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谈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3:44:10
文档

浅谈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文金涛(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 民族语言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同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不可能脱离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本文将从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探究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作用,并谈谈如何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关键词 民族语言   民族文化   民族语言教育  作者简介 :文金涛(1986年9月—),男,苗族,贵州麻江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Onthenationa
推荐度:
导读浅谈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文金涛(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 民族语言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同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不可能脱离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本文将从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探究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作用,并谈谈如何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关键词 民族语言   民族文化   民族语言教育  作者简介 :文金涛(1986年9月—),男,苗族,贵州麻江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Onthenationa
浅谈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文金涛

                       (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    民族语言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同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不可能脱离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本文将从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探究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作用,并谈谈如何加强民族语言教育。 

关键词  民族语言   民族文化   民族语言教育  

作者简介 : 文金涛(1986年9月—),男,苗族,贵州麻江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On the national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ulture and protection of heritage

Wen Jin Tao

(Guizhou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Guizhou. Guiyang .550025)

Abstract   National languages of the areas belonging to the na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national language can not be divorced from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national langu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culture, the strengthening of national languages into educ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e heritage and the important role to play and talk about how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language.

Key words    National language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language education

About the author:  Wen Jin Tao (September 1986 -), M, Miao, Guizhou Majiang people, Guizhou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of China National Culture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dergraduate minority.

前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时,它是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当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关系时,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时,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民族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它在民族形成、存在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的组织机构。”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世代生息、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并不是唯一的,这说明,文化的范围很广,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信仰、知识、科学技术、观念、理论等都属于文化现象。而语言亦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本身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符号和最基本要素。民族语言也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 

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符号体系。语言不但是划分民族成分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还是相应民族文化内核的具体再现。如果没有语言,文化也就失去了记载、储存和流传的物质条件。民族语言同样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就是反映民族特征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意识、生产生活方式等,都要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来表达和体现。 

总之,语言本身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体现,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民族语言不可能脱离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 

一、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明确了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我们来看一下民族语言是怎样体现民族文化的。

语言的各个要素都会体现出一定的文化特点,语言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词语上,又突出的表现在词义上。下面我们以黔东南苗族词语为例来看语言是怎样体现民族文化的。 

(一) 地名与文化 

    地名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区别于不同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标志,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相互交往的工具,是有一定地理范围的专门语言代号。苗族地名是苗族历史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苗族地名反映了苗族的支系、迁徙情况、生存环境等丰富的文化内容。 

1.反映苗族支系的地名 

一般说来,黔东南苗族支系有西(Dlib)、方(Fangs)、勾(Gud)、柳(Liux)、尤(Yel)等几支。在黔东南各地,以Dlib为名的村寨有:凯里市的青曼(Dlib Hxit)、雷山县的西江(Dlib Jangl)、台江县的山丙(Dlib Songd)等等;以Fangs为名的村寨有:雷山县的方祥(Fangs Jangf)、台江县的放召(Fangs Xed)等等;以Gud为名的村寨有:剑河县的柳川(Gud Ngul)、凯里市的阳光(Vangl Gud)等等;以Liux为名的村寨有:剑河县的柳旁(Liux Bangl)、柳利(Liux Lit )、柳沙(Liux Sas )、柳富(Liux Hed )等等;以Yel为名的村寨有:丹寨县的腊尧(Las Yel)、雷山县的陶尧(Dol Yel)等等。这些地名,都代表了他们各自所属的氏族,他们是黔东南苗族的主要支系。 

2.反映苗族迁徙的地名 

历史上的苗族苦难深重,由于战争、民族压迫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总是不断地迁徙。苗族迁徙后,有的地名也随之迁徙,新迁居的地名或完全沿用旧地名,或在保留旧地名主要成分的基础上,增添与新地名有关的内容。 

