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
大跨径连拱隧道与槐夏公路近120°斜交,公路常年有重载交通通过,洞口断
面距离公路只有几米。针对隧道洞口整体仰坡和洞口路堑二级公路二级边坡不良
衔接情况,为有效地保护地方二级公路,考虑修建明洞。建立三维明洞施工过程
的有限元模型,对明暗洞体、回填土体仰坡、路堑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其
变形和受力情况,为施工提供指导。
4.1 模型建立
建立大跨径连拱隧道洞口明暗洞体及围岩模型如图4.1所示。
(a) 等轴侧视图 (b) 坐标轴视图
图4.1 模型及网格剖分图
(1)模型尺寸:模型的宽度100m,中隔墙中心线距离左右两侧边界的距离分别
为50m。模型长35m,其中暗洞长20m,明洞长15m。明洞洞体左右两侧5m处是路
堑边坡,其坡率为1:0.5。
(2)边界条件:大跨径连拱隧道三维模型在沿着隧道走向边界x方向约束,垂
直于隧道走向边界y方向约束,模型底部z方向约束。
(3)地下水:考虑到大跨径连拱隧道地下水渗流溢出的实际情况,暗洞出口处
总水头为25m,明洞进口处总水头为12m。
(4)荷载:为了模拟地面公路重载交通荷载的影响,通过施加43kPa的静荷载
模拟重载交通。
(5)仰坡回填。明洞洞体施工完毕后,分四步对其上部土体回填:
①施工步1:从暗洞洞口处开始回填土体,仰坡坡顶向明洞方向回填1m,坡
角向明洞方向回填4m,以坡率1:0.25进行回填;
②施工步2:在施工步1回填的基础上,仰坡坡顶向明洞方向再回填1m,坡
角向明洞方向回填4m,以坡率1:0.5进行回填;
③施工步3:在施工步2回填的基础上,仰坡坡顶向明洞方向再回填1m,坡
角向明洞方向回填4m,以坡率1:0.7进行回填;④施工步4:在施工步3回填的基础上,仰坡坡顶向明洞方向再回填1m,坡角向明洞方向回填3m到明洞洞口,以坡率1:2.0进行回填。
各施工步模型考虑如图4.2所示。
(a) 初始状态 (b) 明洞施工 (c) 1:0.25仰坡回填
(d) 1:0.5仰坡回填 (c) 1:0.7仰坡回填 (f) 1:2.0仰坡回填
图4.2 各施工阶段与模型网格剖分图
4.2 计算参数选取
根据隧道工程地质勘查和现场试验工作,数值模拟分析所采用的物理力学计算参数如下表4.1所列。
表4.1 岩体与支护材料物理力学参数指标
隧道岩体 γ(kN/m3)E(MPa) μC (kPa) Ф° Rt(kPa)
微风化岩层 25.0 700 0.30 350 40 550
强风化岩层 20.0 100 0.31 100 25 150
填土材料 19.0 45 0.33 40 20 20
支护材料 γ(kN/m3) E(MPa) μ2R(m) H B 衬砌 22.0 28500 0.2 -- 0.3 1
二衬 25.0 28500 0.2 -- 0.6 1
4.3 施工阶段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4.3.1 位移结果分析
图4.3为连拱隧道明洞施工和仰坡回填过程中的水平X方向变形等值线云图。在明洞施工和仰坡回填之前,位移清零。水平X方向为垂直隧道走向方向,水平Y 方向为隧道走向,Z方向为竖直方向。
(a)1:0.25仰坡回填后 (b)1:0.5仰坡回填 (c)1:0.7仰坡回填 (d)1:2.0仰坡回填
图4.3水平X方向变形等值线云图
明洞施工和仰坡回填过程中,岩体的水平位移较小,水平X方向位移主要出
现在左右明洞和路堑边坡之间的回填土上,呈V 字型分布。与路堑边坡交界处的回填土出现向明洞方向的位移,明洞外侧顶部回填土出现向路堑边坡方向的位移。1:2.0仰坡回填后,与路堑边坡交界处的回填土向明洞方向产生的最大水平位移为3.2mm,明洞外侧顶部回填土向路堑边坡方向的位移最大为3.3mm。
