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风景谈》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3:45:13
文档

《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2.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区军民的生活,体验在中国党领导下的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把写景和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2.学习文章递进式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推荐度:
导读《风景谈》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2.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区军民的生活,体验在中国党领导下的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把写景和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2.学习文章递进式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风景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2.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区军民的生活,体验在中国党领导下的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把写景和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递进式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从看《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入笔的作用。

2..理解个别有寓意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茅盾(1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主义运动;长期从事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他的《春蚕》、《秋收》、《残冬》合称“农村三部曲”。与叶圣陶、郑振铎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他的《白杨礼赞》。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年3月,茅盾赴在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气息,目睹了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1.生字:

颀(qí,高)曳(yè,拉。摇曳,摇荡)掮(qián,用肩扛东西)

姗(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坳(ào,山间平地) 魆(xū,暗)

坼(chè,裂)掬(jū,用两手捧)偎(wēi,紧挨着,亲密地靠着)

碣(jié,圆顶碑石)氛(fēn,气)籁(lài,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荷(hè,扛)岚(lán,山中的水蒸气)履(lǚ,鞋)贻(yí,遗留)

2.词语:

①汤汤(shāng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

②鬣鬃(lièzōng,马、猪等兽类颈上的长毛)

③洋洋洒洒(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洒自如)

④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

⑤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⑥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⑦氛围(笼罩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⑧斑斓(灿烂多彩)

⑨矫健(勇武强健)

⑩幽远(幽静深远)

(11)萧索(缺乏生机)

3.典故:“下笔如有神”: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出自杜甫诗《奉赠韦左丞丈夫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四、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全文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1.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写画面命名。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2.《风景谈》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文章写的是延安?

 课文中的“黄土高原”,“北国”,指的是延安。多处写了“河”,那就是“延河”。人物活动的描写,诸如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还有清晨号兵,都可以让人想到写的是延安人。

3.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试归纳,并概括段意:

(1节)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4节)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5-8节)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9-10节)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4.这六幅画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这六幅画是按照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一深化的顺序组合在一起的,内在的关系是逐渐推进的。

作者先写猩猩峡外的沙漠景色,经议论点明题旨后,提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基本观点。文章接着描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表现高尚的精神生活会给外界积极影响,最后描写战士的英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文章写风景,谈风景,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直到最后一段,画龙点睛,地表现了主题。

五、内容分析:

(一)沙漠驼铃

1.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者要来描写沙漠?——《塞上风云》的预告片

2.为什么《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会令作者想起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呢?

 影片写的是塞上,并且该影片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国内各族人民团结抗日的故事,正是这部爱国影片的主题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使他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地忆起延安见闻,它交代了写作的缘起。同时作者又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的告诉人们,即使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原,只要有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为改观,为后文歌颂人类的伟大,歌颂抗日军民埋下伏笔。

3.请找出具体描写沙漠和的语句并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最单调、最平板)。

4.请找出具体描写驼队的语句。

①沙漠的纯然一色与那一杆大旗的猩红构成什么关系?(对比。让人倍感驼队出现的亲切可爱。)

②沙漠是寂静的,又有哄哄的火响,这是否矛盾?(不矛盾。这里以热空气的哄哄火响来反衬沙漠的寂静。)

③沙漠的寂静与丁当丁当的驼铃柔声又构成什么关系?(对比。以沙漠的寂静来反称驼铃的柔声,这种声音的烘托,让人倍感铃声的和谐动人。)

④当沙漠中驼队出现后人们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多么庄严、多么妩 媚)

5.探讨这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

 沙漠这个大自然中最单调最平板的,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妩媚的风景。作者用“完全改观”去写“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作者描写沙漠风光,描写驼队行进,突出景色的“完全改观”,就是为了表达“人类更伟大”这一观点。

6.本文主要反映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一段写的是猩猩峡外沙漠的景观,并不是延安的风景,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写“沙漠”的好处,可以从两点来考虑:①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反动派斗争的需要。(作者之所以要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所以要“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也是为了适应这一斗争的需要。)

7.弄清描写与议论的关系。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是作者的观点。这一观点靠景物描写来支持。所以,文章具体写沙漠的单调平板,反衬驼队出现后的庄严妩媚,强烈的反差,证明“人类更伟大”。段末的议论,揭示了“沙漠驼铃”这一景观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描写是“画龙”,段末议论则是“点睛”。

(二)高原归耕

1. “黄土高原”上加上引号,前面又用上“所谓”,后面再加叹号,为什么要这样?

