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 , 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缀行甚远________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
③屠大窘________
④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四段狼“变诈”的表现。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连接、紧跟;追随、追赶;处境困迫,为难;像狗似的
(2)①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②(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4)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和他们作斗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②句意为: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驱:追随、追;
③句意为: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窘:处境困迫,为难;
④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犬:像狗似的。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的重点词有:瞑:闭上;暇:悠闲。句意为: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乃:才;寐:睡觉。句意为:(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知;狼“变诈”的表现在于: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不能害怕恶势力,应勇敢的与其作斗争来表述。观点明确,语意清晰,语序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连接、紧跟;追随、追赶;处境困迫,为难;像狗似的;
⑵①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②(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⑶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⑷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和他们作斗争。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 , 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⑥ , 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
(选自蒲松龄《狼·其三》)
【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苫:用草编的席子。③顾:但是。④盈:满。⑤豕:猪。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⑦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
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屠乃奔倚其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 其一犬坐于前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以吹豕之法吹之
D.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一起;看,视;大腿;背
(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股”:大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用”之意。A前者“于是”,后者“才”。B前者“其中”,后者代“地”。D前者“被”,后者“替、给”。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止”:只是。“耳”:罢了。“去”:离开。“顾”:却,但是。“死”:杀死。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
故答案为:(1)一起;看,视;大腿;背(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 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热水
(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获得 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记住学无止境!
故答案为:⑴热水
⑵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⑶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
【参考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 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
【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数封我矣 多次,屡次 B. 必无受利地 一定
C. 知以人之所恶 恶劣 D. 孙叔敖之知 通“智”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 (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⑶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乙】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①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注】①吹豕之法:猪被杀后,屠户在猪脚下割开皮吹气,便于去其皮毛。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弛担持刀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③顾无计可以死之________
④股直不能屈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遂自之以归。
(3)【乙】段中有一句话与【甲】文中开头写屠夫处境的句子相对应,这句话是________。
(4)两段选文都表现了屠夫怎样的特点?
【答案】 (1)解除,卸下;打洞;顾念,考虑;大腿
(2)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
(3)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4)先怯懦,后机智勇敢。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弛”这里是解除,放下的意思,“洞”这里属于此类活用,名词活用于动词,打洞。“顾”这里是顾虑、考虑的意思。“股”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大腿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径:径直;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遂:于是,就。负:背;以:连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
(3)根据【甲】文中“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的句子,可知这句话应为: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4)结合两文内容分析,最开始【甲】文中的屠户的做法是投以骨,【乙】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奔入伏焉 ,【甲】文中屠户最后抓住时机勇敢地杀死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捉住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据此可知两文中屠户的特点是: 先怯懦,后机智勇敢。
故答案为:⑴解除,卸下;打洞;顾念,考虑;大腿
⑵ 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
⑶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⑷ 先怯懦,后机智勇敢。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句子即可。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据此再概括答题。
【附参考译文】
【乙】一个屠夫傍晚走路,被狼追赶。道路旁有农夫夜耕时留下的临时草棚,(屠夫)跑进去趴在里面。狼从草苫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捉住狼爪,让它不能离开。(屠夫)考虑着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于是(用它)割破(狼)爪子下面的皮,用杀猪时吹气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捆起来。(屠夫)出去一看,狼膨胀得像牛一样,大腿挺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不能舍上。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 , 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①管仲、隰(xí)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1)解释划线的词
①春往而冬反________
②遂得水________
(2)翻译。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
【答案】 (1)通“返”,返回;找到
(2)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解析】【分析】(1)解释文言文词语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反:通假字,动词,通“返”,返回;②得:动词,找到。
(2)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智:智慧;用:利用。句意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老马识途:老马识途,途:路,道路。意为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故答案为:(1)①通“返”,返回;②找到。
(2)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解释。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附参考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7.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下车引之。(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 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 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 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5)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 (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
(2)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B
(4)C
(5)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引”,牵、拉;“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期行:相约同行;相委:丢下;去:离开。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日中:中午;则:就;信:信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已热衷于功名的心。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ACD分析正确。B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不是心理描写。
(4)A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B两个“委”都是舍弃的意思。C仁义/义理。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
(5)这句话的大意是: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命。“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结合荀巨伯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从巨伯曰:“远来 ,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等可以看出荀巨伯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这是我们从荀巨伯身上应该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 同“否” ; 拉、牵拉 ; 回头看。
⑵ 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⑶B
(4)C
(5)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 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注意“期”“委”“去”“则”得分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4)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
(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观点明确,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可以从“信义”“诚实”等方面来谈。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胡人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两篇文章各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2)对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俄而雪骤:一会儿雪大了。
B. 公欣然曰:谢太傅高兴地说。
C. 尝月下戏:曾经在月下唱戏。
D. 必不明:一定看不见。
(3)两篇文中孩子们有什么共同点?