迁徙后完全沿用旧地名的如:凯里市三棵树镇的Ghad Hsait(格细),其祖先从剑河县的Ghad Hsait(巫兄)迁徙而来,因而沿用旧名;雷山县乌江地区的Vangl Fangs(荣房),其祖先从台江县台盘地区的Vangl Fangs(阳方)移居于此,故而沿用旧名。 

迁徙后保留旧地名主要成分的如:台江县台拱镇的Dangx Ghongd(台拱),相传这里的先民是从该县的Jes Ghongd(交宫)和Nangl Ghongd(南宫)迁徙而来,因而保留旧地名的主要成分Ghongd;雷山县西江镇的Eb Yel(乌尧),因祖先从本县丹江镇的Dol Yel迁来,为了不忘故地,就保留故地主要成分Yel。 

3. 反映苗族生存环境的地名   

由于苗族大多居住在边远高寒的贫困山区,在黔东南很多地名中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在这些地名中,有很多冠以了山坡(bil)、山岭(vangx)。例如:新岩(Vangx Vib)意为岩岭、大新寨(Bil Vib Vux)意为碎石坡、养蒿(Vangx Hob)意为云雾岭、龙井(Hfub Bib)意为山顶、岩寨(Ghab Zat)意为悬崖。 

苗族地区林木种类繁多,尤以枫树、杉树、松树最为常见,因而以这几种树名命名的村寨也比较多。其中以枫树得名的村寨如:凯里青曼地区的干莽(haib Mangx),意为枫香树脚;凯里万潮地区的大山(Ghaib Det Mangx Hlieb),意为大枫树脚;凯里凯棠地区的枫香(Vangl Ghaib Mangx),意为坐落于枫香树脚的寨子。以杉树、松树得名的村寨名也比较多:台江县南省地区的皆基(Ghaib Jib)意为杉树脚下的寨子;凯里市三棵树镇的背后寨(Vangx Jib),意为杉树岭;凯里市翁项地区的干豆奎(Ghaib Det Ghaid),意为松树脚。 

(二) 婚姻词语与文化 

苗族的婚姻词语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这些婚姻词语中去考察苗族的婚姻形态、婚姻习俗等丰富的内容。下面试举部分例子。 

1.反映苗族婚姻形态的词语 

血缘婚是人类最早的婚姻形态。这种婚姻形态,排除了上辈与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只允许同一辈男女之间结成配偶,这意味着同一辈男女既互为兄弟姐妹,也互为夫妻。在现代黔东苗语中,jid是对女婿的称呼,但在古歌和成语中却指儿子。古歌有dail xid lol dangt vangt,hsad jid ghab guf det (谁来生儿子,生子树梢头)的歌句;成语有hsad jid yis vangt (生儿育女)。niul这一称谓,有的地方指弟媳,有的地方指姨妹,有的地方指妹妹。这些亲属称谓词语,应是远古血缘婚的反映。 

在黔东南一些苗族地区,对男子而言,“岳父”与“舅父”或“岳父”与“姑父”不分,都说daib nenl或daib yus,“岳母”与“舅母”或“岳母”与“姑母”不分,都说dod mus或deik;对女子而言,“公公”与“舅父”或“公公”与“姑父”不分,都说daib nenl或daib yus,“婆婆”与“舅母”或“婆婆”与“姑母”不分,都说dod mus 或deik。这些称谓,是苗族实行姑舅表婚在语言上的反映。现在虽然废除了这种婚姻形式,但称谓仍未改变。 

2.反映苗族婚姻习俗的词语 

seik hsangt接伞之意。苗族姑娘出嫁,必带雨伞。带上雨伞,如下雨可遮雨。深层的意义还在于,伞是圆的,而苗族视圆为吉。 

    niangb hvib jit eb新娘挑水的意思。举行婚礼的当天早晨,让新娘穿着银饰盛装去井边挑水。举行挑水仪式,主要是让新娘知道水井的位置,今后好去挑水做饭。 

    gangf niangb挽留寡妇之意,即文化学中所谓的“夫兄弟婚”。夫兄弟婚是原始社会群婚的残余形式,在古今中外许多民族中广泛流行,苗族亦有此俗。一个女子当其丈夫死后,可以转嫁给亡夫的未婚兄弟,或者说,未婚的兄弟可以娶死了丈夫的嫂嫂或弟媳作妻子。 

