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3:08:21
文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课题1.古诗三首第1课时课型讲读课文累计课时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
推荐度:
导读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课题1.古诗三首第1课时课型讲读课文累计课时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

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课题1.古诗三首

第 1 课时

课 型

讲读课文累计课时1
教  学  目  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出示课件2】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出示课件3】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课件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3)【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板书: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示课件6】

(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板书:辛勤劳动)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板书:赞美)

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A.读出农民的辛苦。

B.读出农民的忙碌,表现繁忙的劳动场面。

C.读出农家生活的和谐。

②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4)教师小结:从短短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劳碌,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诗人这种文人墨客所向往的。忙碌了一天,晚上一家人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这种温馨,使人们劳动的疲倦和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再次齐读课文,试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示课件10】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出示课件12】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们的快乐;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板  书  设  计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    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课题1.古诗三首

第 2 课时

课 型

讲读课文累计课时2
教  学  目  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等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

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

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5】重点指导读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6】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7】: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出示课件8】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4)【出示课件11】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板  书  设  计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课题1.古诗三首

第 3 课时

课 型

讲读课文累计课时3
教  学  目  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等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出示课件2】: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村晚  宋代  雷震)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4】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5】: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件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课件8】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板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机勃勃。)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⑫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板书: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板书:天真可爱)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板  书  设  计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课题2.祖父的园子

第 1 课时

课 型

讲读课文累计课时4
教  学  目  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教学重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等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简介作者【出示课件2】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

2.简介《呼兰河传》【出示课件3】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3.【出示课件4】谈话导入:为什么萧红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一起走近萧红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5】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的园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出示课件6】:

(1)1—3自然段,写记忆中的园子。

(2)4—15自然段,写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3)16—17自然段,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

(4)18—20自然段,写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

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

(板书:记忆中的园子——在院子里干活、玩耍——园子里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玩累入梦)

四、细读课文,初感园子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表现了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②“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红的红”“绿的绿”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③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④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读这几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五、图片展示,欣赏园子 

【出示课件7】多媒体出示“祖父的园子图片”,学生用感官来感受园子的热闹和生机勃勃。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10】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家萧红一道欣赏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风景。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圆滚滚”“明晃晃”这类词语。

板  书  设  计

2.祖父的园子

记忆中的园子——在院子里干活、玩耍——园子里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玩累入梦

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课题2.祖父的园子

第 2 课时

课 型

讲读课文累计课时5
教  学  目  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等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反思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板书:热闹  生机勃勃  满心喜爱)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趣。

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4—15自然段,标出她做了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1)讲解“我”和祖父种小白菜。【出示课件3】

 “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这些描写准确地表现了种小白菜给“我”带来的乐趣。

(2)讲解“我”帮祖父铲地【出示课件4】

“我”是怎样铲地的?(用锄头乱钩一阵,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3)讲解“我”在园子里的玩耍【出示课件5】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活泼好动,做事不专一。感受到园子里的植物和动物给“我”带来极大的快乐。)

(4)讲解“我”帮祖父浇水【出示课件6】

①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祖父是往菜上浇,“我”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

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神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5)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我”的动作,神情,在读中表现出“我”的激动、欢快、开心、天真烂漫……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板书:快乐和顽皮)

(二)走近祖父,感受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是那样的淘气,那样的调皮,祖父是怎样对待她的,阅读课文5—14自然段,标出有关句段,细读感悟。【出示课件9】

(1)从“慢慢”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祖父对我的耐心和慈爱。)

(2)文段描写了祖父的几次笑?(三次)分别是怎样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

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

──还在笑)你从祖父的笑中感受到什么?(感受到祖父的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

2.在祖父的园子中,“我”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纵情地在园子中嬉戏!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三)走进景物,感受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看看能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出示课件11】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光之强,富有童趣。)

(2)“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一句的意思是什么?(天气非常晴朗,一切都是光明的。)

(3)从“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一句中,你感受到什么?(祖父的园子里充满活力。)

(4)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什么?(祖父的园子里充满光明、健康、漂亮,充满活力。)

