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kV大桥站主变零序保护越级跳闸事故分析与处理
姬希军1,蒋冠前1,赵庆明2,冯利虎1, 陈元寿 1
(1.许继电气公司,河南 许昌 461000; 2.郧县电力公司, 湖北 郧县 442500)
摘要:介绍了大桥站一起主变零序保护越级跳闸事故的相关情况,通过对现场相关电气设备进行的特性试验、绝缘检查、二次回路测量等,并就保护动作报告和事故录波进行分析,得出事故原因:1、线路保护CT极性接反;2、主变中性点CT变比不合适;3、中性点土壤阻值超标。以上三个问题的存在,造成主变零序保护越级跳闸事故。最后,针对运行中的缺陷提出了纠正措施,保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零序;中性点;零序网络;CT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47(2007)S-0205-03
0 引言
在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是电力网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是电力网安全稳定的可靠保证,在电力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继电保护,其电气回路的接线,以及电气设备的特性必须符合规程。在实际的电网运行中,一次小小的疏忽所造成的隐患往往是致命的,会给电力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危害。
2006年7月19日16:58分,大桥站由04线接地短路而引起的一起主变保护越级跳闸事故,造成城区大面积停电。事故发生后,运行单位及相关厂家及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处理。通过此次事故,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电力网的运行必须符合电力规程的重要性。
1 现场检查情况
1.1 事故情况描述
7月19日16:58左右,大桥站04线发生接地短路,线路保护未动作,该站1#变零序过流I段保护动作跳三侧开关,与1#变并列运行的2#变却未动作,原因不明确。另外,2006年5月26日18:28分,1#变零序保护也动作过,导致三侧开关跳闸。
1.2 事故相关运行方式的了解
大桥站现有2台110 kV变压器,Y/Y/△绕组类型,变压器其他参数相同。110 kV母线采用单母分段带旁母接线,35 kV和6 kV母线采用单母分段接线。110 kV侧的5#线和4#线为电源端,4#线为负荷,主变其它两侧均为负荷侧。正常运行时两个主变的110 kV侧中性点均接地,未装设放电间隙。
35 kV侧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如图1所示。
图1 郧县110 kV大桥变电站1#主变零序过流I段动作时
的运行方式
1.3 值班记录
2006年7月19日21时左右,1#主变零序过流I段保护动作,三侧开关跳开。保护动作报告为:2006年7月19日16:58,01零序过流I段动作,动作量I0=18.36 A。(另一次为:2006年5月26日18:28 ,01零序过流I段动作,动作量I0=7.61 A。)1.4 保护整定定值
1#变:零序过流一段I=5 A,t1=0.5 s; 零序过流二段I=5 A,t2=2.5 s;CT抽头取300/5。2#变定值同1#变。
1.5 故障录波器记录
本站03#线和04#线的WXH-812/N线路保护在
- 206 - 继电器
1#主变跳闸时记录了零序启动的录波,波形数据如图2、图3
所示。
图2 03#线的录波波形
03#线波形数据为:I A =1.735∠163°A, I B =1.632
∠275°A, I C =2.136∠260°A, I o=3.758∠240°A,U A =22.65∠72°V , U B =45.59∠31°V , U C =24.68∠152°V ,U o=17.80∠326°V 。
图3 04#线的录波波形图
04#线波形数据为:I A =10.618∠212°A, I B =0.390∠104°A, I C =11.59∠338°A, I o =9.828∠280°A,U A =22.59∠110°V , U B =45.13∠338°V , U C =24.04∠150°V ,U o =18.08∠4°V 。 1.6 保护设备检查
⑴对保护定值进行检查,没有发现装置定值整定异常或超规:
⑵对保护运行实时参数检查,运行参数正常。 ⑶对零序保护性能进行测试,保护特性正常,且能正常跳开主变三侧开关
⑷检查两台主变中性点零序CT ,发现CT 抽头实取100/5,与设计整定值300/5不符。
⑸检查两台主变中性点接地处对土壤阻值:1#变0.18 Ω, 2#变1.48 Ω, 2#变超出国家关于变电所地网各接地点对土壤阻值不大于0.5 Ω的标准。
2 保护动作分析
2.1 短路故障类型定位
由于零序电流的存在,肯定是电网中发生了接地故障。对于线路保护,正向接地故障3U o 超前3I o 为-110°(即250°)左右,反向接地故障3U o 超前3I o 为70°左右。在04#线路波形数据中,A 、C 相表现出了较大的故障电流,大概为11 A 左右;零序电流为9.8 A ,可是接地距离保护和零序保护均没有动作。在对04#线路保护回路的检查中,发现CT 回路极性接反了,而在极性接反情况下保护启动记录的3U o 超前3I o 大约86°,如果极性正确的话,保护反映的是正向接地故障,在零序电流这么大的情况下,04#线路保护肯定是要跳闸的。对于03#线路保护CT 回路极性正常,在极性正确情况下保护启动记录的3U o 超前3I o 大约86°,如果04#线发生正向接地故障,那么03#线保护反映的反向接地故障是正确的。正是由于04线路保护CT 极性接反,线路保护不会动作,从而引起上一级相邻元件(变压器)的零序保护动作。综合以上情况,可判断在04#线路上发生了A 、C 相接地故障。如图4、图5所示。
