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讲 学会简单地划分段落和概括段意
幸福的外婆
每月逢十五日,妈妈总要去外婆家。今天又是十五日,像往常一样,妈妈拿了些礼物,带着我,愉快地走在去外婆家的路上。
到了外婆家,我一看,小姨妈、大姨妈、舅舅都在。妈妈他们争先恐后地拿出工资给外婆。外婆笑着说:“现在生活好了,我一个人用不了那么钱,你们就少给我点儿吧!”
“不!”妈妈第一个说,“我只有一个孩子,负担比较轻。姐姐常请病假,让他少给点儿吧!”
“不, 我的女儿已经工作了。弟弟两个孩子都进了中学,负担重,还是让他少给点吧。”大姨妈推辞说。
“不行!” 舅舅一口回绝了,“我能安排好。”
这时,小姨妈笑嘻嘻地开口了:“你们都有孩子了,负担重,我没有什么负担, 我应该多给点。”
她的话刚说完,立刻遭到大家的反对……
看着这情景,我想起电视剧里有些青年人,十分不尊重长辈,有的把长辈当作劳动力,有的甚至工作了,还要向长辈要钱。这一切和我眼前看到的迥(jiǒng)然不同啊!
回家的路上,我问妈妈:“既然外婆说少给她点钱,那么你们为什么坚持呢?”妈妈回答说:“外婆把我们从小抚养大,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宁可自己节约点,也要让外婆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哦,我懂了,分鱼时爸爸为什么夹起鱼头鱼尾自己吃,把鱼身子给外婆;为什么每次爷爷来到我们房间,妈妈总要我拿藤椅给爷爷坐;每当爷爷走时,妈妈还要我扶爷爷回房;……
我长大后,一定要像爸爸妈妈对待外婆、爷爷那样对待爸爸、妈妈。
1、在括号里填上表明地点的词语:
在( ),我看到妈妈、姨妈、舅舅都争着拿钱给外婆。
在( ),我知道了妈妈要让外婆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2、按地点的变化给文章分段。
一、划分段落
分段,是指理清作者写作时构思顺序和写作步骤。给文章分段的基本方法——归并法
用归并法给文章分段的一般步骤是:
⑴要把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对整篇文章有个初步的印象。
⑵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每读完一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⑶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表较紧密,合起来讲了一个意思,就可以归并为一段;
哪个自然段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就可以成段。
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是给文章分段的主要依据。常见的安排材料的方法有以下五种:
⑴按时间的顺序安排材料
一些写事的文章采用这种方法安排材料。给这类文章分段,要特别注意文中标明时间的语句。
知错就改
放暑假了,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小青蛙。心里不由得暗想:要能捉到一只玩玩,那该多有意思啊!
第二天, 我在田沟里发现了另外一只小青蛙,就悄悄蹲下身子,蹑手蹑脚地挪动脚步,猛地朝前一扑, 伸手一捉,就抓住了小青蛙的后脚。我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像两颗晶莹透明的玻璃球,鼓得高高的,一眨一眨的,可机灵了。碧绿的身体布满了深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发了脾气,一鼓一鼓的。
回到家里,我用一根细绳拴住青蛙的后腿,把它放在装满清水的木盆里。青蛙一下水,就欢乐地游起来,看上去真像个“游泳健将”。
我正玩得高兴, 舅舅回来了。他看我捉了青蛙,就说:“青蛙是益虫,快放了它吧!”我低头不语。舅舅又说:“你想想看,少一只青蛙,就有上万只害虫逃掉。损失多大呀!”
