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情绪积极、情绪反应适度。安定愉快的情绪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的重要条件,而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可使幼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长期郁积还会导致病变。因此,培养幼儿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经常让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心境应是我们开展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想就此谈些粗浅看法。
一、为幼儿营造安全、接纳、尊重的心理环境
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幼儿才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幼儿成功自我情绪的基础。如果幼儿经常处于挫折情境中,他很难产生积极的心态和情绪。所以,在幼儿园,教师要以关怀、理解、接纳、尊重、支持、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使每个孩子有一种被关爱、被接纳的心理感受,让每个孩子都认为“老师喜欢我”。笔者曾见到这样一幕: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一幼儿将其他孩子的沙包扔出墙外,教师来询问原因时,他哭了。这时,教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抱起这个孩子,拍了拍,渐渐地,他平静了。该幼儿的情绪能很快安定下来缘于他的哭闹得到了教师的理解。一个因调皮行为而紧张愧疚的孩子更需要他人的宽容与抚慰。教师与幼儿交往时,应尽可能减少事务性、指令性互动,代之以情感性、交流共享的互动。如:当幼儿想对教师讲述某件事情时,教师可以蹲下来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幼儿,用鼓励的言语支持幼儿的表达,这样会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言行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强调”揪尾巴”游戏中,因没有戴上尾巴而闷闷不乐。教师注意到了他的情绪,马上蹲下来,摸着他的头关切地问:“你怎么了,强强?”强强嘟噜道:“我没有尾巴。”教师立刻明白了:因为没有戴上“尾巴”而难过,于是教师对其他幼儿说:强强一直没有戴上‘尾巴’,他不高兴了,该怎么办呢。”这时几名幼儿主动拿起“尾巴”给强强戴上。教师接着提议:“我们让强强当大灰狼,我们一起玩‘老狼,老狼,几点了’,好不好?”孩子们高兴地答应了。在伙伴们的追逐声中,强强脸上露出了笑容……教师在这次师生互动中,时刻认真地关注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努力理解幼儿的心理感受,为每个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自我实现、获得成就感是幼儿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条件,尊重幼儿,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幼儿才会产生持久的愉快情绪体验。如:在环境创设过程中,许多教师经历了从过去独自布置环境到探索让幼儿参与布置,直至现在尝试如何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发展的转变过程,也因而发现在环境创设中每一次角色的变换都使幼儿高兴不已。如在参加了一次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商量、布置娃娃后,孩子们围着教师说:“老师,这是我们玩得最高兴的一次。”孩子们的欢乐来自于他们拥有了实现自我价值、体验自主创造的机会。
二、提高幼儿觉察自身情绪变化的能力
一个人只有能够觉察、分辨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的来源,才有可能以适宜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幼儿觉察自身情绪的变化,可从熟悉情绪的用语与解读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开始,如:幼儿观察不同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请他们说一说这是什么表情动作,想想在什么情景下,自己或他人会出现这现这样的表情。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的具体活动,利用或创设某些环境,让幼儿明确感知他在这种情境中的情绪状态,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在比赛时可引导幼儿讨论:赢了的小朋友和输了的小朋友各有什么感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
为提高幼儿认识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成人还应帮助幼儿认识那些没有显露出来的、正在感受的情绪。如:一幼儿准备去郊游,但下雨了,没去成,他悻悻地回到家,母亲看到后说:“你好像很失望。”孩子说:“是的。”母亲说:“你很想去郊游吧。”孩子说:“我当然想。”母亲说:“你什么都准备好偏下雨了,只有另选时间了。”孩子说:“是的,只好以后再去了。”平时这个孩子生气时,总喜欢找些借口向周围的事,而这一天他碰上这样的挫折,由于他母亲的引导,自己不快的情绪,他的气似乎已消失,与周围的人都合的来。
三、引导幼儿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1、帮助幼儿调整对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认识
儿童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分析该情境,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如:某幼儿因回老家一个学期没有上幼儿园。回来时,他在某些方面跟不上同班的其它孩子,时常闷闷不乐。他有时对别的小朋友说:”你没什么了不起!”有时又说:”我是个大笨蛋。”教师找他谈话时,打了比方说:”有红绿两辆车一起开,开到一半时,红车拐弯到别打去了,而绿车还在向前开,当红车拐回来时,同绿车已经有了一段距离。这时候,红车再追绿车就吃力了。你能说红车马力不足吗?”他摇摇头。教师说:”你现在的情况就像这辆红车,并不是你笨赶不上其他小朋友,而是因为你离开了一个学期,只要你开足马力,一定会赶上其他小朋友的!”谈话后,这名幼儿在各项活动中变得十分积极和自信。正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他正确认识了挫折情境,成功经历了从自我否定性情绪向自我肯定情绪的转化,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
对于大一些的幼儿,成人还可引导他们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调整自己的认识。如:一名孩子的妈妈要去参加同学聚会,孩子很生气,因为他希望妈妈能陪自己玩。这时妈妈说:”你是不是很喜欢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如果你的朋友离开了,你会不会想他?妈妈和自己的好朋友很久没见面了,现在他们来了,你说妈妈该不该去?”孩子经妈妈这样一说,就不再生气,而是高兴地跟妈妈说”再见”。幼儿若学会了换位思考,不仅能疏导自己的消极情绪,还能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
