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2.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画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3.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把握本文的主题思想。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看觑( ) ②斟酌( ) ③隅头( )
④绣闼( ) ⑤鳏寡( ) ⑥痊济( )
⑦盗跖( ) ⑧罪愆( ) ⑨荒阡( )
⑩忤逆( )
答案 ①qù ②zhēn zhuó ③yú ④tà ⑤ɡuān ⑥quán ⑦zhí ⑧qiān ⑨qiān ⑩wǔ
(2)多音字
①禁 ②埋
③缥 ④拾
答案 ①jīn/jìn ②mán/mái ③piǎo/piāo ④shí/shè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4)
答案 (1)家眷/誊写/名誉 (2)祗候/扺掌而谈/抵达 (3)嗟怨/蹉跎/磋商 (4)前合后偃/揠苗助长/堤堰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合后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侣莺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浪荡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苌弘化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夫妻互敬互爱。(错点提醒: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其他亲人及朋友、同学之间。)(2)跌跌撞撞,站不稳。(3)比喻年轻的女伴,也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错点提醒:注意使用对象,用于年轻人之间。)(4)本义指天下太平,文中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5)形容为正义事业流血牺牲,精诚感天动地而不灭。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每个女子都希望自己能嫁个良人,自此举案齐眉,厮守一生。( )
(2)毕业20周年同学聚会上,齐玉华回顾了当年和同桌之间的一件趣事,把大家逗得前合后偃,哈哈大笑。( )
(3)尽管已到中年,但他们二人最终结束了多年的单身生活,燕侣莺俦,终成眷属。( )
(4)1937年12月13日,日寇占领南京后,禽兽般地吞噬了3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浪荡乾坤,人性何在?( )
答案 (1)√ (2)×。不能用于欢乐场面 (3)×。该词只能用于形容年轻情侣 (4)×。与“占领”“吞噬”矛盾
2.辨词填空
(1)姻缘·因缘
姻缘:婚姻的缘分。因缘:a.佛教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b.缘分。
①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后来成就了一番好________。
②诗人余光中的名作《乡愁》,许多人耳熟能详,至于他与东南大学的一段________,却知者甚少。
答案 ①姻缘 ②因缘
(2)顺水推船·见风使舵
顺水推船:比喻顺应趋势办事。见风使舵:比喻态度、做法等跟着情势转变方向(含贬义)。
①怕硬欺软,__________,不分好歹,错勘贤愚,是那个时代封建官僚的基本特点。
②我想要保持自己的性,不随波逐流,不________,不失去自己的品格和操守。
答案 ①顺水推船 ②见风使舵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2)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3)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4)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2.课外名句——关汉卿名句
(1)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3)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4)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5)晚烟宿雾冥冥,迢迢古岸水澄澄,野渡无人舟自横。不忍听,不美听,听得孤鸿天外两三声。
一、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家。生卒年不详。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0多种,但大都佚失,现仅存18种。《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等流传广泛。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二、背景展示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以利于巩固其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三、文学常识
元杂剧
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科、白三部分。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3.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四、文化常识
1.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煞马相如。
缥缃: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2.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
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因此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 的铜斗家缘百事有。
铜斗:亦作“铜枓”。铜斗是容积很大的量器,元杂剧中常用来形容大财主的家产。
4.孩儿,你可曾算我两个的八字,红鸾天喜几时到命哩?
红鸾:红鸾星是古代星相家所说的吉星,主人间婚姻喜事,古人认为命中遇到红鸾星就可成就婚姻之事。
5.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
漏面:即“镂面”,宋代在犯人脸上刺字,称为镂面。后形容坏人已经坏到使人一望便知,脸上像是刻了字一样。
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延三年。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因犯了何法而被毁灭呢?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回到那个官贪吏虐、是非混淆的时代,去重温那一场悲剧的始末吧。
(1)本文塑造了窦娥的鲜明形象,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第三折“诀别婆婆”和“刑场三愿”中所体现出的窦娥的性格特征,并将其填入图中①②处。
(2)本文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戏剧冲突等手段所揭示的主旨是很深刻的,请用三个四字词语简要概括并填入图中③~⑤处。
答案 (1)①淳朴善良 ②强烈反抗 (2)③社会黑暗 ④吏治 ⑤人民受害
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矛盾冲突: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2)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把握戏剧冲突
冲突离不开矛盾,但不等于矛盾,矛盾只有通过外部形式表现出来,发生了对立双方的摩擦、争执、撞击,才称之为“冲突”。戏剧要在两三小时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它必须把矛盾集中起来,达到紧凑、尖锐、紧张、激烈的程度,所以有人说,“戏剧就是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创作剧本必须展示冲突,阅读剧本必须把握冲突,把握了戏剧冲突,也就牵住了全剧的“牛鼻子”。
2.“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这是以桃杌为代表的官吏的自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吏治的什么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司法畸形,狱讼已成了赤裸裸的买卖。做官就是为了金银——多么恬不知耻!窦娥的冤狱出现在这种官吏的手下,贤良被错杀不是偶然,这正是造成窦娥冤狱的社会根源。
(2)操守肮脏。“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这真是无赖成性、无耻之尤!这样的官吏欺下瞒上,鱼肉百姓,焉能不出冤狱?
