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共14小题).
1.的平方根是 .
2.把化为幂的形式 .
3.计算:= .
4.近似数6.50×105精确到 位.
5.写出一个3到4之间的无理数 .
6.6﹣的小数部分是 .
7.计算:= .
8.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平行,且其中一个角大小是52°,那么另一个角的度数是 °.
9.如图:已知直线AB、CD交于点O,EO⊥CD,∠DOB=35°,则∠EOA= °.
10.如图:两条平行直线a、b直线c所截,∠1=(3x+16)°,∠2=(2x﹣11)°,则x= .
11.如图:已知AB∥CD,∠B=38°,∠D=72°,则∠BED= °.
12.如图:∠BAC=90°,AD⊥BC,垂足为D,则点A到直线BC的距离是线段 的长度.
13.如图:已知AB∥CD,AB:CD=2:3,△ABC的面积是8,则四边形ABDC的面积是 .
14.如图:一个大正方形切割为1个小正方形和4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已知△ABC的两条边AB和BC的长分别为1和2,那么大正方形的边长为 .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3分,满分12分)
15.下列四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B.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C.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6.若,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1 B.a≥1 C.a<1 D.a≤1
17.如图,可以判定AC∥BD的是( )
A.∠2=∠3 B.∠2=∠5 C.∠1=∠4 D.∠4=∠5
18.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与∠2是同位角 B.∠1与∠3是同位角
C.∠2与∠3是内错角 D.∠2与∠3是同旁内角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6分,满分36分)
19.计算:(8×27)﹣(π﹣1)0﹣()﹣1.
20.计算:(﹣3)2﹣(﹣﹣3)2.
21.计算:||﹣1.
22.利用幂的运算性质计算:.
23.先化简,再求值:已知a=2﹣,b=2,求的值.
24.如图:已知△ABC,按下列要求作图:
(1)过点C作DC∥AB.
结论: .
(2)用尺规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分别交AB、CD于点M、N.
结论: .
(3)根据所作图,平行直线AB与DC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的长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8分,满分24分)
25.如图,EF∥AD,∠1=∠2,∠BAC=70°,求∠AGD的度数.请将解题过程填写完整.
解:∵EF∥AD(已知),
∴∠2= ( ),
又∵∠1=∠2(已知),
∴∠1=∠3( ),
∴AB∥ ( ),
∴∠BAC+ =180°( ),
∵∠BAC=70°(已知),
∴∠AGD= .
26.如图,∠BAP+∠APD=180°,∠BAE=∠CPF,求证:AE∥PF.
27.阅读下列解题过程: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上面的解题过程,请直接写出式子:= (n≥2).
(2)利用上面所提供的解法,请化简:
+…+.
(3)模仿上面所提供的解法,试一试化简:
.
参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题,每题2分,满分28分)
1.的平方根是 ± .
【分析】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即可求解.
解:∵(±)2=,
∴的平方根是:±.
故答案是:±.
2.把化为幂的形式 .
【分析】根据方根的意义以及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化简即可.
解:=.
故答案为.
3.计算:= ﹣ .
【分析】被开方数计算后,再利用立方根定义计算即可求出值.
解:原式==﹣.
故答案为:﹣.
4.近似数6.50×105精确到 千 位.
【分析】找出最后一位上的数字所在的数位即可得出答案.
解:6.50×105是精确到千位;
故答案为:千.
5.写出一个3到4之间的无理数 π .
【分析】按要求找到3到4之间的无理数须使被开方数大于9小于16即可求解.
解:3到4之间的无理数π.
答案不唯一.
6.6﹣的小数部分是 3﹣ .
【分析】先估算出的范围,求出6﹣的范围,即可求出答案.
解:∵<<,
∴2<<3,
∴3<6﹣<4,
∴6﹣的整数部分是3,
∴6﹣的小数部分是6﹣﹣3=3﹣,
故答案为:3﹣.
7.计算:= 4﹣π .
【分析】首先判断π﹣4的符号,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即可化简.
