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 AST CH I N A I N STI T UTE OF TECHNOLOGY
Vol 126 No 12
Jun .2007
收稿日期:2006210220
作者简介:余达淦(1942—),男,江西上饶人,教授,江西省基础地质专业
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地质学研究。
论苏轼“庐山”诗的形象表现与哲理探索
余达淦
(东华理工学院,江西抚州344000)
摘 要:苏轼“题西林壁”庐山诗共4句、28个字,是一首通过形象手法,揭示人生重要认识哲理,并具极深内涵、极大探索空间的古诗。诗人早在千年前就注意到主观对象在事物认识升华中的地位及作用,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道出了事物变化不仅在客观事物的本身,而且还在观察者所处的不同地位的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提出了认识论中“山内看山”与“山外看山”差异的命题。诗人采用形象思维空间的跳跃思维方式,断然指出,类似“庐山”这么复杂的事物,你要想认识它,只有走山外看山之路。
关键词:苏东坡;庐山诗;形象性;哲理性
中图分类号:I 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35X (2007)022*******
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48岁,
正是迈过了“不惑之年”,向“知天命”阶段进军的年龄,是人生思维处于旺盛成熟期。此时的苏轼在谪居了黄州五年,后在庐山游玩了十多天,写下家晓户诵的“题西林壁”诗,这首诗仅4句,共28个
字,但揭示了人生的重要哲理[1]
。由于他用的是形象手法,所以内涵极深,给人们留下许多在人生哲理上可探索的空间。
题于庐山西峰寺璧上的著名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诗人以诗的方式来阐述人生哲理,是诗人在认识论与方上的开创,也是中国人在1000多年前对认识论的升华。
西方科学家、哲学家在17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以“分析”为主的方,1620年,弗兰西斯・培根撰写了《新工具》一书,提出经验归纳,突出经验的积累和分析;笛卡尔提出唯理论的演绎法,这样,以分析为主,以分割法为特征的思维方式问世。这是以客观对象为目标的分割和分析,分割法导致简单
化的原则的产生[2]
。苏东坡开创了认识论、方的另一半世界,它注意到主观对象在事物认识升华中的地位及作用,于是得出变化不仅在客观事物的本身,而且还在观察者所处的不同地位的哲理。一
句“远近高低各不同”,省略了多少不必要的叙述,
这是早于西方近六百年关于认识论、方的论述。
人的认识一方面是随事物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也随主体对客体把握程度差异而认识不同。苏东坡在诗中传达出这样的道理:各人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思想认识的角度不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会不同。就像你身在庐山,如果不去多方观察,就难以见到庐山真正的丰姿神韵。语言明白畅晓,寓深奥的哲理于平淡的文字之中,令人读后觉得味醇意长。在认识论、方的宝库里,诗人没有把人们认识事物的探索步伐仅仅停留在知性认识阶段,也就是感性阶段,而是迈向理性认识阶段。诗的下半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阐述通过众多观察、感性认识后如何全面去认识事物本质的哲理,如何去揭示、认识、解剖复杂事物的途径。
诗人在庐山十多天的游玩,感受了庐山由于地势高耸、濒临江湖、潮湿气流受山地阻挡上升而造成的山中湿度大、云雾多。特别是在春夏之交,山上经常是云雾弥漫,不易见到庐山全貌;冬季水汽凝结位置较低,出现云在山腰上。从山上往下看,脚下是茫茫云海;而从山下看山上,由于云雾的关系,庐山时隐时现,虚无飘渺,很难见其真面目。所以,苏东坡感慨:游了半月庐山,却未看到其真面目,原因就在于“身在此山中”。一语道破天机,说出了多少人心中想说却说不清楚的哲理。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旁观者清,局内者迷”,这个现象凡经历过正、反教训的人,均感到十分有道理,但如何提到认识论高度去审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思想,不少单位、不少地区采用了东坡先生跳出庐山看庐山的思维,结果看清了自己、找到了差距,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江西近三四年变化就是一例,自从提出“跳出江西看江西”,不看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过去是自己和自己比,年年有进步,没有功劳有苦劳,现在跳出江西看江西,心胸不一样,立足点不一样,心态也就变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思维哲理与我们改革开放的思维是一脉相承的,它既应用了抽象思维中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方法的高层次集合,也应用了形象思维中联想、意想的方式。众所周知,不同空间、不同层次的比较,不同系统的比较这才是大手笔的比较,所以跳出庐山看庐山的思维是一个完全式的思维,它既包括了多角度、多层次看庐山,也包括了正面看、反面看、从上看、从下看、从外面看等等,还包括了不站在自身立场上看自己。自己看自己,历来是最难的,而人类永远认识不了自己,就是因为我们站到自身立场上。当前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让人们能调换一个立场,对地球、对人类多一点沟通。
对山外看山和山内看山还有另一层深意,那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明确指出的:“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3]王国维先生对东坡庐山诗中哲理的阐述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八个字引出了哲理的又一层奥妙。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时,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实质的探索中必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东坡先生是个诗人,诗人擅长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又称右脑思维。美国神经生理学家R・W・斯佩里博士等对裂脑人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和右半球的许多功能,为此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此后,人类对思维方式的认识很快由“抽象思维的一元论”转变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二元论”[4,5]。1000年前的东坡先生是从生动形象的观察中,通过联想,然后运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现象到规律),引出深奥复杂的理念,然后再从复杂理念的高度,反过来玩味简单形象的现象,使人有了更高一层理解。就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内涵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观察到的现象、感觉到的实体,活生生的现象直观展示在人面前,而由此现象推断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奥哲理。长久以来,人的认识被认为是可确定性的,从而真理是永恒的,以致局部真理被扩大化。同样一座山,就因为横看、侧看,而变成了一个是“岭”,一个是“峰”。所以,主观对象观察立场、角度不同,认识也不同,这就给所谓规律性认识赋有相对性和与时俱进性留下了思考空间,也给认识具有不可确定性的属性提出了命题。
