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行稿)
一、新教师基本信息
性别 | 女 | 新教师编号 | ||||||
所在单位 | ||||||||
任教年级 | 任教学科 | 语文 | 是否担任 班主任 | 是 | ||||
毕业学校 | 所学专业 | 汉语言文学(师) | ||||||
联系方式 |
性别 | 女 | 职称 | |||||
所在单位 | 学科带教基地类别 |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 校本研修学校 □ | |||||
任教学科 | 语文 | 所在教研组是否获得区级优秀教研组称号 | 是□ 否□ | ||||
任教年级 | 专业荣誉 | 特级教师 □ 市“双名”后备 □ 区学科带头人□ 区学科带头人后备□ 区骨干教师 √ 区骨干教师后备 □ 优青 □ 署骨干 □ 校骨干 □ 暂无 □ 其它类型: | |||||
教龄 | 带教经历 | 新教师项目带教□ 新教师专业发展诊断□ 区级项目带教√ 校带教 √ 其它带教: | |||||
联系方式 |
3份附件的《诊断书》供带教导师和新教师做参考,如遇跟学科、学校以及新教师的实际相冲突之处,可以自行修订部分容,但三项诊断书必须齐备,并按时完成。
基地学校和新教师任职学校,可以将填写完整的本页文本及3份附件复印存档;原件均需在带教及诊断工作结束时,和其它材料一并寄送到:浦东教发院培训部1119室,浦三路385号,邮编200125。电子版发送到指定: xinjiaoshi20110901163.
【新教师任职学校签章】 新教师: 校长: 学校盖章:
【基地学校签章】指导教师: 校长: 学校盖章:
【《诊断报告》的附件1】
一、新教师自我诊断书
基地学校 任职学校 新教师
一、专业发展现状
作为工作第一年的新教师,最缺乏的、也是最需要加强的就是教学能力。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我尝试通过或集体备课、上课,自己发现问题,听取带教导师的意见等方式,发现不足并进行反思。另外,通过跨学科间的听课评课活动,往往能让我借鉴其他学科授课形式的亮点,收集到新思路、新方法。由备课到课堂教学结束,是一个由“剧本”到“演出”的再创造过程,而“演出”往往没有“剧本”精彩,课堂驾驭能力的不足经常让我万分苦恼。 |
2、专业发展瓶颈问题 1、解读文本缺乏深度 拿到一篇文章,总会研究很久。但在钻研教材时,缺乏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的掌控能力。 2、备课、教学无法结合学情 在备课时、教学中没有合理地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的再创造更多的是对教材的复述,而缺乏对教材要点的重新构思和巧妙安排。 3、缺乏课堂驾驭能力 虽然已在课前备好课,但当课堂上出现与预设不同时,往往自己先乱了阵脚,无法冷静地分析问题,难以及时、合理、机智地引导学生。 |
三、我的解决方案 1.对文本、学情再学习 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思考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体会是明确具体的还是模糊不清的。教学容的选取是否科学合理,便于学生获取知识和习得技能。进行教材处理与教学目标实现之间的可适度分析。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价值观实现得如何。课前确定教材重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如何解决。 2.备课、教学充分考虑学情 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 3.多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加以反思 能够及时、合理地引导学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这对教师专业知识及经验方面都提出很高的要求,虽然理论知识已有一定的储备,但是丰富的经验却是一大难题,特别是在听一些骨干教师的课以后,让我更加感触到丰富的教学经验是靠一点点、一年又一年积累起来的,不光是时间的问题,更要看你是否会反思。所以还需要长久的打磨和历练,才能让自己真正站稳三尺讲台,这其中该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推敲。 (以上容在第一阶段完成) |
四、带教导师点评意见 老师是一个谦虚好学、积极要求上进的年轻教师。她具备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教态 自然,教学语言简洁流畅,思路清晰。作为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势必要面临诸多问题,倩 老师能够比较敏锐地感知自己的不足并且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困惑与思考,提出自己的意 向与需求。为此,在带教过程中我将工作重点落实在指导她开展一些常规的语文教学活动。 比如该如何根据教材、根据学情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如何提 高解读文本的能力;如何准确规地评价学生作文、如何设计课堂练习与单元测试等…… 尽管我们彼此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但我们都很珍惜这样相互探讨共同进步的机会。 (本框容在第二阶段完成) |
五、参加学科带教与专业诊断活动以来的进步及下一步的设想 老师带领着我追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通过听她的课、一同讨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她的教学理念、设计思路等,使我对如何上好一堂课渐渐有了新的体会,明白了什么是有效教学,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对我以后如何组织好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 同时,在新教师带教时期也意识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需要再实践再反思的也很多。要想快速成长,还要经过不断的打磨,抓取每次机会,锻炼自己;多讲课,珍惜每次机会,提高自己;多听课,用心听每节课,历练自己;认真备课上好每节课,不断学习与反思,向40分钟要质量。 (本框容在第三阶段完成) 带教导师签名: |