3.窦娥的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可以。第一桩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让白雪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桩是要楚地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且希望上天惩治。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吏制、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4.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窦娥的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这样写既能证明窦娥实在是有冤,又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为强烈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窦娥是被当时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犯的,在《滚绣球》一曲中为什么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而且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称。窦娥起初也受到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窦娥时,她仍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只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渐觉醒过来,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善良横遭杀戮。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际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可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足大地,对之进行愤怒的谴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正闪烁着剧作家关汉卿的思想光辉。
整散结合的句式
《窦娥冤》曲词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如本剧第一折中的“混江龙”:
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催人泪的是锦烂熳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月色挂妆楼。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心绪悠悠。
这段唱词表现了窦娥对自己命运的悲叹。在这段唱词里,窦娥尽情倾诉自己愁苦的情状:每日寝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烂漫的花枝、圆圆的月亮,也只能加倍觉得伤心断肠,心里是说不出的焦虑、烦闷,眉头总是紧锁着。
整段唱词整散结合,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技巧点拨
什么是整散结合?整散结合指的是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排比、对偶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论证的气势。
迁移运用
请运用整散结合的笔法写一个片段,来表达你的人生态度或某种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若生为林木,我当欣欣以向荣;若生为幽草,我当萋萋而摇绿。
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依然可以长成一片翠绿;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桠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做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似乎成为了画界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若刻意模仿,必定邯郸学步。但是齐白石之后,又有多少虾随意舞动于那一纸清波;徐悲鸿之后,又有多少骏马任意奔驰出一卷平川。我们要做的仅仅是表现出自己,展现自己的风采。如果生活是一座壁立千仞的高峰,走好自己的路,就算无法登上顶峰,也可以在峰回路转中欣赏途中美景,又何必为登顶不成而惆怅。撒哈拉漫漫沙路上,曾留下三毛无悔的足迹,她的生命宛如万里黄沙中一眼微笑的井;龙门千佛古色古香的遗迹中,曾留下席慕蓉无悔的依恋,她的生命宛如千百年站成的一棵树;阿里山日月潭秀山丽水的风光中,曾留下林清玄无悔的记忆,他的生命宛如一片飞上蓝天的白云……只有敢于展现自己,只有敢于在自己的蓝天下振翅高翔,生命才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人物殿堂里,有这样一个奇女子:她要半星热血不染尘,殷红的鲜血都只在旗素练上绽开红花;她要六月天下大雪,那洁白的瑞雪便纷纷扬扬,包裹了她清白的身体;她要楚州亢旱三年,以证明她的盖世奇冤。她就是窦娥,她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抗争精神,在温存娇柔的背后闪耀着中国古代女子桀骜不驯的锋芒。
运用示例 一个铁打的男儿汉,如果面对强敌,毅然亮剑,我们当然赞美他。但若是一个弱女子,手无缚鸡之力,肩无挑担之能,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却毫不示弱,反而抗争到底,我们心中就不仅仅是赞美,更多的会是震惊,是钦敬。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就是这样一个以至弱之身对抗至暴之势的女子。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面对黑暗势力,不是妥协受辱,而是指斥天地,坚信冤情必然昭雪。这种意志,怎不令人敬佩?她的这种反抗精神,足以令须眉汗颜,让世人刮目。
二、课外素材
狂人风骨刘文典
