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方案(2013-2015年)
2013年11月
一、前言
标准化是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基础支撑,是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物流信息交换、保障各类应用系统互联以及提供高质量物流信息服务的关键所在。在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物流标准体系》和《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均提出了平台标准的制修订任务。为进一步加快平台标准化建设步伐,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部组织编制了《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方案》,明确了平台标准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工作计划,用以指导2013-2015年平台标准化建设的有关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在统一的标准体系框架下,充分利用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开展的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基础,科学合理地确定标准制修订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推台标准化工作。
(二)加强组织,广泛参与。
建立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物流服务需求方和提供方、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商、物流信息平台运营商、科研单位以及有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间协调配合、合作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引导,鼓励多方参与,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平台标准化建设。
(三)需求导向,持续深化。
以统一的基础数据交换标准为核心,立足跨部门、跨区域信息交换及应用系统互联需求,以各参与方业务和服务需求为导向,通过标准的试点应用效果反馈,深化标准研究和制订,不断补充与完善平台标准体系。
三、建设目标
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系统、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平台标准体系、标准维护与管理体系及标准测试体系,为实现高效、安全、可靠的跨部门、跨区域物流信息交换和应用系统互联提供统一规范和指导,有力支撑和保障平台的建设、开发、应用和运维。具体包括:
——发布《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体系表》,为平台建设提供标准应用索引;
——制订一批平台基础标准、平台互联与交换标准、服务与应用规范;
——制定《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维护与管理规范》,建成平台标准升级维护与管理系统;
——制定《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建成平台标准符合性测试系统;
——建立平台标准化工作机制,标准制修订能力加强,标准应用水平提高。
四、主要任务
(一)编制和完善平台标准体系表
平台标准体系表是为实现平台基础数据交换和公共信息服务功能,各方应统一遵循的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的集合。标准体系表包含国家和行业现有已发布的物流信息化标准以及计划研究和制修订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对整个平台的建设、开发、运行和维护起到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图1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体系表逻辑框架图
平台标准体系表(如图1)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基础标准。
是平台互联与交换标准和应用与服务规范的基础,主要包括:元数据、数据元、代码集和电子单证标准。
2.平台互联与交换标准。
是数据交换和应用平台各项服务的前提条件,为各省市的区域交换节点、外部应用系统以及平台用户接入平台提供统一接口技术规范,主要包括:统一身份认证标准、交换接入标准和安全管理标准。
3.应用与服务规范。
是区域交换节点与平台互联、外部应用系统以及平台用户在接入平台后使用各项功能、调用各类服务功能必须遵循的标准规范。
4.标准升级维护管理规范。
是平台标准的制修订和维护管理的流程和规则,规范平台用户、外部应用系统和区域交换节点等各方标准制修订需求管理,不断升级、维护与完善平台标准。
5.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
是测试区域交换节点、各类应用系统和软件是否符合平台互联和接入标准的技术规程,可以根据该规范开发相应测试工具,开展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帮助测试对象查找标准应用问题并加以改善,以利于顺利互联和接入。
(二)研究和制修订平台关键标准规范
1. 物流信息交换基础标准。
(1)数据元(含代码集)。
在交通运输信息基础数据元行业标准(JT/T 697)的基础上,根据平台互联和应用服务需求,研究和制定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涉及的应用数据元(含代码)标准。主要内容包括物流信息交换中主要数据元的分类和表示、详细的数据元目录以及代码型数据元的代码值。
(2)电子单证标准。
电子单证标准规定平台信息交换中涉及的主要单证的报文结构,报文体包含的业务数据及每个数据项的属性(引用相关数据元标准),可以保证区域交换节点、外部应用系统以及平台用户与平台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物流运输、仓储、货代、船代、船公司、物流场站(园区)等各个物流环节和节点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电子单证标准主要包括:
——道路运输电子单证标准:规定普通运输托运单、普通运输派车单、危险品运输路单等电子单证的报文属性和报文结构;
——物流场站(园区)电子单证标准:规定车辆IC卡/电子标签信息、车辆进出信息、信用评价信息和货物流量流向统计信息等的报文属性和报文结构;
——仓储电子单证标准:规定入库通知单、入库明细单、出库通知单、出库明细单等的报文属性和报文结构;
——货代电子单证标准:规定托运单、订舱确认单等的报文属性和报文结构。
(3)元数据标准。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面对与区域交换节点互联和服务功能调用中,为了整合信息资源并提供有效检索和处理,需要对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进行管理,因而必须有相应的元数据标准对各种形态的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规范、普遍的描述方法和检索工具。
