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2:57:13
文档

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闽工院委[2005]号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龙头,学科专业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改革,优化学科结构的意见》的精神,以及《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学科与专业现状福建工程
推荐度:
导读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闽工院委[2005]号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龙头,学科专业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改革,优化学科结构的意见》的精神,以及《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学科与专业现状福建工程
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闽工院委[2005]号

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龙头,学科专业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改革,优化学科结构的意见》的精神,以及《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学科与专业现状

福建工程学院是由福建省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截止2003年9月,全校设有机电及自动化工程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经济管理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土木工程系、建筑与规划系、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工程管理系等9个系和马列主义理论、基础学科、大学外语、大学体育等4个基础教研部。拥有专职教师474人,其中正、副教授134人,占教师总数的28.3%。2002年起招收本科生,设有本科专业8个。2003年本科专业12个,高职高专专业36个,全日制学生达7624人,其中,本科生2068人,占学生总数的27.1%,高职高专学生5556人,占72.9%。现有学科专业涉及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等五大门类48个专业,其中,工学专业34个、管理学专业8个、文学专业4个、经济学专业1个、法学专业1个(详见附表1《2003年本科、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一览表》)。专业布局体现了“以工为主”的特色,土建类、机械类、电气信息类等专业办学条件较好,有一定优势。现有实验室56个,校外实习基地130余个,并建有现代制造中心、现代控制中心、计算机应用中心等大型实验实习基地,以及全国数控网络培训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现代教学基地,还建有福建省模具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分中心等科技研发基地,有比较精良的教学科研实验实训装备和硬件设施。但目前本科专业数偏少,本科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偏小,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偏低。因此,作为刚刚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普通高等学校,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是当前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一)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努力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形成“以工为主,经管文理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特色的办学新格局”,扶持特色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

(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以育人为中心,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校际、校企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群综合实力。

(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发展为支撑,加大教学投入,争创学科专业优势。

三、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目标

(一)第一阶段:起步创业期(2003~2006年)

1.办学规模适度。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达1.2万人,其中本科生0.8万人,工科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其他门类学生占30%。

2.增设18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数达到30个,初步形成品牌与特色专业。

3.培育10个校级重点学科,6个校级重点专业,6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精品课程,3~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建成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加强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二)第二阶段:协调发展期(2007~2010年)

1.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达1.3万人,其中本科生1.0万人。

2.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与有关院校联合培养8个以上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3.增设6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数达到36个。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品牌专业。

4.建设1个省级重点学科,12个校级重点学科,12个校级重点专业;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5~8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基础课实验室建设达到省级合格评估要求,争取建成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组建机电工程实践中心、建筑工程实践中心和管理工程实践中心。

四、学科专业建设主要措施

(一)认真调研,科学规划学科专业体系

1.根据学校的历史和现状,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学科专业体系。在现有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2.立足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潜力,加强团结协作,改造传统学科,扶持特色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学科发展规划见附表2《2003~2010年学科发展规划一览表》。

3.努力办好现有本科专业,大力发展应用型工科专业,适度发展经管文法类专业,创办理学类专业。本科专业和学生规模发展规划见附表3《2004~2010年拟增设本科专业一览表》、附表4《2003~2010年在校生发展规划一览表》和附表5《2003~2010年各系学生规模发展规划一览表》。

(二)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明显的重点学科

1.坚持科学规划,严格评审,从优势学科中选拔一批在省内有一定实力,适应福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点学科。通过培育特色,凝炼优势,形成鲜明的学科方向。

2.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重点学科的学术梯队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引入竞争机制,完善激励机制,营造合作精神,形成凝聚效应,促进团队建设。

3.以重点学科为龙头,通过核心科研任务带动学科交叉与合作研究,集中与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学科团队,争取在土建类、机械材料类、电子信息类等学科中形成特色与优势明显的学科群,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做好准备。

(三)准确定位,构建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2.精心打造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研究与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标准,探索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努力构建新颖的课程体系。坚持突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注重基础与应用等原则,通过增加门数、压缩时数、精选内容、整体优化,营造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平台。

4.大力弘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精心打造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素养,不断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形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5.注重因材施教,举办教改试点班。加大对教改试点班的投入,落实各项教学保障措施,营造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推动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四)实施“精品课程工程”,加快课程改革与建设步伐 

1.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与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以突出创新性、先进性,加强应用性、实践性为目标,构建国家、省、校、系(部)四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设立课程建设专项基金,在教材建设、实验条件、师资引进等方面给予精品课程必要的倾斜。

2.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跟踪现代科技发展,引进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教学的意识,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鼓励教师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手段改革。注意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到2006年,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学时应不低于15%,并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积极利用网络信息与兄弟院校精品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3.启动“精品教材工程”。制定教材建设规划,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支持教师编写或出版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建立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省部级及以上获奖教材、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国家精品教材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4.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具有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到2006年,每个系(部)争取开设一门以上双语教学课程;到2010年,每个本科专业争取开设一门以上双语教学课程。信息、经济、法学等专业要优先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并增加使用双语教学课程的门数。