幼儿对触发情绪反应的情境认识,还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尝试等学习方式获得。如,当幼儿经常能从成人那里以发脾气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时,他就会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以哭闹、发脾气等方式要挟成人。所以成人在满足幼儿合理要求的同时,要帮助幼儿端正认识,让他知道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同时引导幼儿学习以高层次的需要代替低层次的需要,如为了赢得朋友的友谊,幼儿能够自觉分享自己的玩具等。
2.帮助幼儿学习以适当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
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有消极情绪,这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求幼儿一味压抑、控制消极情绪,而是帮助他们学习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去疏导和宣泄这种情绪。
一个人如果要保持心理的健康,把情绪表达出来很重要。”说出来”的方法为幼儿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所以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提供机会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在幼儿因争执产生愤怒、悲伤等情绪反应时,教师能够支持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耐心倾听他们对争执的解释,将有利于幼儿及时疏泄消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矛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于幼儿还不具备完善的认识和表达能力,所以运用转移注意力,开展运动、绘画、游戏等活动对幼儿疏导、缓解消极情绪是有积极作用的。如:在一次自选游戏后的交流中,一名曾躲进私密室的幼儿说:”我生气,我在里面吃了一大把瓜子。”老师问:”那你还生气吗?”这名幼儿回答说:”不生气了。”没想到吃东西也能帮助幼儿减轻心理压力。
四、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鼓励其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幼儿积极乐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做自己做得好的事情,能用积极的方式评价他人、看待他人所做的事情。如,高高小朋友生气地向教师告状:朋朋打我了。教师一了解,原来是朋朋拿着注射器到娃娃家给告状的幼儿”打了一针”。教师马上对这件事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哦,朋朋医生今天上门服务,来为娃娃家的娃娃打预防针了。”听老师这么一说,高高消了气,又和小朋友在娃娃家高兴地做游戏了。当幼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发现事情中隐含的积极因素,鼓励其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如,引导幼儿在失败中寻找原因,想办法在下次争取成功;用积极改变的方式面对困难;还可用乐观幽默的态度对待一些事情,如幼儿的门牙掉了,可以说门牙光荣下岗了,等等。当孩子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并能乐观地看待它时,孩子们的生活中就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培养幼儿情绪自我能力初探李臻
【摘要】:
【作者单位】: 河南濮阳中原油田教育中心幼教科
【关键词】: 幼儿情绪 自我能力 消极情绪 教师 情绪反应 积极的心态 小朋友 心理感受 心理环境 幼儿学习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情绪积极、情绪反应适度。安定愉快的情绪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的重要条件,而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可使幼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长期郁积还会导致病变。因此,培养幼儿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经常让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心境应是我们开展
幼儿情绪能力的培养
任何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育对象成为健康向上的学习主体。什么是“健康”呢?健康不仅指要具备强健的体魄,要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其标志是学生的情绪积极向上、情绪反映适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定愉快的积极情绪能使一个人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的重要条件,而那些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可以使一个人的身心失去平衡,长期的抑郁和积累会导致一个人的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导致病变。”因此,如何培养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心境,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能力是摆在我们幼儿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在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独生子女家长往往因工作等原因而顾不上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有些家庭在教育上存在着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等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情绪。而最近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近年来在儿童中出现心理情绪发展的偏差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情绪的自我能力在下降,从而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情绪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能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幼儿的心理和情绪的自我能力。
