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支梁
简支梁力学模型是《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96)中推荐的立柱计算模型。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其简化图形如图1.1。
由截面法可求得简支梁任意位置的弯矩为: 图1.1
进而可解得:当时,有弯矩最大值:。
简支梁的变形可以按梁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1]:
经过两次积分可得简支梁的挠度方程为:
由于梁上外力及边界条件对于梁跨中点都是对称的,因此梁的挠曲线也是对称的,则最大挠度截面发生在梁的中点位置。即:当时,代入上式有:
此种力学模型是目前我国幕墙行业使用的较广泛的形式,但由于没有考虑上下层立柱间的荷载的传递,因而计算结果偏于保守。
2、连续梁
在理想状态下,认为立柱上下接头处可以完全传递弯矩和减力,其最大弯矩和变形可查《建筑结构静力手册》中相关的内力表。
在工程实际中,上下层立柱间采用插芯连接,若让插芯起到传递弯矩的作用,需要插芯有相当长的嵌入长度和足够的刚度。即立柱接头要作为连续,能传递弯矩,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I) 芯柱插入上、下柱的长度不小于2hc, hc为立柱截面高度;
(II) 芯柱的惯性矩不小于立柱的惯性矩[4]。
计算时连续梁的跨数,可按3跨考虑。同时考虑由于施工误差等原因造成活动接头的不完全连续,从设计安全角度考虑,按连续梁设计时,推荐采用的弯矩值为: [2]。
在工程实际中,我们不提倡采用这种连续梁算法。主要原因是由于铝合金型材模具误差等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立柱接头处只能少部分甚至无法传递弯矩,根本无法形成连续梁的受力模型。
3、双跨梁(一次超静定)
在简支梁的计算中,由于挠度和弯矩偏大,为了提高梁的刚度和强度,就必须加大立柱截面,这样用料较大,在经济上也不太合算。在简支梁中间适当位置增加一个支撑,就形成了“双跨梁”,可以有效的减小梁的内力和挠度。
双跨梁简化图形如图3.1。
图3.1
双跨梁为一次超静定结构,可以采用力法求解,具体如下:
将支座B等效简化为一个反力RB,则根据荷载叠加原理,可以将图3.1的力学模型简化为图3.2-a和图33.2-b两种力学模型的合成。
按图3.2-a,在均布荷载作用下,B点的变形为:
…………①
按图3.2-b,在集中荷载RB作用下,B点的
变形为:
…………………②
另外,B点为固定支座,其总的变形为0,按此条件将①式与②式联立,可得方程③:
……………….. ③
解方程③,可以求得支座B处的反力RB,进而采用截面法可解得梁的最大弯矩为支座B处的负弯矩,其值为:
双跨梁的最大挠度在BC段,其值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另外,在工程实际中双跨梁的最大挠度也可将BC段视做简支梁,按BC段简支挠度计算,这样计算的结果偏大。
双跨梁的弯矩和挠度除按上述方法计算外,也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m为最大弯矩系数,µ为最大挠度系数,均可由表1查取。
表1 双跨梁最大弯矩和挠度系数[3]
a/l | m | µ(x10-3) | a/l | m | µ(x10-3) | |
0.05 | 0.1072 | 4.56 | 0.20 | 0.0650 | 2.65 | |
0.08 | 0.0974 | 4.31 | 0.22 | 0.0607 | 2.42 | |
0.10 | 0.0913 | 3.92 | 0.25 | 0.0547 | 2.09 | |
0.12 | 0.0878 | 3.68 | 0.30 | 0.0463 | 1.63 | |
0.13 | 0.0826 | 3.55 | 0.35 | 0.0397 | 1.24 | |
0.14 | 0.0799 | 3.43 | 0.40 | 0.0350 | 0.87 | |
0.15 | 0.0772 | 3.31 | 0.45 | 0.0322 | 0.56 | |
0.16 | 0.0746 | 3.15 | 0.50 | 0.0313 | 0.31 | |
0.18 | 0.0697 | 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