解:∵π<4,
∴π﹣4<0,
∴原式=4﹣π.
故答案是:4﹣π.
8.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平行,且其中一个角大小是52°,那么另一个角的度数是 128°或52 °.
【分析】由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可得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进而可得答案.
解:∵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
∴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一个角为52°,
∴另一角为128°或52°.
故答案为:128°或52.
9.如图:已知直线AB、CD交于点O,EO⊥CD,∠DOB=35°,则∠EOA= 55 °.
【分析】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BOD=∠AOC=35°,根据垂直定义求出∠EOC=90°,代入∠AOE=∠EOC﹣∠AOC求出即可.
解:∵∠DOB=35°,
∴∠BOD=∠AOC=35°,
∵EO⊥CD,
∴∠EOC=90°,
∴∠AOE=∠EOC﹣∠AOC=90°﹣35°=55°,
故答案为:55.
10.如图:两条平行直线a、b直线c所截,∠1=(3x+16)°,∠2=(2x﹣11)°,则x= 35 .
【分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3=∠1,根据邻补角定义列出方程求出x即可解决问题.
解:∵a∥b,∠1=(3x+16)°,
∴∠3=∠1=(3x+16)°,
∵∠2+∠3=180°,∠2=(2x﹣11)°,
∴2x﹣11+3x+16=180°,
∴5x=175,
∴x=35.
故答案为:35.
11.如图:已知AB∥CD,∠B=38°,∠D=72°,则∠BED= 110 °.
【分析】过E作EF∥AB,再根据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可得EF∥AB∥CD,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B=∠BEF,∠D=∠DEF,进而算出∠BED的度数.
解:过E作EF∥AB,
∵AB∥CD,
∴EF∥AB∥CD,
∴∠B=∠BEF,∠D=∠DEF,
∵∠B=38°,∠D=72°,
∴∠BEF=38°,∠DEF=72°,
∴∠BED=38°+72°=110°.
故答案为:110.
12.如图:∠BAC=90°,AD⊥BC,垂足为D,则点A到直线BC的距离是线段 AD 的长度.
【分析】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及线段的长的意义可求出答案.
解:∵AD⊥BC,垂足为D,
∴点A到直线BC的距离是线段AD的长度.
故答案为:AD.
13.如图:已知AB∥CD,AB:CD=2:3,△ABC的面积是8,则四边形ABDC的面积是 20 .
【分析】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AB边上的高为,由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得AB边上的高=CD边上的高=,即可求解.
解:∵AB:CD=2:3,
∴设AB=2a,CD=3a,
∵△ABC的面积是8,
∴AB边上的高为,
∵AB∥CD,
∴AB边上的高=CD边上的高=,
∴S△BCD=×3a×=12,
∴四边形ABDC的面积=8+12=20,
故答案为:20.
14.如图:一个大正方形切割为1个小正方形和4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已知△ABC的两条边AB和BC的长分别为1和2,那么大正方形的边长为 .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解答即可.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1,BC=2,
∴AC=,
即大正方形的边长为:,
故答案为:.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3分,满分12分)
15.下列四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B.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C.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分析】由对顶角的性质判断A,由平行线的性质判断B、C、D.
解:对顶角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例如30°的角都相等,但他们不一定是对顶角.故选项A错误;
由于B缺少平行条件,故选项B错误;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平行公理的推论,故选项C正确;
由于D没有说明点在直线外,故选项D错误.
故选:C.
16.若,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1 B.a≥1 C.a<1 D.a≤1
【分析】直接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求出答案.
解:∵,
∴1﹣a≥0,
解得:a≤1.
故选:D.
17.如图,可以判定AC∥BD的是( )
A.∠2=∠3 B.∠2=∠5 C.∠1=∠4 D.∠4=∠5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结合四个选项,即可得出结论.
解:A、当∠2=∠3时,AB∥CD,故A错误;
B、∠2不可能等于∠5,故B错误;
C、当∠1=∠4时,AC∥BD,故C正确;
D、∠4不可能等于∠5,故D错误.
