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温州市中考语文卷
文言文阅读(14分)
跋①吕侍讲②《岁时杂记》[宋]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⑤者,正未易得。抚卷累欷⑥。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跋:文体的一种。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
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⑥累欷:屡次叹息抽泣。
13.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4分)
(1)【固】A.固已知有后日耶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2)【易】A.正未易得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14.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请简述原因。(3分)
15.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2分)
16.“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指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全文,阐述理由。(5分)
答案:
13.(1)A.本来 B.顽固(2)A.容易 B.交换
14.因为故都沦陷至今已七十年,前朝遗老差不多都不在了,原来人人皆知的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现在已逐渐无人知晓,这本书就变得尤为珍贵了。
15.指思念故国又无可奈何的一类人。
16.示例1:累欷。作者阅读《岁时杂记》时,庆幸有吕公所著此书,让后人重温往昔,但想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只能在书中看到,不禁悲从中来。眼下士大夫们偏安已久,连伤怀故国、痛惜山河的人都难以找到,不禁屡次叹息抽泣。重读“累欷”,可以突出山河沦丧、志士难寻、故国未复的悲痛之情。示例2:抚卷。陆游阅读《岁时杂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在眼底展现,手抚此书,心中五味杂陈,庆幸之中,更增感慨。而想到眼下士大夫苟安旦夕,连伤怀故国、痛惜山河的心情也未必常有,手抚之心痛之,叹息连连。重读“抚卷”,可以突出作者志士难寻、故国未复的悲痛之情。
2019年绍兴市中考
【文以识人】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⑥之,恩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释】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慜(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因取《中鉴录》_______(2)三月卒官_______
(3)安人怜之_______(4)病以属公_______
18.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3分)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3分)
(1)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全。”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1)于是,就(因此)(2)死,去世(3)怜惜,怜爱(4)同“嘱”,嘱咐,嘱托
18.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意对即可)
19.(1)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
(2)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20.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一是孝悌。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是体贴。二是忠诚。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三是仁爱。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谈即可。)
2019年丽水市中考题
文言文阅读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槃(pán):回旋,弯曲。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______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
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答案】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A.遗憾;B.修长/培养;C.记下/立志;D.所以/旧的,原来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句意为: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根据句意停顿为: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月来松闲”句意:明月照在闲适的松林中。“闲”用来指松林,是拟人修辞,表面是写松林的清幽,实则作者内心的写照。
(4)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意: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美丽的山峰就平息了追求功名利禄之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
“忧人处之,百虑冰息”句意: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意思是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
前者的“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和后者的“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后者更能表现作者的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答案:(1)A
(2)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示例:“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写照。
(4)示例:“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
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常绿藤就像蛟龙一样依附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然而,山上的和尚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
文言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2019年衢州市中考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扶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谐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沫水记闻》)
【注】①杜祁公衍:杜衍,别称杜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父早卒,遗腹生公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会山水暴至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尝至济源尝贻余核舟一
(2)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衍。
(3)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衍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答案】
(1)D
(2)示例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3)示例1:能。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
示例2:不能。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本文的出处——《沫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
就是杜衍的传记。
2019年金华市中考题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槃(pán):回旋,弯曲。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
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
(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答案】(1)A(2)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4)“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⑴B:修竹万竿:形容词,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动词,谋求。C:既志之:动词,做标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动词,立志。
D:故名洗心:连词,所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名词,原来,原来的样子。
A项都是动词,古今异义词,遗憾,故选A。
⑵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句意是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据此断句为: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⑶在作者眼中,亭子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可见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既是“闲心”,又能“洗心”。
⑷这道题既是比较阅读,又是分析两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比较,吴均《与朱元思书》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本文“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故答案为:⑴A;
