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本体论美学的理论形态和体系结构
石长平
(许昌学院文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 要:实践本体论美学是刘纲纪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中国化的一种理论形态,它有两个总体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讲是哲学美学,从学派归属上讲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这一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三维结构:其理论轴心是实践本体论的形上观照,其理论实践是多学科具体知识的形下实证,其理论指归则明显地体现着入世态度与经世情结,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感。
关键词:实践本体论美学;刘纲纪;理论形态;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10)03-0050-06收稿日期:2009211221
作者简介:石长平(1968-),男,河南南阳人,许昌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学界对刘纲纪哲学美学思想的考察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研究多集中在实践、自由等几个核心范畴上面,相对忽视了理论形态和体系结构的研究。而涉及到理论形态和结构研究的主要是易中天、陈望衡、张玉能和彭富春等学者。易先生较早地洞悉了刘纲纪本体论思想和这一思想在其整体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他把“自由”看做刘纲纪美学思想的本体,认为“实践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体论”的说法却是值得商榷的;[1]陈先生把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分为六类,其中第六类是实践本体论,认为主要代表人物是李泽厚、刘纲纪、蒋孔阳等,并阐述了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的创造性和正确性,这是比较深刻而准确的,但却混淆了李泽厚(人类学本体)与刘纲纪的不同“本体”观;[2]张先生以为刘纲纪的实践美学思想体系可以称为‘自由实践美学’或‘实践本体论美学’。[3]彭先生阐述了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的逻辑思路和这一论断的创造性与合法性。[4]由于上述论著的主要着力点和研究指向并不在于刘纲纪理论的形态和体系上,他们只是在论述中涉及这一问题时才作出了简要的论述,因而对于这一理论形态并没有作出更为具体的论述,也尚未提及这一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的三维结构。这对于明晰地判别刘纲纪的美学思想,指认这一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迥异之处和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国化的独特贡献,仍然是不够的。
笔者认为,实践本体论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一种形态,是刘纲纪对实践论美学的独特贡献。其理论形态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它是与科学实证美学相对应的哲学美学;其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美学。同时,这一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结构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三维度立体结构:其理论轴心是实践本体论的形上观照,其理论实践是多学科具体知识的形下实证,其理论指归则明显地体现着刘纲纪积极的入世态度与深切的经世情怀,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感。本文试对此加以简要论述。
一、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美学
一般而论,美学分为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美学等。前者的理论形态是“自上而下”的哲学美学,后两者是“自下而上”的美学,即实证美学。哲学美学泛指从哲学上或以哲学的方法研究美学问题的美学理论或作为哲学体系组成部分之一的美学理论。从西方美学史上看,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哲
05学内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采用的是抽象思辨的哲学方法或形而上学的方法,它只研究美学中与哲学基础关系最密切的具有一般意义的问题,如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美感的本质,真善美的关系等。哲学美学研究审美活动不从具体的审美现象入手,而是从某一观念开始。这一观念可以是神、理念、和谐、自由、实践等,从这一美的核心范畴出发,将其落实到人类审美活动的各个基本环节,从而建构起来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理论体系。
实践本体论美学是以“实践本体”为哲学基石和逻辑起点建构起来的揭示审美活动本质和本源、人类审美现象的规律与特征的哲学美学。在建构实践本体论美学过程中,刘纲纪首先对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经典命题进行了现象学的还原,使这一命题具体化、明晰化;然后以“自由”为核心,作为从实践到美之间的中介环节,把美界定为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中所取得的自由的感性的具体表现。他依据实践的两个阶段把美分为纯粹美和非纯粹意义上的美两种表现形式,把美的构成分解为人的自由和具体感性形式两部分,指出和论证了美的客观性、主客观统一性和美的二重性;在美与真、善的关系上,提出了美是达到了自由境界的真与善的统一;在美的形态上,又把美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大类型;在美的范畴中,把美分为优美、崇高、悲剧和喜剧等。这样,刘纲纪对美的本质进行了系统深刻、科学合理的阐明,作出了与李泽厚的“美是自由的形式”、蒋孔阳的“美是自由的形象”、高尔泰的“美是自由的象征”、周来祥的“美是和谐”等判然有别的崭新界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思想。
刘纲纪始终认为哲学对于美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近一个时期以来,尽管“人们对美学关注的焦点已发生重大变化,不再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美的本质这一类相当抽象的问题。但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对解决现实生活中关于美与艺术的各种具体的问题,在现在和今后都仍然有重要意义。因为要分析和澄清在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时所发生的种种争论,找到解决之道,最后还得回到对这一类相当抽象的问题的思考上来”。[5]18
