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上)》模拟试卷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试题为客观题,请按要求填涂答题卡,所有答案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函数是( )。
[A]
奇函数 | [B] 偶函数 |
[C] 既奇又偶函数 | [D] 非奇非偶函数 |
[A]
[B] | [C] 1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奇函数 | [B] 偶函数 |
[C] 既奇又偶函数 | [D] 非奇非偶函数 |
[A]
[B] | [C] | [D] |
[A]
单调增加 | [B] 单调减少 |
[C] 先单调增加再单调减少 | [D] 先单调减少再单调增加 |
[A]
[B] | [C] | [D] |
[A]
[B] | |
[C]; | [D] |
[A]
[B] | |
[C] | [D] |
[A]
[B] | |
[C] | [D] |
[A]
[B] | [C] | [D] |
[A]
[B] | |
[C] | [D] |
[A]
[B] | [C] | [D] |
[A]
[B] | |
[C] | [D] |
[A] 1 | [B] | [C] | [D] 0 |
[A]
[B] | [C] | [D] |
[A]
[B] | |
[C]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B] | |
[C] | [D] |
[A]
[B] | [C] | [D] |
成立。
[A]
在内连续 | [B] 在内可导 |
[C] 在内连续,在内可导 | [D] 在内连续,在内可导 |
[A]
[B] | ||
[C] | [D] |
[A]
[B] | |
[C] | [D] |
[A]
[B] | |
[C] | [D] |
[A]
极值点 | [B] 拐点 | [C] 驻点 | [D] 间断点 |
[A]
[B] | |
[C] | [D] |
[A]
5 | [B] 0 | [C] | [D] 7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B] 0 | [C] | [D] |
[A]
连续且可导 | [B] 连续,不可导 | [C] 不连续 | [D] 都不是 |
[A]
[B] | |
[C]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发散 | [B] 收敛 |
[C] 无法判断 | [D] 都不正确 |
[A]
是的驻点且为极大值点 | [B] 是的驻点且为极小值点 |
[C] 是的驻点但不是极值点 | [D] 不是的驻点 |
[A]
凹的和凹的 | [B] 凹的和凸的 |
[C] 凸的和凸的 | [D] 凸的和凹的 |
[A]
[B] | |
[C] | [D] |
[A]
[B] | |
[C] | [D] |
[A]
奇函数 | [B] 偶函数 | [C] 非奇非偶函数 | [D] 无法判断 |
[A]
[B] | [C] | [D] |
[A]
[B] | |
[C] | [D] |
[A]
[B] | |
[C] | [D] |
[A]
[B] | [C] | [D] |
[A]
不存在间断点 | [B] 存在间断点 |
[C] 存在间断点 | [D] 存在间断点 |
[A]
[B] | |
[C] | [D] |
[A]
低阶无穷小 | [B] 高阶无穷小 |
[C] 等价无穷小 | [D] 同阶但不等价无穷小 |
[A]
[B] | |
[C] | [D] |
[A]
[B] | |
[C] | [D] |
[A]
奇函数 | [B] 偶函数 | [C] 非奇非偶函数 | [D] 无法判断 |
[A]
[B] | [C] | [D] |
[A]
[B] | |
[C] | [D] |
[A]
[B] | |
[C] | [D] |
[A]
[B] | [C] | [D] |
[A]
[B] | |
[C] | [D] |
[A]
奇函数 | [B] 偶函数 |
[C] 非奇非偶函数 | [D] 既奇又偶函数 |
[A] 0 | [B] 1 | [C] -1 | [D] 不存在 |
[A]
[B] 0 | [C] 1 | [D] e |
[A] a | [B] b | [C] a/b | [D] b/a |
[A]
没有单调性 | [B] 不升不降 | [C] 下降 | [D] 上升 |
[A]
[B] | |
[C] | [D] 0 |
[A]
[B] |
[C] |
[D] |
[A]
[B] | [C] | [D] 0 |
[A] 4 | [B] 1 | [C] 2 | [D] 3 |
[A]