幼儿的初步情绪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如孩子的任性、攻击性等情绪的适当;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把情绪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根据我近几年的教育经验及实践,我认为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策略来培养幼儿的自我能力。
一、创设情景,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
(一)、以情育人,创设情绪的良好情景
一般说来,幼儿都在学校里获得关爱、尊重以及安全的环境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就是幼儿能自觉自我情绪的心理基础。当幼儿处于那种挫折、歧视的环境中,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心态和情绪。每个孩子都渴望爱与被爱,这是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需要,是他们最初人格形成的基点,因此,在幼儿园,我们要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被关爱、被接纳的心理感受。为此,教师首先要以关心、理解、尊重、平等、公正的态度与所有的孩子交往,让所有的孩子都产生这样的感受:“我们的老师是喜欢我们的。”我记得有这样一件事:一次,我组织小朋友在玩“踢小足球”的游戏,我班一个男孩子突然冲进场来,将小足球捡起来就往场外扔,看见他发火的样子,我上去问他原因时,他竟哭了。这时,我并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抱起这个孩子,把他身上的灰尘拍干净,后来,他渐渐地平静下来。只说了一声:“老师,我错了”,就和其他同学去玩了。这位孩子的情绪很快平静的原因就是他的行为得到了老师的宽
容与抚慰,尤其是那些特别调皮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因此,在我们与幼儿交往时,教师要用情感性的交流互动来开展活动,尽量避免指令性的互动。比如,当幼儿想要对老师诉说某件事情时,老师应该把孩子抱起来,或者自己蹲下来,用亲和的眼光注视着孩子,并用鼓励的语言支持孩子的诉说,这样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诉说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上面所说的那个孩子在事后的下午,我找他时,他正在拍皮球,我和他一起玩了一会儿,然后蹲下来,摸着他的头关切地问:“军军,你今天怎么这样不开心啊?”军军看了我一眼,说:“老师,男孩子都喜欢踢足球,可我也是男孩子,为什么他们就是不叫我?”我马上明白了,军军因为缺乏小伙伴的关心而感到孤独,心里失去了平衡。于是我就把其他男孩子叫过来,对他们说:“军军也是男子汉,他今天没有参加你们的足球赛感到有些不开心,你们说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有好几位同学喊了起来:“欢迎军军加入我们的足球队。”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军军的笑脸上终于绽放出了笑容。作为教师应该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每一次的师生互动中,都要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需要,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为每一个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情绪能力。
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最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自我实现和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搭建展示他们才华的舞台,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的体验,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持久的愉快情绪,比如,班级生活角的布置,原来是由教师一个人布置,后来我们渐渐发展到让孩子参与布置,最后尝试让孩子成为生活角的主人,现在,每一次布置之前,孩子们拿来了许多农作物,并且提出了许多的建议,按照他们的意愿,把周围的环境布置得非常漂亮。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实现自我价值、体验自主创造的快乐。
(二)、以情动人,培养幼儿情绪的自控能力
情绪具有感染性和迁移的功能,它具有扩散的规律,只就要求我们学会以情育人、以情动人,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幼儿情绪的自控能力的目标。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人能够觉察、分辨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的来源的时候,才有可能以适宜的策略调节自己的不好的情绪。那么怎样帮助幼儿察觉自身情绪的变化呢?我主要以帮助幼儿觉察自己的情绪为突破口,从让孩子熟悉情绪的日常用语、脸部表情、肢体动作入手。比如:在开展活动中,让幼儿察言观色,通过观察不同的脸部表情、身体姿势,让孩子说说这是什么表情动作,反映了什么心情,在想想在什么情景下自己或其他人会出现这样的表情。我们还根据教学内容或突发事件的处理,利用或创设某些情景,让幼儿感知它在这种情景下的情绪状态,并做出相应的思考。比如:在有些小朋友做了错事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等等。
为了提高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我们还应该帮助孩子认识一些暂时还没有显露出来的,但他目前正在感受的不愉快等情绪,以此提高他们觉察自身情绪的能力。比如:有一次,我们班准备组织学生去春游,有一位小朋友因为父母将要到上海工作而要将他转学随同他家长一起走,在我们即将出发的时候,这位小朋友悻悻地来到我的身边,我蹲下来问他:“你好象不愿意和我们离开,是不是?”他说:“是的”。我说:“你也很想去春游吧?”他
说:“我当然想。”我说:“那好,下一次你到我们幼儿园做客的时候,我们欢迎你和我们一起去春游,好吗?”他点了点头,我又说:“你到了上海以后,肯定会认识更多得好朋友,他们也肯定会欢迎你,上海好看的地方比我们这里还多呢。”“真的”。孩子高兴了。平时,这个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总喜欢寻找借口对其他同学进行挑衅,但是,在这一天他碰上这样不愉快的事情,由于我们的疏导,他很快化解了不愉快的情绪,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情知互动,提升幼儿的情绪的能力