没等舅舅说完,我就奔出屋门,跑到田野里,手一甩,青蛙欢乐地跳到稻田里。
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材料
这是写事文章安排材料的基本方法。
给这类文章分段,要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比较复杂的事情,还要弄明白事情的发展
有几个阶段。
心灵上的大桥
窗外下着毛毛细雨。我被一道题难住了。唉!该怎么解呢?我坐不住了,就朝雨里走去。
在通往乡间的小路上,我遇见了一个约六七岁的小男孩,他蹲在一个积满雨水的小水塘边,细雨不停地飘落在他的身上,头发(捎、梢、稍)上不断地滴着水,可他好像什么也没觉得。
“小弟弟,你在干什么呀?”我疑惑不解地问。
“造桥呗。”他连头也没抬,只将手中的一叠小木头往水塘里排列开去。
“造啥桥啊?”我好奇地又问了一句。
“造大桥。”他边回答边将一块较大的木头往已造好的“桥墩”上放去。
“哦,大桥造好啦!大家可以过桥了!”小男孩高兴得跳了起来。“啪”的一声,一脚踩得泥浆水(贱、溅、浅)了开去,大桥倒(蹋、塌、踏)了。
男孩抓了抓头皮不声不响地又蹲下来,心疼地(捡、俭、检)起木块,重新搭了起来。嘴里还嗜囔着:“这个木头桥不好。我长大了,要造座又大又牢的桥。”
我被眼前的一切感动了:木头桥虽然没有搭成,可是男孩的心里已经建起了一座理想之桥……他那刻苦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情不自禁地反思:“难道我就不能像他一样,去解答难题吗?”
我转身朝回家的路上走去,离小水塘越来越远了,可当我回过头来,透过蒙蒙细雨,隐隐约约看见小男孩正专心致志地造着“大桥”呢!
是啊!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灵里建起一座理想之桥!
1、“我”为什么转身朝回家的路上走?
2、用“ ”画出小男孩认真学“造桥”的语句。
3、根据下面的提示,把短文分成三段。
⑴我坐不住了,朝雨里走去。⑵在通往乡间的小路上。⑶我转身朝回家的路上走去。
⑶按方位或地点的变换安排材料
游记、参观记一般采用这种方法安排材料。
给这类文章分段,要抓住文中标明地点或方位变换的词语。
我爱乡村的傍晚
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时清新的空气;我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还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音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①一阵晚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的,②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的③一边唱歌④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⑤一个个大西瓜⑥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蝴蝶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辉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意的乡村晚景,“呜呜”地长叫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乡村的傍晚多美啊!我如果架照相机,定要把那起伏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和那引颈高歌的大水牛一一拍摄下来,让它们永远留在我的影集里。我多么喜欢乡村的傍晚啊!
1、用“~~~”划出两个自然段间互相照应的语句。
2、具体描写“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的自然段是 、 、 。
3、细读2、3、4自然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 自然段 | 观察点 | 观察到景象 | 作者的感受 | 观察顺序 |
| 2 | ||||
| 3 | ||||
| 4 |
A、因果关系 B、总分总关系 C、并列关系
5、用“‖”把短文划分为三段
⑷按事物的不同方面安排材料
说明文和一些写人的文章常采用这种方法安排材料。
给这类文章分段,关键要理解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事物的。
湖是美的
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静静的湖,像一块无暇的翡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为什么整天那么欢快?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样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一枚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泊飘荡。
静静得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细丝般的春雨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锦”上无穷无尽地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你看,天空是一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你听,“轰轰”,礼炮响了,大会就要开始了。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鱼姑娘头上地玉花。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湖是美的……
1、“我最爱的还是湖。”原因是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湖是美的。其中从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写静静的湖美丽可爱,从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写雨中的湖更加动人。
3、用“ ”划出文中的过渡句。说说这个过渡句主要是起承接上文的作用还是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4、用“‖”把短文分成四段。
⑸按总分的关系安排材料
这种安排材料的方式与自然段的总分段式相似,有“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我爱我家的竹园
我家有一片翠绿幽美的竹园。它四季常绿,美丽多姿,令人陶醉。我爱我家的竹园。
春天,鹅黄的新笋从土壤里钻出来,像一只只刚出壳的小鸡一样漂亮,过三、四个星期,逐渐变成了一支支墨绿的新笋,接着变成嫩绿的新竹。那三、四支老竹围着新竹,像保护自己的儿女一样。小麻雀在茂盛的竹叶里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这个地方真美啊!”
到了盛夏,竹园更显得可爱。阳光透过茂密的竹叶缝隙,照在地上,从远处看,像一片片碎银铺在地上。成林的竹子舒展着长臂,好像向人们招手,又仿佛在说:“大热天,你们到这里来歇息吧!”
