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对比阅读文本,归纳通讯特点
2.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
3.鉴赏通讯写法,品评作者态度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三篇人物通讯,思考人物通讯具有哪些特点?
以人物(英雄模范、社会名流、普通人、反面人物)为报道对象,内容: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下容纳相当丰富的材料,目的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通讯。
袁隆平属于英雄模范,提起袁隆平我们脱口而出“杂交水稻之父”,网络上也流行只有袁隆平能说“吃你家大米了”。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接下来我们通过这篇通讯走进真正的袁隆平。
二、袁隆平的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袁隆平怎样的人物品质?
春节第二天走进田间 | 热爱并献身于科研 |
挽起裤子走下稻田 | 没有架子,务实 |
下定决心战胜饥饿 | 有志气,有责任心 |
敏锐的目光停留在水稻植株上 | 善于发现,敏锐 |
失望的情绪…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 | 不气馁,善于思考 |
返回稻田记录 |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
在压力下寻找天然不育植株14天 | 不怕吃苦,永不退却,挑战权威,勇于创新 |
写信给人民日报为杂交水稻正名 |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
提出战略构想、论文、路线等 | 挑战自我,不断进取 |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不能仅仅令我们知晓人物身上发生了哪些事,最好还能令我们感受到人物就立在我们面前,通过文字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三、合作探究:本文哪些地方令你觉得人物生动?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活生生地立在我们面前的?
(1)眯起双眼,出神,跨过,迈步,蹲下,翻看
使用多个动词,凸显人物的严谨、认真、细心、深入实践
(2)拍去、掖着、匆匆/屏气凝神、欣喜、抚摸
东西、形容词
(3)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
艰辛,坚持,吃苦耐劳,来之不易
总结:
大量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活灵活现,目的是使读者体会袁隆平的精神品格与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是对人物的赞颂。因此,文章的新闻性与文学性并存。这一点从文章的标题中也可窥见,喜看稻菽千重浪、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引用诗词,副标题和其他的几个标题简单直接。课后阅读后面两篇文章,简要分析其文学性和新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