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 1 课时 授课人:田彦江
课 题 | 9 《穷人》 | 课 型 | 精讲新授 | 课时 | 第1课时 |
备课时间 | 9月30 日 | 授课时间 | 10月 10 日 | ||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3、找出环境、语言、心理描写等方面的句子。 | ||||
重点难点 | 重点:积累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难点:从课文准确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运用。 | ||||
教具准备 |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 ||||
突破重点难点策略 | 让学生通过自读,然后小组讨论等形式,从课文准确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词语和句子,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通过同类形式的词语积累和用词语说话,最终达到积累词语和句子的目的。 | ||||
本课时 分题 | 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加以运用和积累。(这是本单元分题的二级分题) | ||||
教学过程预设 | |||||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齐读本组课前提示,体会“人”字是人与人的支撑,分析图片读出图片中“心”的含义。(教师导,学生说) 相机板书:穷人。学生理解“穷人”的意思,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题的理解。 (穷人就是穷苦的人,吃不饱,穿不暖……)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出示课件) 本文作者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伟大的作家,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七颗钻石》一课。他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 本文写了几个穷人? 写了穷人的什么事? 你还读懂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 渔夫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 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3)老师提示文章的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体会桑娜一家的 “穷”,并积累词语。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感受桑娜一家的“穷”。 室外环境方面: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生: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风暴,、又黑又冷… … 室内陈设方面: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夫妻忙碌方面: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衣食方面: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2.分析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理解、运用和积累。 让学生观察 “又黑又冷、自言自语”词语的特点,并试着再说出几个类似的词语。 学生可能回答:这是两个ABAC式的词语,还知道“自作自受、又高又大”“一心一意、不闻不问”等是这类词语。 引导学生说出“心惊肉跳”是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再说出两个并让学生用“忐忑不安”说句话。 学生查词典,理解“勉强”一词的意思,并用“勉强”说话。 “不论 … 都…” 是一个关联词,强调任何情况下都不例外,体会桑娜一家条件之艰苦,学生练习用这个关联词说话。 四、作业布置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读课文认真体会。 2. 完成课后练习1、2题。 | |||||
板书设计: 9 穷人 桑娜、渔夫 善良 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