思想素质提高以及人口平均寿命增长等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事业的完善,2011~2025年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取-1.20‰。
预测方程采用:Qt=Qa(1+k)t+P
式中:Qt表示预测年的人口数
Q0表示2010年夏坝人口数
t表示预测年
a表示基期(2010年)
P表示机械人口增长数
k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
按上式推算,
2015年镇域总人口将达到:
Q2015=20062×(1-1.20‰)5+5000=24942人
2025年镇域总人口将达到:
Q2025=24942×(1-1.20‰)10+6000=304人
到2015年镇域总人口为25000人,到2025年为31000人。
四、结语
通过基于渗流理论的城镇机械增长人口数预测方法可以增加非常规增长的小城镇的人口预测的准确性,从而提升镇村体系的可实施性。对于人口预测的方法还有很多,在进行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人口预测时,要探寻最适应城镇发展实情的预测方法,细化规范要求内容,以确保人口预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浅析综合分析法在城镇人口规模预测中的应用———以东宁县绥阳镇总体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为例》逄锦辉——《黑龙江科技信息》
《基于渗流力学理论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赵会彦,刘建军,龚静——《武汉工业学院学报》第28卷第3期
《城市边缘区演化及其特征》邢厚道,杨山——《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村镇规划结课论文
班级:城市规划0802
姓名:张言欣
学号:080120226
指导老师:雷振东 马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