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2卷第3期S OC I A L SC I E NCES RE V I E W VOL.22NO.3调查技术的新发展
李 莹3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 天津 300191)
【内容摘要】调查的新技术主要包括电脑辅助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其中电脑辅助电话调查包括电脑辅助面访和电脑辅助自调查等,网络调查可通过E-mail问卷调查和网络调研系统等进行。
【关键词】调查 电脑辅助电话调查 网络调查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7)03-0059-02
一、电脑辅助电话调查
在美国,技术的发展使数据收集的方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传统的面对面访谈由访谈者对被调查者提问,并将答案记录在问卷上,然后对问卷进行处理,将开放式问题的回答编码,并将数据录入。这种纸笔访谈(P AP I)方法也用于电话调查。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电脑辅助电话调查(C ATI)技术发展起来。CATI使用互动计算机系统辅助调查者完成电话调查的基本数据收集任务。[1]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美国,集中在某一中心地点进行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比传统的电话访问更为普遍。[2]问卷由相应的软件来设计生成。访员坐在CRT终端前,通过电脑拨打号码,用小型的耳机式电话向被调查者进行访问。电话接通后,访员向受访者读出CRT屏幕上显示的问题,并直接将受访者选择的答案号通过键盘输入数据库中。调查过程中,电脑会指导访员的工作。在CRT屏幕上一个问题只出现一次,电脑会检查答案的适当性和一致性。由于答案直接输入电脑,数据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可以很快得到。
(一)功能
不同的CATI系统功能有所区别,最复杂的系统可以提供从抽样到数据分析的全程辅助。美国人口普查局的威廉.L.尼可乐(W illia m.L.N icholls)是美国单位研究电脑辅助电话访问非常有成就的专家,多年来发表这类文章,从样本管理、线上访问及其时间安排和监听、自动记录、资料准备等方面,说明电脑辅助电话访问系统的功能。(1)样本管理。样本和相关个案输入资料,储存在电脑档案里,电脑辅助电话访问系统保持个案的样本原状,同时将其输入资料连接到访问和输出记录。(2)线上访问时间安排和个案管理。该系统自动选择线上访问对象,在访员初次接触受访者时,访问的顺序、时间大致都已由电脑安排好。
(3)线上访问。访员的电脑屏幕随时展示调查问卷、答案类别和访员通知。访员可在访问过程中中断和恢复访问;检查和改变先前登录的资料,并适当登录访问注解。(4)线上监听。访员屏幕可重现在督导终端机上,接受监听。
(5)自动记录。记录、保持和摘录线上访问、结果、回答率、访员成效的资料,同时提供资讯给调查督导。(6)准备资料套。输出档案按照下一处理阶段的形式产生[3]。
(二)特点
1.提高调查效率。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调查及资料处理,节省进行民调所需要的时间、经费与人力,降低成本。
2.提高调查的准确性。以C ATI系统进行访问,可以消除以往访员拨号、填写问卷以及相关人员录入时的错误,减少非抽样误差。
3.提高调查的时效性。因这种调查方式的方便快捷,可以随时收集并掌握,从而快速提供咨询服务。
(三)扩展应用
1.电脑辅助面访
C ATI与传统的P AP I方法相比有很多优势,如数据质量高、完成复杂任务的功能强、数据处理的速度快、成本低及电脑使用率高等。这些优势使电脑辅助个人调查(C A2 P I)技术在田野调查中发展起来。美国第一次使用C AP I 进行至少一部分数据收集的家户调查是“1987年国民食品消费调查”。与P AP I相比,电脑辅助技术在电话调查中的优势同样在面对面访谈中显现出来,包括更加复杂的行程安排方式,在线连续纠错,以及更为灵活的提问[1]。
在电脑辅助面访中,受访者坐在电脑终端前,通过键盘或鼠标回答显示在CRT屏幕上的问题,调查员在旁边给予必要的帮助。或者由访员读出问卷,将受访者选择的答案输入电脑。这一调查方式的优点之一是受访者的回答率高。美国芝加哥的第一国家银行对C ATI和调查员用纸和笔面访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被调查者完成在CRT上的问卷时间更长,但被调查者往往兴趣更高,自己低估了所用的时间。因为彩色的屏幕以及一幕幕的展示、消失都会刺激被调查者,增加他们的兴趣和合作热情。另一优点是费用低。电脑辅助面访调查可比使用纸和笔的面访调查节约33%~40%的费用[2]。
2.电脑辅助自调查
C AP I的使用可以扩展到受访者对敏感问题进行自答的面对面调查情境中。在纸笔调查中,调查者一般将包含敏感性问题的问卷交给受访者,请他们完成后装入信封交回调查机构。与有访问员的调查相比,这种自填式问卷必
95
3作者简介:李莹,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须更加简单明了。但运用CAP I,调查者将膝上型电脑交给受访者,经过简要的指导,受访者就可自己完成问卷,这种方法称为电脑辅助自调查(CASI)。问题管理由程序控制,调查可以比典型的纸笔问卷更加复杂,而受访者则感觉不到其复杂性。加入音频软件可以在问题显示在屏幕上的同时使受访者通过耳机听到问题(音频C ASI),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受访者是文盲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3.其他