情绪与人只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认知为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认知越深刻,情绪也越深厚,反之,情绪就越肤浅,认知的错误就会导致情绪反映上的错误。另一方面情绪对认知又具有推动调节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情知互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情绪的稳定性,是幼儿能逐步学会自己的情绪。
(一)、帮助幼儿加深触发情绪的反映情景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众所周知,儿童情绪反映的强度和持久程度,往往取决于它能对触发情绪反映情景的理解。因此,在培养幼儿情绪自我能力方面,我们要从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分析该情景,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比如,有一个家庭离异的孩子,原来这孩子是由判给男方抚养,因此,这孩子跟着他的父亲到了外地,后来,他的母亲发现原丈夫对孩子根本不爱护、不关心,于是将孩子从外地要了回来,由于这孩子将近一年没有上幼儿园。因此,他在很多方面是跟不上其他的孩子,有比较强的自卑心理,经常显得心事重重,和其他同学显得很陌生,也不和其他同学玩。我们就找他聊天,指着一棵小松树打了个比方对他说:“有几棵小松树原来一起成长,后来其中一棵小松树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由于在那个地方它不适应环境,他又搬了回来,你说,这棵小松树去追另外两棵小松树,他不吃力吗?你说这棵小松树本来就是差的吗?”他摇了摇头,我又说:“你现在就像那棵小松树,并不是你不聪明而跟不上其他小朋友,是因为你已经离开了将近一年,只要你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马上赶上其他小朋友的。”通过这次谈话,这位孩子在班级的各项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变得格外积极,我不断地用鼓励的目光和言语关注他,使他很快从挫折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各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绩,性格也开朗了,个人的情绪处于良好的状态。
同样,对那些大班的孩子,要教育他们要学会关心,学会相处,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以次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有一位家长和我讲了这样一件事:这位家长一次应邀参加同学的聚会,可是他的的孩子因为母亲不陪他玩而就生气,并且用不吃饭来要挟。这位家长对这位孩子说:“你是不是很喜欢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假如你的好朋友离开你时间长了,你想不想她呀?”孩子点点头,“那么,妈妈自己的好朋友也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现在他们来了,你说妈妈该不该去啊?”孩子经妈妈这样一说,也就不再生气了,高兴地和妈妈说:“妈妈,你去吧,我也大了。”这说明孩子通过换位思考问题不仅能了自己的情绪,而且也会产生设身处地地关心他人的情绪。当然,对孩子的触发情绪反映的情景认识是可以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来实现的。如模仿、尝试、条件发射等方法。
(二)、帮助幼儿学习以适当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所有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都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而产生消极情绪,这实际上是孩子们成长的一部分。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求幼儿一味压抑、控制他们的消极情绪,而是帮助他们学习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没有伤害的方式方法去疏导和宣泄这种消极情绪。
假如一个人要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状况,那么,他把自己的情绪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宣泄出来是很重要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通过让幼儿说出来的方法为幼儿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了机会,让幼儿对老师、同学诉说自己的感受,以此来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抑郁的情绪。如:在幼儿因为在同伴中发生争执而产生愤怒、悲伤等消极情绪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支持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耐心倾听他们对争执的解释,并让他们宣泄自己的不满、悲伤,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而压抑孩子们的情绪,这也是有利于幼儿及时疏泄情绪,以平和心态来面对矛盾和现实,与老师一起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疏导幼儿消极情绪的方法是多样的,通过开展体育运动、绘画、游戏、唱歌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疏导、缓解消极情绪,或者转移他们是些,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方面上来。
(三)、帮助幼儿养成积极的情绪,鼓励他们将消极情绪自觉地转化成积极情绪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积极乐观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用积极的方式看待、评价他人及所作的事情,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孩子们的日常矛盾中往往发现孩子们都不会自我评价,都认为对方是错的,而自己是“受害者”,自己是对的,因此教师要开展“有话大家说”的活动,在一周一次的好宝宝的评选活动中,教师给每个孩子发表建议的机会,说出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从他人身上找“闪光点”,在自己身上找“疵点”,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亮点”,有利于孩子将原本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当幼儿们情绪普篇比较低落时,教师可开展“快乐大本营”等系列活动。记得“非典”期间,来园的孩子比较少,而且大家都是人心惶惶。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开展了一次“非典,我不怕”的娱艺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还邀请了家长的参与。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知道了有关非典的小知识,懂得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非典其实没什么可怕的。就这样孩子们又恢复了往常的情绪,没有了说到“非典”就皱眉的神情。所以面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我们要用积极的方式鼓励孩子们面对困难,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幼儿们的情绪始终会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