【出示课件13】花开了,……太阳也不知道。

(1)“花开了,……都是自由的。” 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什么?(园子里所有的事物都是勃勃生机和美丽无比的。)【出示课件16】

(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一句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表现了什么?(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4)互相交流,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祖父的园子里,就连动物和植物都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5)教师小结: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4.指导朗读: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6、17自然段。)(板书:快乐和自由)

(四)学习课文18—20自然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8—20自然段,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板书:快乐)

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板  书  设  计

祖父的园子

记忆中的园子——热闹  生机勃勃  满心喜爱

在院子里干活、玩耍——快乐和顽皮

园子里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快乐和自由

玩累入梦——快乐

(无穷的乐趣——眷恋童年,怀念祖父)

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课题3.月是故乡明

第 1 课时

课 型

略读课文

累计课时6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等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园) 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

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

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板  书  设  计

月是故乡明

赞美月亮,思念故乡

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课题4、梅花魂

第 1 课时

课 型

略读课文累计课时7
教  学  目  标

1.认识“葬、腮”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

4.能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等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梅花的图片)看到梅花,同学们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呢?(“墙角数枝梅……为有暗香来。”)哦——大家想到的是王安石写的《梅花》!但是,我们今天却不是要学习这首诗,而是要学习一篇关于梅花的文章——《梅花魂》。(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梅花的魂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师正音。

(2)(出示生词:幽芳、玷污、欺凌等)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2.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爱梅,热爱祖国、思念祖国)

四、精读课文,感悟探究。

1.外祖父是个爱梅、敬梅的人,那你了解梅花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梅花图,赏梅,对梅花形成初步印象。(梅花,原产中国,耐寒,冬季或早春开花,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气味清香。)

3.外祖父喜欢梅花,而且将它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1)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

(2)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中华民族涌现过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岳飞、文天祥、江姐、刘胡兰、王二小等。简略介绍江姐事迹,配乐《红梅赞》。)在和平年代,梅花精神已然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等等。想到这些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理解梅花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3)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想一想:外祖父只是教育“我”做梅花一样的人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齐读这段话。

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

(4)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爱国之情)

4.师朗诵课文,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有关语段,结合言语表达和朗读指导,体验感情。)

(1)出示“每当读到……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什么落泪?

②读到这些思乡诗词,外祖父会想些什么?

③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2)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外祖父为什么这样爱惜墨梅图?

④怎样读外祖父的话?

(3)学生自由选读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动。(方法迁移运用,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思考:文章除了借写外祖父对梅花的特殊情感,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外,还表达了什么?(“我”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六、小结。

 童年往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时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你的童年,有什么难忘的往事呢?与同学交流交流吧。

板  书  设  计

梅花魂

忠贞不渝

爱国心

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课题口语交际第 1 课时

课 型

口语交际累计课时8
教  学  目  标

1、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2、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重点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学法指导合作学习等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看完这段采访视频,大家认为采访需要注意哪些技巧?(要有礼貌;提出有用的问题;认真听别人说完;提出新的问题,并耐心等待别人回答。)嗯,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不过,我们不是去采访同学,而是去采访我们的父母、邻居等大人,采访的主题就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个人展示,明确交际要求。

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采访所用的“问题清单”,说说采访内容。如果其他同学认为他的采访内容符合主题,而且对其采访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请鼓掌表示支持。如果听完以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可以大胆举手提问。

2.评价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1)鼓励上台展示的同学,大方表达,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采访内容。

(2)请同学说一说支持的理由。

(3)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4)思考总结。

小结:最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要只局限于一两个方面。

三、规范语言,有序表达。

1.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明确采访时的技巧: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

2.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句式辅助。

四、模拟演练。

1.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请以老师为采访对象,来模拟一下采访的情景吧!

生:老师您好!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

师:××学校。

生: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

师:我最喜欢的学科是××。

生:为什么呢?