元数据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的分类、描述信息资源的元素及其基本属性、信息资源存储的位置、访问的时间记录以及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等。
2.平台互联与交换标准。
(1)统一身份认证标准。
统一身份认证标准主要规定区域交换节点、外部应用系统和平台用户的身份认证或访问控制要求、认证流程、代码分配方法、密钥应用、数字签名等,确保安全高效接入和互联以及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防身份篡改、防抵赖和防止任何人访问超越其权限以外的数据。
(2)交换接入标准。
针对两种平台信息交换方式,重点研究制定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和服务功能调用接口标准:
——数据交换接口标准:数据交换是通过数据交换中心来实现平台与区域交换节点之间、外部应用系统和平台用户与平台之间电子单证或数据包的传输。数据交换接口标准描述分布式或异构应用系统通过数据交换中心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技术标准,包括数据交换的类别、数据类型定义、数据包格式等。
——服务功能调用接口标准:服务功能调用是在分布式的开放环境中,通过信息服务的索引与指向(参照元数据标准),建立服务提供方与服务需求方之间的联接,为服务需求方提供可用的服务资源信息。服务功能调用接口标准规范了服务功能调用过程、服务功能调用组件的基本形式、分类以及服务功能调用的实现。
(3)信息安全管理规范。
根据平台信息安全管理的需要,为保护平台上的各种业务数据的隐私,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同时防止系统瘫痪、漏洞攻击等信息安全隐患,保障平台参与方的利益不受损害,按照国家及行业信息安全管理要求,参照国家及行业信息安全相关标准,编制平台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包括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用户隐私等。
3.应用与服务规范。
应用与服务规范是在统一的平台互联与交换规范的基础上,针对数据交换和服务功能调用两种不同技术实现方式,面向具体应用层面,研究和制定相应标准规范,主要包括车货跟踪、集装箱跟踪、船舶跟踪、信用、物流资源、行业监管等应用服务。
(三)标准升级维护与管理。
根据标准升级维护与管理的需要,开发和建设标准升级维护管理系统, 实现平台标准的审核、发布、管理和维护过程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提高标准管理工作效率,同时提供平台标准浏览、查询、下载等功能;编制相应规范,包括标准升级维护流程、管理规定和要求、升级维护管理系统的使用指南等。
(四)标准符合性测试。
平台具有开放性、公平性、公共性的特点,为保障各类区域交换节点、各类应用系统顺利与平台互联,需要对接入的平台、应用系统和软件进行符合性测试,检验其是否符合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规范的要求,并为用户提供具体改进意见和措施,实现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数据交换与服务功能调用。
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主要规定需接入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软件产品和信息系统应满足的标准符合度指标,同时还规定了符合性测试方法、测试流程、测试内容、测试用例、测试结果判定准则等。同时开发标准符合性测试系统,为检测、分析接入平台的软件产品和各类应用系统是否符合平台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相符合的程度,从而为用户的改进提出解决方案。
(五)标准宣贯培训和推广应用。
1.加强标准宣贯培训。
制定平台标准培训计划,结合不同类型平台参与方的实际业务应用需求,通过宣贯会、培训会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平台标准体系表、具体标准及相关标准知识的宣贯和培训,使平台参与方及时了解、熟悉、掌握平台标准,提高参与平台建设开发和运维的相关业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应用标准的水平,充分发挥平台标准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2.开展标准试点应用与推广。
结合平台标准研究与制订进度和成果发布情况,平台标准工作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开展标准试点应用工作,验证平台标准在平台互联和数据交换中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发现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修订和完善标准,保障标准在平台应用中发挥有效作用,促进对标准成果和试点应用经验的宣传与推广,实现技术研发、实际应用与标准研制的有机互动。
五、组织机构与工作机制
平台标准化建设以政产学研互动、共同参与的方式,组建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工作组(见图2),负责平台标准化的统筹规划、组织管理、联系协调,审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标准申报立项项目,组织开展相关标准的宣贯培训和推广应用。
图2 平台标准工作组组织架构图
平台标准工作组由交通运输部标准化管理部门、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物流企业、软件开发商和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推荐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组成(见附件2)。
工作组成员应积极承担或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及宣贯工作;根据业务需求,提出平台相关标准制修订建议;积极参与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征求意见和技术咨询,及时反馈所在单位对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平台标准工作组设立秘书处负责日常办事工作,主要负责组织提出平台标准制修订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平台标准体系表及具体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内部审查和征求意见;负责相关标准的宣贯培训。
平台标准工作组秘书处设在浙江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管理中心,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秘书处可组织成立相应标准的编制组和内部咨询审查组。
六、工作计划
2013—2015年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平台标准化工作计划表
| 时间 | 序号 | 工作计划 |
| 2013年12月底 | 1 | 召开平台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平台标准体系研讨会,讨论工作组章程、标准体系表 |
