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次课 ( 2 )课时
学 科 | 单片机 | 教 师 | 班级 | ||||
课 题 | §1.3 MCS-51单片机的存储器 | ||||||
教 学 目 标 | 使学生掌握MCS-51单片机存储器的分类、内部结构、内存分配。 | ||||||
重 点 | RAM、ROM的作用和结构。 | ||||||
难 点 | 内部RAM的结构分配。 | ||||||
课 堂 类 型 | 新授课 | 教 学 方 法 | 讲授法、演示法。 | ||||
教 具 仪 器 仪 表 工 具 材 料 | 1.教材 2.教案 3.课件 | ||||||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1.3 MCS—51单片机的存储器 一、存储器分类 二、内部RAM 三、内部ROM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 时间分配: 5分钟 65分钟 8分钟 42分钟 15分钟 7分钟 3分钟 | ||||||
课后总结: 学生对内存地址的概念、内存单元排列及使用情况觉得太抽象,有些不适应。但课堂总体效果良好。 | |||||||
审签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
1、检查学生出勤人数及学习用具是否齐全。
2、集中学生注意力,搞好课堂纪律。
复习提问:
§1.3 MCS—51单片机的存储器
一、存储器分类
1、数据存储器(随机存储器RAM)
2、程序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
RAM是在CPU运行时能随时进行数据的写入和读出,但在关闭电源时,其所存储的信息将丢失。它用来存放暂时性的输入输出数据、运算的中间结果或用作堆栈。
ROM是一种写入信息后不易改写的存储器。断电后,ROM中的信息保留不变。用来存放固定的程序或数据,如系统监控程序、常数表格等。存储器结构图如下。
二、内部数据存储器RAM
共有128B个单元,地址为00H-7FH。
按用途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工作寄存器区、位寻址区和普通RAM区。
在低128字节存储单元中,前32个单元(00H~1FH)作为工作寄存器使用,这32个寄存器分作4组,每组由8个通用寄存器(R0~R7)组成,组号依次为0、1、2和3。 | 组织教学、复习提问:5分钟 1、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 2、提问(MSC-51单片机芯片各引脚的排列及作用)。 8分钟 左图在讲课中应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因为在第二章中的汇编程序设计中,程序分析中非常重要。 42分钟 |
在通用寄存器后的16个数据单元(20H~2FH),它们既可以作为一般的数据单元使用,也可以按位对每个单元进行操作,因此这16个数据单元又称作位寻址区。位寻址区共计128位,其位地址为00H~07FH。见下图。
在内部RAM的低128个单元中,剩余的80个数据单元即30H~7FH为真正的用户RAM区,对于这些区域,用户只能以存储单元的形式来使用,通常在应用中也把堆栈开辟在这段区域。
三、程序存储器ROM
程序存储器ROM结构图如下。
在ROM中有4KB个存储单元,地址为0000H-0FFFH,其中地址为0000H-0002H是系统的启动单元,系统复位后,单片机从0000H单元开始取指令执行程序。
在地址0003H-002AH共40个单元被分为5段,每段8个单元,分别存放5个中断入口地址。分别如下:
0003H:外部中断0入口。
000BH:定时器0溢出中断入口。
0013H:外部中断1入口。
001BH:定时器1溢出中断入口。
0023H:串行口中断入口。
使用时,通常在这些入口地址处存放一条绝对跳转指令,使程序跳转到用户安排的中断程序起始地址,或者从0000H起始地址跳转到用户设计的初始程序。
课堂小结:
1、MCS-51单片机存储器分为两类:数据存储器(随机存储器RAM)和程序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其各自主要特点是RAM可读可写,断电后内容消失;ROM可读不可写,用来存放固定的程序或数据。
2、数据存储器RAM的结构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工作寄存器区、位寻址区和普通RAM区。各个部分的作用、结构、特点。
3、程序存储器ROM的结构及特点,进一步强调5个中断入口地址。
课后作业:
1、MCS-51单片机存储器分为哪几类?各是什么?其特点如何?
2、2、数据存储器RAM的结构有哪三部分组成?各个部分的作用、结构是什么?
3、程序存储器ROM的结构及特点是什么? | 进一步强调存储单位“字节”和“位”的不同及存储单元逻辑结构。 位寻址区的作用,及位地址和单元地址的区分。 是通过不同指令来区分的。 15分钟 简单介绍中断的概念。 7分钟 3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