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病例介绍
患者,男,18岁。因“ 突发胸闷、胸痛10小时” 由急诊拟“中医:胸痛”“西医:左侧液气胸”于2013-03-19 03:26分收住入院。患者昨日18:00晚自习时突发胸闷、胸痛,伴呼吸困难,休息后无明显好转,疼痛加重,遂至我院急诊查胸片提示:左侧液气胸,肺压缩40%,为求进一步治疗收住入院,扶入病房。主诉:诉胸闷,胸痛,吸气时疼痛明显。
入院时情况:
生命体征:T:36.2℃;P:80次/分;R:20次/分;BP:128/80mmhg。营养状况: 体重kg:;身高165cm;刻下:诉胸闷,胸痛。证属:肺气郁闭。辨证:舌苔白薄,舌质淡红,脉洪有力。
辅助检查:胸片提示:左侧液气胸,肺压缩40%。听诊:左肺呼吸运动减弱,右肺呼吸音正常。
治疗:
03-19: 03:58予患者在局麻下行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
病情变化:
03-19:15:00患者床上起身坐起时胸管引出约500ml暗血性液体,予心电监护6h,血凝酶注射剂2u静脉注射,HR:72次/分,R:18次/分,BP:120/76mmhg,SpO2:100%。
16:10:遵医嘱通知患者急诊手术。
17:20:患者被接至手术室。
术后治疗:抗感染、化痰、吸氧、心电监护。
20:30:患者在全麻下“胸腔镜下行左侧肺大疱切除+探查止血术”,术后返回我科ICU监护治疗。
03:20:10:20:HR 72 次/分,BP127/75 mmhg, R 20次/分,T36.5℃ ,患者由我科ICU转回病房继续治疗, 置管处周围可触及2cm*1cm皮下气肿。
03-21:9:30 拔除左侧下胸腔引流管 。(19号左下100 20号110)。
03-22 :09:05 拔除左上侧胸腔引流管。
讨论内容:
自发性血气胸定义、发病原因、症状及治疗、处理原则
术前护理问题:
1.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肺壁完全受损有关
2.气体交换障碍 与肺实质损伤有关
3.恐惧 与呼吸窘迫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 与伤口污染有关
5.有休克的危险 有效循环血量缺失有关
护理措施
维持有效呼吸
1.半卧位,卧床休息,膈肌下降利于肺腹胀,减轻疼痛及非必要的耗氧量,如有休克采取中凹卧位。
2.吸氧:根据缺氧状态予氧气吸入,并及时发现患者有无胸闷、气短、烦躁、发绀等缺氧症状以及皮肤、黏膜的情况。
3.协助病人翻身,鼓励深呼吸及咳痰,予雾化吸入,防止肺不张及肺炎的发生。
维持正常心排血量
1.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液、输血。
2.观察有无出血征象:脉搏加快,血压下降;补液后血压短暂上升,又快速下降;胸腔闭式引流大于200ml/h,并持续2-3h以上。
病情观察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神志、呼吸的变化。
2.抗休克:观察是否有休克的症状,如皮肤惨白湿冷、不安、血压过低、脉搏浅快等情形,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及时汇报医生。
术后护理问题
1.疼痛:手术有关
2.潜在感染的危险:与引流管有关
3.有引流不畅的可能
4.清理呼吸道无效的可能
5.潜在并发症:开发性气胸
护理措施
1.疼痛:绝对卧床休息,健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24h内避免过度用力屏气及上肢伸展运动,促使破裂伤口早期愈合,疼痛较甚者,遵医嘱予止痛剂。
2.潜在感染的危险:保持引流装置固定通畅,水封瓶不可倒置式倾斜,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逆流造成感染。
3.有引流不畅的可能:置病人于半卧位,以利于引流和呼吸,鼓励病人有效咳嗽咳痰及深呼吸,使肺扩张。定期挤压引流管,观察水柱波动的情况。
1.原因:肺内压力突然升高,致肺泡破裂,气体通过裂孔进入胸腔内,可造成自发性气胸;自发性气胸引起肺压缩时,可牵拉粘连带,致粘连带撕裂,粘连带中的小动脉破裂出血,便造成自发性血胸。自发性血气胸一般无肺结核、肺气肿等基础病变,患病年龄以青少年多见。多在用力负重、剧烈咳嗽、屏气后出现,少数患者诱因不明显。一般来说,自发性血气胸患者多由于肺脏结构先天性发育缺陷,部分肺泡壁结构较为薄弱,形成肺大泡。
2.症状:当急性失血时,患者可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不适。因循环血量骤减,患者甚至可出现血压下降等低血容量休克症状,例如脸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另外,中量以上的血胸可因胸腔内血液积存,压迫肺脏,使通气功能受到影响,造成呼吸功能障碍,同时胸膜腔内的大量出血,可压迫纵膈,使纵膈移位,造成血液回流受阻,加重循环功能障碍,可有不同程度的紫绀,胸部明显饱满,气管偏向健侧,患侧听诊为鼓音,肺部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和消失,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3.自发性血气胸的治疗,应根据出血量的多少,以及是否为进行性出血而定。一般来讲,小量自发性血胸,可让其自然吸收,不需做穿刺抽液处理。如积血量较多,应尽早行胸膜腔穿刺,尽可能将积血抽净,促进肺膨胀,以改善呼吸功能。如临床观察判断患者有病情继续恶化,休克症状逐渐加重,胸腔内有进行性出血时,应在积极抗休克及输全血的同时,果断进行紧急开胸止血术。
4.急性血气胸的早期处理原则包括3方面:(1)急救处理:纠正休克、补血及呼吸功能障碍的纠正等。(2)手术治疗:危重病人而行急诊手术。(3)预防感染:清创、引流和抗生素的应用等。
5.Ⅰ型:狭颈肺部大泡。突出于肺表面,并有一狭带与肺相连。因为支气管瘢痕组织形成的活瓣性阻塞,肺部大泡体积增大系由于肺泡侧支通气和气体滞留。Ⅰ型肺部大泡壁薄,常由胸膜和结缔组织形成,多发生于中叶或舌叶,也常见于肺上叶,可能由于该部位胸腔负压大,常规胸片即可发现肺部有大泡的存在。
Ⅱ型:宽基底部表浅肺部大泡。位于肺表层,在脏层胸膜与气肿性肺组织之间。肺大泡腔内可见结缔组织间隔,但它不构成肺部大泡的壁,可见于肺的任何部位。
Ⅲ型:宽基底部深位肺部大泡。结构与Ⅱ型相似,但部位较深,周围均为气肿性肺组织,肺部大泡可伸展至肺门,可见于任何肺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