5.重视英语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争取本科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排名进入省内高校前8名。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新时期本科办学需要

1.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认真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规律,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实质性转变。

2.开展师德师风工程建设活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事业心与责任感,自觉履行职责义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制定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组织评选“师德之星”。

3.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质量。设立专项资助基金,鼓励教师和各类管理人员积极申报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积极开展教育科研与教改教研活动,积极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与优秀教学成果。

4.启动 “教学名师”工程。评选校级“教学名师”,把“师德高尚、业务强、水平高”的教师树为典范,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5.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开展“以老带新”帮教活动,举办青年教师教学业务竞赛,设立青年教师专项科研经费与专项进修培训经费,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关、科研关与工程实践关”,促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6.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合作;及时收集和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教师参加工程训练制度,提高教师的工程素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7.加强实验实习教辅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到2006年,实验专职人员高职称比例达到20%以上,中、青年实验技术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实验技术的改革,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

8.聘请国内外知名客座教授来校授课、示范教学或指导科研,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六)加强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与科研水平 

1.统筹安排,优化配置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硬件资源。根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开展社会服务等不同层面需要,充分利用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全面规划建设学校的实验、实践以及科研基地,统筹安排,优化配置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硬件设施,改善实践教学与科研环境,提升实践教学与科研水平。

2.保证重点,建设一批实验室(中心)。重点建设公共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实验室,使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合格率达100%;重点建设土木类、机械材料类、电子信息类实验室;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组建工程实训中心。

3.依托社会,建设高水平的校外实践基地。密切联系社会,依托社会,建设一批指导力量较强的高水平校外实践基地,形成教学、科研和生产的联合体,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提高师生技术开发、应用等科技服务能力,体现注重实践的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学科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4.加大投入,确保仪器设备经费到位。按2006年在校生的人数(1.2万人)规划,投入仪器设备经费1500万元,确保仪器设备总值达6000万元以上。在仪器设备的选型上,注意兼顾教学与科研,注意科学定位仪器设备的技术档次,使设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5.积极改革,提高实践基地的服务水平。大力开设“三性”实验。到2006年,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大于15%,“三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大于60%;大力加强工程综合实训,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大力开放实验室。设立开放实验专项基金,鼓励实验室向全体教师与学生开放。到2006年,开放性实验室数达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良好标准。

(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推进教学二级管理

1.建立既规范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学分制、选课制、重修制,基础课程实行教考分离,本科生实行班导师制,举教改试点班。

2.完善二级教学管理制度。明确校、系(部)二级教学管理职责,学校教务处作为学校一级教学管理机构,重在宏观、制度建设、教学监控。系(部)作为二级教学管理机构,重在教行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目前应重在实施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降低教学管理重心,规范教学管理行为,激发各级管理组织的活力。

3.强化教研室的教学管理职能。规范教研室的教学管理行为,使教研室在实施课程建设、开展教研教改、组织教行、监督教学质量等方面规范操作、严格管理。

4.推进教务管理手段现代化。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教学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工作;加快开发和完善教务管理软件系统,实行从培养计划、选课、排课、考试到学籍全过程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组织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培训教务管理系统。 

(八)抓好教学评估,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

1.开展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迎接2006年春季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及后续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全面启动“本科教学评估工程”。成立本科教学评估领导小组和评建办公室,制订《福建工程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福建工程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任务分解》和《福建工程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2003~2006年,每年开展一次系(部)教学工作的评估,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摸清家底,发现不足,找出差距,肯定成绩,调动系(部)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办学活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包括: 教学质量负责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事故处理制度、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等。

(九)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的优先地位

根据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逐年增加基本教学建设经费。2003~2006年投入教学基本建设经费3800万元,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其中投入1500万元,建设实验室、实训中心和科研基地;投入800万元,增加馆藏图书,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投入1000万元,扶持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精品课程以及科研、教研、教改项目;投入500万元,用于建设校园网络。

福建工程学院          

二○○五年九月三十日      

附:           

表1      2003年本科、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一览表

类别学科

门类

专业数二级学科

专 业 名 称

学制

12个

文学

1新闻传播类

广告学

工学

9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电气信息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建类

建筑学

城市规划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管理学

2工程管理类

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

36个

经济学1经济学类建筑投资与审计

法学

1法学类

法 律

文学

3公关与文秘、经贸秘书、新闻传播

工学

25机械类

机械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工程

数控技术与应用、汽车技术

电子信息类

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

计算机及应用、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

可视化程序设计、网络构建技术

WEB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

土建类

市政工程、房屋建筑工程
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建筑经济管理、物业管理

城镇建设、建筑设计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

管理类

6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

人力资源管理、工业工程

学科

专业

统计工  学

经济学管理学

文  学

法  学

341841
表2      2003~2010年学科发展规划一览表

序号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

代 码

二级学科名称

设置

年份

10202应用经济学

020204金 融 学

2010
2020206国际贸易学

2008
30301法    学

030101法学理论

2004
40302政 治 学

030205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2002
50501中国语言文学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6
60502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2002
70503新闻传播学