从地名和婚姻词语来看,它们反映了苗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也可以从人名、颜色词语、农林科技词语等其他方面去研究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充分说明,民族语言就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二、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 

    所谓民族语言教育,就是指对学生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少数民族语言语文工具的能力,使之更好的为学习民族文化服务。民族语言教育属于民族教育的一部分,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 

首先,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民族文化。民族是由文化维系起来的人们共同体,而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又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形式,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民族特点和民族意识的反映,语言不仅成了同一民族成员聚合的纽带和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特征,而且是不同民族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民族语言生动、真切的反映了一个民族产生的渊源、生存发展状态及文化性格各个方面。以黔东南苗族语言为例,其中的地名有些反映了苗族的支系,有些反映了苗族的迁徙情况,有些反映了苗族的生存环境。而如果我们不懂得苗族语言,不认识其中的苗族词汇,不理解其意义如何,就不可能认识到哪些词语反映了苗族的支系,哪些反映了苗族的迁徙,哪些反映了苗族的生存环境。同样,如果不懂得苗族语言,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哪些词语属于苗族婚姻文化词语,它们是如何反映苗族的婚姻形态和婚姻习俗的。由语言反映和体现出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就无从得知。因此,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正确认识这个民族以及由语言反映出来的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民族语言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懂得民族语言,也才能全面地认识民族文化。 

其次,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准确记录民族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作为一名称职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人员,必须掌握运用民族语言记录民族文化内容的基本技能。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很多文化事象只有通过本民族语言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比如说seik hsangt是接伞之意,属于苗族的婚姻词语,如果你不懂得苗族语言,拿它放在汉语的语境下分析,你会说只有下雨才打伞,为什么新娘出嫁要带上雨伞呢?你就不知道在苗族看来,伞不仅是拿来遮雨的,还因为伞是圆的,而苗族视圆为吉利的意思。又比如说,gangf niangb挽留寡妇之意,在汉语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词语,为什么要挽留寡妇呢?还有这样一个专门的词语,原来这是苗族曾经有“夫兄弟婚”的习俗的缘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我们在进行民族文化调查和搜集工作时,会遇到许多只懂得本民族语言而不懂得汉语的文化传播者,如果不懂得民族语言,就不可能接收他所传播的文化信息,更不可能从中去分析民族文化的具体内涵。同时有很多民族文化的内容,只能通过本民族语言才能表达和传达,也只有本民族语言才能准确记录。如果不懂得民族语言,而用汉字注音的方式进行记录,结果根本无法还原,成为一种煞有介事的摆设,等于无用功,毫无价值,也不可能准确,做不好这项工作,就更谈不上去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再次,只有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才能更好的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第一,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对民族文化进行细致的普查,在众多文化中鉴别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品种,去粗取精,再把这些文化品种及时而准确的记录并整理出来,这是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基础。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只有搞好民族语言教育,使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专业人员懂得民族语言,他们才能对民族文化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才能从中鉴别出民族文化价值的高低,也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做好文化内容的记录和整理工作,从而做好民族文化的普查工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要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必须要有一大批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包括从事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懂得民族语言,这是作为一名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无论是进行民族文化的普查工作、宣传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都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把工作做好。而做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来说,更是要求要懂得民族语言,如果连民族语言都搞不懂,就无法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总之,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做好民族文化的普查工作,从中挖掘和抢救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品种,为接下来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民族语言教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各族人民不仅缔造了伟大的国家,而且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特色。少数民族以其特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为中华文化增添异彩,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社会、经济、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民族传统文化,抢救民族文化,对提高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起很大的作用。 

