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 末 测 试 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钦差(qīng) 慷慨(kǎi) 恍惚(huǎng) 怪诞不经(dàn)
B. 炫耀(xuàn) 微博(bò) 流淌(tǎng) 刨根问底(pāo)
C. 羞怯(qiè) 哺乳(bǔ) 滑稽(jī) 哄堂大笑(hōng)
D. 称职(chèn) 惩戒(chěng) 怅然(chàng) 随声附和(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绵延 摇控器 莽莽榛榛 不可救药
B. 气概 口头禅 参差不齐 莫不关心
C 安祥 练习簿 杞人忧天 不毛之地
D. 余晖 候车室 神采奕奕 眉开眼笑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了工人师傅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B. 有些优秀的同学在平时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也非常严格,总是拈轻怕重。
C. 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的皓月大相径庭,它其实是一块冰冷的“大石头”。
D. 一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的整顿可说是迫在眉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 有专家指出,运动过少是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C. 平时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D. 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5.下列关于名著《西游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得知“弼马温”,气愤之极,打伤太白金星,回到花果山。
B. 唐僧西天取经,路经五行山下,揭去符咒,救下孙悟空,收他为徒。
C. 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但忠勇善良,憨厚淳朴,能知错就改。
D. 白骨精诡计多端,她想吃唐僧肉,三次变幻形象都被孙悟空识破了。
二、(33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
6.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家无井而出溉汲(汲:从井里取水) B. 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C. 国人道之(国:国家,全国) D. 丁氏对曰(对:对答,回答)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闻而传之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闻之于宋君/然则天下之事
C 及其家穿井/其此之谓乎 D.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二石兽于水中
8. 下列对所学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春秋末秦相吕不韦编写而成。
B. 《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需要审慎甄别,不轻信、不轻传。
C. 《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需要立志、学习、惜时,缺一不可。
D. 《狼》的结构紧凑,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的形象。
课外文言文阅读。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9.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将原句抄写在答题卡上)
大 骇 逡 巡 近 视 之 则 死 狼 也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11. 本文暗含的一个成语是____,这个成语告诉我们____。
诗歌阅读。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便不同。
12. 从诗歌第二句中“竹炉”、“____”、“____”。可见室内____的氛围。
13. 诗中□□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梅花 C.菊花
14.根据原文默写。
①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谭嗣同《潼关》)
②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刘禹锡《秋词》)
④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⑥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⑦《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与运用(5分)
15.请将下列句子改写成陈述句,不要改变句意。
父亲对这颗小桃树有特别的感情,他难道能容忍我们对它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16.请参照画线句,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时间是博学之师,教会我热爱生活;时间是厚重之书,记录我人生轨迹;________,________。面对如白驹过隙般的光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
四、现代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梧桐花开花又落
卜宪玲
①清明过后,在杏花、梨花、桃花都姹紫嫣红地开过又飘飞之后,在漫天的柳絮濛濛乱扑行人面的时候,最不起眼的梧桐花也渐渐地开了。道旁院中,房顶楼头,淡紫色的喇叭花一簇一簇地俏立在树枝的最顶端。每到这个时节,下班后我总喜欢绕开大道,寻着那熟悉的甜香味儿穿过开满梧桐花的小区慢慢走回家。抬头望一望那满树的花开,随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两朵,放在鼻子上,无限满足地深吸一气,一任这一份香甜的记忆飘飞到从前。