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基础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刘纲纪的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美学,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刘纲纪自己也说:“如果要说我属于某一派的话,我自以为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派,或实践的唯物主义派。”在哲学和美学探讨上,刘纲纪始终坚守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旗帜之下,“从哲学路线
上看,美学研究的道路只有三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就根本的哲学道路来说,我认为只能有上面所说的三条。而且就最后能否取得真正科学的结果来说,我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能‘通罗马’。”[5]4他还说:“不论世界上的美学思想如何多元,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元’,我认为最正确、最合理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元。”[6]859而之所以坚信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因为它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体上的。在回答陈炎的访谈时刘纲纪曾说:“如果说,我在三十年来还算是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就,那么毫不夸张地讲,主要是我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掌握上下了一番功夫。”“我写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我在大量的错综复杂的感性材料面前,就会感到束手无策,就没有办法将它提升到一定的哲学高度加以认识。”[7]由于刘纲纪的全部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之上的,因此它完全属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但就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派别内部而言,刘纲纪又不同于其他实践论美学家,他所倡扬的是“实践本体论”,他的美学就是“实践本体论美学”。刘纲纪曾界定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上,我是主张实践本体论的,更准确地说,应称为社会实践本体论。”[8]
二、体系结构:动态开放的三维立体架构
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的体系结构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三维立体架构:它的理论轴心是实践本体论的形上观照,它的理论实践是多学科具体知识的形下实证,而其理论指归则明显地体现着刘纲纪积极的入世态度和浓重的经世情结,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感。
首先,实践本体论的形上观照体现在刘纲纪美学的整个体系之中,构成了他全部美学理论和美学史的轴心。刘纲纪曾说:“30多年来,我始终坚持这篇文章提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观点———引者注),或者可以说是‘吾道一以贯之’。”[5]12
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首先是它的最根本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出发点———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成和存在的本体,这是包括美和艺术在内的人类一切社会生活的基始、本原,离开了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去谈论美的本质和根源,就不是马
15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本体的美学。另外,美的起源来自人类的实践,而美的本质也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自由在其实践对象上的感性表现,美是人的自由的感性显现,美感就是人把自己所创造的生活以及他所生活的周围世界当做其作品观赏,从中看到了他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种种表现,见到了人的自由获得了实现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因而,“自由”就是实践本体论美学的理论核心,“自由”成为他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建立在实践与自由的基础上的审美反映论,是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的艺术本质观,一切有关艺术的问题只有在审美反映论的观照下才可能找到科学的答案。简而言之,刘纲纪的实践论美学是以实践本体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自由论为理论核心,以审美反映论为艺术本质,三位一体,环环相扣。刘纲纪的所有理论建构都是在这一基本思想的指导下展开的,它构成了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体系中形上的一维。
其次,刘纲纪的理论实践是多学科具体知识的形下实证。他说:“我认为对美进行哲学分析是很重要的,但要从哲学的分析走向心理学、社会学的分析。这样才能使哲学分析不致老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使美学成为一门将哲学的分析与实证的研究结合起来的科学。”[5]14在谈及建设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时,刘纲纪强调指出,必须具体历史地、科学实证地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各个重大问题的研究,将深刻的哲学分析与细致的实证研究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对人类历史和艺术的发展具体实证的探讨,做出有充分说服力的、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证。“没有这种研究,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抽象的一般原则上,也无法真正指出与这个原则相反的各种看法的错误究竟何在,同时也无法将这个原则实际应用于对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的解释。今天,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各个重大问题展开具体实证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就无从得到发展。”[5]431
这种在理论上的重视,具体地落实在刘纲纪对美学和艺术问题的研究中,主要表现为他对中国美学史和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对《周易》的解读,对书法和画论等中国传统艺术的阐发上。