[B] | [C] | [D] |
[A] 4/5 | [B] 1 | [C] 0 | [D] |
[A]
[B] 0 | [C] 1 | [D] -1 |
[A] 0 | [B] 1 | [C] -1 | [D] 2 |
[A]
驻点 | [B] 拐点 | [C] 零点 | [D] 分界点 |
[A]
[B] | |
[C] | [D] |
[A]
[B] |
[C] |
[D] |
[A] -1 | [B] 1 | [C] 2 | [D] 0 |
[A]
无穷间断点 | [B] 第一类间断点 | [C] 第二类间断点 | [D] 振荡间断点 |
[A]
奇函数 | [B] 偶函数 |
[C] 非奇非偶函数 | [D] 既奇又偶函数 |
[A]
充分条件 | [B] 充要条件 | [C] 必要条件 | [D] 无关条件 |
[A]
[B] | |
[C] | [D] |
[A]
平方 | [B] 立方 | [C] 无法确定 | [D] 倒数 |
[A] 1 | [B] -1/2 | [C] -1/3 | [D] 1/4 |
[A] -1 | [B] 0 | [C] 1/3 | [D] -2 |
[A] 0 | [B] 1 | [C] -1 | [D] -2 |
[A]
没有单调性 | [B] 不升不降 | [C] 下降 | [D] 上升 |
[A]
[B] | |
[C]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16 | [B] 17 | [C] 18 | [D] 20 |
[A]
充分条件 | [B] 充要条件 | [C] 必要条件 | [D] 无关条件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A]
[B] | [C] | [D] |
1、并非所有的函数都具有奇偶性。 ( )
2、左右极限都存在的间断点称为可去间断点。 ( )
3、导数不存在的点也可能是极值点。 ( )
4、单调函数的导函数必为单调函数。 ( )
5、若在上,则。 ( )
6、单值单调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单值单调的。 ( )
7、函数在点连续与在点可导等价。 ( )
8、两个函数商的导数等于这两个函数导数的商。 ( )
9、是的拐点。 ( )
10、在定积分的定义过程中不可用替代。( )
11、单调有界函数必有极限。 ( )
12、函数极限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都存在。 ( )
13、方程只有一个实根。 ( )
14、若当,有,则。 ( )
15、若函数在上不连续,则在上必不可积。 ( )
16、函数的定义域一定是某个区间。 ( )
17、无穷小就是零。 ( )
18、微分的实质是函数增量的主要部分。 ( )
19、函数就是公式。 ( )
20、非初等函数是不存在的。 ( )
21、函数是否单调是相对于某个范围而言的。 ( )
22、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上处处连续。 ( )
23、就是曲线上的切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的相应增量。 ( )
24、如果积分号和微分号相遇,则恰好抵消。 ( )
25、定积分的几何意义为:由所围成曲边梯形面积的代数和。 ( )
26、连续函数必存在原函数。 ( )
27、曲线与在上所围成平面图形的面积为。 ( )
28、若是在上的任意一个原函数,则。( )
29、设是的一个原函数,则等式成立。 ( )
30、原函数与不定积分是“个别”和“全体”的关系。 ( )
31、因为时,tgx~x,sinx~x,所以 。 ( )
32、左右极限都不存在的间断点称为第一类间断点。 ( )
33、如果,均不存在,则有必不存在。 ( )
34、设在点连续,则 。 ( )
35、。 ( )
36、若在上可积,则在上必连续。 ( )
37、若包含于,则必有≥。 ( )
38、。 ( )
39、 是同一个函数的原函数。 ( )
40、若连续,则必连续。 ( )
41、。 ( )
42、。 ( )
43、若,且,则在的某一邻域内恒有。 ( )
44、函数则。 ( )
45、函数在内连续,则在内的每一点处都有极限。 ( )
46、如果函数在区间上满足,则在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成立。 ( )
47、函数和函数是两个相同的函数。 ( )
48、当时,的等价无穷小量为。 ( )
49、一个函数如果可积,则该函数一定是连续的。 ( )
50、闭区间上的有界函数不一定可积。 ( )
51、在的微分不是一个函数。 ( )
52、与不是相同的。 ( )
53、函数在点是可导的。 ( )
