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
论文题目: 试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现实意义
研究生姓名 谢庆玲
学 院 学院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指导教师 干成俊 教授
培养类别 硕士研究生
填表日期 2012年4月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表
填 表 说 明
1、研究生论文写作工作,必须通过开题报告论证并经审定后方可开始。
2、本表填写三份,报学院一份,导师、研究生各留存一份。
3、研究生培养类别是指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硕士、高师硕士、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五类。
4、如页纸不够,可用A4纸加附页。
5、一律用A4纸打印、装订。
姓 名 | 谢庆玲 性别 女 ︳入学时间 2009 学 号 2009020104 | |||
论文题目 | 试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现实意义 | |||
课题的根据:1、课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课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异化问题是哲学界一直关注的对象之一,在近代最早是由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后来把异化概念加以普及的是德国的三位古典哲学家: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但对马克思影响最多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是在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使用的异化概念,是一种“精神异化论”;费尔巴哈虽唯物地看宗教异化但是他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来解释他的异化观,因此是一种抽象的人本主义的异化观。他们的理论在当时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都不具有性,没有触及到根本性的东西。 理论意义:马克思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使用异化概念的。他认为异化是人类从私有制产生以来的劳动异化。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人的劳动就表现为自身异化的劳动。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激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实质,揭示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他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也可以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也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因此,我们重新来解读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异化热”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可谓是闹的“风生水起”、“轰轰烈烈”,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是主旋律,那时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不存在异化现象的,因为我们的经济是公有制经济,而马克思却是用异化批判资本主义的“非人”现实的,所以社会主义的中国是没有异化现象的。但是现实是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也已存在着许多异化现象,而且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但是,目前国内哲学界或是由于政治背景或是由于忙于研究异化理论本身而对我国现阶段的异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有些欠缺:我国不仅存在马克思所提及的异化现象,而且,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异化现象(比如消费异化、网络异化等等)也在不断出现。因此,在我们现今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现实的异化问题,特别是研究、探索在生态、资源极其有限的状况下扬弃种种异化的方法和路径,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因此,我认为现阶段我们有必要重新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马克思及后继者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进行的分析和批判,然后观照我们的状况,探索适合我们特有的境遇下的扬弃或减轻异化的方法、对策,对于我们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述国内外有关动态: 对异化的研究,二战以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研究热点,而在中国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争论的中心,随后便一直处于颓势,关注的并不多。 (一)国外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异化的著述和论文不是很多,但还是有很大发展和创新,主要是以法国、美国的哲学家为主,他们更倾向于对个体人的异化,文化、消费、市场等领域的异化研究,也有通过对相关哲学家的研究来分析当代社会中的人的生存困境。 法国《今日马克思》杂志2006年上半年刊即以异化为专题,美国《重思马克思主义》同年第7、8月刊的主题也是异化问题。在相关探讨中,马克思《巴黎手稿》中有关异化劳动、异化与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区分、商品拜物教、异化的扬弃与人的的关系等思想得到重视和新的解读。很多学者认为,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象。伊冯·基尼奥认为,马克思不是从劳动之中、而是从劳动之外寻求人的,劳动异化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被消除。弗兰克·费施巴哈则试着从齐泽克的“交互被动性”的维度来理解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一些研究还通过解读卢卡奇、萨特、海德格尔、弗洛姆、列菲伏尔等人的异化思想,分析当代人的生存处境。还有一些研究把异化与性别结合在一起来展开对现今商品社会中性欲沦为商品的深刻批判,且马克思所批判的状况在当代社会中在延续、在恶化。梅札罗斯于在题为《异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演讲中,指出:在战争与生态恶化的双重威胁下,市场已越来越成为人所无法控制的异化力量。阿格尔则明确提出了“异化消费”思想。 2007年,法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则把《资本论》中的拜物教作为研究的焦点之。昂图瓦尼·阿图指出,拜物教理论虽然构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并使得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理论得以可能,但在马克思主义史上依然作为“隐藏的面孔”而被第二国际所遮蔽,直到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才得以敞开。阿兰·比尔区分了拜物教概念的两条路径:生产关系由于由物质所反应形成的“物化”、“物化”的物对超越个人的人格化力量所形成的“神化”,进而分别讨论了商品拜物教与虚拟资本的拜物教。卢卡·巴索不同意将拜物教概念理解为对存在物的歪曲认识,而应该视之为昏暗现实的呈现形式,因为它与商品世界的建构,与资本内在的主体性以及与“幽灵般的客体性”的关系。 总之,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转向了对人的欲望的分析,从对物化的商品生产转向对人的欲望生产所导致的消费主义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批判分析从政治经济的领域转入到了文化观念领域。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一些发展。对异化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对异化的概念,异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异化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等方面。国内对异化的研究每年都有但没有形成热点。 俞吾金在《从康德到马克思》中认为人们对马克思异化过多的作消极的理解而很少注意马克思以肯定的方式谈论过异化现象,也即是认为对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理解既要从道德的维度又要从历史的维度去理解。高齐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态探微》中发表见解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是由异化劳动得出的而是使用实践的观点与方法的结果。王金福在他的《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异化问题》论述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国是在生产力低于资本主义很多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因此还存在着私有制和分工,异化现象的存在不可避免,并且还分析了具体的异化领域和方面。