三、家园同步,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
家庭是以骨肉亲情为纽带形式的特殊社会组成形式。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关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是人类情感最美好最丰富的资源所在地。从个体情感发生上来看,儿童情感起源于父母的抚爱和家庭温馨氛围的熏陶,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能力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幼儿在家庭中,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达其情绪和情感,不论愉悦还是忧伤,高兴还是愁闷,随时随地都会表现出来。这说明某种程度上儿童在家庭中其情绪是不受抑制的,是自由奔放的,原因就在于特殊的家庭情感氛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情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较高的亲和力,孩子的情绪表达(主要指不良情绪)一般不会招致惩罚或其他严重后果。而在社会氛围中儿童情感表达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无端地发泄情绪容易受到惩罚或得到不好的评价,如教师的批评,伙伴们离他而去。其次,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有时又因惧怕惩罚或因权威人物如教师在面前而控制着,孩子往往把积压的情绪带回家里,向父母发泄,从而使他(她)的情绪得到某种微妙的平衡。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即孩子常因一些琐屑小事而跟父母过不去,大哭大闹,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孩子情绪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实践和自然感受的体验中形成初步的情绪能力。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帮助幼儿形成情绪能力的重要保证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情感共同体,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氛围,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这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能力,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个构成是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不和谐可能会给幼儿学习情绪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会导致其长大成人后情绪控制能力低下。在大多数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显然父母永远处于主导地位,现实生活中,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父爱、母爱的扭曲。这种父母之爱极易走极端:一是溺爱,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孩子易形成以“我”为核心的优越感,形成自私、骄横、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二是粗暴之爱,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一味服从家长的意愿。这种家庭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情绪方面表现为孩子情绪的压抑,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绪发展受到潜在的阻碍。正常的父母之爱应该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之爱。孩子是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即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惟有首先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才能抚慰孩子的情绪。在家庭氛围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如暴躁、武断、以及动辄施以威胁或惩罚,应设法跳出亲子关系中因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性产生的权力陷阱,认清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以理智的方式博取孩子的信任,成功地开启亲子沟通的大门。
现实生活中,孩子不如意时要宣泄其不满情绪,但孩子的宣泄有可能受阻,因为他(她)的情绪宣泄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情绪的发泄可能较为频繁,父母难以忍受,于是造成感情冲突,结果可能是父母情绪占了上风,而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抑郁纠结,逐渐积累,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发。这样下去是危险的,孩子情绪不仅得不到渲泻,反而越积越多,情绪发展有可能走向消极方面。因此,发展儿童的情绪智力,应特别重视家庭情感氛围的作用和影响,要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宽容和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目的地帮助幼儿实现其情绪的宣泄。
(二)、积极的教育环节,是帮助幼儿形成情绪能力的关键