54、若存在原函数,则称该函数是可积的。 ( )
55、零值定理是介值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 ( )
56、如果极限存在,则该极限值是唯一的。 ( )
57、如果数列有极限,则数列有界。 ( )
58、无穷小量的绝对值不一定是无穷小量。 ( )
59、无限个无穷小量的和、差、积一定是无穷小量。 ( )
60、导数为零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 )
61、函数的定义域为。 ( )
62、0。 ( )
63、=。 ( )
、函数的导数为。 ( )
65、函数的导数为。 ( )
66、函数的阶导数为。 ( )
67、判断曲线在定义域内是凹的。 ( )
68、的原函数是。 ( )
69、函数的定义域。 ( )
70、函数的导数为。 ( )
71、函数的导数为。 ( )
72、函数的二阶导数为。 ( )
73、曲线在内是凸的。 ( )
74、的原函数是。 ( )
75、。 ( )
76、双正弦函数的反函数为。 ( )
77、极限。 ( )
78、设,则。 ( )
79、极限。 ( )
80、曲线及所围图形的面积。 ( )
81、2。 ( )
82、设,其中是由确定的隐函数,则1。 ( )
83、设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轴的交点为,则极限
。 ( )
84、不定积分。 ( )
85、。 ( )
86、。 ( )
87、。 ( )
88、。 ( )
、给定抛物线,则过点的切线方程为。 ( )
90、函数的导函数是。 ( )
91、设,则。 ( )
92、1。 ( )
93、。 ( )
94、设则。 ( )
95、。 ( )
96、。 ( )
97、的导数为。 ( )
98、的导数为。 ( )
99、。 ( )
100、。 ( )
《高等数学(上)》模拟试卷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 标准答案 | 基本解题步骤 |
1 | A | 1、把-x代入函数式;2、化简运算;3、将f(-x)与f(x)进行比较,得出奇偶性。 |
2 | B | 1、将分式进行因式分解;2、化简分式;3、把x的值代入即可。 |
3 | A | 1、将不定积分等式两边同时对x求导;2、得出答案。 |
4 | A | 1、将带绝对值的被积函数进行分段积分,以被积函数值在零点的取值为依据;2、分段积分;3、得出结论。 |
5 | C | 1、求出两条曲线的交点坐标;2、根据交点坐标,分别积分;3、得出图形面积。 |
6 | D | 1、把-x代入函数式;2、化简运算;3、将f(-x)与f(x)进行比较,得出奇偶性结论。 |
7 | D | 1、求出分段函数在0点的极限值;2、根据函数在0点的连续性,f(0)等于函数在0点的极限值;3、求出a值。 |
8 | D | 1、求出函数的导函数;2、计算导函数在既定区间的正负值;3、根据正负值,得出单调性。 |
9 | A | 1、将带变量的积分下限转变为积分上限;2、对转变后的定积分求导;3、得出函数的导函数。 |
10 | A | 1、求出两条曲线的交点坐标;2、根据交点坐标,分别积分;3、得出图形面积。 |
11 | A | 1、根据函数式导出X关于自变量Y的函数式;2、把导出的函数式自变量换成X,函数换成Y,就是原函数的反函数。 |
12 | D | 直接对求关于x的导数,注意也要对x求导。 |
13 | A | 1、将不定积分等式两边同时对x求导;2、得出答案。 |
14 | C | 1、分别计算题支的各自定积分;2、比较计算结果,可得结论。 |
15 | A | 1、根据被积函数是分段函数,将定积分进行分段;2、计算每段定积分,得出结论。 |
16 | C | 1、分别求出和的定义域;2、求出上述两个定义域的交集,即是待求结论。 |
17 | D | 此题是高阶导数问题,直接求导即可。 |
18 | D | 1、根据,求出表达式;2、对直接求导。 |
19 | C | 求的定义域,1、注意分母不能为0;2、求二次根式的定义域;3、求出上述两个定义域的交集,即是待求结论。 |
20 | D | 1、将转化成特殊极限的形式2、求出第一步的特殊极限;3、和进行比较,得出结果。 |
21 | A | 1、和的值相近;2、根据的单调性,得出的大致取值范围;3、看题支,得出结论。 |
22 | C | 求定义域,绝对值不影响函数的定义域,直接求出。 |
23 | D | 参考20题的解题步骤。 |
24 | D | 考查中值定理,参考中值定理的基本条件。 |
25 | C | 考查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参考定积分基本性质。 |
26 | C | 考查不定积分基本性质,参考不定积分定义。 |
