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化学教师要将创新教育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所谓创新意识,是主体追求新异的一种心理倾向,往往表现出主动的参与或付出,它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今教育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开放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往的教学是一味地往学生头脑里灌输知识,学生只是“鸭子听雷”。这样的课堂常常是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没有激情,更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创新。新课改要求教堂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宽容的、持久性的,容易接纳的课堂气氛,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持久性的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积极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了笑话,其他学生会有反应,这时决不训斥学生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予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比如,我经常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呼出一口气,你能看到什么现象?一个演示实验做完后,我会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你能用刚刚得出的结论来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境是一种氛围,课堂情境是由教师、学生、实物环境和教学媒体构成的。好的教学情境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就像人们需要清新的空气、绿色的丛林和蓝色的海洋这样的生活环境一样。通过好的课堂情境,可以训练学生的智力,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铝”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结构-性质-用途”这条知识主线来设计教学程序,而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了一种诱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从展示铝的“毛刷”现象,播放市售‘氢气球’的充气过程的录像引入课题,学生在观看实验现象和录像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铝条上长出的“白毛”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会长出“白毛”?充氢气的铁筒里到底装着什么物质?学生满腹疑虑,急于想知道究竟。他们在认真阅读课文,仔细观察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平常的铝锅为什么不长“白毛”也不燃烧呢?通过积极的主体活动,学生受到情境刺激,萌发了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意向,在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增长,在合作和探究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时代的发展已告诉我们,学生不能再从学科概念到学科概念,从课本知识到课本知识,而要让学生具有关心社会、聚集热点、展望未来的美好理想。那么学生更应具备应用学科理论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角度看待生活,社会中的现象,结合课堂教学过程,创造性地应用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本地水污染的情况,学习化石燃料时,我让学生调查目前家庭燃料的使用情况,通过让学生调查了解目前家庭燃料的使用情况,分析这些燃料的价格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情况,由此来对比归纳出哪种燃料价格对于自己家庭是能承担的;哪种燃料对环境污染少。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启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学生实验的主阵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作为实验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进行探究、辩证思维、自我反思的空间很大。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探究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见解,寻求不同的答案,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1、 探究有效方法改变性能差的实验器材。实验器材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必备条件,而实验器材的性能往往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如在实验过程中,经常要用到酒精灯,而酒精灯的火焰却不强。同学们自己动手对酒精灯进行了改造,有的同学用废铁罐头盒做成防风罩,还有的同学在酒精迅速汽化后,持续燃烧酒精蒸气,使火焰大大增强。使用了改进后的酒精灯,实验效果更加明显,这些改进方法的探究成果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创造发明的自信心,强化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更乐于探究。
2、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课本上的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常规模式是讲述→演示→分析、归纳→记忆→学生实验。这种模式虽缩短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但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认知过程产生局限性,形成思维定势,阻碍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探究性实验刚好与此相反,采用的模式是提出目标→学生讨论→制订方案→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由于实验前学生并不知道实验现象及结果,必须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实验后认真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从实验中探索理论。它强调学生自觉且能动地参与、大胆地想象和积极地探索,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实验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时,我将书本上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即只在“工具栏”提供相关的试剂,要求学生根据“方法引导栏”的提示,按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总结规律的步骤,完成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探究。学生接受任务后马上行动起来,经过激烈讨论很快制订了实验操作方案,在做探究实验--氯与碘的非金属性的强弱比较时,却遇到了问题(见下表):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将新制的氯水逐滴加入到一定量的KI淀粉溶液中 | 开始溶液变蓝色,然后逐渐变成无色 | 氯比碘活泼。 |
将KI淀粉溶液加入到一定量的新制氯水中 | 没有现象 | 氯没有碘活泼 |
仅仅是操作顺序不同,反应现象就不同,反应原理也不同,小小的变化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发现,于是蹦出了创新的念头,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创新的劲头更足了。这些探索性实验的安排,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主设计,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领略了“创新”成功的滋味,培养和发展了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仅仅依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教师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能,改变观念,锐意改革,根据学科的特点,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方法,从“小”处着眼,将创新教育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化学教育.中国化学会,2005年第26卷第6期.
[2]现代教学.上海市教育报刊总社主办,2005年第4期.
[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