故选:C.
18.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与∠2是同位角 B.∠1与∠3是同位角
C.∠2与∠3是内错角 D.∠2与∠3是同旁内角
【分析】根据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逐个判断即可.
解:A、∠1和∠2不是同位角,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1和∠3是内错角,不是同位角,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2和∠3是同旁内角,不是内错角,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2和∠3是同旁内角,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题,每题6分,满分36分)
19.计算:(8×27)﹣(π﹣1)0﹣()﹣1.
【分析】原式利用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法则,以及分数指数幂法则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解:原式=﹣1﹣2=6﹣1﹣2=3.
20.计算:(﹣3)2﹣(﹣﹣3)2.
【分析】先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再去括号,最后计算加减可得.
解:原式=10﹣6+9﹣(10+6+9)
=10﹣6+9﹣10﹣6﹣9
=﹣12.
21.计算:||﹣1.
【分析】首先利用绝对值的性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和立方根进行计算,再算加减即可.
解:原式=2﹣+2+﹣2=2.
22.利用幂的运算性质计算:.
【分析】首先将每个根式化为以2为底数的幂,然后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与乘法运算法则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解:原式=×÷
=×÷
=22
=4.
23.先化简,再求值:已知a=2﹣,b=2,求的值.
【分析】先化简分式,然后将a=2﹣,b=2代入求值.
解:
=
=,
当a=2﹣,b=2时,
原式===﹣.
24.如图:已知△ABC,按下列要求作图:
(1)过点C作DC∥AB.
结论: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
(2)用尺规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分别交AB、CD于点M、N.
结论: 过已知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3)根据所作图,平行直线AB与DC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MN 的长度.
【分析】(1)根据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即可过点C作DC∥AB;
(2)根据过已知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即可用尺规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
(3)根据所作图,平行直线AB与DC间的距离就是线段MN的长度.
解:如图,(1)DC即为所求;
(2)MN即为所求;
(3)平行直线AB与DC间的距离就是线段MN的长度.
故答案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过已知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MN.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8分,满分24分)
25.如图,EF∥AD,∠1=∠2,∠BAC=70°,求∠AGD的度数.请将解题过程填写完整.
解:∵EF∥AD(已知),
∴∠2= ∠3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又∵∠1=∠2(已知),
∴∠1=∠3( 等量代换 ),
∴AB∥ DG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BAC+ ∠AGD =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BAC=70°(已知),
∴∠AGD= 110° .
【分析】由EF与AD平行,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已知角相等,等量代换得到一对内错角相等,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到AB与DG平行,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两个角互补,即可求出所求角的度数.
解:∵EF∥AD(已知),
∴∠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2(已知),
∴∠1=∠3(等量代换),
∴AB∥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AC+∠AG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AC=70°(已知),
∴∠AGD=110°.
故答案为:∠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量代换;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G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10°.
26.如图,∠BAP+∠APD=180°,∠BAE=∠CPF,求证:AE∥PF.
【分析】由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得AB∥CD,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得∠BAP=∠CPA,由已知得出∠PAE=∠APF,再由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得出AE∥PF.
【解答】证明:∵∠BAP+∠APD=180°,
∴AB∥CD,
∴∠BAP=∠CPA,
∵∠BAE=∠CPF,
∴∠PAE=∠APF,
∴AE∥PF.
27.阅读下列解题过程: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上面的解题过程,请直接写出式子:= ﹣ (n≥2).
(2)利用上面所提供的解法,请化简:
+…+.
(3)模仿上面所提供的解法,试一试化简:
.
【分析】(1)根据已知等式即可得=﹣;
(2)利用以上规律裂项相消即可得;
(3)原式变形为+++++,进一步计算可得.
解:(1)=﹣(n≥2),
故答案为:﹣.
(2)原式=﹣1+﹣+﹣+﹣+…+﹣+﹣
=﹣1+;
(3)原式=+++++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