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十二经络与养生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3:10:09
文档

十二经络与养生

人体经络图    肺经太渊,位于掌后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心包经大陵,位于腕横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骨肌腱之间心经神门,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小肠经腕骨,位于手背尺侧,豌豆骨前赤白肉际三焦经阳池,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大肠经阳溪,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脾经太白,位于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肝经太冲,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肾经太溪,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膀胱经束骨,位于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胆经丘墟,位
推荐度:
导读人体经络图    肺经太渊,位于掌后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心包经大陵,位于腕横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骨肌腱之间心经神门,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小肠经腕骨,位于手背尺侧,豌豆骨前赤白肉际三焦经阳池,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大肠经阳溪,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脾经太白,位于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肝经太冲,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肾经太溪,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膀胱经束骨,位于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胆经丘墟,位
人体经络图

    

肺经 太渊,位于掌后横纹桡侧端,桡 动脉桡侧凹陷中

心包经 大陵,位于腕横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骨肌腱之间 

心经 神门,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小肠经 腕骨,位于手背尺侧,豌豆骨前 赤白肉际 

三焦经 阳池,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 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大肠经 阳溪,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脾经 太白,位于第一跖骨小头后 缘,赤白肉际

肝经 太冲,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 陷中

肾经 太溪,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膀胱经 束骨,位于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胆经 丘墟,位于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胃经 冲阳,位于足背高外,第二、三趾 间的缝纹内庭

上五寸(相当于受检者五个 拇指的宽度)

督脉 大椎,俯卧,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任脉 中脘,仰卧,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带脉 侧卧,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平脐处取穴。 

阳维 阳交,外踝点上七寸,腓骨后缘取穴

阴维 筑宾,内踝上高点五寸,腓骨肌内侧肌腹下端取穴 

阴蹻 照海,内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冲脉 公孙,第一趾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阳蹻 申脉,足外侧外踝尖下凹陷中取穴

左足外侧 第三趾上三寸取穴

右脚背 第三、四趾中间上三寸 

足内侧 内踝尖下两寸

左脚 第一拇指中间

右脚 脚板第四趾下四寸

■鼻炎 

    病症:过敏性鼻炎又称为变应性鼻炎,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鼻塞、清涕等。除此之外还有咽痒、眼部痒感等。这类病人的最大特点是对空气中某些物质特别敏感,如遇花粉、冷空气等,出现连续不断的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 

    疗法:敷贴治疗。 

    原理:鼻居面部正中,为阳中之阳,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性最盛的季节,而且此时人体经络开放,血流畅通,而阳气皆归于脊柱,此时在该处相关穴位采用冬病夏治的敷贴治疗,可起“秤砣虽小拨千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善过敏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风湿病 

    病症: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统称为“痹症”。其原因主要由于身体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肌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疗法:风湿病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适应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颈椎腰椎退行性病变等疾病。 

    原理:敷贴疗法所选用药物均有祛风除湿、通经络之功效。通过穴位经络或者局部给药,可以同时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药物通过透皮吸收,在局部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并且刺激局部经络穴位,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作用;夏季三伏为人体经络气血旺盛之时,此时配合穴位药物敷贴,可达到最佳疗效。 

  ■冻疮 

    病症:从中医上讲,冻疮患者身体多为阳虚,故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之肌肤失养,阴寒久附于脉络,导致冻疮反复发生。 

    疗法:针刺、针灸、敷贴耳穴心等方法。 

    原理:中医研究表明,阳虚者使用药物外搽、穴位敷贴配合针灸等治疗手段,能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融会贯通,皮肤滋润而不发病。 

  ■哮喘 

    病症: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肺部过敏性疾病,起病突然,胸闷不适,呼吸困难,伴有哮鸣、咳嗽、咳痰。秋冬季节其发病率明显增加。 