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

师:因为这个学科的老师很和蔼,上课很有趣。有一次……(老师讲起小时候的故事来)

生记录。

2.现在,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了解了)刚刚老师所说的信息,大家有没有记录呢?(有)那么,对于老师所说的童年记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自由模拟练习。

五、小结。

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就必须先了解与人交流和倾听故事的技巧。作为小记者的同时,不要忘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大家今天回家之后,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家里其他长辈吧!记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  书  设  计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认真倾听

有条理地表达

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课题习作第 1 课时

课 型

习作累计课时9
教  学  目  标

1.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

2.能自主修改作文,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等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反思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多媒体播放学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刚才播放照片的时候,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看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老师看到这些照片,也感慨万千。转眼间,同学们已经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娃娃,长成了朝气蓬勃的少年,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

二、小组讨论,感受成长。

1.小组讨论:什么是长大?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那一刻你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2.学生汇报交流内容,师引导学生总结。

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长、形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孝顺,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涵。

(学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从而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想得具体才能写得具体。)

三、回顾教科书,点拨写法。

1.联系课文《梅花魂》,作者写了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重点是什么?作者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事情的哪个要素?(经过)

小结: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2)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3)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联系课文《祖父的园子》第1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小结:借助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童年的怀念。引导学生在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的方法。

3.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佳作共赏。

1.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们来欣赏一篇佳作,看看小作者是如何体会成长的。

2.教师出示范文,由学生朗读。教师提问: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

3.教师点拨总结: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说真话,诉真情。

五、写作实践,交流共评。

1.出示写作要求: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学生完成习作。

3.学生互评,交流共享。

六、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刻,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写作,说真话、做真人。

板  书  设  计

那一刻,我长大了

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
课题语文园地第 1 课时

课 型

语文园地累计课时10
教  学  目  标

1.通过交流,学习更多方法,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突出表现其中一个事物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突出表现其中一个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等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父的园子,欣赏了季羡林先生故乡的月亮,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

二、交流平台。

1.齐读教科书第15页“交流平台”中四位同学说的话,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握情感;可以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方法体会情感;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描述,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相关句子)

(1)请两位同学读上面的两个句子,并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情景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手法?(先总写事物特点,再具体表现)这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体会到所描写的情景。)细细品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有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你感受到了什么?(太阳光的强烈和天气的酷热)

(2)按照这种描写的方法,从下面6个词中选一种情景写一段话,注意要直观表现出所写情景的特点。

例:慢——蜗牛在树下往上爬,它爬的真慢啊,等它爬到树梢的时候,花谢了,叶黄了。

2.(出示相关句子)

(1)学生默读,与同桌交流,这4个句子都有什么特点?(通过两种事物的对比,凸显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2)你能仿照这种方式写一写吗?

例:这里的饭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香。

不管你们说得多好,我还是觉得,这个玩具不如我家里那个好玩。

3.上面的两种描写方法,一种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情景的特点,一种让我们一目了然地把握所写事物,这两种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记得运用,这可以让你们的作文既直观易懂又不失技巧。

四、日积月累。

1.齐读《游子吟》,师正音。

2.(出示作者资料)了解诗人孟郊。

教学反思教  学  过  程

3.诗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游子:离家远游的人。吟:诗歌体裁的一种。)这里的游子指的是(诗人)。

4.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资料,知道诗人仕途失意,颠沛流离,在这种时候,他更觉得亲情可贵,于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在做什么呢?(缝衣服)从哪里得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怎么缝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为什么要密密缝?(因为害怕缝得不牢固儿子回来时衣服已经破了。)因此,慈母手中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于是,诗人不由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指(小草,比喻微小),三春晖是(春天的阳光,这里指母爱),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谁说子女那像小草一样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春晖般的慈母恩情呢?

5.这首诗中,作者回忆了一个极其平常的情景,描写了一位慈母为儿子缝制衣服的画面,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6.带着对母爱的赞美和尊敬,让我们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游子吟》。

五、小结。

 童年的一个个场景,就像一支支动人的歌,不论我们用多少笔墨,都写不尽这首动听的乐曲。

板  书  设  计

语文园地

文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课题1.古诗三首第1课时课型讲读课文累计课时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