050301新闻学

2004
8050302传播学

2003
90504艺 术 学

050404设计艺术学2005
100701数    学

070104应用数学

2005
110801力    学

080104工程力学

2002
120802机械工程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002
13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2002
14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2005
15080204车辆工程

2004
16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2材料学

2006
17080503材料加工工程2002
180808电气工程

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2002
19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004
20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2003
21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006
22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2006
23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

2002
240813建筑学

0813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2002
25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

2003
260814土木工程081401岩土工程2002
27081402结构工程

2002
28081403市政工程2004
29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2002
30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

2002
310823交通运输工程

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

2005
3208230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2008
33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01环境科学

2009
34083002环境工程

2004
35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2003
361202工商管理120201会 计 学

2004
37120202企业管理

2002
注:本表数据与分类参照学位办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

表3     2004~2010年拟增设本科专业一览表

学科门类

二级学科

本科专业

举 办

单 位

年   份

代码

名称

代码

名 称

代 码

专 业 名 称

04050607080910
02

0201经济学类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管理系

020107保险学

03 法学

0301法学类

030101法学

法学系

05文学

0502外国语言文学类

050201英语(商务方向)

外语系

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101汉语言文学

现代传媒系

0503新闻传播学类

050301新闻学

0504艺术类050408艺术设计建筑与规划系

07理学

0701数学类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理系

0712电子信息科学类

071205W信息安全计算机系

0714环境科学类

071401环境科学

环境与设备系

08工学

0801地矿类

080104勘查技术与工程

土木工程系
0802材料类

080205Y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系

0803机械类

080306W车辆工程

机电工程系

080303工业设计

0806电气信息类

080602自动化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080604通信工程
080606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611W软件工程

计算机系

080613W网络工程

0807土建类

080705给水排水工程

环境与设备系

0810环境与安全类

081001环境工程

0812交通运输类

081202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系
11

1101管理科学

与工程类

11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系

110105W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系
110103工业工程

经济管理系

1102工商管理类

110203会计学
110202市场营销

110210W物流管理
年 度 合 计

11632321
注:本表中学科码参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介绍》。

表4    2003~2010年在校生发展规划一览表

(指当年9月份统计数据)

年度本科学生数

高职高专学生数

合  计

在校生

人 数

本科生比例备 注

招 生

人 数

毕业生人  数

在校生人 数

招 生

人 数

毕业生人  数

在校生人 数

200257157115923000626868398.35%
200314972068195626685556762427.1%
200420004068155020085098916644.4%
20052400681100159246061107458.4%
2006250057183971000195636501204769.7%
20072500149794001000155031001250075.2%
20082500200099001000110030001290076.7%
200925002400100001000100030001300076.9%
201025002500100001000100030001300076.9%
表5   2003~2010年各系学生规模发展规划一览表

(指当年9月份统计数据)

序号

系  别 

拟设本科专业名称

学制

设置

年份

学生规模

备  注

2003年 

2006年

2010年

1机电及

自动化

工程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080301420021045180019002006年

分出材料系(2个专业)

2车辆工程

080306W42004
3工业设计

08030342005
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30242002
5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205Y42006
6电子信息与电气

工程系

电子信息工程

0806034200380714001500
7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60642004
8通信工程08060442004
9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42002
10自动化

08060242007
11计算机

信息与

科学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60542002110612001300
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010242004
13软件工程

080611W42006
14信息安全071205W42008
15网络工程

080613W42009
续上表

序号

系  别 

拟设本科专业名称

学制

设置

年份

学生规模

备  注

2003年 

2006年

2010年

16

工商管理1102014200299814001500
17工业工程

11010342004
18会计学11020342004
19市场营销

11020242007
20物流管理110210W42008
21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10242008
22保险学

02010742010
23土木

工程系

土木工程0807034200268614001500
24勘查技术与工程

08010442005
25交通工程08120242005
26工程

管理系

工程管理110104420031112001200
27工程造价110105W42004
28建筑与

规划系

建筑学

0807015200268110001100
29城市规划

08070252003
30艺术设计05040842005
31环境与

设  备

工程系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0807044200245911001100
32环境工程

08100142004
33给水排水工程

08070542004
34环境科学

07140142009
35人文

社会

科学系

广告学

05030342003678120013002004年

分成现代传媒系和法学系

36新闻学

05030142004
37汉语言文学

05010142006
38法学

03010142004
39大学外语教研部

英语

0301024200501202402005年成  立外语系

40基础学科教研部

信息与计算科学

0301034200501803602005年成  立数理系

在   校   生   规    模

76241200013000

文档

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闽工院委[2005]号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龙头,学科专业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改革,优化学科结构的意见》的精神,以及《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学科与专业现状福建工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