明确:黄土高原加上引号是表示它有特殊意义,需要强调,用“所谓”也是为了突出强调,懂得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这“黄土高原”指的是圣地延安,感叹号是表示强烈情感的,用在这里是表示一种赞美之情。

2、 这一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要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

明确:①写山上的梯田,写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②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这些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活动。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去刻画“种田人”。“种田人心情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3.找出有关种田人的描写,分析其作用。

明确: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一个“长”字,一个“掮”字,还有“姗姗而去”,把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地把种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了。

(三)延河夕照

1.文章在第二个画面中为我们描绘了高原归耕的情景,下面第三个画面将会为我们描绘怎样的情景呢?

 明确:这一段的最后说“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由这一句我们可知,这一段会描绘“静穆的自然”,描写“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2.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静穆自然”的语句:

“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

“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

 分析:这里写的是延安的山,延河的水。作者用准确的、生动而又精炼的语言去描写景物,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满天的彩霞”,“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而这种绚烂多变又是由由夕阳造成的,用得多么准确生动。再看这一句写延河的:“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这个“跌”字用得极好。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把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了。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 )水的声音(“喧哗” )、水的态势(“急”、“冲”、“跌”、“喷” )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美丽的静穆的景色,更好地映衬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人们。

3.请同学朗读描写人的活动的语句。

“这时候……准备齐全”,“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洗一把脸。”

 分析:“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说明他们是一群文艺工作者。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说明他们有着同一目标,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在生产劳动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愉快地在河边戏水。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一点厌倦,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静穆的自然有了这些弥漫生命力的人,当然会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4.让学生齐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分析这一段的议论。

 这里的议论是对第二第三个画面而发的。“蓝天明月,秃顶的川,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正是这两个画面的背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指的是夜归的种田人和从“生产”归来的知识分子们活动。他们是延安的人,具有崇高的精神。所以,有了他们的活动,就会有美妙的图画。这里的议论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颂“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表达的情感也更强烈了,连用四个“伟大”,加一个“尤其”,还有句末的感叹号,对延安人民的劳动生活的赞颂,表达得十分炽烈。

(四)石洞雨景

1. 在第1和第4自然段里,作者由赞美人的活动进而赞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在刚才读的第6自然段里,作者赞颂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

2.这一个画面里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明确:这一个画面跟其他画面一样,先描写了自然景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还有“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然后写道:但是,有了那两个在石洞里读书的青年人,就使大自然顿时生色!使用了反衬法,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的精神。

3.这里还写到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有什么作用?

 明确:构成对比,强调“只有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才能主宰自然。

对象国统区城市的“一对儿”

抗日根据地的“一对儿”

环境公园的角落 绿荫下的长椅

沉闷的雨天 寂寞的荒山 原始的石洞

穿戴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方能辨认

行为偎倚低语摊开着一本札记簿……一同在看

精神百无聊赖生命力旺盛 明白生活意义

4.在这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里的一对“颇有点味儿不同”,这里的“味儿”指什么?怎样不同?

 明确:这里的“味儿”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前者平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意义,具有高贵精神。 

5.作者把石洞读书的一对人儿称为“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呢?

 明确:他们“清楚地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任何情况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地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从这些地方可以知道他们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

6.作者说:“如果不是内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从这一画面理解,“值得怀念”的是什么?

 明确:值得怀念的是在沉闷的雨天、荒山石洞里那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

(五)桃林小憩

1.由学生朗读课文中有关桃林描写的部分:“如果你同意……便长啸起

来。”

2.这一段描写,有些词语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如“半盘旧石磨”、“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怪样的家具”,一连几个数量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作者想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

3.为了进一步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的舒适的地方,文章还有几处文字反复表达同一意思,你能找出这些语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明确:“但如果把那些二三十棵桃树,半盘磨石,……这个值得什么?” “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至多来一次,第二次保管厌倦。”这几处文字,意在表明这桃林之极其普通,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意旨。这里实际用了“欲扬故抑”的手法。

4.对“天下最难走的路”的理解:

 文中的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对他们这一代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的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所以说他们走了“天下最难走的路”。

 当时反动派为阻止、全国各地奔赴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种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和人为的许多困难。

5.什么是第二自然?

 明确:第二自然指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青年们在精神物质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就是创造了第二自然。

(六)北国晨号

1.学生朗读课文第8、9两个自然段。

2.理清行文思路:

 先写景观,再写人的活动,最后议论。

 具体说,①总起:第一句话。-→②听:喇叭声破空而来;-→③想:贴照相簿上的侧影-→④看:小号兵和荷战士-→⑤感:民族精神的化身-→⑥议: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3.作者是怎样描写两个士兵的?

