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3:08:28
文档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课时计划第周第课(章、单元)第1节第课时年月日课题1草原课型新授课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2、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法讲授法、谈话法。学法合作探究教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
推荐度:
导读课时计划第周第课(章、单元)第1节第课时年月日课题1草原课型新授课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2、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法讲授法、谈话法。学法合作探究教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1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1 草原课 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

能  力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过程与

方  法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重   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   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法

讲授法、谈话法。
学   法

合作探究
教   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 ,不要读成yu ,“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 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

教学过程(续):

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板书设计:

天空明朗 空气清鲜

       自然美:草原风光 一碧千里,绿毯 (大、绿)  静态美

                白色大花、中国画(绿、美)         美丽风光、民族团结

    草原 语言美、意境美:比喻、细节                    

    人情美:远道迎客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依依惜别   动态美      

                    好客        亲密     热情     情深    

               草         原

       草原美景——远道迎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大、绿、美     好客         亲密        热情        情深

                        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教学后记:

     

学生对生字词基本掌握,能想象出草原上的景物,但对文本第一自然段中的中心句还把握不准。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2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1 草原课 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

能  力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过程与

方  法

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重   点

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   点

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   法

讲授法、谈话法。
学   法

合作探究
教   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教学过程(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板书设计:

天空明朗 空气清鲜

       自然美:草原风光 一碧千里,绿毯 (大、绿)  静态美

                白色大花、中国画(绿、美)         美丽风光、民族团结

    草原 语言美、意境美:比喻、细节                    

    人情美:远道迎客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依依惜别   动态美      

                    好客        亲密     热情     情深    

               草         原

       草原美景——远道迎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大、绿、美     好客         亲密        热情        情深

                        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

作业布置:

背诵第一段。

教学后记:

学生基本能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兵真实感受到了草原人们的热情、好客。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3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1 草原课 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

能  力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

方  法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教材分析重   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   点

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   法

讲授法、谈话法。
学   法

合作探究
教   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教学过程(续):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作业布置: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写一个场面

教学后记:

     学生对文本印象深。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4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2 丝绸之路课 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

能  力

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

方  法

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重   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难   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   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   法

讨论探究
教   具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教学过程:

导入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教学过程(续):

【问题三】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长安、楼兰、敦煌等)(幻灯)

  我们从这张图片中发现现在的敦煌非常的凄凉,而当时的敦煌却是非常的繁华。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集体的智慧来再现一下当时的繁荣景象,来当一回小演员。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幻灯)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得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的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

  总结: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商道,而是一条友谊之道。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2.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作业布置:

    抄写四字词

教学后记:

    学生都能了解课文内容,但对西部历史还是不那么感兴趣。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5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3 白杨课 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

能  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过程与

方  法

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材分析重   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难   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   法

探究法
学   法

启发引导式
教   具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

教学过程(续):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  白   杨

 出示生字词

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教学后记:

    学生预习较好,通过读能理解文本大意!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6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3 白杨课 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

能  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过程与

方  法

1.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2. 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材分析重   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难   点

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教   法

探究法
学   法

启发引导式
教   具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教学过程(续):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后记:

    通过读,学生大致能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7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4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 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

能  力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

方  法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材分析重   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   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   法

讨论
学   法

合作交流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教学过程(续):

      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设计意图:文本中呈现的严峻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突破难点的关键的体验,图片资料的价值,在于“形象大于思维”。活生生的人物能让学生加深感受,缩短时空距离,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深化认识。)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9自然段)

      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设计意图: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本环节抓住两个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总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抄写文本的四字词,重点句子!

教学后记:

    通过阅读,学生了解到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但对西部知识不大感兴趣。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8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口语交际·习作一课 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

能  力

 

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

方  法

在口语交际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说出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材分析重   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难   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说出来。

教   法

讨论
学   法

合作交流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教学过程(续):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板书设计:

                        策划“手拉手”活动

              建立联系                       开展活动

作业布置:

      写出你设想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后记:

    学生的联系方式不多,面窄!说网络的多!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9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口语交际·习作一课 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

能  力

  

1.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

2.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过程与

方  法

1.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2.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材分析重   点

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难   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   法

讨论
学   法

合作交流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教学过程(续):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板书设计:

                          写              信

  一、称呼

二、正文(介绍自己、活动设想、建议、期望)

三、寄语

四、落款及时间  

作业布置:

    继续把信写完

教学后记:

    学生对写信格式掌握得较好!但信的内容短。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10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回顾·拓展一课 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

能  力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过程与

方  法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教材分析重   点

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

难   点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

教   法

合作讨论法。

学   法

回顾、交流。
教   具

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续):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交流——流利表达

     古诗——熟读成诵

作业布置:

介绍你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

教学后记:

学生能大胆发言,说出学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第11节 第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

回顾·拓展一课 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

能  力

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过程与

方  法

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材分析重   点

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难   点

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   法

合作讨论法。

学   法

合作交流。

教   具

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教学过程: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教学过程(续):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板书设计:

             故事——体会才智

作业布置:

     向同学们介绍你搜集的趣味故事!

教学后记:

    学生掌握得不错!

文档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课时计划第周第课(章、单元)第1节第课时年月日课题1草原课型新授课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2、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法讲授法、谈话法。学法合作探究教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