到了秋高气爽的季节,从地里钻出淡黄的马鞭笋,给人们又添了一碟小菜。有时,竹子叫秋风把自己身上的旧叶换掉,飘落的竹叶像一位美丽的姑娘表演“天女散花”。
冬天,别的树叶落光了,可它还是那样清秀挺拔。深绿的叶子笑容满面地迎接严霜白雪。雪后,绿叶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弯弯的枝条低垂着,微风吹过,雪末儿窣窣地下落,大地一片银装。
我爱竹园,更爱竹子,因为它四季常绿,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给我们带来勃勃的生机,带来绿色的希望。
二、概括段意
归纳段落大意有三项要求:一是要反映段的主要内容;二是用语简单明确,不罗嗦;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三项要求中,第一项是最基本的。
简单有效方法:
一、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二、概括法: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
三、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⒈秋天,果子熟了。阳光下,那熟透了的柿子像一盏盏灯笼挂在枝头,红彤彤的枣像一颗颗玛瑙似的逗人喜爱,满树的苹果像一张张孩子的笑脸,葡萄架下,成串的葡萄有红的、青的、紫的、闪着迷人的光彩。多么美啊,秋天的果园!一阵凉风吹来,树枝摇晃,果儿点头,散发出、甜甜的香味。
本段 段意:( )
A、秋天果子熟了 B、多么美啊,秋天的果园!
C、柿子挂在枝头
2、贴鼻子游戏真有趣。课外活动的时候,老师在教室的黑板上画了一个没有鼻子的大头娃娃。轮到我们组给大头娃娃贴鼻子了。第一个上去贴的是小军,小组长用绿绸带给他蒙上眼睛,扶着他转了三圈,小军拿着一个红鼻子慢慢地走到画前,比画了一会儿,才把鼻子贴上。“哈哈!”大家哈哈大笑。小军扯下绸带一看,原来把鼻子贴在右眼上,自己也忍不住大笑起来。
本段段意( )
A 、贴鼻子游戏真有趣 B、大家高兴地贴鼻子
C、老师和我们一起做游戏
3、小刚是个好孩子。早上起来,他自己穿衣服,洗脸,还不忘系上红领巾。吃过饭,小刚马上拿来抹布擦桌子、洗碗。放学后小刚又在家里扫地,倒垃圾。星期天,小刚还洗手帕,洗袜子。自己会做的事,小刚就自己做。
本段段意( )
A、小刚早上自己穿衣服 B、小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C、小刚是个好孩子
4、鸟儿大多是捕虫能手。啄木鸟凌晨三点多就开始工作,每在要给自己的小鸟送三四百次虫子。一只山雀每天吃掉的昆虫重量和它本身差不多。一窝燕子一个夏天可以消灭一百万个虫子。一只猫头鹰每年能为人类节省两千斤粮食呢!
本段段意( )
A、啄木鸟是捕虫能手 B、猫头鹰是捕虫能手
C、鸟儿大多是捕虫能手
5、夏天树林里,叶子在不断地散发大量的水分。树林越茂密,空气中散发出的水分越多,就越使人感到凉爽。另外,阳光很少能透进树林里,所以树林里比别处凉爽。
本段段意( )
A、夏天树林里使人感到凉爽 B、告诉人们夏天树林里比别处凉爽的原因
C、夏天树林里空气流动快
6、我国到处有泉水,许多地方还有热的泉水,叫做温泉。温泉的水为什么会热呢?原来,在地正很深很深的地方,有一种叫做岩浆的东西,岩浆很热很热,比火炉子热多好多好多倍。地下水从那里经过时就慢慢奕成热水,这些热水从地下冒出来,就是我们见到的温泉。
本段段意( )
A、讲述温泉水热的原因 B、我国到处有温泉
C、热的泉水叫做温泉
7、我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一米四三的个子,梳着两条小辫子,又白又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一张小嘴红红的。最令我自豪的还是那颗威风凛然的虎牙,它气势汹汹地突出在伙伴们面前,显得格外神气。
本段段意( )
A、我很神气 B、我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
C、我有一张红红的小嘴
8、有猴子的地方通常是最热闹的地方。你看那些猴子,有的躲在路边的树丛中,有的倒挂在树枝上,有的蹲在树杈间,千姿百态。最有意思的是那只小猴子,它坐在石头上拿着一个柚子翻来覆去地瞧,就是没找到下嘴的地方。它越看越急,越年越气,站起身来,把柚子使劲儿砸向石头。可那柚子在石头上蹦了蹦,又完好地落在草丛中。小猴子看到那柚子吃又吃不着,砸又砸不破,气得“吱”的一声就蹿上了树梢。
本段段意( )
A、猴子真可爱 B、猴子很有意思
C、有猴子的地方通常是最热闹的地方