【《诊断报告》的附件2】
二、新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诊断书
课题名称 | 《马来的雨》 | 教学课时 | 1 | |
教材 | 沪教版 | 新教师 | ||
课时目标 | 1、通过朗读、圈画,品味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感知马来雨的特点,领会作者对马来雨的情感。 2、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 |||
教学重点 | 1、通过朗读、圈画,品味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感知马来雨的特点,领会作者对马来雨的情感。 2、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 |||
教学难点 | 通过圈画关键的词、句,理解“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 | |||
学情分析 | 《马来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多角度描写景物是本文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作者以“雨”为线,从话雨到盼雨,再在听雨、淋雨、观雨的过程中描写出马来的雨爽快、利落、刚柔并济、有劲、惊心动魄等特点,展现了马来西亚雨的无穷魅力。此外,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典雅的书面语让学生在品读理解方面存在一些难度。如果不沉浸于文本,他们不大可能有深刻感受与体验,更不可能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中的佳词妙句进行反复品读,在学生、文本、教师不断互动的学习进程中,让作品深藏的在意蕴与阅读者本人心的感知与体验产生碰撞,由此感受到马来西亚雨独特的魅力,并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 |||
教具准备 | 黑板 | |||
教学过程 | ||||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走入文本 整体感知 品读文本 细致欣赏 沉浸文本 思考领悟 课后练习 | 1、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写雨的就有不少,一代文豪轼在西湖边吟诵过: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代僧人志南在参天古木下浅浅吟唱过: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柳风。我们生活在江南之,大家说说你感受过的的雨有什么样的特点? 2、出示课题。马来西亚的雨较之的雨究竟有怎样不寻常的魅力呢? 1、检测生字 燠热(yù) 金戈铁马(gē ) 骤( zhòu ) 湖泊(pō) 2、请同学们圈画出写马来雨特点的词句。 3、文中写了哪几个场景的雨?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写的? 1、朗读具体描写雨的三处场景。’ 2、圈划作批,想想作者运用哪些方法作到分角度把握特征细致描写的。 3、“在高脚屋,在街上,在海上,算不准何时来看不清怎么来的马来雨令游客过了几把瘾。”最让你感到过瘾的是哪幅画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场景描写,讨论交流。 1、刚才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共同感受了马来西亚雨的独特魅力和特点。作者为什么能把马来西亚的雨写的如此有魅力呢? 2、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呢?从文中找出依据。 告诉我们只有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才能感受到自然之美。 写一段雨中的经历。(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 缠绵、迷蒙、温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梳理生字词 2、学生在阅读中圈画批注,初步形成对老师所提问题的认识。 3、从听觉、触觉、视觉三角度写了在高脚屋、街上、海上马来雨的不同魅力 学生朗读、圈划相关语句,在品读分析的过程中感受马来雨的特点,学习多角度细致描摹景物的写法。 听觉(在高脚屋)——刚柔并济、交响成曲 触觉(在街道上)——有劲畅快、享受清凉 视觉(在 海 上)——海天一体、波澜壮阔 对马来雨的喜爱。 学生思考回答:“高脚屋的雨声是平民的音乐”;“现代文明有时离大自然是远了些的”。 巩固所学,知识迁移 | ||
板书设计 | 听雨——动听(刚柔并济、交响成曲) 淋雨——有劲(酣畅淋漓、何等快意) 观雨——壮观(海天一体、格外壮观) 人 —— 自然 | |||
带教导师点评意见: 老师设计的这堂课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教学环节比较清晰,比较切合学生实际需求, 能够利用教材本身资源,注重学生语文基础与能力,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训练。总体来说是一个比较循规蹈矩的教学设计,可能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缺乏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比如根据六年级学生实际,在情境导入或其他环节中适时地提供、补充一些图象、资料,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对马来西亚风景风情的比较直观的感知,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在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写景特色时,教师自己要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如果能在教学设计如板书中加以呈现,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对于以读引写环节的落实会更有效。 | ||||