作为一个美学家,刘纲纪对于人类的审美活动先有一种宏观独到的理论自觉,故而在治史时,他总能居高临下,从容自然地将属于基本美学理论的观念转化为指导美学史研究的史识,使抽象的理论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美学现实。实践本体论美学从来没有满足于观念的逻辑的理论形态,它要进一步发展为对于美和人类艺术的历史的动态的考察,在
逻辑性之外获得史的厚重感,在史的具体感性材料中彰显理论观念的真理性。实践本体论美学理论从《中国美学史》和《现代西方美学》,从东西美学两翼获得了史的支撑,实现了论与史的有机结合并使之相得益彰。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系统研究,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是开山之作,从前三卷来看,在“四论”(文论、画论、书论、乐论)之中,他广征博引,以大量的事实材料和谨严的考据辨析来验证他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使这一思想获得充分的史的支撑。他把中国古代美学划分为六大思潮: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楚骚美学、玄学美学、佛学美学(主要为华严宗与禅宗,特别是后者)、明中叶后已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气息的自然人性论美学,并对每一思潮的基本特征作了阐明,指出它们既各不相同,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由此形成中国古代美学多样的变化与发展,这对分析把握中国美学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周易〉美学》一书中,他详细地分析了《周易》一书所蕴含的重要的美学思想,包括卦象的构成在美学上的意义。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有两点重大创见:一是指出中国美学是一种以天地阴阳变化为本的生命美学,二是指出中国美学对艺术创造与现实的看法不是古希腊的“摹仿说”或西方现代的“表现说”,而是主体与客体“交感说”。他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理论框架里探讨中国古代美学的发生与发展,又历史地寻求中华美学的特质。
书法艺术论和绘画艺术论研究是刘纲纪艺术美理论在部门艺术研究中的具体实践。他认为书画是对现实的审美反映,是效于自然、心物交感的产物。对绘画和绘画理论的研究,刘纲纪主要是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展开的。他研究分析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不同于古希腊奴隶社会的原因,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氏族血缘关系的特征,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上下尊卑的伦理道德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在各个朝代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他依此来考察论证不同时期的绘画特点,针对同一时期不同画家,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他们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具体考察,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在论述书法艺术时,他汲取了西方现代合理的经验主义的实证美学思想,主要运用了西方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崭新成果,通过心理学分析的方法,对书法创作和欣赏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论述,总结出书法的生命形式和情感意味等特征。他继承传统美学思想感性体悟的”交感说“,提出了书法艺术的“比象说”,论证了书法的用笔美、结构美和意境美。这既表现了刘纲纪对书画艺术的独特感受和深
25刻理解,也充分表明了刘纲纪向科学实证美学尝试性发展的学术意图,它构成了其美学思想的第二维度。
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的第三个维度是它的理论指归。它明显地体现出刘纲纪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改造现实的入世态度与经世情结。
刘纲纪的美学研究,从思维范式到话题范围再到话语方式,都带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和很浓的哲学气息;但是,刘纲纪决不是书斋中的美学家和讲堂上的理论家,他对人生和现实的强烈关注,对审美价值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身上的实现的强烈关注,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实走向的强烈关注,都使得他的美学研究有着切实的现实针对性。客观地讲,人类的现实生活是一个整体,严格的边界界定只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学术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审美活动又是与其他活动互相融合的,没有人会按照学问家得出的定义小心翼翼地进行审美,也没有人能在实际中和理论上把纯粹的审美与功利价值截然分开。薛富兴先生在评价李泽厚时曾说过一段颇为形象的话:“每一位有事业心的哲学美学家均不满足于做纯粹的审美研究,都要探头探脑地超越审美的边界,为人类审美活动争得更大的地盘,更崇高的文化地位。”[9]263刘纲纪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表现得更为强烈些。他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所包含的三重内涵特别是价值论内涵,实际上正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理论,一种重铸现代人的精神品格,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终极关怀理论。这些主要表现在他对于美学的社会功用和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实走向的殷切关怀上。