②老家的院子里屋门东边有棵梧桐树。因为农村有句古话说“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也许父亲在建造院子伊始就已经栽下了。院子很大,很空旷,梧桐树不几年就长得高大,枝叶伸展开来,笼罩着房屋,也占据着院子的半壁江山,有着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梧桐花开的季节,整个院子如同罩在一把庞大的镂空花伞之下,淡淡的紫云浓浓的花香弥漫在整个家里。有时候早晨起来,就看见母亲已经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坐在梧桐树下梳头了。母亲散着乌黑油亮的头发坐在树下,我和妹妹便趁机站在身后摆弄她的头发,偶尔有一两朵花落下来,我们就捡起来悄悄地放在母亲的头上,偷偷地笑。只是母亲一整天都忙得脚不着地,极少有坐下来的时候,母亲的头发成天用两个大卡子齐整整地分拢在耳后,也极少能看见散开的时候,这样温馨的时刻实在是太少了。
③含有沙质的泥土的院落,有着一种天然的温暖的颜色,有风吹来,梧桐花落了一地,活像一块大花毯子铺在地上。我和妹妹还有对门的小菊姐常常蹲在地上,趴在那里看蚂蚁从花朵里爬进爬出;也会贪图花芯里的甜味儿,拔下花蒂吸吮一番;更多的还是一朵一朵捡起来抓成一把,玩“卖花姑娘”的游戏。喇叭状的紫色花朵集成一束真是好看,可是不一会儿就蔫了下去或者被抓烂了,于是便扔掉再捡一把。小孩子心里只有欢乐,并没有丝毫惋惜的意思。
④浓郁的香甜味儿一点点淡下去,梧桐花渐渐落尽了,只剩下一个个小陀螺一样的花蒂,也紧跟着啪嗒啪嗒掉在地上。继而,大大的圆饼形的叶子生出来,头顶又被一张大大的绿伞取而代之了。夏天跟着来了,梧桐树密密层层的叶子,给半个院子遮出大片阴凉。每天傍晚,等父亲和叔叔下地回来,母亲就会嘱咐我们把饭桌抬到树下,一家人围着一张小小的四方桌吃饭。由于孩子们多,父亲和叔叔总是蹲在旁边,一手端着饭碗,偶尔从我们的夹缝里伸过手去夹一筷子咸菜。我们这群不知事的孩子一点也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辛苦,只是我和弟弟妹妹为了好玩儿,每次都抢先吃完,争着给父亲和叔叔扇扇子,双手握住大蒲扇,在他们背后跳起来轮番上阵,父亲和叔叔一边吃着饭,一边笑哈哈地说着“真凉快,真凉快!”
⑤年复一年,梧桐树越长越大。院子的西边和南边又盖起配房,整个院子都遮盖在树荫之下。母亲嫌院子里没有阳光晾晒衣服,非叫父亲砍掉朝南的一枝。那天放学回来,满院散落着梧桐的枝叶。小弟正在帮助父亲收拾,拿个锯子把枝条锯成一段一段的木材。母亲笑着对小弟说:“学会干活了,娶个媳妇也不用愁了。不知道我能熬到你娶媳妇不。”母亲因为身体不好,有心无心地经常说出这样的话来。小弟故作正经地说道:“当然能,您还得抱孙子呢。”母亲很开心。
⑥我们这群梧桐树下的小鸟,渐渐长大,包括本以为会守家的小弟在内一个接着一个踏上梧桐枝,展开翅膀飞走了。母亲终究没有熬到娶媳妇抱孙子。那年小侄儿在幼儿园联欢晚会上当小主持人,录了视频来看。大家都很骄傲。父亲突然悲戚地说:“要是恁娘活着,看看该有多喜!”那是母亲去世后,父亲第一次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想念母亲。我们不敢接话,赶紧转移话题。
⑦再想起梧桐树已是多年以后。正是梧桐花开的季节,陪父亲走在路上,一阵熟悉的花香飘过,我问父亲:“爹,咱家的梧桐树什么时候刨去的?”“恁娘走了没两年就刨了。”父亲回忆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唉!没恁娘了,还留着它干嘛呢?”我没敢继续问什么。父亲母亲叮叮当当吵了一辈子。我没曾想过在父亲心里梧桐树与母亲有着必然的联系,也不知道母亲去后,父亲一个人住在老家,是怎样经受了睹物思人的伤感和梧桐夜雨的凄凉,才决心把梧桐树刨掉的。只是在每一个梧桐花开的季节,我都会循着花香,去找寻梧桐花下香甜而历久弥深的记忆。
(文章略有删改)
17. 阅读文章②-⑤段,根据提示,概括文段围绕“梧桐树”讲述的事情。
①________
②“我”和小姐妹捡梧桐花,玩“卖货姑娘”的游戏。
③________。
④砍掉梧桐枝后,小弟和母亲在树下谈话。
18. 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追寻作者行文的脉络,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本文题目“梧桐花开花又落”能否改成“梧桐花开”,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19.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⑥段中加点的词。
我们这群梧桐树下的小鸟,渐渐长大,包括本以为会守家的小弟在内一个接着一个踏上梧桐枝,展开翅膀飞走了。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
母亲散着乌黑油亮的头发坐在树下,我和妹妹便趁机站在身后摆弄她的头发,偶尔有一两朵花落下来,我们就捡起来悄悄地放在母亲的头上,偷偷地笑。
20.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1.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的理解。
只是在每一个梧桐花开的季节,我都会循着花香,去找寻梧桐花下香甜而历久弥深的记忆。
22. 写出下面语句中画线词语的词性。
我无限满足地深吸一气,一任这一份香甜的记忆飘飞到从前。
五、(共60分)
23.按要求作文。
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通话、寓言、科幻小说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看生活、看世界。
请以“假如我会七十二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②叙述完整具体,中心突出。对动情点有细节描写。③符合生活逻辑,合情合理。
答案与解析
一、(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钦差(qīng) 慷慨(kǎi) 恍惚(huǎng) 怪诞不经(dàn)
B. 炫耀(xuàn) 微博(bò) 流淌(tǎng) 刨根问底(pāo)
C. 羞怯(qiè) 哺乳(bǔ) 滑稽(jī) 哄堂大笑(hōng)
D. 称职(chèn) 惩戒(chěng) 怅然(chàng) 随声附和(hè)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钦差(qīng)---- qīn;
B. 微博(bò)---- bó;刨根问底(pāo)---- páo;
D. 惩戒(chěng)---- chéng;
故选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绵延 摇控器 莽莽榛榛 不可救药
B. 气概 口头禅 参差不齐 莫不关心
C. 安祥 练习簿 杞人忧天 不毛之地
D. 余晖 候车室 神采奕奕 眉开眼笑
【答案】D
【解析】
【详解】A.摇控器----遥控器;
B.莫不关心----漠不关心;
C.安祥----安详;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了工人师傅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B. 有些优秀的同学在平时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也非常严格,总是拈轻怕重。