27 | D | 1、分别计算题支的各自定积分;2、比较计算结果,可得结论。要注意定积分的积分区域,是既定区间,还是变动区间。 |
28 | C | 基本概念考查,分别参考拐点、驻点、极值点、间断点的定义。 |
29 | A | 基本概念考查,参考定积分定义。 |
30 | A | 1、将带绝对值的被积函数进行分段积分,以被积函数值在零点的取值为依据;2、分段积分;3、得出结论。 |
31 | D | 1、化简各函数,把常数值单独抽出来;2、函数只有在常数值不同的是同一原函数;得到结论。 |
32 | D | 不定积分的求导,直接求导即可得结果。 |
33 | A | 1、先求出分子来,把分子化简;2、利用罗比达法则求极限。 |
34 | B | 1、先求出函数的导函数;2、利用介值定理、零值定理、中值定理判断零点个数。 |
35 | C | 1、把待求极限转化成极限基本定义的形式;2、根据存在,判断极限值。 |
36 | B | 1、判断该分段函数在零点是否连续;2、计算函数在零点的左右极限值。 |
37 | C | 复合函数求导问题,直接求导。注意三角函数的常用导函数公式。 |
38 | D | 利用换元积分法,求不定积分。把看成为一个整体进行换元。 |
39 | C | 直接将对X求导,得出。 |
40 | B | 广义积分的敛散性判断,求是否有极限值。 |
41 | B | 驻点问题和极值问题。1、利用导函数为零,得到驻点;2、利用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判断是否有极值。 |
42 | D | 函数凸凹性判断。1、计算函数的二阶导数;2、判断二阶导数在给定区域的正负值。 |
43 | B | 反正弦函数的不定积分问题。注意常见的反三角函数导函数公式和不定积分公式。 |
44 | C | 利用换元法求不定积分。把作为整体还元。 |
45 | A | 函数奇偶性问题。 1、把-x代入函数式;2、化简运算;3、将f(-x)与f(x)进行比较,得出奇偶性。 |
46 | D | 1、将分式进行因式分解;2、化简分式;3、把x的值代入即可。 |
47 | B | 复合函数求导问题,直接求导。注意三角函数的常用导函数公式。 |
48 | C | 利用分部积分法求不定积分。把握分布积分法的基本公式,掌握常见的函数导数公式。 |
49 | A | 1、直接利用罗比达法则,对分子分母同时求导;2、利用两个特殊极限中的第一个极限公式,可判断极限值。 |
50 | D | 函数间断点判断。关键是分母为0时的判断,判断函数在该自变量上的左右极限值是否存在及是否相等。 |
51 | C | 抽象函数的导函数判断。从已知条件出发来判断。也可以从奇偶性和对称性来判断。此函数必是偶函数。根据范围的已知条件,来判断函数在的变化情况。 |
52 | B | 1、利用罗比达法则求的极限值;2、根据极限值判断高阶、低阶还是同阶。 |
53 | B | 根据,知道 =0,然后把转变为的形式,这正是的标准表达式。 |
54 | A | 此题是高阶导数问题,直接求导即可。 |
55 | B | 1、 设为奇函数,它的一个原函数是F(x);2、计算的导数;3、根据,得到上述导数值;4、判断结论。 |
56 | C | 1、将分式进行因式分解;2、化简分式;3、把x的值代入即可。 |
57 | D | 复合函数求导问题,直接求导。注意三角函数的常用导函数公式。 |
58 | A | 利用换元法求不定积分。把作为整体还元。 |
59 | B | 偶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定积分求解。利用定积分计算基本公式,把积分上下限转换成从0到1的两个相等部分,再利用三角代换可求解。 |
60 | B | 1、分别求出两个函数的定义域;2、求出上述两个定义域的交集,即是待求结论。 |
61 | C | 1、把-x代入函数式;2、化简运算;3、将f(-x)与f(x)进行比较,得出奇偶性。 |
62 | C | 根据极限定义比较。 |
63 | A | 考查两个重要极限的第二种极限。参考20题的解法。 |
C | 考查两个重要极限的第一种极限。转化成第一种极限的基本形式进行求解。 | |
65 | D | 先求出函数的导函数。再判断导函数在区间的正负号。 |
66 | C | 利用分部积分法求解不定积分。直接把不定积分转变成进行积分。 |
67 | A | 考查定积分的可加性。基本性质部分。 |
68 | C | 利用,直接可以求出。 |
69 | D | 先求出来三条曲线的交点坐标,划分好积分区间。根据积分区间,直接求出平面图形的面积。 |
70 | C | 各自求出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再求它们的定义域交集。 |
71 | A | 根据最高幂次的系数来求极限。 |
72 | C | 考查两个重要极限的第二种极限。参考20题的解法。 |