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作当代意义分析的还有陈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他从人、物、市场、资本、异化、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等重大问题切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黄木丹森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强调:“异化”是指人的异化或人的本质的异化。魏小萍对《手稿》中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两个概念做了甄别,对外化、异化与私有财产之间关系的历史程序进行分析,进而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概念背后的理论问题。对异化有专门研究的还有陈先达、孙伯睽等,或是从异化理论的比较的角度或是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角度,或从概念背后来作深层次的挖掘,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异化理论进行了研究和创新。 总的来说长期以来国内对于异化理论的研究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只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着眼,缺少从《资本论》文本中进行深度的挖掘和阐发,对其他哲学家都相关异化理论研究的也比较少。 自已的见解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直是哲学界关注、研究的焦点之一,是哲学研究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从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态势来看对异化的研究已经是很全面很透彻的了。但通过近来国内外对异化的创新和发展看,我们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研究应有所转向: 1.要倾向于对个体人的研究和对当代现实的批判,尤其是对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的批判。比如像对“消费主义”,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的分析、批判的论著就已出现。在我看来,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对世界的越来越一体化,我们不但有必要重新厘清思路研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而且有必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给异化理论以创新与发展,分析其理论价值探讨其实践意义。 2.对于异化的扬弃,需要我们以马克思的理论为支撑,重新加以研究和探索。建国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这都与“俩手都要抓,俩手都要硬”、“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等一系列措施是分不开的。但是由于我国是在比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低得多的情况下进行的建设,因此在公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下还有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因此与此相对应劳动的社会化分工就在所难免,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现象也就会如影随形,并且会在长时间地、以不断增长的趋势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日常生活。因此对于异化,它的发展变化应受到极大的注意,这一理论中仍有一些重大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比如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阐发马克思的异化扬弃理论,如何在自然资源不能支持庞大的需求的情况下扬弃异化,则是一个很难解决却又必须解决的问题,马克思的异化扬弃理论可是建立在生产力的极高发展且自然资源可无限去用的基础之上的。 提纲: 试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现实意义 前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主要是综述、分析国内外关于异化的研究态势,现阶段有没有关于异化的热点和创新,以及还有哪些方面没有透彻,发表一些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异化理论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内涵 本部分旨在通过分析对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形成影响很大的几个哲学家的异化的理论,来对比马克思的理论,以阐明马克思思想的渊源及超越之处,以便让我们对马克思当时的思想有个了解。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渊源 1.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及对马克思的影响 黑格尔的精神主体的异化理论。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是和唯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是《精神现象学》里的精神异化理论。在黑格尔那里异化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精神,异化是精神的圆圈运动,精神异化为物质而后物质又异化、复归到精神。黑格尔认为异化是否定,又是肯定,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 2.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及对马克思的影响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的理论。 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神是由人创造的,经过人的幻想、创造出来以后却反过来统治奴驭人,也就是宗教异化。费尔巴哈是从人性的异化来谈宗教的起源、原因,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异化理论。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1.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 也即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人的异化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只有占有自己的类本质才是真正的人,此时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也同费尔巴哈一样是从人性出发谈论异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此段时期是以《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和私有制的关系的分析来探寻异化的根源,批判资本主义非人的社会现实,但是此时马克思还不能解释人的本质、人性怎么转化为私有财产、怎么是人性复归等问题,因此此时的异化理论所说的人性复归并不包含人性的发展。 2.马克思第二阶段的异化思想 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党宣言》为标志,此时马克思以唯心主义历史观转变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人们的现实历史活动来说明异化。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的分析得出:异化的产生是雇佣劳动和社会分工的结果。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劳动产品却以异己的力量与自己相对立。此时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异化是“现实的个人的现实的异化”。 3.马克思第三阶段的异化思想 以《1857-1858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为标志,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的表现形式是商品拜物教:人们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所掩盖,使商品具有一种能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的神秘力量,因此人们无意识地对物顶礼膜拜。商品拜物教又分为金钱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这部分主要是采用分析与对比的方法分别分析一下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重大发展的几个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的异化理论: 1.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是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入手提出他的“物化”理论的。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中物化不但遍布整个社会生活中而且还渗进人的内心世界,是“整体性”的异化。对于异化扬弃卢卡奇也把希望寄予无产阶级,但是不是进行阶级斗争而是等待无产阶级意识的成熟,把意识等同于,因此具有空想色彩。卢卡奇对马克思异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他指出了在资本主义自动化生产中的异化不仅是“死劳动”而且是科学理性对人的奴役:科学理性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是对劳动者更深的奴役,使其主体性丧失。 