图4.4为各施工阶段水平Y 方向变形等值线云图。明洞施工后,最大水平Y 方向位移出现在暗洞仰坡顶,仰坡顶部左右侧最大水平Y 方向位移分别为 1.0mm 和0.9mm。1:0.25仰坡回填后,1:0.25与1:0.5仰坡交界处出现较大的水平Y 方向位移,其中左侧地表处最大为1.1mm,右侧也为1.1mm。1:0.5仰坡回填后,最大水平Y 方向位移出现在1:0.25与1:0.5仰坡交界处,其中左右侧地表处最大水平Y 方向位移分别为5.0mm 和5.6mm。1:0.7仰坡和1:2.0仰坡回填后,最大水平Y 方向位移的位置没有改变,出现在1:0.25与1:0.5仰坡交界处,左侧最大水平Y 方向位移为13.2mm,右侧为13.4mm。最大水平Y 方向位移出现在回填土体的地表处,各施工阶段水平Y 方向位移具体值见表4.2所列。
本章定义结点位置左、中、右分别代表左明洞与左侧路堑边坡中心线的地表处,中隔墙顶部地表处以及右明洞与右侧路堑边坡中心线的地表处。前、中、后分别代表明洞洞口,明洞中部以及明暗洞搭接处的断面。
(a)1:0.25仰坡回填 (b)1:0.5仰坡回填 (c)1:0.7仰坡回填 (d)1:2.0仰坡回填
图4.4 水平Y 方向变形等值线云图
表4.2 各施工阶段水平Y 方向位移 (单位:m)
变形位置 节点位置 1:0.25仰坡 1:0.5仰坡 1:0.7仰坡 1:2.0仰坡左 -0.0011 -0.0018 -0.0020 -0.0022 中 -0.0010 -0.0016 -0.0018 -0.0021 明暗洞地表搭接处 右 -0.0011 -0.0018 -0.0020 -0.0023 左 -0.0011 -0.0050 -0.00 -0.0132 中 -0.0009 -0.0032 -0.0057 -0.0080 1:0.25与1:0.5仰坡交界处 右 -0.0013 -0.0056 -0.0098 -0.0134 左 0 -0.0039 -0.0083 -0.0126 中 0 -0.0024 -0.0051 -0.0076 1:0.5与1:0.7仰坡交界处 右 0 -0.0044 -0.0090 -0.0132 左 0 0 -0.0045 -0.0093 中 0 0 -0.0028 -0.0057 1:0.7与1:2.0仰坡交界处
右
-0.0047
-0.0094
图 4.5为各施工阶段沉降等值线云图。明洞施工完毕后,明洞洞体的沉降很小。不同坡率仰坡回填过程中,最大沉降出现在左右明洞和路堑边坡之间的回填
土体上。回填土地表最大沉降出现在1:0.5与1:0.7仰坡交界处,左右侧地表的最大沉降量分别为13.5mm 和13.3mm,各施工阶段沉降量见表4.3所列。
(a)1:0.25仰坡回填 (b)1:0.5仰坡回填 (c)1:0.7仰坡回填 (d)1:2.0仰坡回填
图4.5沉降等值线云图
表4.3 各施工阶段的沉降(单位:m)
变形位置 节点位置 1:0.25仰坡 1:0.5仰坡 1:0.7仰坡 1:2.0仰坡
左 -0.0014 -0.0021 -0.0022 -0.0025
中 -0.0014 -0.0020 -0.0022 -0.0026
明暗洞地表
搭接处
右 -0.0017 -0.0024 -0.0026 -0.0029 左 -0.0025 -0.0068 -0.0095 -0.0113 中 -0.0022 -0.0051 -0.0069 -0.0083 1:0.25与
1:0.5仰坡交界处 右 -0.0028 -0.0070 -0.0097 -0.0115
左 0 -0.0058 -0.0102 -0.0135 中 0 -0.0042 -0.0072 -0.0093 1:0.5与
1:0.7仰坡交界处 右 0 -0.0059 -0.0101 -0.0133
左 0 0 -0.0057 -0.0107 中 0 0 -0.0041 -0.0075 1:0.7与
1:2.0仰坡 交界处 右 0 0 -0.0057 -0.0105