73 | B | 型的极限,运用罗比达法则求解。 |
74 | B | 基本概念。 |
75 | A | 分部积分法求不定积分。把转成进行积分求解。 |
76 | A | 定积分中值定理,定积分的基本性质考查。 |
77 | C | 还元积分法。令进行代换。 |
78 | B | 基本概念。 |
79 | B | 首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不对称就是非奇非偶函数,对称的话再画图观察,这是最直观的方法,如果图象很难画就只有根据解析式判断了,即分段判断每一区间的奇偶性,如果每一段奇偶性都相同,那么函数的奇偶性就确定了。 |
80 | C | 连续和可导的关系考查,基本知识点。 |
81 | B | 先求出,再求它们的交集。 |
82 | D | 反函数的导数和原函数的导数关系。教材基本知识点。教材有例题来证明。 |
83 | B | 根据最高幂次的系数来求极限。 |
84 | C | 根据最高幂次的系数来求极限。 |
85 | D | 型的极限,运用罗比达法则求解。 |
86 | D | 先求出函数的导函数。再判断导函数在区间的正负号。 |
87 | D | 较复杂的不定积分计算。先运用分部积分法。再利用反正弦函数的导数进行积分。 |
88 | A | 定积分中值定理。 |
C | 分部积分法。把转换成 | |
90 | C | 先求两条曲线的交点坐标,根据交点坐标划分积分区域,确定平面图形面积。 |
91 | B | 可导与可微的关系。基本知识点。 |
92 | A | 反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把分式看做一个整体,取值区间是正弦函数的值域。 |
93 | B | 考查无穷小的性质。无穷小与有界函数的积还是无穷小。 |
94 | C | 先运用倍角公式化简,再化简整个分式,进而求极限。 |
95 | A | 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直接求解。 |
96 | D | 复合函数求导。注意三角函数导数的特殊性。熟练掌握各三角函数的导函数。 |
97 | B | 的导数不变性求其高阶导数。 |
98 | A | 考查常数的原函数。基本知识。 |
99 | C | 考查反正切函数的变形。注意系数在求导中的比值。 |
100 | B | 考查反正弦函数的变形。注意系数在求导中的比值。 |
题号 | 标准答案 | 基本解题步骤 |
1 | B | 函数奇偶性概念。 |
2 | A | 间断点概念和类型判断。基本知识。 |
3 | A | 极值点的概念考查。 |
4 | B | 单调函数的导函数性质判断。单调函数的导函数增减和其本身没有关系。 |
5 | A | 定积分基本性质。 |
6 | A | 反函数性质考查。 |
7 | B | 连续与可导的关系。基本知识。 |
8 | B | 导数的基本运算。 |
9 | B | 拐点概念考查。 |
10 | A | 定积分基本定义考查。 |
11 | A | 极限存在的判断条件。 |
12 | B | 极限存在的判断条件。 |
13 | A | 利用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判断根的个数。 |
14 | B | 不定积分性质考查。 |
15 | B | 函数可积条件判断。 |
16 | B | 函数定义域可以是一个点。 |
17 | B | 无穷小定义考查。 |
18 | A | 微分概念考查。 |
19 | B | 函数概念考查。 |
20 | B | 初等函数和非初等函数概念考查。 |
21 | A | 函数单调性是就某一区间来说。 |
22 | A | 初等函数的性质。 |
23 | A | 因变量的改变量性质考查。 |
24 | B | 积分和微分概念考查。 |
25 | A | 定积分的几何意义考查。 |
26 | A | 连续函数与原函数关系考查。 |
27 | A |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先求曲线的交点,再根据交点进行积分。 |
28 | B | 定积分公式考查。注意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的应用条件。 |
29 | B |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关系考查。 |
30 | A |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关系考查。 |
31 | B | 型的极限,应运用罗比达法则求解。不能直接计算。 |
32 | B | 间断点概念考查。 |
33 | B | 极限计算。基本公式。 |
34 | A | 连续与极限关系。 |