(4)你认为徐孺子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好在哪里?
(5)我们也像文中的孩子们一样,对某样事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答案】 (1)第一篇:谢家雪日聚会,儿女咏雪,谢公高兴大笑。第二篇:徐孺子月夜玩耍时,巧妙回答别人有关月亮问话。
(2)C
(3)都很聪明,比喻精美恰当。
(4)把月亮中有物比作眼睛里有瞳仁,恰当生动地指出了某些事物存在的重要性。
(5)清晨,树林里鸟儿就像是百唱不厌的歌唱家,给大自然带来欢乐。
【解析】【分析】(1)【甲】人物:谢太傅、子侄辈;时间:寒雪日;事件:聚会时咏雪;结果:谢太傅大笑。把这几个整合起来就是: 谢家雪日聚会,儿女咏雪,谢公高兴大笑。【乙】人物:徐孺子;时间:月夜;事件:机智地回答别人的有关月亮的问话。把这几个信息整合起来就是: 徐孺子月夜玩耍时,巧妙回答别人有关月亮问话。
(2)C项,戏:游戏、玩耍。因此这句话应反映为:曾经在月下玩耍。故C翻译错误。ABD翻译正确。
(3)本题要求分析文中孩子们的性格特点。甲文中的兄女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柳絮因风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雪花轻盈、洁白的特点。乙文中的徐孺子用人眼中的瞳子作比,巧妙地反驳了别人有关月中无物当极明的观点,让人非常的信服。因此,这两个孩子都非常聪明,他们的答话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象又贴切。
(4)此题要求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赏析其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有物比作眼睛里有瞳仁,生动形象地指出了某些事物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此题要求仿照文中孩子们对某样事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比喻就是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比如由鸟儿的鸣叫联想到鸟儿在歌唱。再如秋天的柿子树上的柿子红了,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等。注意联想要自然,比喻要恰当。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言文故事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取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这些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就是文章所讲的故事。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外面、语言、动作、心理等。
(4)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仔细分析例句的特点,然后再仿造例句写句子。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1)越过
;能忍受
;以……为快乐
;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逾:动词,越过;堪:动词, 能忍受;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斯:指示代词, 这,指河水。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关键词:故、新、可以。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关键词:择、善、从。句意: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故答案为:(1)① 越过;② 能忍受;③ 以……为快乐;④ 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逾:动词,;堪:动词, 能忍受;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斯:指示代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①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新,刚刚学到的知识。可以:双音节词,可以作为。②其:代“他们”。从:追随。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给下面划线的词注音。
________ | ________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博学而笃志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自圆其说 B.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半信半疑
C. 温故而知新/马无故亡而入胡 D. 不舍昼夜/太丘舍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阅读下列两则语录,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答案】(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
【解析】【分析】(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罔”与“殆”都是形声字,也都有点生僻。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要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词义,如“愠”生气,发怒。
(3)D“不舍昼夜/太丘舍去”两句中的“舍”都是“停止”之意。A前者通“悦”;后者“说法”。B前者“信用”;后者“相信”。C前者“学过的知识”;后者“缘故”。
(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知之”“好之”“乐之”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
(5)比较两句话在意义上的差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如果不思考,还不如不去学习。理解好两句话,扫清文字障碍,疏通句子文意,这是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故答案为:(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词的含义。
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俄而雪骤________
③差可拟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 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 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 “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答案】 (1)不久,一会儿;急;相比
(2)①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俄而”“拟”都是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欣赏: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②未若:不如比作;因:乘;起:漫天飞舞。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ABD理解正确。C 公大笑中的笑意不是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而是对谢道韫的赞赏。
故答案为:⑴不久,一会儿;急;相比
⑵ ①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⑶ C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1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批注】结尾画线句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含作者对她“咏絮之才”的赞美。
【乙】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丙】
张季鹰辟①田齐王东曹掾② , 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③ , 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④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注】①辟: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吴中名菜。④羁宦:在异乡做官。
(1)在《古汉语词典》中,“临”的义项有: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请为“既葬,文帝临其丧”中的“临”选择正确的义项________。
(2)成语“莼鲈之思”出自【丙】文。依据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
(3)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参考【甲】文批注,给【丙】文结尾句做批注。
(4)有老师将《世说新语》作为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书目。你赞同这种做法吗?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述理由。
【答案】 (1)②
(2)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因此可推断“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
(3)结尾处交代齐王的结局,暗示张季鹰“命驾便归”的远见。
(4)赞同。以选文为例,《世说新语》中的多数故事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趣、好读,不难懂,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字词,对于提升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益的。