在教授中,校勘学大家刘文典的“狂”与“傲”是十分出名的。他才高学广,被蒋介石视为国宝,可他在安徽大学校长任上为学生运动的事,不称蒋介石为“蒋”而直呼其为“新军阀”。蒋介石在盛怒之下,当众打了他两个嘴巴。刘文典不甘示弱,当众飞起一脚踢在蒋介石的肚子上。奇怪的是,刘文典并未被定罪,只被关押了七天,就算了事。此事轰动一时,风传学界,刘文典被视为敢说敢做的英雄,声震天下儒林。
选材感言 世间总有一种人,他们铮铮铁骨一身正气,面对权势从来不屈服。当人格尊严受到挑战的时候,他们宁愿抛弃地位,也不苟且、不逢迎;他们宁可站着死,也不屈着生。刘文典在权贵面前刚正不阿,留下了其狂傲而有气节的英雄名声。
风花雪月终了情
有人盛赞,说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但文艺复兴的时代是多么令人振奋,那是个黑夜即将被撕裂、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的时代,莎士比亚只是用手中的笔来点缀文明的光芒,用怀旧的深情来赞颂这个新时代。而关汉卿,却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没有黎明的迹象,没有文明的微光,除了黑暗,就是万马齐喑。他的笔,正如鲁迅的如椽大笔,是匕首,是投,将野蛮的躯体刺透,将肮脏的灵魂戳了个粉碎。他就像一个忍受孤独的英雄,在没有星星月亮,没有方向路标的山路上努力开拓……
有人称颂,说他是中国的千古情圣,但他没有柳永“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失落苦恼,也没有同时代词人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悲情表白。他不是那种儿女情长的人,虽然他也是性情中人。他知道,情色是由恨和爱这两个催化剂发酵而成的。
他当然有恨。元一代,最虚伪、最肮脏、最不讲人道的城市是大都。在这个最目无王法的地方,丑恶的行为每天都在上演,外来压力下的生离死别和杀戮每天都在继续。他没有像那些普通人一样熟视无睹或向隅而泣,而是拿起笔来表达恨,希望用恨的表达来唤得爱的出场。他将仇恨通过笔来承载,使之作用于舞台,通过杂剧来演给那些达官贵人,让他们收敛自己,慎重决策,有所醒悟,有所更改。仇恨的艺术化让权贵们惊心,让他们警醒。关汉卿的舞台,是丑恶的曝光台,是仇恨的宣泄地。不要总是认为他仅是个生活的再现者。他还是个现实分析者和匡扶者,他不是一味地来展示恨,而是希望借恨的种子来萌发爱的火花。他希望实现民族和解,消除种族歧视,消除人间的罪恶与不平。
他当然也有爱。他的手中有一刀一笔。那把“手术刀”是用来治疗民众的肉体的,让他们减除病痛的困扰,让轻者痊愈,让重者减缓,让死者瞑目。他解剖的有三种人:病者、残暴者和自己。他是个布衣,但责任驱使着他,让他甘当布衣卿相。虽然现实多无奈,但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他不愿直接揭示人们内心的麻木与伤感,不愿再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他像老子,用水一样的柔性来安抚天下苍生,使他们暂得安慰。即便是面对那些者,也还是存有一丝的希望,希望舞台上的展现能够唤醒他们心中已沉睡的人性和良心,哪怕是一点点。
于是,他的那些杂剧,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最终都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真善美,就让它在理想中实现,在舞台上升华。他知道,人们已经够苦的了,不该再给他们以沉痛,不该在他们脆弱的心灵上再施以重负了。即便现实中无法存在或实现,也要通过神异之能来得以显现,或是寄希望于包拯一样的青天大老爷来伸张,或是如同鲁迅在《药》中的结局方式,用一个隐喻的曲笔来暗含。
在那个儒学衰微的时代,关汉卿是个大儒。那个时代,那些标榜正统儒者的人物,要么被迫担任微官,志气衰微;要么被逼入荒林野谷,湮没无闻。身为儒者的关汉卿,却开辟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由台阁走向民间,由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他无法执着于儒学的雅化,社会逼使他走向世俗。他只有折中,将雅化抛弃,而将儒学推向雅俗共赏的境地。
既然整个社会都将儒者踩在脚下,他就索性剥掉自己的儒者外衣,放浪形骸于勾栏行院,与那些歌儿舞女相厮混。这是作为书会艺人的他,不满于社会思想重压的有意反抗,一种不屈服,一种倔强。他让我们知道,反抗既可以是窦娥式的指天斥地,也可以是关汉卿式的以柔摧刚!
读后启悟 这是一篇激情洋溢的盛赞我国古代戏剧大师关汉卿的散文。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讲述了关汉卿在中国戏剧史上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赞美了关汉卿的爱民之情与救民之志,表现了关汉卿在元代黑暗现实面前的反抗精神。文章气势磅礴,多用整句和比喻。段落层次清楚,有极强的可读性。
1.[名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译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
[感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不能太较真,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太累的原因之所在。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看上去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上去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都“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2.[名句]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汉书·扬雄传》
[译文]你了解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没有看到其他方面;只见到事物的外表,不了解事物的本质。
[感悟]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要想正确地认识它们,必须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分析,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其外不见其内。如果停留在一知半解,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表面性,这样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行动,不可不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