其他改变了调查中数据收集方式的技术发展还包括:准备好的数据输入(P DE),调查机构提供给受访者电子问卷,他们用电脑完成。触摸音调数据输入(T DE),受访者与电脑通话并通过电话键区回答问题。语音识别输入(VRE),受访者与电脑通话,但不是通过按键输入数据,而只需简单地说出数字[1]。
二、网络调查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测验方式的转变,网络调查目前已经成为业内广泛采用的一种调查手段。网络调查是指以互联网为沟通平台,受访者在某个设定的站点或通过E-mail的方式填写问卷并发送给调查机构的一种调查方法。
(一)网络调查的特征
网络调查同其他调查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首先,它可以实现传统调查难以实现或难以控制的“题目顺序循环”、“量表题选项循环”和“联合分析中卡片的随机抽取”等操作。受访者回答问卷的过程中实现“题目之间逻辑错误检查”、“多选题目的选项之间的逻辑错误检查”、“排序题目序位混乱”、“数值题目有效范围判定”等控制,避免实地执行中后期查错、复核、补充样本等后续工作。其次,由于网上调查的实时控制,可以有效避免访员作弊、录入人员出错等人为偏差出现。再次,网上调查系统通过相关技术,可以使不同的受访者所看到的问卷形式更具个性化、有针对性,从而增加亲和力。最后,网上调查可以节省访问员劳务、印刷、录入、复核、交通、联络等时间和费用。
网络调查最主要的缺点是样本对象的局限性。网络调查仅局限于网民,这就可能因样本对象的局限性问题带来调查误差。另外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程度难以判断。但总体来说,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上升,网络调查使用的频率将会逐步上升。
(二)网络调查的样本
网络调查的样本可以分为三类:随机样本、配额样本、选择样本。其中随机样本是指总体中每个样本被选中的概率相等,以确保样本为有代表性的总体的子集;配额样本是指通过对期望样本特征的配额来选择的不具总体代表性的样本。这些特征通常是关于受访者的社会统计学特征的,例如性别、年龄、收入、职业、地理区域位置等。有些网络调查能够根据过滤问题立即进行群体分类,然后根据受访者不同的类型提供相应的访问问卷。选择样本是在网络调查中需要对样本进行更多的目标群体。可先通过电话、邮寄、E-mail或其他方式确认受访者,然后向他们发送E-mail问卷或与问卷链接的网址。选择样本对于已建立抽样数据库的情形最为适用。
(三)网络调查的方法
除了前面介绍过的交互式CATI系统外,网络调查还可通过E-mail问卷调查和网络调研系统进行。
E-mail问卷就是将问卷按照已知的E-mail地址发出。受访者回答完毕后将问卷回复给调研机构,有专门的程序进行问卷准备、设置E-mail地址和收集数据。E-mail问卷制作方便,分发迅速。由于出现在受访者的个人信箱中,因此能够引起注意。但是,它只限于传输文本,图形虽然也能在E-mail中进行连接,但与问卷文本是分开的。
网络调研系统有专门为网络调研设计的问卷连接及传输软件。这种问卷设计无需使用程序,其典型的用法是:问卷由简易的可视问卷编辑器产生,并自动传送到因特网服务器上;通过网站,使用者可以随时在屏幕上对回答结果进行整体统计或图表统计[4]。
由于电脑不断趋于普及,如上所述的新技术创新将影响调查研究的方式。这些变化将提高数据质量并使信息收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Barbara A.Bardes,RobertW.O ldendick:Public Op ini on: M easuring the American M ind,W ads worth2000.
[2]柯惠新等.调查实务[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3]王石番.理论与实务[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5.
[4]顾晓鸣.网上访问方法的运用[E B].www.gx mgx m. com.
(上接第152页)分析网络语言,既看到了它对汉语的丰富和发展,也看到了其中的不成熟。所折射的网民心态既具有人本主义、文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合理成分,也包含着走向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隐忧。
注释:
①陈第.《毛诗古音考》序[M].
②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年版第23页、第259页.
③(美)克特・W・巴克主编,南开大学社会学译.社会心理学[M].1984年,第446~447页.
④张鲁昌.网络语言中另类“飞白”的语用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44页.
⑤殷文静,史婷婷.网语负面影响汉语?专家市民激辩:宽容还是扼杀[N].江南日报,2004年12月20日.
⑥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116~120页.
⑦韩振宇.游离的意绪—愤青[J].新阅读,2003年第6期,第9页.
⑧童恩正.童恩正学术文集—人类与文化[M].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⑨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λυ(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第21页.
λϖ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