⑵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⑶“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⑷“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附参考译文】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蛟龙像藤一样蟠据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然而,山上的人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
2019年湖州市中考题
文言文阅读(11分)
【甲】
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
【乙】
醉吐相茵③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缨:系在领下的帽带。②趣:cù通“促”。③茵:垫子。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属引凄异(《三峡》)
B.不绝缨者不欢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C.不伐善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1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16.阅读【甲】【乙】两端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4分)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2)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答案:
(四)文言文阅读
13.B
14.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每处1分)
15.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16.“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评分标准:加点字评析各1分,人物特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2019年台州市中考题
文言文阅读(14分)
(一)
王荆公①再罢政,以使相②判金陵。筑第于南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③也。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墙,辄不答。元丰末,荆公被疾,奏舍此宅为寺,有旨赐名报宁。既而荆公疾愈,税城中屋以居,竟不复造宅。
(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释]①王荆公:指王安石。②使相:官职名。③肩舆:轿子。
[二]
荆公退居金陵,蒋山学佛者俗姓吴,日供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一日风堕挂壁旧乌巾,吴举之复置于壁。公适见之,谓曰:“乞①汝归遗父。”数日,公问幞头②安在,吴曰:“父村老,无用,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公叹息之。因呼一仆同吴以元价往赎,且戒苟以转售,即不须访索。果以弊恶③回犹存,乃赎以归。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乃复遗吴。
(选自《墨庄漫录》,有删改)
[注释]①乞:给:②幞(fú)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③弊恶:破旧。
1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去蒋山亦七里▲(2)公适见之▲
(3)且戒苟以转售▲(4)乃复遗吴▲
16.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
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
▲
18.两文都写罢政后的王荆公,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
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14分)
15.(1)距离
(2)恰好(3)告诫(4)给予,赠送
评分标准:共4分。每空1分。
16.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
评分标准:共3分。每处1分。
17.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
评分标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
18.语段(一)写王荆公住处偏僻,房屋简陋,出行不坐马和轿子,是一个生活简朴、内心恬淡安然的人;语段(二)写王荆公把宫中所赐的乌巾两次送给田家子,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讲信用的人。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
2019年宁波市中考题文言文阅读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示儿燕
孙枝蔚①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
吴汝纶①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13.【释义·懂文】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1)示()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
(2)谕()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15.【圈点·品味】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摘录·明理】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⑤忍让为居家美德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
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_________”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________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___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____________”。
【答案】13.(1).D(2).B
14.(1)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2)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
15.(1).(1)“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2).(2)“安得……乎”以反问的语气,告诉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了吴汝纶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殷切期望。
16.(1).④(2).⑦(3).③(4).②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注意“示”是一词多义,“示”在解释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示儿”意思是教导儿子,“示”意思是“教导”。“谕”也是一词多义,“谕”在解释时也要结合具体语境,“谕儿书”意思是告诉儿子(一些道理)的信,“谕”意思是“告诉”。此题考查较为巧妙,从相似文体的对比阅读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所为”,所做的事;“未遑”,没有空闲(余力);“效”,效仿。句意: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
②句重点词语有:不易处之境,逆境(不顺的处境);掌:増长。句译: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増长学问和见识。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根据题干所给示例。我们需要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写出他的语境义。(1)句中的“切莫”的意思是千万不要,孙枝蔚告诫儿子读书不要爱惜书,“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认真学习书中的知识才是正道,不可本末倒置,将爱书放在第一位,这样的话是做不好学问的;(2)句中的“安得……乎”是反问句式,人生在世,哪能那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之人相处?从文中“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这些句子可知,吴汝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学会忍让,不要争强好胜,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不断进步。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需要根据所给提示,选出正确答案。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是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意思是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的意思是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⑤忍让为居家美德的意思为忍让是为人处世的美德,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的意思是如果必须要以相互争夺才能取得胜利,才是真正的愚蠢,自己给自己增添烦恼,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的意思为生存在忧患之中。根据翻译,再结合所给提示,可得正确的序号为(1)④,(2)⑦,(3)③,(4)②。
【点睛】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开始读古书时,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过分的爱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就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但家里穷,只有这件器皿,难道忍着口渴和饥饿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来吗?儿女应当知道。
忍让是居家的一种美德,你没听到过孟子说的,假如有人对我横蛮无理,一定要反躬自问,自己是不是不仁,是不是不礼,是不是不忠?如果认为只有和人争竞短长才算赢,那么就是最不聪明而自寻烦恼的。人生在世,哪里能总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呢?只要遇到逆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孟子说过,“生于忧患会使人增长才干”,“存乎疢疾会使人经受锻炼”,这些都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