图4 大桥3#线路保护录波的零序相量示意图
图5 大桥4#线路保护录波的零序相量示意图
2.2 零序网络分布
在电网中,由于各个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中性点接地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发生接地故障时的零序网络分布比较复杂。在跟运行单位核实了局部电网变压器中性点接地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我们拟制了在04#线路上发生A、C 相接地故障时的零序网络分布示意图,如图6所示。
附6 大桥1#主变零序过流I段动作时的
110 kV零序网络分布示意图
在示意图中,一部分零序电流通过I o4流向小电源系统(小水电),一部分通过I o4流向大电源系统(丹江口电厂)。在I o4回路,I o1流向大桥站1#变110 kV中性点,I o2流向大桥站2#变110 kV中性点,I o3流向长岭站变压器110 kV中性点,I o5流向丹江口电厂变压器110 kV中性点。在正常情况下,I o1和I o2接在同一个变电所的地网上,大小值应基本相同。
2.3 主变保护动作行为分析
在零序网络分布图中,I o4= I o1+ I o2+ I o3+ I o5。03#线路CT变比为300/5=60,04#线路CT变比为600/5=120,两台主变中性点零序CT变比为300/5=60。计算发生接地故障时部分零序一次电流:I o4= 9.828×120=1179 A, I o1= 18.36×60=1101 A, I o3=3.758×60=225 A。显然,I o1+ I o3=1101+225= 1326 A>1179A= I o4,这是不对的。在检查两台主变中性点零序CT时,发现CT抽头实取100/5,与设计整定值300/5不符。这样,进入到大桥站主变保护保护中的二次零序电流就比设计值增大了3倍。保护的灵敏度提高了,就有可能引起保护误动作。譬如,2006年5月26日18:28 ,01零序过流I段动作,动作量I o=7.61 A,整定值为I dz=5 A,如果在CT变比抽头正确的话,那么I0=7.61/3=2.53 A<5A=I dz,主变零序保护就不会误跳闸了。
在同样的运行方式和条件下,2#主变零序保护为什么会不动作呢?现场通过在中性点CT的二次抽头处对保护施加电流,保护中采样电流与测试电流相符,且保护动作特性正常,可以确定保护是没问题的。检查两台主变中性点接地网处对土壤阻值时发现:1#变X o1=0.18 Ω, 2#变X o2=1.48 Ω,2#变超出国家关于变电所各接地点对土壤阻值不大于0.5 Ω的标准。由于X o1和X o2并联接在变电所地网上,假设大桥站变压器110 kV中性点对地零压为3U o, I o1和I o2为接地故障时流向两台主变中性点实际的一次零序电流,则以下公式成立
3U o= X o1×I o1= X o2×I o2,
即有:0.18 Ω×1101 A/3=1.48 Ω×I o2,可计算出I o2= 44.6 A
在CT变比为100/5的情况下,2#主变保护中的零序电流为44.6/20=2.23 A,小于保护定值,因此2#变零序保护不会动作。即使在2#主变已超过绝缘能力的情况下,保护仍有可能不符合动作条件而拒动作,从而进一步引起上一级保护设备跳闸。
3 结论及反措建议
3.1 结论
此次事故发生后,我们和运行单位经过认真检查分析后认为:04#线路发生A、C接地故障,由于线路CT极性接反,线路保护不动作,进一步引起上一级保护设备大桥站1#主变零序保护动作跳闸;另外,在同样运行方式条件下,由于2#变中性点对地土壤阻值严重超出国家标准,2#变零序保护未能动作跳闸。
3.2 反措处理
通过对此次事故的分析处理,发现一些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缺陷,实施了以下反事故处理措施:
⑴调整了04#线路CT极性,使其正确。
⑵调整了2台主变中性点CT变比,使其符合设计变比要求。
⑶建议运行单位在以后的大检中,实施对2#变中性点接地地网处对地土壤阻值严重超标的情况进行处理,使其符合国家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维俭.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例 [M].北
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2] 王梅义.电网继电保护应用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
社,1999.
[3] 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典型故障
分析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4] 朱声石.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 [M].北京:中
国电力出版社,1995.
[5] 夏道止.电力系统分析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
[6] 贺家李.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增订版)[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姬希军(1970-),男,工程师,从事继电保护产品设计和调试;
蒋冠前(1978-),男,助理工程师,从事继电保护产品设计和调试;
冯利虎(1982-),男,助理工程师,从事继电保护产品设计和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