世界的万事万物,有认识简单,具有可确定性属性(只要你知道现在,就可以预测未来,未来包含在过去之中),也还有认识复杂、具有非确定性,即随机性和偶然性的属性的认识,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伴随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兴起的新思维[6,7],这个思维强调了客观世界具有简单、可逆和决定论及复杂、进化、不可逆和非决定性二类。如何去揭示复杂性事物的规律,对于人类来说,目前既是已提上议事日程的议题,但又是没解决的难题;这里既有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还无法适应复杂事物变化规律的问题,也还有认识论的理论与方法还跟不上科学发展的难题。上个世纪70年代,以普利高津为领头的科学家创立了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给人类认识复杂系统带来了曙光,为此普利高津获197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但应看到这仅是人类认识复杂系统的开始序幕。而1000年前,东坡先生通过对庐山这个复杂体系十多天的解剖,从人对主观世界认识受客
711
第2期余达淦:论苏轼“庐山”诗的形象表现与哲理探索体影响,从而形成认识具多样性,规律具相对性推理入手,得出对复杂事物(体系)认识具多样性,导出规律的相对性,乃至不确定性的哲理的天机。这里除了东坡先生的灵感外,直感思维,也就是形象思维加联想是关键。
形象思维具有空间思维的特点,它可以不是直线逻辑思维。东坡先生“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后二句诗的哲理,也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不是简单用逻辑推理的语言所能表达的,所以千百年来他是作为一个思维模式来鼓动人们去认识一些难以认识的难题,去认识一些复杂的物体,鼓动人们从整体的高度,从战略高度去考虑问题,而不被局内者迷住。后二句诗也是对前面二句诗所引出的哲理更高层次的阐述。前面已指出观察的立足点不同,看法就不同的哲理,后二句接着就续上“山中、山外”看山,则效果明显不同的哲理。后者已跨越了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范畴,而进入不同时空体系,此时认识的境界应是不同层次、不同系统的差别。诗人在庐山获取“山中、山外”看山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在山上十多天的观察,发现庐山独特风貌,时隐时现,虚无飘渺,很难见其面目后,灵感触动,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思维哲理,由此也就形象告诚我们,凡是复杂事物,凡是被假象蒙蔽的事物,你要想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采用山外看山的思维是一捷径思维。通过东坡庐山诗的形象特征引起的哲理,不由自主想起其同代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哲理是使人一望便知理,于是和“只缘身在此山中”搭配便成了我们认识真理的捷径。
东坡先生“题西林壁”庐山诗内涵极深,给人们留下许多在人生哲理上可探索的空间,后人应通过挖掘、辨义、悟道给以正名,从而发扬光大,以展中华民族在思维学、哲理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熊和,蔡义江,陆坚.唐宋诗词探胜[M].杭州:浙江
人民出版社,1997.
[2]陈新夏,郑维川,张保生.思维学引论[M].长沙:湖南
人民出版社,1986.
[3]滕咸惠.王国维“人间词话”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
1981.
[4]温寒江,连瑞庆.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和
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张浩.右脑潜能开发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6]余达淦.创造学与创造性思维[M].北京:原子能出版
社,2003.
[7]余达淦.横断科学理论、方法与新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
[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1-
7.
O n the I m age Exp re s s i o n M e tho d and P h il o sop hy R e sea rch
o f S u S h i’s“Lu shan”Po em
Y U Da2gan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zhou344000,China)
Ab s trac t:Su Shi’s“Ti Xi L in B i”Lushan poe m has four sentences and t w enty2eight words and is a good ancient poe m t o expose hu man’s i m portant phil os ophy and have very deep meaning.One thousand years ago the poet no2 ticed the positi on and functi on of subjunctive object in the rising of thing’s recogniti on.The verse“Heng Kan Chen L ing Zhe Cheng Feng,Yuang J in Gao D i Ge Bu Tong”exp resses the phyl os ophy of the change of thing not only because of objective thing itself,but als o because of the vie wer’s positi on.The verse“Bu Shi Lushan Zhen M ian Mu,Zhi Yuan Shen Zai Ci Shan Zhong”puts f or ward the p r opositi on of the difference bet w een“seeing the mountain on it”and“seeing the mountain a way fr o m it”i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The poet adop ted the think2 ing way of i m aging thinking of s pace ju mp ing t o point out if you want t o recognize the comp lex thing like Lushan, you must have the way of seeing the mountain a way fr om it.
Key W o rd s:Su T ongpo;“Lushan”poe m;i m age;phil os ophy
811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