9、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它的体形很庞大,像一堵墙;它的鼻子像一根软管;一对牙齿像两根大香蕉;耳朵像两把扇子;腿像四根柱子;尾巴像一根短绳子。皮厚多褶,全身毛很少,甚是有趣。
本段段意( )
A、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B、象的体形很庞大
C、象的尾巴很有趣
10、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狐狸。全身毛色火红,像涂了一层油彩,在阳光下闪动着华丽的光泽;身段优雅,四肢匀称,两只肉感很强的耳朵挺神气地竖立在额角;两条雪白的眉毛使它的鼻子、眼睛和整张脸显得十分生动,甚至还有几分妩媚。
本段段意( )
A、这只狐狸有几分妩媚 B、这只狐狸身段优雅
C、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狐狸
作文(提纲练习)(思考5分钟,10分钟完成)
《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 提示与要求:
1、 小学生活中,我们攻克过难题,搞过特色活动,如音乐、体育、美术、手工、语文实践活动……每逢我们成功的时候,心中总有无尽的喜悦,请把你做某件事或参校某项活动的经过及成功时的内心感受写下来。
2、 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不少于400字。
《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开头:
结尾:
语文百科知识
1、完成下列来自语言故事的成语。
守株( )( ) 叶公( )( ) ( )( )添足 ( )( )弄斧
铁杵( )( ) 对牛( )( ) ( )( )补牢 ( )( )之蛙
2、请根据诗词内容,完成诗句。
(1)白发 千丈,缘愁似个长。
(2)欲穷 里目,更上一层楼。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月花。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 古来稀。
(5)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选择题。
(1)明末思想家( )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国家而奋斗。
A、文天祥 B、陆游 C、顾炎武 D、王夫之
(2)公元前278年,屈原在( )投水自杀。
A、长江 B、金沙江 C、黄河 D、汨罗江
(3)黄果树瀑布位于我国的( )省。
A、贵州 B、四川 C、云南 D、陕西
(4)描写“小人国里拥有荒诞的逻辑、的制度”的文学作品( )
A、《格林童话》 B、《汤姆·索亚历险记》
C、《海底两万里》 D、《格列佛游记》
(5)世界上飞行最远的鸟是( ),每年行程数万公里。
A、燕鸥 B、企鹅 C、大鹰 D、天鹅
4、成语应用。
(1)听了伯伯( )的一席话,钱进紧锁的眉头慢慢地苏展开了。
A、语无伦次 B、漫不经心 C、长吁短叹 D、语重心长
(2)我们的小区,树木葱茏、( ),很受居民喜爱。
A、红心出墙 B、鸟语花香 C、高耸入云 D、美轮美奂
(3)小梅的爸爸为她买了一件连衣裙,小梅( )地去告诉邻居小朋友们。
A、兴高采烈 B、和颜悦色 C、大言不惭 D、支支吾吾
4、常识填空。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2)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
(3)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成为“ ”。
(4)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些食品有着特定的意义,为了纪念屈原的食品有 ,象征团圆和月圆的食品有 。
趣味语文
1、根据提示写出合适的成语,例如:12567(丢三落四)
(1)12345( ) (2)2468( )
(3)0000( ) (4)7/8( )
2、将下列各类作品和它们的名称配对。
第一部诗歌总集 《山海经》
第一部兵书 《水经注》
第一部神话集 《诗经》
第一部字典 《孙子兵法》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说文解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