C. 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的皓月大相径庭,它其实是一块冰冷的“大石头”。
D. 一些伪劣药品造成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的整顿可说是迫在眉睫。
【答案】B
【解析】
【详解】A.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使用正确;
B.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工作,害怕繁重的工作。与句意不符。使用错误;
C.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使用正确;
D.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用正确;
故选B。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 有专家指出,运动过少是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C. 平时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D. 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A.搭配不当,把“水平”改为“能力”;
B.正确;
C.句式杂糅,把“是可想而知的”改为“呢”,句号改为问号;
D.否定过多,去掉“切忌”或“不要”;
故选B。
5.下列关于名著《西游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得知“弼马温”,气愤之极,打伤太白金星,回到花果山。
B. 唐僧西天取经,路经五行山下,揭去符咒,救下孙悟空,收他为徒。
C. 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但忠勇善良,憨厚淳朴,能知错就改。
D. 白骨精诡计多端,她想吃唐僧肉,三次变幻形象都被孙悟空识破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有误,孙悟空气愤之下打出南天门,没有打伤太白金星。故选A。
二、(33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
6.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家无井而出溉汲(汲:从井里取水) B. 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C. 国人道之(国:国家,全国) D. 丁氏对曰(对:对答,回答)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闻而传之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闻之于宋君/然则天下之事
C. 及其家穿井/其此之谓乎 D.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二石兽于水中
8. 下列对所学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春秋末秦相吕不韦编写而成。
B. 《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需要审慎甄别,不轻信、不轻传。
C. 《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需要立志、学习、惜时,缺一不可。
D. 《狼》的结构紧凑,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的形象。
【答案】6. C 7. D 8. A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有误,“国人道之”的“国”意为“国都,都城”。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表顺承/表转折;
B.代词,指“穿井得一人”一事/助词,的;
C.人称代词,他/大概,表推测;
D.介词,在/介词,在;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判断即可。A有误,《吕氏春秋》是由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故选A。
【点睛】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课外文言文阅读。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9.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将原句抄写在答题卡上)
大 骇 逡 巡 近 视 之 则 死 狼 也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11. 本文暗含的一个成语是____,这个成语告诉我们____。
【答案】9. 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
10. 当时狼皮的价格很贵,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发了一笔小财。
11. (1). 示例:缘木求鱼 (2). 做事情要方向或办法对头,才能达到目的。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据此可断句为“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注意要求断两处。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时,当时;直,通“值”;小裕,发了一笔小财;焉,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句子译为:当时狼皮的价格很贵,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发了一笔小财。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成语的能力,重在平时的积累。由文中“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可找到成语“缘木求鱼”,意思是: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点睛】译文: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
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诗歌阅读。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便不同。
12. 从诗歌第二句中“竹炉”、“____”、“____”。可见室内____的氛围。