首先,家长应帮助幼儿学习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幼儿当然不会对自己的情绪有什么认识,情绪是好是坏,幼儿是不会自己去探究的,而父母要教育幼儿认识各种情绪及其特征与后果,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这是赢得情绪的第一步。在认识情绪的基础上再教给孩子一些情绪表达的方式方法,如言语表达方式。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言语将情绪表达出来。再如倾诉表达方式。每当情绪不稳定时,应向父母、老师和同伴“倾诉”自己的情绪感受,不要憋在心里,而应释放出来。在这方面,父母应做出示范,应向孩子主动谈论自己的情绪情感,并经常与孩子一道讨论彼此的情绪感受,这既能给孩子提供与同伴交流的范例,又能为孩子提供学习情感语言的机会,且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制情绪。运动方式也是一种调适情绪的好方法。通过剧烈的运动,发泄孩子的消极情绪,通过轻缓运动,控制孩子的情绪冲动。家长应让孩子进行一些他们所喜爱的运动,如玩水、玩沙、打球,在运动中促使幼儿表达其情绪,如果没有别的办法,哭也不失为情绪的自然表达法。实际上,对那些爱哭的孩子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好的、永远有用的方法。其次,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培养情绪能力。孩子对情绪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往往不一致,体现为情绪表达发展的滞后性,因此让孩子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实现情绪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从孩子的情绪健康角度来讲我们应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但为了促进孩子的情绪发展,培养孩子初步的情绪能力,我们又应该让孩子全面体验各种情绪,以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既要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又要有消极的情绪体验,只有当孩子面对一些负面的消极情绪时,才有可能实践情绪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朱小曼、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石慧瑾.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研究?幼儿园“生存”课程的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美]劳伦斯.沙皮罗著,施美华译.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5]、陈若云编.儿童EQ培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李生兰著.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乔建中. 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字图书馆
[8]、嘟嘟. 化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地震出版社2004年出版. 数字图书馆
[9]、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年5月版
[10]、赖新园. 二十一世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典范(上). 出版社2000年版
培养幼儿良好情绪能力的教育策略 符桂梅 (班主任) 2010-03-15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家庭又是孩子进入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孩子美好情感的丰富资源。同时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据调查显示:现在的家长大多是我国第一代独身子女,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本身接受着比较特殊的教育,他们对培养幼儿情绪能力认识不足,仅满足于让幼儿吃好、穿好、满足幼儿的物质要求,重视智力开发,不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与心理环境,缺乏正确的培养幼儿情绪能力的态度和方法。为此,希望通过对家长的育儿知识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因为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为人处世、求学成功的保障。我们应该放远眼光,齐心协力为幼儿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建立良好的情感氛围,实现平等的情感交流
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
(1)首先必须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营造和睦、愉快、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这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情绪,并为幼儿处理自己不良情绪提供榜样。
(2)其次,创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大多数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显然父母永远处于主导地位,现实生活中,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父爱、母爱的扭曲,或溺爱或粗暴之爱。父母有时对子女过分迁就,有时又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一味服从家长的意愿,这都是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建立一种认识,即幼儿是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家长需要理解、尊重幼儿的情感需要、情感表达,而不是“情感的统治”。
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惟有首先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设法跳出亲子关系中因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性产生的权力陷阱,认清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才能抚慰孩子的情绪,从而以理智博取孩子的信任,成功地开启亲子沟通的大门。因此,发展儿童的情绪能力,应特别重视家庭情感氛围的作用和影响,有目的地帮助幼儿实现其情绪的宣泄。