 明确:

 ①小号兵:在写眼前的小号兵之前,先写“破空而来”的号声。作者深受感染,于是想起“贴照簿”上的小号兵,“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给人的感觉是“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接着写眼前的小号兵形象,他在山峰上,在霞光中,额角异常发亮,他的号声使人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照相簿上的小号兵仅是侧影,但已经使作者衷心“赞美”,眼前的小号兵光彩照人,自然会令作者赞叹不已了。写贴照簿上的小号兵,衬托眼前的小号兵,使后者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感人。

 ②对荷战士的描写:“面向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样。”由于小号兵写得较多,已给人具体鲜明印象,所以只是用“雕像一样”这样的比喻去写他巍然屹立。这一形象蕴含着深刻很丰富的意义。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战士,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战火之中,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被灭亡。接着写飘动的红绸子,闪寒光的刺刀,写作者的感受:“动”感和“刚性”。

 至此,作者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高贵精神,作者仿佛看到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4. “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明确:这里所说的“民族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的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六、总结:

 风景谈”即“谈风景”。这里的“风景”即指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的活动,重点是主宰风景的人。征服沙漠的人、充满崇高精神的人、民族精神化身的人,这三种人创造了新的风景、新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第二自然”。六幅“风景”画实际上先后写了延安军民的劳动、生活、学习、休憩和战斗,这是本文的“形”。歌颂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本文的“神”,即思想红线。“形”与“神”的结合点是“风景”,寓政治于风景之中。六幅“风景”画是按照下面的顺序排列的:自然是伟大的——改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民族英雄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画面地点景观人的活动议论寓意
沙漠驼铃猩猩峡外的沙漠中单调、平板、苍茫驼队的出现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只有人才能使自然充满活力
高原归耕黄土高原(区)              

蓝天、黑山、明月、作物晚归的农人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以劳动创造为乐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事业旺盛,从而歌颂创造这一切的人——中国党领导下的 边区人民和知识分子 

延河夕照区——延安

晚霞河水、大山黄土、山坡、野火欢歌笑语的来自五湖四海的“鲁艺”师生
石洞雨景雨天、荒山、石洞促膝读书的青年男女内心生活极其充实的人是风景的主宰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百无聊赖,他们使生活顿时生色
桃园小憩桃林、茶社、作物学习与休息的青年人类最高贵的精神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青年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高贵品质创造了第二自然
北国晨号晨光、朝霞、山峰号兵、哨兵这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为民族的,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战斗的人是最伟大的
七、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党领导下的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八、艺术特色: 

1.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相结合,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

 本文六幅“风景画”的写法大致相同, 都是先写“风景”, 后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是“风景”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风景”作为“人的活动”的环境,是衬托人的崇高精神的背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借“风景”来表现人的精神美,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构思十分巧妙。

 本文共有五段议论,分布于各幅“风景画”之后,这些精辟的议论在文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①把各不相同的“风景画”连缀成为一个整体;②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既各自揭示了各幅风景画的主旨,又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全文的题旨,是统摄全文思想内容的“神”;③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它的间隔出现,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性,增添了音乐美。

2.运用对比和烘托,是本文写作上的又一个显着特点。

 ①“石洞雨景”中写公园中的一对和石洞中的一对,是“人”与“人”的对照,突出后者是“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也是“场面”与“场面”的对比,两个不同场面,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风貌。

 ②“延河夕照”中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作“物”与“人”的对比,表现了人的“高贵精神”。

 ③“北国晨号”中 用“晨风中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战士尖的刺刀闪着寒光”、“粉红的霞色”等来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战士由衷敬仰之情,所以既是“物”烘托“人”,同时也是“景”烘托“情”。

 ④“沙漠驼铃”中用沙漠的“纯然一色”来烘托“那一杆长方形腥红大旗”,是驼队的出现显得格外庄严和妩媚,这是色彩的烘托;用“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来烘托驼铃的“丁当、丁当”的声音,使人倍感铃声的和谐动人,这是声音的烘托。

 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能把事物表现得鲜明醒目,但要为强化题旨服务。

九、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味情感。

2、学习本文以精辟的议论为主线,连缀若干片断使成整体的写法,写一篇作文《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文档

《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2.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区军民的生活,体验在中国党领导下的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把写景和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2.学习文章递进式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