13. 诗中□□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梅花 C.菊花
【答案】12. (1). 汤沸 (2). 火初红 (3). 温暖(温馨等)
13. 示例:B(梅花)。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加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充满温暖气息。本题结合第二句诗来分析,这句中除了竹炉,还写了红红的炉火、沸腾的热水,都营造了一种温暖温馨的氛围。以茶当酒与朋友畅谈的这份情谊也是温热的。据此作答即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关系的分析能力。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联系第一句中的“寒夜”,第二句中的“竹炉”可知诗歌所写的季节应为冬季,这就排除了C选项“菊花”,“雪花”与“梅花”相比,“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心雅致的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也是相符的,同时以梅花暗赞来客的高洁。所以选“梅花”更合诗歌意境。故选B。
14.根据原文默写。
①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谭嗣同《潼关》)
②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刘禹锡《秋词》)
④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⑥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⑦《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秋风吹散马蹄声 (2).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 (3). ③便引诗情到碧霄 (4). ④君问归期未有期 (5). ⑤落花时节又逢君 (6). 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7). ⑦非学无以广才 (8). 非志无以成学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文学常识要记住作者、作品等。本题中的“阑、碧霄”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语言与运用(5分)
15.请将下列句子改写成陈述句,不要改变句意。
父亲对这颗小桃树有特别的感情,他难道能容忍我们对它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答案】示例:父亲对这课小桃树有特别的感情,他不能容忍我们对它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反问句改陈述句的能力。方法: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此题中去掉“难道”,把“能”改为“不能”,最后的问号改为句号即可。
16.请参照画线句,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时间是博学之师,教会我热爱生活;时间是厚重之书,记录我人生轨迹;________,________。面对如白驹过隙般的光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
【答案】 (1). 示例:时间是诚挚之友 (2). 鼓励我砥砺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句子仿写的考查。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格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时间比作什么,然后指出时间起到的作用。结构上写成“时间是+偏正短语,动词+我+四字短语”形式。例如:时间是诚挚之友,鼓励我砥砺前行。
四、现代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梧桐花开花又落
卜宪玲
①清明过后,在杏花、梨花、桃花都姹紫嫣红地开过又飘飞之后,在漫天的柳絮濛濛乱扑行人面的时候,最不起眼的梧桐花也渐渐地开了。道旁院中,房顶楼头,淡紫色的喇叭花一簇一簇地俏立在树枝的最顶端。每到这个时节,下班后我总喜欢绕开大道,寻着那熟悉的甜香味儿穿过开满梧桐花的小区慢慢走回家。抬头望一望那满树的花开,随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两朵,放在鼻子上,无限满足地深吸一气,一任这一份香甜的记忆飘飞到从前。
②老家的院子里屋门东边有棵梧桐树。因为农村有句古话说“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也许父亲在建造院子伊始就已经栽下了。院子很大,很空旷,梧桐树不几年就长得高大,枝叶伸展开来,笼罩着房屋,也占据着院子的半壁江山,有着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梧桐花开的季节,整个院子如同罩在一把庞大的镂空花伞之下,淡淡的紫云浓浓的花香弥漫在整个家里。有时候早晨起来,就看见母亲已经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坐在梧桐树下梳头了。母亲散着乌黑油亮的头发坐在树下,我和妹妹便趁机站在身后摆弄她的头发,偶尔有一两朵花落下来,我们就捡起来悄悄地放在母亲的头上,偷偷地笑。只是母亲一整天都忙得脚不着地,极少有坐下来的时候,母亲的头发成天用两个大卡子齐整整地分拢在耳后,也极少能看见散开的时候,这样温馨的时刻实在是太少了。
③含有沙质的泥土的院落,有着一种天然的温暖的颜色,有风吹来,梧桐花落了一地,活像一块大花毯子铺在地上。我和妹妹还有对门的小菊姐常常蹲在地上,趴在那里看蚂蚁从花朵里爬进爬出;也会贪图花芯里的甜味儿,拔下花蒂吸吮一番;更多的还是一朵一朵捡起来抓成一把,玩“卖花姑娘”的游戏。喇叭状的紫色花朵集成一束真是好看,可是不一会儿就蔫了下去或者被抓烂了,于是便扔掉再捡一把。小孩子心里只有欢乐,并没有丝毫惋惜的意思。
④浓郁的香甜味儿一点点淡下去,梧桐花渐渐落尽了,只剩下一个个小陀螺一样的花蒂,也紧跟着啪嗒啪嗒掉在地上。继而,大大的圆饼形的叶子生出来,头顶又被一张大大的绿伞取而代之了。夏天跟着来了,梧桐树密密层层的叶子,给半个院子遮出大片阴凉。每天傍晚,等父亲和叔叔下地回来,母亲就会嘱咐我们把饭桌抬到树下,一家人围着一张小小的四方桌吃饭。由于孩子们多,父亲和叔叔总是蹲在旁边,一手端着饭碗,偶尔从我们的夹缝里伸过手去夹一筷子咸菜。我们这群不知事的孩子一点也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辛苦,只是我和弟弟妹妹为了好玩儿,每次都抢先吃完,争着给父亲和叔叔扇扇子,双手握住大蒲扇,在他们背后跳起来轮番上阵,父亲和叔叔一边吃着饭,一边笑哈哈地说着“真凉快,真凉快!”