2.弗洛姆的异化理论 弗洛姆的异化观念则是一种认识模式,在此模式中人对“自我”感觉发生了变异:人们普遍的对自己感到陌生,因此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体验,一种主观的感受。导致异化的原因,弗洛姆认为是人的“存在两岐”即人的生存矛盾:生与死、有限与无限、个体化与孤独感之间的矛盾。要克服异化弗洛姆认为就必须对个人进行心理、对社会进行整体,用“爱”来克服,因此他的异化观也就具有乌托邦的性质。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是以人为中心、为目的因此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对现代西方社会的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因此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3.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以弗洛伊德的心理机制的观点联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通过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新变化、新特点的探索,揭示该社会和人的全面异化,批判社会现实。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不仅表现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而且表现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心理等领域的“全面异化”,不但人的反抗、批判意识消失,自我意识消失更促使现代人的压抑性心理机制的形成。马尔库塞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的异化,因此异化的扬弃不是通过物质手段而是寄希望于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主张“本能”、“意识”、“从憎恶中产生”,搞“大拒绝”以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因此也具有空想的性质。马尔库塞试图超越单纯的经济领域探寻异化的根源,加深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化”的认识,也拓宽了对异化认识的视野。 二、异化现象的现实存在 本部分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观层面结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分析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是否存在异化现象,以及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在我国的特有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又该怎样克服异化或减轻异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大幅度的提高,消费的急剧扩张、多极利益的碰撞以及价值观的改变和旧的残余思想的影响等,导致我国社会中也出现了异化现象,且,不但具有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具有的特点,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不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滋生而且累及生态环境,极具全面性和复杂性。 三、异化产生的实质 由于我国是由是在生产力比资本主义低得多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的,因此发展商品生产是必须的过程,由此带来的必然的负效应也就必须面对。市场经济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是异化产生的最根本的根由: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要社会劳动的分工,科技的发展又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物质财富的逐步丰裕又少不了虚假消费的兴起等等,情况复杂环环相扣。 四、扬弃异化的探索与尝试 异化的扬弃与克服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是一个艰辛而有漫长的过程。首先有赖于生产力的极高发展,摆脱人对物的依赖,消灭社会分工,使人的全面发展才得以可能。其次给科技的发展以正确的导向,科技本身并不一定会带来不良后果关键是人怎样使用。再者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异化的消除或克服也是困难重重不是仅此几个措施所能解决的,任重而道远。 五、结语 异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它是在经济、社会不发达状况下的出现的、一个有始有终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有始有终的社会现象。所以,我们要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也存在着大量的异化现象,且将长期伴随我们直到进入主义社会才会消失,想在短期内战胜它是不现实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异化的可抑制性,不能因此任异化发展,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减轻它的症状直至完全消失,它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作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努力是我们应有的思想认识。但,我们的社会制度不同于当代资本主义,因此我们的异化现象有别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我们不能用资本主义异化的方式来解释我们当前所产生的社会现象,更不能简单的照搬西方的方法来解决或减轻异化问题,现阶段,我们还只是处在通向主义的漫漫长途的早期阶段,需要我们奋斗的不只是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人文方面的同步前进也应是我们所积极追求的重要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 7.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8.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9.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0.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11.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12.弗洛姆:说爱[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3.弗洛姆:资本主义下的异化问题[M].北京:哲学译丛,1981. 14.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6.王金福: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7.高齐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态探微[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18.张翼星:为卢卡奇申辩[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9.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0.中国人民大学编: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1.陈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M].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22.江怡:当代西方哲学演变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3.秦刚、贾建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M].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4.(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25.陆梅林、程代熙:异化问题(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26.陆梅林、程代熙:异化问题(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27.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8.陈先达:陈先达文集-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29.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30.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1.张西平: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M].北京:三联书店,1997. 32.初见基、范景式:卢卡奇—物象化[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3.徐崇温:用马克思主义评析西方思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4.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5.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论文类: 1.