| 2 | 完成数据元、道路运输等电子单证行业标准的征求意见、送审及报批 | |
| 3 | 组织行业标准及平台相关标准的宣贯培训 | |
| 4 | 初步建立标准升级维护体系,研究和制定平台标准升级维护和管理规范,开发相关系统 | |
| 5 | 研究和制定相关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 | |
| 6 | 组织研究和制定仓储、货代电子单证基础标准 | |
| 7 | 发布平台标准体系表 | |
| 2014年6月底 | 1 | 研究和编制平台信用应用服务规范,组织行业标准立项申报 |
| 2 | 组织研究和制定车货跟踪、车辆卡、统一身份认证等平台标准 | |
| 3 | 研究标准升级维护与管理规范,完善平台标准升级维护与管理系统 | |
| 4 | 发布数据元、道路运输等电子单证行业标准 | |
| 2014年12月底 | 1 | 组织研究和编制元数据基础标准和船舶跟踪、集装箱跟踪等应用服务规范 |
| 2 | 召开平台标准工作组全体会议,通报平台标准研究与制定情况,安排和部署后续的标准化工作。 | |
| 3 | 组织平台信用应用服务行业标准的征求意见、送审及报批 | |
| 4 | 完善平台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建成平台标准符合性测试系统 | |
| 5 | 组织行业标准、平台相关标准及标准升级维护与管理系统的培训 | |
| 2015年6月底 | 1 | 组织研究和编制平台数据交换接口、服务功能调用接口标准 |
| 2 | 组织研究和编制平台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以及物流资源、行业监管等应用服务规范 | |
| 3 | 发布信用行业标准及一批平台标准 | |
| 2015年12月底 | 1 | 召开平台标准工作组全体会议,通报平台标准研究与制定情况,安排和部署后续的标准化工作 |
| 2 | 发布平台数据交换接口、服务功能调用接口等平台标准规范 | |
| 3 | 组织行业标准及平台相关标准培训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规范制修订任务清单
根据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接入互联、数据交换和应用服务需求,提出以下20项标准规范制修订任务计划,其中4项为行业标准,其他为平台标准或规范,见表1。
表1 平台标准制修订任务清单表
| 层次 | 序号 | 标准规范名称 | 标准类别 | 备注 |
| 基础标准 | 1 | 物流信息交换基础标准 数据元(含代码集) | 行业标准 | 已立项 |
| 2 | 物流信息交换基础标准 道路运输电子单证 | 行业标准 | 已立项 | |
| 3 | 物流信息交换基础标准 物流场站(园区)电子单证 | 行业标准 | 已立项 | |
| 4 | 物流信息交换基础标准 仓储电子单证 | 平台标准 | ||
| 5 | 物流信息交换基础标准 货代电子单证 | 平台标准 | ||
| 6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信息资源元数据 | 平台标准 | ||
| 平台互联与交换标准 | 7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据交换接口通用技术要求 | 平台标准 | |
| 8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服务功能调用接口技术要求 | 平台标准 | ||
| 9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统一身份认证 | 平台标准 | ||
| 10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安全管理规范 | 平台标准 | ||
| 应用与服务规范 | 11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车辆卡应用服务 | 平台标准 | |
| 12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车货跟踪应用服务 | 平台标准 | ||
| 13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船舶跟踪应用服务 | 平台标准 | ||
| 14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集装箱跟踪应用服务 | 平台标准 | ||
| 15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信用应用服务 | 行业标准 | ||
| 16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物流资源应用服务 | 平台标准 | ||
| 17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行业监管应用服务 | 平台标准 | ||
| 18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综合信息应用服务 | 平台标准 | ||
| 标准升级维护与管理 | 19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升级维护与管理规范 | 平台规范 | |
| 标准符合性测试 | 20 |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 | 平台规范 |
注2:根据《关于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交规划发[2011]669号),部已在工程建设中安排资金用于专项支持平台标准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同时浙江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管理中心配套若干资金用于支持平台标准化其他相关工作。
附件2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工作组成员名单
| 序号 | 单位 | 参加人员 | 职务/ 职称 | 分工 |
| 1 |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 | 洪晓枫 | 副 | 组长 |
| 2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 易振国 | 副院长 | 常务副组长 |
| 3 | 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 | 赵 雁 | 副组长 | |
| 4 |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 | 许 莹 | 副 | 副组长 |
| 5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浙江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管理中心 | 顾敬岩 | 物流中心 主任、平台管理中心副主任 | 秘书长 |
| 6 | 浙江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管理中心 | 戴建锋 | 副主任 | 常务副秘书长 |
| 7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 唐 辉 | 院副总工程师 | 副秘书长 |
| 8 | 科技信息化局 | 马晓东 | 副 | 成员 |
| 9 | 海关总署全国海关信息中心 | 杨 嵘 | 副主任 | 成员 |