    疗法:哮喘可简单地概括为三型:寒喘、热喘、虚喘。在夏季治疗中,可使用伏天膏疗法,或服用中成药固护阳气,也可配合针灸疗法。治疗可根据不同症状服用相应的中药,配合针灸电疗穴位,并用膏药敷以上穴位。通过合理的治疗,达到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原理:三伏天是对哮喘进行 “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因为此时的毛孔处于开放状态,血液循环比较通畅,药物极易进入经络循环系统,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的调节来抑制哮喘,激活免疫系统,从而产生特异抗体而发挥治疗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 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明代《普济方》中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诞和如泥,罨涌泉穴”的记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等等,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清代,可以说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少中药外治的专著,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最为著名。《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鹏之经数十年精心汇聚而成,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嘉庆前千余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饮食忌宜”、“戒色欲”等,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经典之作。继《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选………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

    建国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大胆探索,不但用本法治疗常见病,而且应用本法治疗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传染病以及其他疑难病种。如用抗癌中药制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疗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不仅有止痛之效,而且还有缩小癌瘤之功。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出现,为穴位贴敷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穴位贴敷外治协同运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吸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尤为可喜的是开始注意吸收现代药学的成果,用来改革剂型和贴敷方式:有加入化学发热利后配制成的熨贴剂,如代温灸膏等;用橡胶和配合剂(氧化锌、凡士林等)作为基质,加入中药提炼的挥发油或浸膏制成的硬膏剂,如麝香虎骨膏、关节止痛膏、麝香痛经膏等;使药物溶解或分解在成膜材料中制成的药膜状固体帛制剂或涂膜剂,如斑螫发泡膜等;还有在贴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来促进治疗性药物高效率地均匀持久地透过皮肤的贴敷剂,如复方洋金花止咳平喘膏等。

    穴位贴敷疗法不但国内影响广泛,在国外也逐渐兴起,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部发明的避孕膏,贴敷在腋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日本大正株式会社研制的中药贴膏深受人们的欢迎,如温经活血止痛的辣椒膏等。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我们认为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出人”的场所。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药效作用

    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并随其用药,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以内清;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能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

    我们知道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质外,还与皮肤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已证明,中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经穴皮肤吸收药物的主要途径为:一是透皮吸收,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和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件途径进入血液循环;二是水合作用.角质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温度的函数、中药外敷“形附丽而不离”,“气闭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从5%~15%增至50%,角质层吸收水分后使皮肤水化,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成多孔状态而使其紧密的结构变得疏松,易于药物穿透。研究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可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三是表面活性剂作用,贴敷药物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四是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贴敷方中的芳香类药物,多含挥发性烯烃、醛、酮、酚、醇类物质,其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三)综合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内服某药物能治某病,用某药外敷也同样治某病,如内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脐也能治便秘。但有时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药贴敷能治某病,但内服某药却不能治某病,如葱白效脐可治便秘,但葱白内服却不能治便秘。另外穴位贴敷疗法中单用一种药物,如炒葱白、炒盐、大蒜等外敷患处来治疗证型不一的疾病的情况有许多。一种药物治疗多种证型的疾病,仅从辩证施治和药物性味主治上考虑是难以理解的,我们认为除了中药的有效生物活性物质外,还有温热刺激作用和经络腧穴本身所具的外敏性及放大效应。我们还发现,治疗同一种疾病,在同一穴位上用药不同,疗效也有差异。如同为治疗哮喘的贴敷方,哮喘丸(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丁香、肉桂、生姜汁)的疗法就明显优于哮喘糊(天南星、白芥子、生姜汁),说明药性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有的根据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贴敷部位或穴位,则更显示出穴位和经脉的作用。如咳嗽贴天突。定喘、肺俞有显著疗效,而贴敷它穴或非穴位则疗效不显;遗尿、痛经贴敷首选神阙穴。

    这说明,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有以下特点:

    (一)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二)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三)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设备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四)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五)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文档

十二经络与养生

人体经络图    肺经太渊,位于掌后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心包经大陵,位于腕横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骨肌腱之间心经神门,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小肠经腕骨,位于手背尺侧,豌豆骨前赤白肉际三焦经阳池,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大肠经阳溪,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脾经太白,位于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肝经太冲,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肾经太溪,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膀胱经束骨,位于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胆经丘墟,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