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750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3:10:44
文档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7501)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7501)一、培养目标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要求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1、具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觉悟,认真学习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服从国家分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能够利用现
推荐度:
导读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7501)一、培养目标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要求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1、具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觉悟,认真学习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服从国家分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能够利用现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7501)

一、培养目标

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要求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

1、具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觉悟,认真学习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服从国家分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能够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解决环境污染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能够熟练地阅读英文专业书刊,并能用英文撰写环境科学专业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能够胜任部门、环保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环境技术管理、科研、教学和科技开发等工作。

3、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A、环境污染化学

B、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资源化)

C、环境分析化学

D、环境生物学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大约用一年半时间完成硕士学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至少获得35学分;另约一年半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如果研究生在三年中尚未完成学业,经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但最多不得超过二年。

四、课程设置

   见课程设置表。

五、考核方式

  研究生的必修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均为考试课程,选修课可根据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课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学位课75分为合格;考查课程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成绩。考核成绩由主讲教师评定并签名后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登记在《研究生成绩登记表》中。

六、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及研究提纲。由研究生本人在第三学期以书面形式写出开题报告,在教研室进行交流和修改。研究题目应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并完成整个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中、外文摘要、引言和评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的讨论,以及参考文献和必要的附录。在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期间,导师应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并定期向教研室报告。第四学期教研室要组织一次研究生论文工作的阶段性工作汇报会。研究生论文完成后(应在5月份前完成论文的撰写、修改、印刷等工作)向教研室提出进行论文答辩的申请,经批准后由教研室确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并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答辩时间为5月下旬或6月上旬)。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既要使研究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他们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既要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善于利用教研室集体培养的优势。

导师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深入了解研究生各方面的情况,对研究生的困难应及时给予帮助或向有关部门反映。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应严格要求,根据他们的原有基础和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培养措施,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工作能力,并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院里和教研室组织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会等有关学术活动(不少于10次),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院里和教研室要为研究生定期安排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和报告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八、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研究生的必修环节。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必须面向大学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协助教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上实验课、主持课堂讨论、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或在教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课。

  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不少于36个学时,可按周次分散使用,也可相对集中,经教学实践考核合格者记2学分。研究生一般不得免修教学实践。具有两年以上高校教龄者方可申请免修,免修须经院主管领导批准。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教学计划

研究方向:A. 环境污染化学;B.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C. 环境分析化学; D. 环境生物学    学    制:三年

课  程

类  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总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备注
必 修 课(学 位 课 程)

000002自然辩证法概论1811
000003英语216566
0000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22
学科

031003

废水物化处理3622至少修6学分

030601高等环境监测技术

3622
030602高等环境化学3622
031002环境生物技术3622

030604有机污染化学3622至少修6

学分

030612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3622
030603环境生物学3622
030007科技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3622
选 修 课

030608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3622

12

030609环境科学信息资源检索3622
030610环境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3622
030605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3622
030606环境影响评价学3622
030607污染生态学3622
031013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3622
031004废水生物处理3622
03100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3622
031006废物资源化与生物能源3622
031007环境材料概论3622
030611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3622
030008实验室安全与环境90.50.5
030209色谱分析3622
030212现代分析仪器3622
030207新型检测试剂应用及进展3622
030314

有机波谱分析

452.52.5
教育实习教学实践362

主要课程介绍

课程编号:030601                      课程名称:高等环境监测技术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教学要求: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开展环境保护科研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2、掌握主要环境污染物尤其是环境优先污染物的监测方法。3、了解环境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

以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为主线,讲授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中重要污染物的监测技术。主要内容:环境样品的采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荧光分析与化学发光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极谱分析和溶出伏安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和离子色谱、色谱-质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及生物监测和自动监测技术。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张世森主编,环境监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吴邦灿,费龙编著,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预修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课程编号:030602                    课程名称:高等环境化学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教学要求:

高等环境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通过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主要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存在、迁移、转化机理及研究方法。2、掌握污染物的降解与其结构的内在关系以及相关原理。3、了解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代谢转化及生态效应。4、了解了环境化学研究的前沿性问题与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系统讲述潜在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归趋规律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详细介绍有机毒物的归趋模式、金属存在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关系,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浓缩机理以及全球关心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王晓蓉编,环境化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刘兆荣编, 环境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张锡辉编, 高等环境化学原理及应用(上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预修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微生物

课程编号:030603                      课程名称:环境生物学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教学要求: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系统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环境生物学的理论体系(受损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环境污染的生态监测和生物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及其应用途径。2、掌握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了解环境生物学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如全球变化中的生物学问题、污染全球化的长期生物学效应、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及生物安全问题等。

教学内容:

系统讲授环境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受损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和毒害作用、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受损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全球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监测与生物治理(生态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生物学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等内容,并介绍环境生物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进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段昌群主编, 环境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熊治廷编著, 环境生物学[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预修课程:环境生态学、生物化学、环境监测

课程编号:030604                课程名称:有机污染化学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教学要求:

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且大多毒性强,难生物降解,属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过程机制及其环境行为。2、掌握有机污染物定量结构一活性关系的理论、典型有机污染物监测手段和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3、了解有机污染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

系统讲述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过程机制(包括分配、吸附、生物富集等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光降解、生物降解、氧化与还原等生物与化学过程)和迁移转化行为模型;有机污染物定量结构一活性关系的理论;典型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恶英、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行为与监测手段及化学品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介绍国内外有机污染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王连生编,有机污染化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瑞恩P,施瓦茨著,环境有机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预修课程:有机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

课程编号:030605                 课程名称: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教学要求:

清洁生产是将污染整体预防措施持续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的科学,是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创造性的保护环境的战略措施。绿色化学是设计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小的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清洁生产基础知识、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和主要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2、掌握绿色化学基本原理和技术。3、了解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本课程从清洁生产、绿色化学原理出发,详细讲述清洁生产基础知识、清洁生产审核基本理论、清洁生产审核程序、清洁生产审核案例、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及绿色化学原理和技术(绿色催化剂、不对称催化合成、室温离子液体、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污染物处理的绿色化、绿色生物技术应用)。并介绍国内外清洁生产与绿色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臧树良,关伟编著,清洁生产、绿色化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张天柱,石磊  贾小平编著, 清洁生产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沈玉龙等编著,绿色化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预修课程: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

课程编号:030606                  课程名称:环境影响评价学

总 课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教学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有效地控制新污染发生的措施之一,它要求在社会和经济活动正式发生之前,对其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评价,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措施及方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大气、水、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知识、基本程序、基本理论与方法。2、掌握环境风险评价、清洁生产评价和区域、规划、社会经济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3、了解 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

系统讲授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知识;污染源调查和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识别;大气、地表水、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评价;环境风险评价;清洁生产评价;区域、规划、社会经济等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并介绍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郭延忠主编, 环境影响评价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蔡艳荣,丛俏,丛蛟编,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李祚泳,丁晶, 彭荔红著,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预修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生态学

课程编号:030607                  课程名称:污染生态学

总 课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教学要求:

污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受污染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的学科,是环境生物学的一个分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和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评价等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2、掌握水、气、土壤生态污染问题的防治方法。3、了解污染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

本课程将以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主线,以生物抗性形成和生物防治污染为重点,主要讲授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污染物在生物体及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富集,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机理,生物对污染物的解害及抗性的形成,生物对长期污染胁迫条件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以及水、气、土壤污染的生物防治措施和生态问题等内容,并力求反映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王焕校编,污染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孙铁珩主编,污染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预修课程: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化学

课程编号:030608             课程名称: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

总 课 时:18                   学    分:1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教学要求: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介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际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该学科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计算机技术中的数据采集、控制、数据分析、处理、虚拟现实及信息传递等。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并应用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并不断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旨在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环境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环境领域中涉及的应用模型、数据与决策支持系统、网络应用、制图与图像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内容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持;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网络应用; 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制图与图像处理; GIS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常用软件。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白志鹏等编,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李光明编著,计算机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预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环境信息系统基础、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课程编号:030609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信息资源检索

总 课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教学要求: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信息已成为比物资或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社会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科学所有信息资源类型,提高环境科学信息检索的知识和技巧。

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环境科学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的基础知识与检索方法技巧,中外环境科学检索的主要工具,中外主要参考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和利用,环境科学特种文献检索,环境科学专利,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检索与利用,环境电子图书及电子报纸的检索以及网上常用环境科学免费资源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卜欣欣编著,环境科学信息资源检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预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环境科学导论

课程编号:030610               课程名称:环境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教学要求:

环境、化学、化工等多门类学科专业需要通过实验和观测以寻找所研究与观测对象的变化规律。因此如何科学的设计实验,对实验所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获得研究观测对象的变化规律,达到各种实用的目的是每个需要进行实验的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环境科学所有信息资源类型,提高环境科学信息检索的知识和技巧。

教学内容:

主要讲授数据处理基础(误差和数据处理、有限数据统计处理、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实验设计方法与应用(正交实验设计、多因素序贯实验设计、随机化区组和拉丁)和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简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刘振学,黄仁和编著,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李云雁,胡传荣编著,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预修课程:分析化学、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

课程编号:030611                      课程名称: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教学要求:

样品前处理是保证测定结果准确性和环境质量控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环境和分析等专业研究生应具备的理论和应用基础课程之一。由于环境样品组分复杂、干扰物质多、被测组分浓度低、同种元素以多相形式存在、易受环境影响而变化,通常都要经过复杂的前处理才能进行目标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不同环境样品的采集及贮存方法。2、掌握不同类型样品的制备技术。3、掌握液相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微波消解等样品前处理技术。4、了解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的新进展。

教学内容:

以环境样品前处理方法为主线,系统介绍传统样品处理技术以及当前国际上各种先进样品前处理技术,详细介绍目前应用广泛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微波消解萃取、超声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吹扫捕集和连续流动液膜萃取等新技术及其发展现状,通过大量的应用实例,并结合典型有毒化学污染物如二恶英、多氯联苯、多环芳烃、有机金属化合物等,讨论它们的前处理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江桂斌等编,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张兰英等编,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预修课程:环境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课程编号:030612                    课程名称: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教学要求: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是运用现代仪器分析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环境样品预处理技术鉴别和测定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种类、组成、含量(浓度)以及存在形态,该课程既不同于仪器分析,也有别于环境监测,是环境和分析等专业研究生应具备的理论和应用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1、了解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的进展。2、掌握主要的环境样品分析技术(样品处理、形态分析、光度光谱技术、各类色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等)。3、了解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快速检测、应急监测中的现代环境分析技术与遥感技术及应用等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系统讲述元素含量及形态分析技术,详细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分析法,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离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环境样品有机污染物分析的前处理技术,热重及差热等分析技术,并对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快速监测、应急监测中的现代环境分析技术,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举例介绍。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陈玲等编,现代环境分析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孙宝盛等编,环境分析监测理论与技术(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预修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化学

文档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7501)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7501)一、培养目标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要求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1、具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觉悟,认真学习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服从国家分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能够利用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