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3:09:17
文档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的响声,好像()。现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只见东边()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起来。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再近些,犹如()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起来。3、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米以上。4、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米,最深处达(
推荐度:
导读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的响声,好像()。现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只见东边()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起来。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再近些,犹如()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起来。3、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米以上。4、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米,最深处达(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  )的响声,好像(    )。现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    ),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    )。再近些,犹如(   )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  )起来。

3、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   )米以上。

4、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   )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   )米,最深处达(    )米。

5、那么多的绿叶,一簇(  )另簇上面,不留一点儿(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  )着我们的眼睛,(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

6、我们(  )拍掌,树上就变得(  )了,到处都是(  ),到处都是(  )。大的,小的,(  ),(  ),有的站在(      ),有的(   ),有的在(   )。 

第二单元

1、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          ),(          )。

(          ),(          )。

2、(          ),柳暗花明又一村。

3、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4、爬山虎的脚(  )墙的时候,(   )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细丝原先是(  )的,现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使它(  )在墙上。

5、大体上,住所是很(  )的,(  )、(  ),很(  )。(  )我们想到蟋蟀用来(  )的工具是那样(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  )了。

 第三、四单元

1、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  )的花园。那里,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

2、(  )要靠(  ),要靠很好地(       ),做出对人们(      )。

3、鹅的步调(  ),(    )的,颇像(  )里的(  )出场。它常(  )地站着,看见有人走来也(    );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    )。

4、猫的性格实在有些(  )。说它(  )吧,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    )。它什么(  ),可是它又那么(  )。

5、它(  )、(  )、(  )、(  ),因为它有一群鸡雏。它(  ),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  )必定就是一位(  )。

 第五单元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  ),在(    )之间(  )。

2、多少劳动人民的(  )和(  )才(  )成这(  )、(    )的万里长城。

3、截至2003年7月,我国已有(  )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  )处,自然遗产(  )处,自然文化遗产共(  )处。

 4、正前面,昆明湖(  )像一面(  ),(  )像一块(  )。(  )、画舫在湖面慢慢地(  ),几乎不留一点儿(  )。

第六单元

1、默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          )。

(          ),(          )。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

3、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是那(    ),前面的(    ),后面的(  )上去,(  )的声音,像(  )的音乐;(    ),(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那(    ),如同(    ),必将(    )传下去。

第七单元

1、周恩来站了起来,(      )地回答道:“(        )!”

2、我非常(  ),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  )与(  )都堪称(  )的大作家。

3、让我们一起记住“(    ),(    )”这句名言吧!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  )去比别人的(  ),那么他不但会(    ),还会(    ),十分(  );如果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  ),不断(     )别人的长处,他就会飞快地(  ),越来越(     )。

第八单元

1、20世纪是一个(    )的世纪。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       ),(       )”来形容。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物兰*罗素说:“(    ),是(  )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2、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    )首次发现了保存有(    )的恐龙化石,(  )的发现使全世界的研究都们(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  ),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     )涂上了“(  )”之笔。

3、太空作物普遍具有(   )、(   )、(    )等优点。

 

课内阅读练习

             (一)古诗两首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是( )朝诗人(  )所写。

(2)、诗中“缘”是(  )的意思。

(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       ),(       )来表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              )这样一个道理。

2、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  )所写。

(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       )。

(3)、“疑”在诗中的意思是(  )。

(4)、在(             )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

(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        )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

2、从划“     ”的句子中,我体会到了作者的观察很(      ),描写得很(      )。

3、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一、形状,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二、动作,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三、颜色,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

4、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     ”划出来。

(三)《蟋蟀的住宅》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    )------(    )    (    )------(    )

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        )    简朴——(        )    简单——(        )

2、照样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

3、这段话是按从(    )到(    )的顺序写的。

4、我们只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                    )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达。

蟋蟀的住宅很(    ),很(    ),还很(        )。

我觉得蟋蟀真(                               )!

(四)《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      )谁怎么呼唤,它(    )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把老鼠等出来(    )!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    )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    )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

(2)、“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

2、请在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

(1)、说它老实(     )吧,它的确(     )有时候很乖。

(2)、它若是(     )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4、我能照样子写象声词。

咕噜咕噜:(    )、(    )、(    )。

5、“古怪”的意思是(        ),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出猫的古怪的。说猫既(   )又(    );既(   )又(    );既(   )又(    )。表面看起来作者是(      )猫的,其实是表达了对猫的(      )之情。

(五)《颐和园》

  ①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从划“    ”的句子中,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      )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    ),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    ),站在(    )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    )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

2、葱郁的“郁”字,音序是(    ),部首是(    ),除部首外查(    )画。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在正确的序号后打“√”。①香气浓厚;②(草木)茂盛;③(忧愁等)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

3、文中“慢慢地滑过”,我觉得“(    )”字用得贴切,因为从中能让人体会到(                            )。

4、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天上的星星多得像(        );亮得像(        )。

(2)、我们学校美得像(        );舒适得像(      )。

(六)《搭石》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紧走搭石慢过桥”是一句俗语,我也来写一句俗语。(              )。

2、照样子写词语:

清波漾漾:(     )、(     )、(     )。

3、读了这段话,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再写(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最后写(  )的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

4、我来填一填:

(轻快)的音乐:

(          )的宫殿  (          )的万里长城  (        )的母亲

(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正当周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写一写下列词语的意思。

吵嚷:                                                   

衣衫褴褛:                                            

撑腰:                                                   

2、认真读短文,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中我明白了                                     就叫“中华不振”。

3、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周恩来是怎么想的?                                                           

                                                                                                                                          

当你读到这一幕时,你是怎么想的?                                                                                 

4、周恩来还会遇上什么事,让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请你仿照这段话,写一写。

                                                                                                                      

                                                                                                  

文档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的响声,好像()。现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只见东边()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起来。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再近些,犹如()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起来。3、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米以上。4、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米,最深处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