民族语言教育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同时,民族语言教育又是民族教育的一部分,而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提高各民族的素质,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振兴经济、兴邦;对于巩固边疆、捍卫主权和祖国的统一;对于逐步消除历史、社会、自然造成的民族差别与事实上的不平等,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都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民族语言的缺失情况日益严重,很多民族甚至连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都不会说,他们也不愿教育后代学习自己的语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民族语言教育的紧迫性,增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提高保护、传承、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护与传承好民族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在当前情况下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保证民族语言教育的健康顺利发展,要做好这项工作则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民族语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双语言兼通、热爱民族语言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民族语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由于民族语言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民族语言教育的教师必须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都要有较高水平,造成民族语言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加之从事民族语言教育工作的教师待遇差、地位低,这种局面更是严重。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要通过在职自学提高、送外进修有计划地培训等渠道,采取长短结合、对口培训、填空补缺等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以教师自学为主体、以学校教研活动为主渠道,以信息资源为支撑的培训,逐步建立适应本校教师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需要的教师培训体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过硬、能力全面、特色突出的高质量骨干民族语言教师队伍。从而促进民族语言教育事业发展。 

第二,编写好统一的高质量的民族语文教材。双语言教材是开展民族语言教育的重要物质条件。搞好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民族语文教材呈现教材科目和类型不一致的情况,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所以大力发展民族语言教育,必须建立相应的一整套完整的双语言教材体系。编写教材,首先要有一个得力的编写班子,要吸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教学理论研究人员参加;要提倡集体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尤其是应有本民族和汉族专业人员的合作;要避免一个人自编自用,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里。其次,要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只有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出一整套编写的原则、方法,才能在编写教材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也才能保证教材的质量。第三,要根据教学计划制订一个科学实用的教学大纲,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定教材内容,好的教学大纲是编写好教材的前提。在教材里要充分吸收和反映民族传统文化,教材内容要丰富、灵活,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民族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之在学习中可以尽情的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只有编写好一套统一的高质量的民族语文教材,才能更好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服务。 

第三,要使用科学而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外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用启发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在教学手段上逐步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多采用音像教材、多媒体、网络和远程教育技术等,为学生构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要重视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促进民族语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只有搞好民族语言教育,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更好的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永放光芒﹗ 

结语

民族语言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同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的各个要素都会体现出一定的文化特点, 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 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民族文化, 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准确记录民族文化的内容, 只有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才能更好的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 只有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做好民族文化的普查工作,从中挖掘和抢救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品种,为接下来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要重视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只有搞好民族语言教育,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更好的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永放光芒﹗ 

成果申明:本论文研究成果除标明注释的以外,该成果属作者独创;该成果属贵州民族学院所有。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杨勤胜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项目的最终完成,杨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1]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1

[2]王鉴.民族教育学[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1

[3]李锦平.苗族语言与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6

[4] 贵州省中华文化研究会. 全球化背景下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M].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1

[5]严庆、李彬.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互动发展的助推工程—对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思考  [J].贵州民族研究,2007.4

[6] 朱翠容.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4

[7]王锋.关于民族文化保护的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 2001.4

[8]刘锡诚.保护民间文化的迫切性.[J]西北民族研究,2002.2

[9]郭熙.语言教育若干问题之管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3

[10]肖丽萍、刘应捷.民族语言文化的心理探究 [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1

[11]周国茂.民族教育应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重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4

[12]丹果.发展民族教育 宏扬传统文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0.4

[13]董建中.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1

[14]祁进玉.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青海民族研究,2003.2

[15] 冯惠昌.关于双语教学研究的思考[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7.2

文档

浅谈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文金涛(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 民族语言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同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不可能脱离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本文将从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探究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作用,并谈谈如何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关键词 民族语言   民族文化   民族语言教育  作者简介 :文金涛(1986年9月—),男,苗族,贵州麻江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Onthenationa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