为了更好的了解施工结束后变形情况,特取距离暗洞5m 的剖断面结果进行分析:最大水平X 位移出现在明洞和路堑边坡中间的回填土体上,呈V 字型分布;最大水平Y 位移出现在回填土体的地表;最大沉降出现在回填土体的中上部。
(a)水平X 方向 (b)水平Y 方向 (c)沉降
图4.6 剖断面位移填色图
4.3.2 应力结果分析
考虑到大跨径连拱隧道地下水渗流溢出的实际情况,暗洞出口处总水头为25m,明洞进口处总水头为12m。在考虑地下水静水头的作用下,总水头和孔隙水压力水头见图4.7所示。
图 4.8为各施工阶段水平应力填色图。随着施工的进行,左右侧路堑边坡坡角处水平应力逐渐增大,回填结束后,左右侧路堑边坡坡角处的最大水平应力分别为-159.8kPa 和-1.4kPa。随着不同坡率仰坡回填,左右侧明洞顶部的水平应力逐渐增大,1:2.0仰坡回填后,左右侧明洞顶部的最大水平应力分别为-962.1kPa 和-1016.0kPa,出现在明洞顶部中间。左右洞仰拱中心处受到水平拉应力的作用,
左右明洞洞口仰拱中心处的最大水平拉应力分别为778.6kPa 和946.8kPa。各施工阶段水平应力见表4.4所列。
(a)初始状态下的总水头 (b)初始状态下的孔隙水压水头
图4.7 渗流分析结果
(a)1:0.25仰坡回填 (b)1:0.5仰坡回填 (c)1:0.7仰坡回填 (d)1:2.0仰坡回填
图4.8 各施工阶段水平应力填色图
表4.4 各施工阶段水平应力结果分析 (单位:kPa)
单元位置
1:0.25仰坡
1:0.5仰坡 1:0.7仰坡 1:2.0仰坡 前 -72.6 -72.7 -72.1 -87.1 中 -106.6 -112.2 -122.9 -127.4 左侧路
堑边坡底部 后
-139.7 -147.9 -153 -159.8 前 -78.4 -78.3 -76.8 -93.0 中 -94.2 -97.7 -103.1 -113.3 右侧路
堑边坡底部 后
-143.7 -151.1 -156.2 -1.4 前
-167.7 -163.9 -177.9 -668.5 中
-183 -309.3 -508.9 -962.1 左侧明
洞顶部
后 -266.5 -453.7 -605.2 -740.5 前
-177.9 -177.1 -191.8 -696.2 中
-208.4 -284.2 -426.4 -1016.0 右侧明
洞顶部
后 -208.9 -339.5 -411.2 -393.7 前 184.0 249.1 337.1 778.6 中 179.1 270.5 372.7 688.1 左明洞
仰拱 底部 后
107.8 211.0 302.9 505.9 前 231.1 322.9 437.5 946.8 中 197.0 299.2 415.5 763.5 右明洞
仰拱 底部 后
153.8
255.3
347.1
556.4
(a)1:0.25仰坡回填 (b)1:0.5仰坡回填 (c)1:0.5仰坡回填 (d)1:2.0仰坡回填
图4.9 各施工阶段竖直应力填色图
图 4.9为各施工阶段竖直应力填色图。左右洞路堑边坡坡角处最大竖直应力分别为-369.1kPa 和-380.0kPa,出现在暗洞洞口断面的路堑边坡坡角处。明洞拱
顶出现了竖直拉应力,左右明洞顶的最大竖直拉应力分别为430.1kPa 和461.3kPa。最大的竖直应力出现在左右明洞的拱脚处,分别为-1348.0kPa 和-1300.0kPa。左右明洞拱脚内侧受到的竖直应力比外侧要大。各施工阶段竖直应力见表4.5所列。
表4.5 各施工阶段竖直应力结果分析 (单位:kPa)