35 | B |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关系考查。 |
36 | B | 连续与可积的关系。可积不一定连续。 |
37 | B | 定积分性质。 |
38 | B | 不定积分运算。 |
39 | A | 原函数考查。计算各自的原函数。 |
40 | A | 函数加上绝对值后连续性不会改变。 |
41 | B | 根式下的极限求解。要化简根式再求解。不能直接求。 |
42 | B | 根据最高次幂的系数来判断极限值。 |
43 | B | 函数值域判断。 |
44 | B | 分段函数值要依据函数表达式来求。注意定义域在哪一段,对应该段的表达式。 |
45 | A | 连续与极限的关系。 |
46 | B | 关键看看函数是不是连续。连续函数才能运用介值定理。 |
47 | B | 相同函数的判断要看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缺一不可。 |
48 | A | 等价无穷小判断,求两者商的极限。 |
49 | B | 可积与连续的关系。 |
50 | A | 可积与连续的关系。 |
51 | B | 微分概念的考查。 |
52 | A | 、两者的概念和关系。 |
53 | B | 去掉绝对值符号,根据导数定义来判断函数在该点是否可导。 |
54 | A | 原函数、可积的概念与关系。 |
55 | A | 零值定理与介值定理的关系。 |
56 | A | 极限值存在的唯一性。 |
57 | A | 数列存在极限,则其必然有界。 |
58 | B | 无穷小的基本性质判断。 |
59 | B | 无穷小的基本运算。 |
60 | A | 函数极值与导函数关系。 |
61 | A | 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根据三角函数的值域来求解。 |
62 | B | 考查第一个重要极限。 |
63 | A | 型的极限,应运用等价无穷小代换,罗比达法则求解。 |
A | 正切函数的导函数。基本公式。 | |
65 | B | 带有三角函数的复合函数的导函数计算。注意三角函数的导数。 |
66 | A | 正弦函数的高阶导数计算,注意正负号。 |
67 | B | 根据凸凹性判断方法。求解二阶导数。 |
68 | A | 注意三角函数导数的正负号。 |
69 | A | 注意分母不为0,判断定义域。 |
70 | A | 指数函数导数的基本公式。 |
71 | A | 带有三角函数的复合函数的导函数计算。注意三角函数的导数。 |
72 | B | 对数函数的导函数。 |
73 | B | 根据凸凹性判断方法。求解二阶导数。 |
74 | A | 原函数概念。 |
75 | B | 不定积分计算。要注意分部积分法的运用。 |
76 | A | 根据反函数的基本求解步骤计算。参考选择题第11题。 |
77 | A | 第二个重要极限。 |
78 | B | 转换成第二个重要极限的形式求解。 |
79 | B | 第一个重要极限。 |
80 | A |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先求曲线的交点,再根据交点进行积分。 |
81 | A | 转换成型的极限,应运用罗比达法则求解。 |
82 | A | 根据隐函数求导法先求出关于X的偏导数,再将点代入。 |
83 | A | 先求函数在处的切线方程,再求该方程与X轴的交点坐标。 |
84 | B | 对数函数的不定积分,注意运用换元法求解。 |
85 | B | 先把分母化简成的形式,运用反三角函数来求解。 |
86 | A | 利用分部积分法求解,先把看做一个整体。 |
87 | A | 利用分部积分法求解,先把三角函数看做一个整体。 |
88 | B | 型的极限,应运用罗比达法则求解。 |
B | 先求函数的导函数,再把已知点代入。 | |
90 | B | 整式函数的求导,直接求解。注意积的求导处理。 |
91 | B | 根据已知的对应法则,把直接代入,再化简。 |
92 | B | 无穷小与有界函数的积的极限还是无穷小。 |
93 | A | 型的极限,应运用罗比达法则求解。 |
94 | A | 利用分部积分法求解,把转换成进行分部积分。 |
95 | A | 正弦函数的不定积分,较为简单,直接积分,需要注意系数和符号的变化。 |
96 | A | 先进行有理化处理,再根据最高次幂求解。 |
97 | B | 复合函数求导,注意中间变量的导数处理。 |
98 | A | 复合函数求导,注意中间变量的导数处理。 |
99 | A | 换元法求解定积分。可以令换元。 |
100 | A | 换元法求解,令换元,注意积分区间的相应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