俞吾金:再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哲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2.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3.邱耕田:应用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J].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 4.牟永福:异化文化及其超越取向[J].人文杂志,1999 年第6 期. 5.魏小萍:外化、异化与私有财产:并非产生于翻译的概念理解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概念背后的理论问题研究[J].哲学动态,2005年第8期. 6.李志: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J].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7.孙伟平:论信息时代人的新异化[J].哲学研究,2010年第7 期. 8.张森年:对异化劳动的“四规定说”辨析[J].哲学动态,2000年第8期. 9.孙承叔:“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哲学地位[J].哲学动态,2008年第11期. 10.张 荣:关于卢卡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阐释的理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1.苏晓云:卢卡奇早期的物化异化观及其当代启示[J].求索,2003年第4期. 12.周立斌: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当代意义[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第2期. 13.萧金权:马克思异化理论论略 [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第4期. 14.陈爱华:试析卢卡奇物化概念的伦理内涵[J].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5.刘晨晔:《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思想新读[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 16.王金福,王永山:从异化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对人的存在状态发展之路的马克思主答[J].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3期. 17.张庆熊: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探究马克思揭示“异化劳动”的方[J].学术月刊,2010年第9期. 18.贺汉魂、廖鸿冰:论异化劳动的人道性--兼论马克思异化劳动论之阙失[J].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 19.陈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东岳论丛,2005年第1期. 21.牛晓亮:试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增刊. 22.古亦思:读《卢卡奇与马克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4期. 23.阳桂红、刘大欣:关于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比较[J].湖南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 24.李庆钧、程自功:卢卡奇前后期异化思想转变原因之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 期. 25.王金福: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异化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6.黄枬森: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7.唐正东: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辩证特性及其当代启示[J].哲学研究,2010年第1期. 28.张爱华、邓小伟:《资本论》中的分工与人的发展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4期. 29.陶渝苏:异化理论与现代化诉求--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当代意义[J].贵州大学报,2002年第4期. 30.许建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商品拜物教性质[J].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07年7月2日. 31.王东、林锋:“类本质异化”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吗[J].光明日报,2006年9月4日. 32.[美]汤姆•洛克莫尔:马克思是一个费希特主义者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4期. 33.[英]特雷尔•卡弗:马克思《大纲》中的异化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 34.[美]乔尔•科威尔:生态社会主义、全球公正与气候变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5期. 35.刘仁胜: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发展概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36.[加]W.彼得·阿奇博尔德:马克思、全球化与异化--被接受和被低估的智慧[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4期. 37.[德]K.洛维特:马克思基于人的“自我异化”对资产阶级——资本主义世界的解释[J].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06年8月23日. 38.衣俊卿:异化理论、物化理论、技术理性批判—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J].哲学研究,1997年第8期. 39.邹广文、王纵横:马克思的消费社会观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4期. 40.曹孟勤、徐海红: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 42.魏山金 李庆平: 试论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43.余永跃、陈曙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解读,光明日报,2006年6月26日 . 44.俞吾金:在实践中丰富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J].学术界,2001年第5期. 45.周桂芹:马尔库塞的“总体异化”理论及启示[J].前沿, 2010年第1期. 47.[韩]于万杰: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一期. 48.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J].学术界,2000第3期. 49.张一兵:的辩证法与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理论探讨,2000年第2期. 50.张一兵:从经济“物化”到心灵的“支配” [J].求是学刊,1995年第4期. 51.张和平:略论弗洛姆的异化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2.衣俊卿: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53.骆沙舟: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异化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第2期. 54.刘怀玉: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拟象化”理论[J].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55.[英]特雷尔•卡弗:马克思《大纲》中的异化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 | ||||
论文工作计划:(社会调查、实验方案及日程安排) 一、2011年1月---4月: 关注现今热点,构思、选题,与导师商讨写作思路、论文写作框架,修改和完善论文开题报告。 二、2011年5月---8月: 阅读相关原著及参考文献和资料,尽可能透彻地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力求掌握的资料翔实可靠。 三、2011年9月---12月: 1、行成文字材料,整合论文初稿; 2、写作并完善前言部分; 3、整理核对参考文献; 4、完成论文初稿。 四、2011年1月---3月: 1、将论文初稿送交导师审阅; 2、认真听取导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更正,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完成论文,定稿; 3、充分做好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 ||||
时间 | 地 点 | |||
与 会 人 员 | 姓 名 | 职务(职称) | 姓 名 | 职务(职称) |
会议记录摘要: 会议主持人签名: 记录人签名:
| ||||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 ||||
指导组意见: 指导组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 学院分会签名: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