单元位置 1:0.25仰坡 1:0.5仰坡1:0.7仰坡 1:2.0仰坡前 -156.7 -159.6 -163.7 -276.6 中 -195.4 -227.9 -280.3 -332.1 左侧路堑边坡底部 后 -271.0 -317.1 -340.1 -369.1 前 -180.8 -184.0 -188.0 -295.5 中 -205.3 -219.3 -246.3 -322.3 右侧路堑边坡底部 后 -287.2 -326.5 -349.2 -380.0 前 26.4 23.2 20.6 80.3 中 148.0 213.1 281.6 430.1 左侧明洞 顶部 后 141.4 239.9 278.9 255.0 前 26.7 26.0 24.6 75.18 中 -10.3 -36.6 -9.0 99.43 右侧明洞 顶部 后 167.4 281.8 357.1 461.3 前 -183.2 -245.3 -316.3 -1002.0 中 -291.9 -459.7 -685.7 -1348.0 左明洞外测拱脚处 后 -413.6 -618.2 -742.7 -798.8 前 -201.4 -259.0 -331.4 -1082.0 中 -279.5 -431.9 -629.7 -1300.0 右明洞外测拱脚处
后
-452.6
-738.6
-935.9 -1202.0
4.3.3 应变结果分析
图4.10为各施工阶段最大剪应变填色图。在各个施工阶段,地表公路由于其上重载交通的作用,剪应变比较大。回填各种坡率仰坡与原来岩体的交界处的剪应变也比较大,围岩最大的剪应变出现在路堑边坡坡角处,最大剪应变为4.27×10-4。明洞拱腰外测的最大剪应变很小。具体应变的大小见表4.6所列。
表4.6 各施工阶段剪应变结果分析
单元位置 1:0.25仰坡 1:0.5仰坡1:0.7仰坡 1:2.0仰坡前 3.05E-04 3.10E-04 3.14E-04 3.88E-04 中 3.42E-04 3.53E-04 3.65E-04 4.08E-04 左侧路堑
边坡底部 后 3.82E-04 3.92E-04 3.99E-04 4.13E-04 前 3.47E-04 3.51E-04 3.56E-04 4.17E-04 中 3.70E-04 3.79E-04 3.92E-04 4.27E-04 右侧路堑 边坡底部 后 3.76E-04 3.91E-04 4.01E-04 4.17E-04 前 1.48E-05 2.01E-05 2.62E-05 5.88E-05 中 1.46E-05 2.47E-05 3.59E-05 6.42E-05 左明洞外侧拱腰处 后 1.94E-05 3.08E-05 3.97E-05 5.91E-05 前 1.17E-05 1.62E-05 2.24E-05 5.57E-05 中 1.51E-05 2.55E-05 3.70E-05 6.81E-05 右明洞外侧拱腰处
后
2.00E-05
3.43E-05
4.86E-05 8.01E-05
(a)1:0.25仰坡回填 (b)1:0.5仰坡回填 (c)1:0.5仰坡回填 (d)1:2.0仰坡回填
图4.10 最大剪应变填色图
4.3.4 施工结束后的明洞结果分析
图4.11~图4.13为施工完毕后的明洞分析结果。
最大水平X方向位移出现在左右侧明洞洞口的拱腰处,大小为0.65mm左右。最大水平Y方向位移出现明洞洞口的拱顶处,越靠近洞口,水平Y方向位移越大,最大值为0.43mm。最大沉降也出现在明洞洞口的拱顶处,越靠近洞口,沉降越大,最大的沉降为3.16mm。
(a)X方向位移 (b)Y方向位移 (c)Z方向沉降
图4.11 1:2.0仰坡回填二衬的变形等值线云图
(a)水平应力填色图 (b)竖直应力填色图
图4.12 1:2.0仰坡回填二衬的应力填色图
(a)剪应变填色图 (b)体应变填色图
图4.13 1:2.0仰坡回填二衬的应变填色图
洞体外表面的最大水平应力出现在明暗洞体的搭接处,洞体外表面的最大水平压应力为-2023KPa左右。明洞洞体仰拱底部中心线处出现较大的水平拉应力,最大水平拉应力为615kPa。明洞洞体拱脚处出现较大的竖直应力,左右洞外侧拱脚处的最大竖直应力为-1406KPa左右,内侧拱脚处的最大竖直应力为-2043kPa左右,内侧拱脚处的竖直应力明显大于外侧拱脚。