⑤年复一年,梧桐树越长越大。院子的西边和南边又盖起配房,整个院子都遮盖在树荫之下。母亲嫌院子里没有阳光晾晒衣服,非叫父亲砍掉朝南的一枝。那天放学回来,满院散落着梧桐的枝叶。小弟正在帮助父亲收拾,拿个锯子把枝条锯成一段一段的木材。母亲笑着对小弟说:“学会干活了,娶个媳妇也不用愁了。不知道我能熬到你娶媳妇不。”母亲因为身体不好,有心无心地经常说出这样的话来。小弟故作正经地说道:“当然能,您还得抱孙子呢。”母亲很开心。
⑥我们这群梧桐树下的小鸟,渐渐长大,包括本以为会守家的小弟在内一个接着一个踏上梧桐枝,展开翅膀飞走了。母亲终究没有熬到娶媳妇抱孙子。那年小侄儿在幼儿园联欢晚会上当小主持人,录了视频来看。大家都很骄傲。父亲突然悲戚地说:“要是恁娘活着,看看该有多喜!”那是母亲去世后,父亲第一次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想念母亲。我们不敢接话,赶紧转移话题。
⑦再想起梧桐树已是多年以后。正是梧桐花开的季节,陪父亲走在路上,一阵熟悉的花香飘过,我问父亲:“爹,咱家的梧桐树什么时候刨去的?”“恁娘走了没两年就刨了。”父亲回忆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唉!没恁娘了,还留着它干嘛呢?”我没敢继续问什么。父亲母亲叮叮当当吵了一辈子。我没曾想过在父亲心里梧桐树与母亲有着必然的联系,也不知道母亲去后,父亲一个人住在老家,是怎样经受了睹物思人的伤感和梧桐夜雨的凄凉,才决心把梧桐树刨掉的。只是在每一个梧桐花开的季节,我都会循着花香,去找寻梧桐花下香甜而历久弥深的记忆。
(文章略有删改)
17. 阅读文章②-⑤段,根据提示,概括文段围绕“梧桐树”讲述的事情。
①________。
②“我”和小姐妹捡梧桐花,玩“卖货姑娘”的游戏。
③________。
④砍掉梧桐枝后,小弟和母亲在树下谈话。
18. 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追寻作者行文的脉络,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本文题目“梧桐花开花又落”能否改成“梧桐花开”,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19.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⑥段中加点的词。
我们这群梧桐树下的小鸟,渐渐长大,包括本以为会守家的小弟在内一个接着一个踏上梧桐枝,展开翅膀飞走了。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
母亲散着乌黑油亮的头发坐在树下,我和妹妹便趁机站在身后摆弄她的头发,偶尔有一两朵花落下来,我们就捡起来悄悄地放在母亲的头上,偷偷地笑。
20.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1.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的理解。
只是在每一个梧桐花开的季节,我都会循着花香,去找寻梧桐花下香甜而历久弥深的记忆。
22. 写出下面语句中画线词语的词性。
我无限满足地深吸一气,一任这一份香甜的记忆飘飞到从前。
【答案】17. (1). 示例:母亲在梧桐树下梳头,我们把花放在她头上。 (2). 夏天一家人在梧桐树下吃饭,我们给父亲和叔叔扇扇子。
18. 示例:不能,题目“梧桐花开花又落”暗示了文章的行文脉络,文章先写“花开”,最后写“花落”;同时“花落”暗含了作者对梧桐树和母亲怀念,而且题目新颖,更加富有诗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梧桐花开”不符合文章行文思路,只写出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且语言平淡,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9. (1)踏,踩的意思,写出了梧桐树荫庇“我们”成长后,又像垫脚石一样,把“我们”送出家乡,让“我们”有出息,表现了梧桐树对“我们”成长的作用之大,和“我”对它的喜爱、感激。
(2)动作描写。运用“站”“摆弄”“捡”“放”“笑”等一系列动词,写出“我”和妹妹与难得闲暇的母亲亲近的场景,写出了家庭的温馨以及“我们”对母亲的依恋。
20. 示例: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我”在回家路上专门穿过开满梧桐花的小区,嗅着香味,回忆往昔的景象,渲染了温馨气氛。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童年时期一家人伴着梧桐花生活的场景、尤其是母亲生活琐事的回忆。