新教师教学设计修改要点与体会: 板书设计能够体现教学目标,较为清晰具体。但是主副板书的区分不明确,在设计上也没有用足精力。整个教学设计趋于循规蹈矩,因此在后期修改上通过增添些许趣味性的图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马来的雨有更为直观的感知,易于沉浸于文本。钟红老师给予的指导让我有了豁然开朗之感。 (以上容在新教师课堂实施之前完成) 带教导师签名:钟红 |
【《诊断报告》的附件3】
三、新教师课堂实施能力诊断书(语文学科)
新教师 | 班级 | 指导教师 | ||||||||
课题 | 《马来的雨》 | 年级 | 课型 | 新授课 | ||||||
一、必选诊断点(下列条目供各学科修订时参考,一般以5-7个为宜) | ||||||||||
1.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度 | ||||||||||
预设的目标 1、朗读、圈画,品味关键词句,感知马来雨的特点,领会作者对马来雨的情感。 2、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 达成的效果及理由 能较好达成目标,教师准备比较充分,对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处理还是有一定的灵活性的。 | |||||||||
2.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有效性 | ||||||||||
有效性较高的环节与理由 捕捉三个场景中概括马来雨特征的语句 指导学生抓住佳词妙句进行反复品读 能给予一定的捕捉、品读关键句的方法指导 | 有待提高的环节与理由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能把马来西亚的雨写的如此有魅力” 对写景方面的特色梳理不够 | |||||||||
3.文本解读的恰当性(举例说明) | ||||||||||
恰当处: 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准确 | 需修正处: 对风景风情的理解比较“词典”味 | |||||||||
4.课堂互动方式与效果(如提问、合作学习、探究,举例说明) | ||||||||||
有效的是: 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目的时,能指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依据 | 值得商榷的是: 理解“金戈铁马声盈屋”、“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语句时,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和妙处,教师可以运用灵活有效一些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比如唤醒生活积累,比如补充相关诗词的背景资料… | |||||||||
5.课堂生成及其处理(举例说明) | ||||||||||
欣赏的是: 上课这一天正好天下着雨,能充分利用“天时”条件,让学生拿眼前的江南雨与文中的马来雨进行比较。 | 遗憾的是: 学生回答不着边际时,可以多给予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或者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 | |||||||||
6.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片段分析) | ||||||||||
欣赏的是: 多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 遗憾的是: 鼓励的语言可以尽量丰富一些 | |||||||||
7.练习、媒体设计(课件、板书等)与效果 | ||||||||||
欣赏的: 板书清晰 | 可修改的: 针对六年级学生特点,补充一些相关图片增强对马来西亚的感性认识。 | |||||||||
二、自选诊断点(根据学科和新教师实际,选1-2个为宜) | ||||||||||
1.“课堂提问”诊断 可从如下几方面来诊断: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提问的方式、问题的指向、学生回答的方式、教师应答的方式、问题类型及其认知功能等。 提问的数量比较适中,有比较明确的梯度,但有些提问趋向于自问自答式。 2.“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诊断 3.“教师课堂巡视线路”观察与诊断 4. 教师语言习惯诊断 5.教师课堂管理观察与诊断 (以上必选和自选诊断点的确定与实施由带教导师领衔,可借助新教师本人和同伴的力量合作完成,有条件的还可以辅以教学录像、视频分析等手段进行。) | ||||||||||
三、导师综合点评 |
老师这堂课的最大亮点是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能引导学生注重圈划批注,捕捉文中关键语句;
但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理解品味时缺少一些品味语言的抓手,朗读等等流于形式;
希望以后的语文教学能多给予学生一些学法的指导。
四、新教师自我反思 整堂课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缺少语文味,情感不够强烈。《马来的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原本是想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来体现情感,但是在实际授课中由于时间原因,朗读的形式不够多变,都是以集体朗读为主。教师在朗读指导上的分析也不够多,读了一遍就草草了事,没有真正的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作者对马来雨的喜爱之情。 从这一堂课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拘泥于课堂的流程,只在乎课堂的完整性,却忽略了沉浸文本不够,有的容都飘在空中,没有落地。希望自己能从一堂堂课中进步成长,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 带教导师签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