2、体验各种情感经历,树立评价情绪行为的意识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培养情绪能力。虽然从孩子的情绪健康角度来讲我们应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但为了促进孩子的情绪发展,培养孩子初步的情绪能力,我们又应该让孩子全面体验各种情绪,以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既要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又要有消极的情绪体验,生活中应教育孩子适度节制各种欲望,抵制各种诱惑。如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剥荔枝给客人吃,先剥4颗放在小盆中送给客人吃,再剥4颗爸爸妈妈吃,最后才自己吃。幼儿开始剥后,家长要以“不经意”的态度,认真观察,如孩子忍不住自己先吃就作一些暗示性的鼓励,但不要强制,要在孩子在自然体验中,对他进行教育。当孩子进入自享荔枝阶段时,由于有了“忍”的体验,需要得到充分满足。通过这些小游戏,让孩子慢慢正确处理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学会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加以适当的调节。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基础。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幼儿获得消极的情绪体验,可能表现出某种过激情绪反应。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预先与孩子共同设定一些规范,逐步培养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在实践活动中用这种能力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做出价值评判,及时调整心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只有当幼儿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做价值评判时,才具有实现情绪的可能性。正因为孩子对情绪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往往不一致,体现为情绪表达发展的滞后性,因此让孩子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实现情绪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3、注重情感教育,学习正确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
要培养幼儿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态度和情感,首先要对人的情绪、情感有所识别,它是建立在幼儿的情感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幼儿受年龄的影响(有些幼儿也受性格的影响),幼儿当然不会对自己的情绪有什么认识,情绪是好是坏,是不会自己去探究的,而父母要教育幼儿认识各种情绪及其特征与后果,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这是赢得情绪的第一步。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情绪的发泄可能较为频繁,父母难以忍受,于是造成感情冲突,结果可能是父母情绪占了上风,而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抑郁纠结,逐渐积累,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发。这样下去是危险的,孩子情绪不仅得不到渲泻,反而越积越多,情绪发展有可能走向消极方面。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教孩子用语言倾诉或者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1)言语表达方式。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言语将情绪表达出来,每当情绪不稳定时,应向家人“倾诉”自己的情绪感受,不要憋在心里,而应释放出来。在这方面,父母应做出示范,应向孩子主动谈论自己的情绪情感,并经常与孩子一道讨论彼此的情绪感受,这既能给孩子提供交流的范例,又能为孩子提供学习情感语言的机会,且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制情绪。
(2)移情训练。由于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消极情绪状态持续时间不一定很长,这也表现出一种对情绪的无意识调节。面对孩子的过激情绪,父母可讲究一些策略,如冷处理、设法转移幼儿注意力等等。但同时父母又应帮助孩子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其情绪。譬如当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就在心里暗暗说“不能打人”或“不能摔东西”;或者在不愉快时想想其他愉快的事情。运动方式也是一种调适情绪的好方法。通过剧烈的运动,发泄孩子的消极情绪,通过轻缓运动,控制孩子的情绪冲动。父母应让孩子进行一些他们所喜爱的运动,如玩水、玩沙、打球,在运动中促使幼儿表达其情绪,如果没有别的办法,哭也不失为情绪的自然表达法。实际上,对那些爱哭的孩子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好的、永远有用的方法。
4、利用同伴效应,相互提升能力
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同伴交往,幼儿如果长时间独处,会产生莫可名状的孤独感,渴望交流又得不到交流的状况可能导致慢性的情绪压抑。积极与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愉悦孩子的身心,也为孩子提供了实践情绪的机会。
(1)为孩子创设与同伴游戏的机会。同伴是孩子最有效的榜样,同伴的榜样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易于孩子接受和模仿。幼儿可能从同伴身上学习如何自己的情绪。有时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不免会发生一些小冲突,但正是这些“茶壶里的风波”使孩子们学会如何与别人协调,如何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如何处理同伴关系,等等。孩子有喜爱游戏的天性,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孩子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分配,服从规则要求,要想参与就必须约束自己行为,否则会遭受排斥,失去参与活动的机会,这有助于训练并逐步形成幼儿的情绪控制机制。另外,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松弛紧张情绪,渲泻消极情绪的有效方式,在游戏中幼儿会借助于动作、语言、角色扮演来体验积极情绪,发泄消极情绪,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感受。
(2)提供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自由。
心理学家布洛克认为,在严厉、专断、模式的控制下,儿童一般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度自我控制的特征。其实,幼儿由于年龄尚小,不加区分就加以孩子的行为,会造成他们情绪上的压抑,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不到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自由,对他们不要过于和束缚。