21. 示例:“我”和母亲相处的温馨,和姐妹们游戏的欢乐,夏天一家人院中吃饭的和和美美……这些美好的时刻都发生在梧桐树下,记忆虽已远去,但梧桐花是“我”幸福童年生活的见证者,每当梧桐花开时,“我”都会想起母亲、重温当时的美好。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及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2. 代词 形容词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本题给出的范围是②-⑤段,根据题目给出的部分可以判断第一空应该对应第②段,由“有时候早晨起来,就看见母亲已经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坐在梧桐树下梳头了。母亲散着乌黑油亮的头发坐在树下,我和妹妹便趁机站在身后摆弄她的头发,偶尔有一两朵花落下来,我们就捡起来悄悄地放在母亲的头上,偷偷地笑”可概括出“母亲在梧桐树下梳头,我们把花放在她头上”。第三空对应第④段,由这段可以概括出“夏天一家人在梧桐树下吃饭,我们给父亲和叔叔扇扇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好的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主旨;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解答本题首先明确不能改动,然后点出原题目的好处,再指出改动后的不足。题目“梧桐花开花又落”表明了一个过程,从“花开”写到“花落”,而“梧桐花开”不能体现。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二段写花开时母亲在梧桐树下梳头,我们把花放在她头上;三段写花落时“我”和小姐妹捡梧桐花,玩“卖货姑娘”的游戏;四段写花落尽时夏天一家人在梧桐树下吃饭,我们给父亲和叔叔扇扇子;五段写砍掉梧桐枝时,小弟和母亲在树下谈话;六七段写我们走出家乡,母亲去世,梧桐树被砍掉。文中的情节都与梧桐息息相关,花开花落中都有美好的回忆,同时花落、梧桐树被砍掉暗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所以这个题目富有诗意,吸引读者。而“梧桐花开”则过于平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1)“踏”的意思是踩,梧桐树一直陪伴着我们,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感觉,荫庇着我们,当我们长大以后,梧桐树又成为了我们的垫脚石,送我们走出家乡,远走高飞,“踏”字突出了梧桐树对我们的作用之大,也表达了作者对梧桐树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2)“站”“摆弄”“捡”“放”“笑”一系列的动词,属于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和妹妹趁母亲在梧桐树下梳头,把花放在她头上的情景,画面温馨美好,这些动作描写使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跃然纸上,亲切自然,突出了一家人的和睦温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的作用: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结构上的作用:开篇点题 、设置悬念 、引起下文、总领全文 、为下文做铺垫。文章第一段属于景物描写,描写了“我”经过的小区中梧桐花盛开的情形,开篇就点明了题目“梧桐花开花又落”,并由眼前景象引出下文的回忆,作者儿时的生活都与梧桐密切相关,所以触景生情,想到童年时一家人美好的生活场景,同时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这段景物描写也渲染了温馨的气氛,让人伴着花香随作者沉浸到回忆当中。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本文回忆了童年时一家人的美好生活,在梧桐树下,“我”和妹妹把花放在梳头的母亲的头上;花落时“我”和小姐妹捡梧桐花,玩“卖货姑娘”的游戏;夏天一家人在梧桐树下吃饭,我们给父亲和叔叔扇扇子;以及后来我们走出家乡,母亲去世,梧桐树被砍掉。文中的情节都与梧桐息息相关,花开花落中都有美好的回忆,可以说梧桐花是“我”幸福童年生活的见证者,所以每当梧桐花开时“我”都会触景生情,回忆起从前的美好画面。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性的判断能力。汉语中词性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感叹词、助词、拟声词。“我”属于人称代词,“香甜”是修饰“记忆”的,属于形容词。
五、(共60分)
23.按要求作文。
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通话、寓言、科幻小说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看生活、看世界。
请以“假如我会七十二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②叙述完整具体,中心突出。对动情点有细节描写。③符合生活逻辑,合情合理。