洞体外表面的最大剪应变出现在拱腰与拱脚之间的区域,洞体的最大剪应变出现在左右主洞内侧的拱腰稍下处,大小为1.2×10-4。
4.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
在正常施工工况下,洞口路堑边坡是稳定的。由于明洞及仰坡处理施工滞后,洞口衔接处路堑边坡出现片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二级公路交通安全和隧道施工,通过反分析发现,开挖爆破、地下水渗流、地表水入渗和降雨冲刷、岩体节理化、质量劣化、强度降低和公路重载是边坡局部变形失稳的主要原因。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开挖路堑边坡,使路堑边坡坡率减小。在适当降低路堑边坡坡率(坡率1:0.1)和强度的情况下对边坡进行数值分析,比较形象的得出边坡可能失稳的区域,在明洞未施工前,应对右侧路堑边坡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边坡失稳后的填色图如图4.14所示。
(a)边坡水平位移图 (b)边坡沉降图 (c)边坡最大剪应变图
图4.14 边坡变形失稳后的填色图
综上所述,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不同坡率仰坡回填情况下明暗洞体、回填仰坡与路堑边坡的变形、受力情况,分析其稳定性。主要的分析结果如下:
①位移分析
在明洞施工和仰坡回填的过程中,水平X方向位移主要出现在左右明洞和路堑边坡中间的回填土体上,呈V字型分布,最大为3.3mm;最大水平Y方向位移出现在1:0.25仰坡和1:0.5仰坡的地表交界面上,为13.4mm;最大沉降出现在明洞洞体和路堑边坡之间回填土的中上部,最大沉降量为17.5mm。
左右明洞洞体的水平X方向位移基本相等,主要是受到回填土体的压力作用,最大水平X方向位移达0.65mm。左右两洞最大水平Y方向位移和沉降出现的部位相同,距离明洞洞口越近,水平Y方向位移越大,最大Y方向位移为0.46mm。最大沉降出现在左右明洞洞口拱顶,最大沉降达3.2mm。
②应力分析
最大的水平应力和竖直应力出现在明暗洞洞体交界处的内侧。洞体外表面的最大水平压应力出现在在明暗洞洞体交界处,右侧洞体在明暗洞交界处受到的水平应力大于左侧,距离暗洞洞口越远,受到的水平应力越小。最大水平拉应力出现在仰拱底部。
洞体外表面拱腰与拱脚之间的区域出现较大的竖直应力,拱脚处的竖直应力最大,拱脚内侧的竖直应力明显大于外侧。明洞洞体受到的拉压应力都没有超出钢筋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强度,明洞洞体也是稳定的。
③应变分析
明洞洞体施工以及仰坡回填后,左右洞体外侧拱脚处出现较大的剪应变,靠近中隔墙的一侧最大剪应变出现在拱腰。路堑边坡坡角处出现的剪应变最大。
建议:针对隧道洞口整体仰坡和洞口路堑二级公路二级边坡不良衔接情况,为防止洞口衔接处路堑边坡出现片帮,考虑采用修建明洞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应处理好明暗洞体的搭接关系,防止搭接处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注意对暗洞洞口上部岩体采取加固措施,防止其产生较大的水平Y方向变形而塌落。处理好回填土体与原岩体接触面的关系,采用适当的加固措施,防止回填土体与原岩体搭接处变形开裂。对隧道右侧的路堑边坡进行适当的防护,减少对边坡的开挖,防止由于开挖爆破、地下水渗流、地表水入渗和降雨冲刷、岩体节理化、质量劣化、强度降低和公路重载等因素造成边坡局部失稳,保证隧道正常施工与地方二级公路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