刘纲纪认为理想的美学应该是:(1)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指导的;(2)它是为人生、为人民群众的;(3)它是批判地吸取改造了西方19世纪以来现当代美学的研究成果,回答和解决了它提出的种种问题的;(4)它是继承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优秀传统,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5)它是以社会主义、主义的实现为根本目的的。[8]在思考今后如何研究和发展中国美学时,他又提出了四点看法: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三是在对美的本质等进行哲学探讨的同时,大力研究美感问题、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等问题,着力提高人民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对各门艺术中的美学问题的研究亦须加强,以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高受众的批评与欣赏水平;四是在深入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搞好美学的普及工作,把科学性与趣味性统一起来,培养人民高尚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以抵制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5]575即使在论及关于当代中国赏石文化的发展问题上,刘纲纪所讲的四条中的第一条,强调的也是“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认为赏石文化应当努力体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把奇石的收藏与欣赏活动同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密切结合起来,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美化人民的生活环境,陶冶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6]729不止奇石文化,在刘纲纪所论述的书法、绘画等其他艺术中,他的理论指归最终都是指向为社会、为人民的,他的这一思想是对以人民大众为本位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的发展问题》中,刘纲纪再一次申明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应当具有的品质,这可以看做是他对前述几个观点的总结。第一,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刘纲纪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指归,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同于其他美学派别的一个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的提出分不开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美学。”[5]432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灵魂所在。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问题,既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的批判,同时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主义所作的美学论证,没有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存在是不能设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历程和方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们研究美学的中心话题,这是一个直接的现实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开辟出一条崭新的美学道路,而这条道路的开辟和这个领域的建设是以社会主义、主义的实现为根本目的的。
第二,肯定和揭示了世界和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对人的社会性的深刻揭示去对抗人的异化,建立新时代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在刘纲纪看来,现代主义作品对人的异化现象的深刻反映以及后现代主义作品对世界与人的存在的无意义、无价值的宣告,决非意味着人类历史的末日已经到来,而仅仅意味着资本主义已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机之中,这种现象是资本主义在精神文化上解体不可避免的一个历史过程;作为这个过程最终结果的东西,将是在社会主义的理想指导下改造世界,重建世界和人的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因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文
35艺上应当立足于社会主义,充分肯定和历史地揭示世界和人的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深刻揭示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性以对抗人的异化,建立新时代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以对抗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因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与实现社会主义、主义的今天,迅速发展的高科技引起的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这是由历史本身所展现出来的一场真正的“宏伟叙事”,是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者们所无法消解的新时代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
第三,促进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并推动它们与处于较高层次的文艺的接近与融合。全面否定大众文艺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把文艺向群众所需要的娱乐靠拢看做是文艺的毁灭,是不符合实际的偏激之论。文艺与大众所需要的娱乐之间的关系是否定不了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去引导这种需要的发展,为它提供怎样的作品。他分析了两种大众文艺:一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所研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为商品生产所支配的、粗俗的追求低级的感官享乐的大众文艺;一种是所讲的为的、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大众文艺,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大众文艺。这两种大众文艺代表了当代大众文艺发展的不同方向和道路,后者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日益显示其优越性,最后成为大众文艺发展的普遍必然的历史趋势。[5]457
第四,充分重视与研究现当代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对审美与艺术活动的重要影响。科学技术越是发展和广泛直接地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质生产对人们的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广泛密切。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已出现了互相接近、融合的趋势。这也必将影响到美学、艺术的发展。有关审美和艺术的种种问题将不断与自然科学相联系而得到实证的考察和研究。哲学的考察和思辨不会被取消,但它将同自然科学的实证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