【答案】范文: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最羡慕谁。
哦,一定是本领非凡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吧。
我也很羡慕孙悟空,羡慕他会七十二变。 假如我有七十二变,那么,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永远充满神奇的色彩。
我要变成一朵白云,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问候辛勤建设四化的人们。我飘啊,飘啊,从温暖的南方,飘到寒冷的北方。飘过四季如春的昆明,飘过雄伟壮观的长江大桥,飘过汹涌澎湃的黄河……哟,我飘到了一个白色世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北国风光。我想了想,叫了声“变”。于是,这里变了,寒冬变成了春天。一阵春雨,柳树的纤纤柔枝长出新叶,随风翩翩起舞;桃花争先恐后的开放了,争奇斗艳,氛围妖娆,与翠柳相辉映,点缀着壮丽的江山。田野里,麦苗迅速返青;山脚下,春笋破土而出,到处充满了生机。
我又飘呀,飘呀,看见有人得了不治之症,连忙又叫了一声“变”,一座电子医院出现在眼前,一个个机器人在为病人看病,他们救死扶伤,医术高明,胜过神医华佗、扁鹊,病人个个健康地出院。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要变成一只小鸟。我飞呀,飞呀,飞到祖国的宝岛——。
深夜,我飞倦了,落在一个窗台上,屋里有一位垂危的老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天上的圆月,叹了口气说:“唉,落叶归根。我生在,难道就不能死在吗。我思念的同胞,可何时能团聚呢。”他的声音颤抖着,话语里充满感情。
我立刻说了声“变”,我变成了一条七彩桥从天而降,一头接着,一头接着,把祖国连成一体。我还要变成许多许多座彩桥,横跨三大洋,连接五大洲,我愿意成为世界人民的友谊使者。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要变成一艘宇宙飞船遨游天空。
我要去月亮家中做客,嫦娥姑娘还给我介绍太阳公公和星星弟弟。他们拿出红彤彤的宇宙葡萄热情地招待我。嗬,好甜。我问:“这是怎么种出来的呀。”他们没有回答,只是神秘地笑了笑。哦,我懂了,懂了,他们希望我去揭开这个秘密。我会七十二变,我把荒凉的月球开拓成神奇的儿童乐园,我要征服太空,让宇宙为我们服务。
亲爱的同学,假如我会七十二变,我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国家,我要把世界变成和平美好的大家庭,我要把宇宙变成瑰丽多彩的全人类乐园。你一定也是这样想的吧。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本文写作需要想象能力。大胆运用想象,可以搜寻脑海中对相关事物的印象,加以再现。只有善于把想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联系起来,巧妙地设计人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生动有趣。想象作文也要求想象新颖。想象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学会大胆改动、取舍。根据题目“假如我会七十二变”展开想象,描述的重点可以放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当然,想象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本文的主题。本文可以写成记叙文、散文等文体。大家可以设置一个问题:假如我会变,我要把自己变成什么?可以是熟悉的身边的人,比如亲人、同学;也可以是社会上的人,比如清洁工、建筑工等;还可以是历史名人,如李白、苏轼、屈原等;也可以是童话里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或者动物、植物……然后考虑变成了以后我做了什么,注意应该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有益,即主题一定要有意义,要积极向上。大家还要把假设的对象的行为、想法写具体些。想得越是具体我们这篇文章写起来会是越具体,从而给人的印象会更加清晰、鲜明,会更加深刻。手法上想象要丰富,描写要具体,注意使用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写法,以此突出想象的主题。可以使用倒叙、插叙等记叙顺序,丰富写作的内容。注意在想象时按一定顺序想,写作时再按一定顺序写,并且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别人看了才会明白你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才不会觉得一团乱麻,理不清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