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对GDP的测算一般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等三种方法。在社会经济领域,衡量社会经济变化的指标有许多,但是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最核心指标,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在宏观经济学中,GDP是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指标。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我国1992年8月颁布的《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标志我国正式开始了GDP的核算,GDP从而也成为我国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并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到现在特别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地位逐步确立和完善。因此,本文选用全国GDP及产业结构相关数据,分析1978-2008年全国GDP及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与特点,以期为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特征
根据GDP核算方法反演的新中国的第一个GDP数据为1952年的679亿元[1],1978年为35.2亿元,到2008年GDP总量达到300670亿元。1952-1978年间年GDP增长量2966.2亿元,年均增长率1.31%,而1978-2008年间年增长量297024.8亿元,年均增长率8.08%。2007年我国GDP已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我国GDP增长较快同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78年-2008年我国GDP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在此期间,我国GDP总体呈指数上升趋势。从GDP变化过程并参考有关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2]:1978年—1991年的经济转型初期阶段、1992年—2002年的全面建立市场经济阶段、2003年至今的完善市场经济阶段。在1978年~1991年期间,在和制度上,对我国自1949年以来实行的20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进行探索和改革,经济增长初见成效,国民经济有所增长。我国GDP总量由1978年的35.2亿元上升到1991年的21781.5亿元,GDP增长率为4.9%。1992年~2002年的全面建立市场经济阶段,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为主、适当干预为辅的市场经济,使得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从图中也看出,此阶段GDP快速增长,GDP增长率为3.47%。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793.7亿元,实现了GDP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到2002年GDP达到了120332.7亿元,是1978年的33倍。从2003年至今的完善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新阶段,我国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加入WTO为契机,抓住战略机遇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据商务部资料,截至2006年已有66个国家承认中国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的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国际经济局势变化的影响。我国GDP经济增长率受2007年底出现的经济危机的困扰从13%下降到2008年的9%,但是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增加到300670亿元,较1978年增长了81%。
人均GDP与GDP总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人均GDP与GDP的增长趋势相符,也呈现出指数上升趋势。由于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尽管GDP总量不断增加排名也已跃居世界前位,但人均GDP全球排名仍然靠后。
表1 我国人均GDP与世界发达国家对比 | |||||||
人均GDP(美元) | 2008年 | 2007年 | 2006年 | 2005年 | 2004年 | 2003年 | 2002年 |
卢森堡 | 113043 | 102284 | 81393 | 69056 | 55100 | 43940 | 45778 |
美国 | 46859 | 45218 | 43978 | 37610 | 37800 | 37610 | 36731 |
中国 | 3315 | 2460 | 2042 | 1703 | 1100 | 1100 | 1135 |
日本 | 38559 | 34023 | 38496 | 386 | 28000 | 34510 | 31433 |
二、 GDP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1、三大产业总体变化趋势。在宏观经济学中,一般将产业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即农业;第二产业则包括工业及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按照生态学理论,结果决定功能。经济发展也是如此,三大产业的合理配置及其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保持健康持续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实现经济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学家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图3清晰的反映出三大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总体来说,三大产业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第二及第三产业GDP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即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从1978年的1027.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34000亿元并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其增速为32%。第二产业在1992年以前增长缓慢,但之后快速发展,其总产值较1978年增加了82%并在2008年达到146183.4亿元。我国第三产业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其总产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了2008年的120486.6亿元,增速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达137%。
2、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上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规模相对稳定,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稳步趋升的态势。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8年的11.3%,与此同时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尤其是生产方式由单一结构逐步变为多种经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二产业呈平稳上升趋势,其比重维持在50%左右并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8年的40%,同时在1985年后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二大支柱[4]。
表2 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人均标准 | ||||||
人均GDP(美元) | 200 | 300 | 400 | 600 | 1000 | 2000 |
第一产业比重 | 36 | 30.4 | 26.7 | 21.8 | 18.6 | 16.3 |
第二产业比重 | 19.6 | 23.1 | 25.5 | 29 | 31.4 | 33.2 |
第三产业比重 | 44.4 | 46.5 | 47.8 | 49.2 | 50 | 50.5 |
表3 我国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 | ||||||
人均GDP(美元) | 200 | 300 | 400 | 600 | 1000 | 2000 |
第一产业比重 | 25 | 19.7 | 19.9 | 20 | 14.4 | 11.3 |
第二产业比重 | 41 | 46.6 | 46.6 | 41 | 45.2 | 50 |
第三产业比重 | 32 | 33.7 | 33.9 | 32 | 40.5 | 40 |
我国的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逐步摆脱了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而发展不均衡以及第三产业水平低下的问题。尽管如此,三大产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对称的问题。首先,第一产业中仍存在劳动力过剩问题,有近一半的劳动力在从事传统而低效的农业生产。[3]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增长依然过快,比重变化不大,其中仍以重工业增长为主,但其吸纳的劳动力仅占20%左右[3],部分工业增长依然是靠高耗能、高投资、高污染实现的。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略超1/3,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也只有30%左右[3], 这说明我国经济的现代化程度还不够高,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还不协调,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局面还未形成。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GDP以及三大产业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加快,但是要保持经济合理稳定快速的发展,就需要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以提高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并提高农业产量。其次,鉴于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降低能源消耗,不以破坏环境作为工业发展的代价。最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以优化现代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