实践本体论美学的这些观点,具体而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立足现实去“改变世界”,它构成了这一理论体系中指向现实世界、关注社会人生的博大的人文关怀的另一维度,突出表现了实践美学切近社会现实的学术品格。
三、价值与评价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个外延较大的范畴,涵盖了所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原则和方法来解释审美现象的学术流派。它既包括瞿秋白、周扬等人的社会功利主义美学,也包括蔡仪的认识论美学和吕荧、高尔泰的主观美学等。而在当下中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这一学术派别的指称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实践美学”、“实践论(观)美学”、“传统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等随意指称,造成了相互指涉、混淆使用的紊乱现象。我们认为,“实践美学”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流派发展到当下,是由多个美学家的不同探索所组成的多声部大合唱,主要应包括李泽厚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后期朱光潜的实践论美学思想、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周来祥的和谐美学、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张玉能的“创造-自由的实践论美学”和邓晓芒、易中天的“情感实践论美学”等。而这一派别类分并没有为所有人所接受,原因之一就是尚未对其中一些美学家的思想在理论形态和体系结构上进行深入细致的辨析,进而从体系结构上加以论证和指认。本文对刘纲纪美学思想的理论形态和体系结构的论述正是基于这一学术企图而进行的研究。在我看来,对包括实践本体论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各流派的理论形态和体系结构进行考辨和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从一般认识角度看,有利于弄清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和师承关系,分清各个时期各个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学术观点,有利于对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了解和学习;从他者批评角度看,有利于批评者认清所指的对象,使批评更具针对性和效能性;从自身发展角度看,通过对其理论体系的“内部研究”,可以更清晰地洞见实践论美学的成就和缺陷,促进它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指认和评析刘纲纪美学的理论形态和体系结构,不仅是在历史坐标和现代视阈内总结概述他的学术品格和理论贡献,确立他应有的历史地位,确认他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做出的独特功绩,更重要的是把他的主要观点归纳出来,从而系统完整地展示他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一以贯之的思想观点,以及发展到现阶段的最新理论成果,从正面回答和应对“后实践美学”的诘难和批评。同时,刘纲纪的理论体系成就代表着一种新的学术理路和精神指向,这样的研究也有益于更准确全面地审视刘纲纪美学的理论架构,从这一理论平台上得到更多的思想启示;在刘纲纪之后“接着说”,使中国实践论美学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向前发展,为解释“后现代”境遇下更为繁富芜杂的审美现象探索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45参考文献:
[1]易中天.站在实践哲学的历史高度———刘纲纪“实践自
由说”的美学观点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1987,(6). [2]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M].长沙:湖南教
育出版社,2001.
[3]张玉能.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J].云梦
学刊,2000,(2).
[4]彭富春.刘纲纪与实践本体论的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
学报,2000,(5).
[5]刘纲纪.美学与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2006.
[7]陈炎.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的研究———访刘纲纪教授
[J].文史哲,1987,(4).
[8]聂运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纲纪
先生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4,(6).
[9]薛富兴.分化与突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 王华生]
The Theory Form and Structure of Practice Ontology Aesthetics
SH I Chang2ping
(Chi nese De p artment of X uchang College,X uchang461000,Henan,Chi na)
Abstract:Practice ontology esthetics is the product of Liu Gang2ji’s integration of the f undamental principle of Marxism to the practice of the Chinese.It has two overall characteristics:f rom the research technique it is philosophy esthetics,f rom the school of thought it belongs to the Marxism practice esthetics.This esthetics thought’s system is a dynamic three2dimensional structure:Its theory axis is practice ontology in the shape the contemplation,its theory practice is under the multi2disciplinary concrete knowledge shaping the real diagnosis,its theory object of common purpose obviously manifests the entry into the world,so that it gains the intense contemporary feelings and significance.
K ey w ords:practice ontology aesthetics;Liu G angji;theory form;structure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