【解析】【分析】(1) “既葬,文帝临其丧”意思是: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临”的意思为“来到,到达”。故选②。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 “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写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或归隐的代名词。
(3) “齐王败”,内容上交代齐王的结局,结构上,照应上文“命驾便归”,暗示张季鹰的远见。
(4)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如【甲】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乙】文记述了依亲友的生前爱好学一声驴鸣以祭奠逝者的故事;【丙】文赞美了张季鹰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从《世说新语》的故事性、通俗性及实用性(即从文言实词、虚词等方面提高七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古文能力)等方面谈理由。
故答案为:⑴②;
⑵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因此可推断“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
⑶结尾处交代齐王的结局,暗示张季鹰“命驾便归”的远见;
⑷赞同。以选文为例,《世说新语》中的多数故事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趣、好读,不难懂,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字词,对于提升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益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需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行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整合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读文,然后根据对题干的把握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王仲宣生前喜欢听驴叫。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回头对往日同游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各人应该学一声驴叫来送他。”于是去吊丧的客人都一一学了一声驴叫。
【丙】张季鹰调任齐王的东曹属官,在首都洛阳,他看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王败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方善对
(南朝)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1)解释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远近称之________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2处,)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案】 (1)称赞,赞许;效法
(2)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那么一致。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称:称赞。词类活用词,法:动词,效法。
(2)根据句意: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故句子划分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本题注意关键词:周旋:指应酬、揖让一类礼节活动。动静:行止;行动。
(4)陈元方思维敏捷,善于回答。元方对袁公问话的用意心知肚明,所以他的回答是“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即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这样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故答案为:⑴ 称赞,赞许;效法
⑵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⑶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那么一致。
⑷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读懂文章,结合人物的语言、事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③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或:有人,有的人。②蹊田:践踏田地。③策:通“册”。④恬:心神安适。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已而复如初(________) ②冕因去(________)
(2)文中写佛像“狞恶可怖”,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王冕是一个青春励志的典型。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答案】 (1)又,再;离开
(2)从侧面烘托了王冕痴迷于学习的精神
(3)参考:王冕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现在的初中生比王冕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很多,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解析】【分析】(1)本题中①复:根据句意翻译为“又”②去:今义:距离、除去等多重意思,古义:离开,根据句意翻译为“离开”。
(2)文章主要写王冕痴迷学习,写到佛像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是为了突出体现了王冕痴迷于学习,不在乎自己身处何地,这些与学习不关的东西都不是他所在意的,这在人物描写上属于侧面描写。据此作答即可。
(3)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又,再;② 离开
⑵ 从侧面烘托了王冕痴迷于学习的精神
⑶ 参考:王冕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现在的初中生比王冕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很多,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把握,注意侧面烘托对人物的个性突出所起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时,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5.文言文阅读。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
乙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绝类弥勒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
③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
④皆有机能动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像;同“屈”弯曲;相对饮酒;机关
(2)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3)①《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②开放性试题。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解析】【分析】(1)“绝类弥勒”翻译为“佛印极像弥勒佛”,“类”意思是“像”。“诎右臂支船”翻译为“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诎”同“屈”意思是“弯曲”。“ 二人对酌于中”翻译为“两个人在其中对饮”,“对酌”意思是“相对饮酒”。“ 皆有机能动”翻译为“都是有机关灵活能动的”,“机”意思是“机关”。
(2)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句中“罔不”意思是“无不”,“因”意思是“就着,顺着”。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竞”意思是“争着”。据此翻译即可。
(3)①甲文中通过描写核舟的整体和局部构成,对细节进行的具体刻画,都是正面描写。乙文“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饤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是正面描写,“好事者竞趋焉”是侧面描写。②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二者的态度和评价,有观点,结合各自的特点,有理由支撑即可。
故答案为:⑴像;同“屈”弯曲;相对饮酒;机关
⑵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②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⑶①《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②开放性试题。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选定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乙)一个乐工能把木头刻成舟。大小只有二寸,船篷桅杆船船舵等东西俱全,两个人在其中对饮,酒壶,豆子,放满了桌,一个人挽着船篷的绳索,一个人拿着橹浆一个人掌舵,都是灵活能动的,放在水中,能够随着风而行,从来不会侧翻。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这个的人都争着抢购。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