| 10 | 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 | 孙玉友 | 副主任 | 成员 |
| 11 |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 | 洪 雁 | 成员 | |
| 12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 戴定一 | 副会长 | 成员 |
| 13 |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 宁家骏 | 委员 | 成员 |
| 14 |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 | 邱 淮 | 科技处/信息中心主任 | 成员 |
| 15 |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 林本炎 | 科技处副 | 成员 |
| 16 |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 李 静 | 科技处主任科员 | 成员 |
| 17 |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科技处 | 郭良久 | 副 | 成员 |
| 18 |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科技处 | 杨 静 | 副 | 成员 |
| 19 |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 陶绪林 | 副调研员 | 成员 |
| 20 |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 陆 毅 | 副调研员 | 成员 |
| 21 |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 | 刘 帅 | 运输管理处副主任科员 | 成员 |
| 22 |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 | 马晓军 | 副主任 | 成员 |
| 23 | 甘肃省道路运输管理局 | 寇学聪 | 副 | 成员 |
| 24 | 甘肃省道路运输管理局 | 周建平 | 科技信息处 副 | 成员 |
| 25 |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 | 郑茂林 | 副科长 | 成员 |
| 26 |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运管物流局 | 周 丹 | 物流产业处 副主任科员 | 成员 |
| 27 |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 | 刘耀文 | 研究员 | 成员 |
| 28 | 黑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 | 张静源 | 货运科科长 | 成员 |
| 29 | 黑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 | 胡大明 | 微机办主任 | 成员 |
| 30 | 内蒙古交通运输管理局 | 邢占文 | 主任 | 成员 |
| 31 | 内蒙古交通运输管理局 | 闫 旺 | 副主任 | 成员 |
| 32 | 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 | 汤水易 | 主任科员 | 成员 |
| 33 | 广西道路运输管理局 | 李铭辉 | 货运与物流科 副科长 | 成员 |
| 34 | 广西道路运输管理局 | 李道飞 | 科技信息科 副科长 | 成员 |
| 35 |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 | 马 宁 | 工程师 | 成员 |
| 36 | 海南省道路运输局 | 何 晖 | 信息技术科 科长 | 成员 |
| 37 | 山东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运营中心 | 王 涛 | 高工 | 成员 |
| 38 | 宁夏交通信息监控中心 | 刘建波 | 工程师 | 成员 |
| 39 | 宁夏交通信息监控中心 | 郭 蓉 | 工程师 | 成员 |
| 40 | 湖南省联合运输办公室 | 欧阳建喜 | 高级经济师 | 成员 |
| 41 | 湖南省联合运输办公室 | 郁培昌 | 高级工程师 | 成员 |
| 42 |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 徐志远 | 副所长 | 成员 |
| 43 |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 韩 悦 | 主任 | 成员 |
| 44 |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 | 倪 鹏 | 物流中心 副主任 | 成员 |
| 45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 田春青 | 高级工程师 | 成员 |
| 46 |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 | 李 晶 | 导航部主任 | 成员 |
| 47 |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唐 菁 | 高工 | 成员 |
| 48 |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张 庆 | 所长 | 成员 |
| 49 | 全国道路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蔡凤田 | 秘书长 | 成员 |
| 50 | 全国道路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张学利 | 研究员 | 成员 |
| 51 | 交通通信与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田士海 | 副所长 | 成员 |
| 52 | 全国智能交通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孙渝平 | 教授级高工 | 成员 |
| 53 | 上海市交通港航发展研究中心 | 华建春 | 教授级高工 | 成员 |
| 54 | 同济大学 | 田 宁 | 副教授 | 成员 |
| 55 | 上海海事大学 | 杨 斌 | 副教授 | 成员 |
| 56 | 北京交通大学 | 纪寿文 | 教授 | 成员 |
| 57 | 北京交通大学 | 刘志硕 | 副教授 | 成员 |
| 58 | 浙江大学 | 王新宇 | 副教授 | 成员 |
| 59 | 大连海事大学 | 李向文 | 副教授 | 成员 |
| 60 | 宁波航运交易所 | 吴峥峰 | 工程师 | 成员 |
| 61 | 上海航运交易所 | 傅 伟 | 经理 | 成员 |
| 62 | 上海航运交易所 | 张志宏 | 科长 | 成员 |
| 63 | 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程永丽 | 经理 | 成员 |
| 江苏运联信息股份公司 | 王 平 | 总经理 | 成员 | |
| 65 | 北京尊冠科技有限公司 | 边红丽 | 总工程师 | 成员 |
| 66 |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 | 施进 | 高工 | 成员 |
| 67 | 宁波市标准化研究院 | 吴建港 | 工程师 | 成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