实践是提高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尽可能创设较多的实践机会给幼儿自己,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我们首先是鼓励幼儿去尝试、去探究,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帮助与解决;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我们不再仅仅是争取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而是有意识地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家长多说:“你自己来处理、你说怎么办。”有时,还可通过讨论他人的行为,来分析行为的利弊,“如果,这个小朋友是你,你该怎么办?”来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进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又如适当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离家附近的超市购买一些东西,有时可能孩子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在这个情况下,就先肯定他在各种活动中的突出表现,使其心中树立起“我是一个能干的孩子”的形象,然后再表示出对他能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孩子就能尝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乐于去完成任务。当孩子尝到了成功喜悦的同时,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更积极、主动的去争取“成功”。孩子在这种心境中成长,自然会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
5、研读孩子的情绪反应,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
为幼儿提供整洁、宽敞的游戏空间,会从心理上起暗示作用,帮助幼儿有明朗的心情、稳定的情绪。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有非常喜欢的玩具或者游戏都有助于幼儿积极情绪的维持与延续。通过各种途径(图书、言传身教、现实事件的教育等)帮助幼儿认识不良情绪的表现及危害,懂得要适当控制这些情绪。这些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幼儿不良情绪的发生
(1)在某些事情发生时,以一种幼儿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方式来解释可以抑制不良情绪的发生,起到转化的作用。例如,孩子和邻居小孩在家里一起游戏,因为邻居孩子喝药,她走掉了,孩子很茫然的站在那里,以为邻居孩子不和他玩了,就在一旁闷闷不乐,也不说话,家长要及时作出反应,排解他的情绪困扰:“你怎么了?”“XX不和我玩了”。“哦,原来把宝宝一个人丢下了,就自己在生闷气呢,阿姨那是叫她喝药呢,不是她故意不和你玩啊,好了,妈妈陪你玩一会,好吗?”宝宝点点头,脸上一开始的不开心不见了,如果邻居孩子回来,就又高高兴兴玩在一起了。
(2)在孩子将要做某事情时,你先预测孩子大致会有何种表现,为孩子将要出现的情绪做一些铺垫,这样就能有效的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如孩子要去体检,孩子可能有情绪抵触,不肯前往,你就可以事先打好“预防针”:医院里的叔叔阿姨都很好,而且检查的时候一点也不疼,宝宝那么勇敢,身体一定很健康,是吧……说了一番话后,孩子在体检的时候就很勇敢,家长在一旁不断的鼓励他,就顺利地做完了检查。大家看,在幼儿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再加上家长的鼓励,也会降低幼儿不良情绪发生的几率。
浅谈怎样培养幼儿情绪自我 [原创]
2009-3-16 10:44:37 阅读:749 评论:0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出现了情绪方面的问题,他们或因为父母没有给买想要的玩具,或因为饭菜不合口,或因为小伙伴间产生冲突的等等,对此,有的家长常用打骂、训斥的方法强行制止,有的则一味迁就,无原则不计后果的忍让、满足……这样做的后果,要么是孩子不哭不闹,养成了孤僻、封闭性格;要么是孩子我行我素,得寸进尺的愈走愈远.越发不可收拾.........
自我控制能力差,攻击性行为多.面对孩子自我情绪的失控,我们到底是该严格还是宽容?这之间又该这样把握这个度的抉择,怎样培养幼儿情绪的自我.---------------这,越来越成为许多学校和家长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有鉴于此.我.谨在这里发表一点结合日常工作中得出的见解与看法与大家共研.
(一)培养幼儿情绪自我的重要性
,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情绪积极、情绪反应适度。安定愉快的情绪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的重要条件,而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可使幼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长期郁积还会导致病变。因此,培养幼儿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经常让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心境应是我们开展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家长应该懂得,幼儿和成年人一样,是的个体,有自己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态度。与产生快乐、满足的积极情绪一样,幼儿当然也会产生种种诸如烦恼、愤怒等不良情绪。要想孩子成为情绪的主人,我们就该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心理学家汉.金诺认为,孩子的情绪不会因为成人的一句“不要这样想”或者“你的感觉不应该有”而消失。只有尊重、同情孩子,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才不会惊慌,也不会急躁,更不会凭主观意识强行阻止、压制。须知,如果聚集的愤怒不能释放出来,就会引起生理或心理疾病。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能力是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究竟如何引导幼儿正确疏导宣泄不良情绪,形成健康心理呢?这,需要从了解幼儿情绪失控的形成和原因说起.
(二)幼儿情绪失控的形成和原因
1、 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 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不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三)培养幼儿情绪自我之我见
我们常常说.养成一种习惯往往是不知不觉的.而要改变一种习惯,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耐心,爱心和潜移默化.
1 为幼儿营造安全,接纳,尊重的心理环境 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幼儿才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幼儿成功自我情绪的基础。如果幼儿经常处于挫折情境中,他很难产生积极的心态和情绪。所以,在幼儿园,教师要以关怀、理解、接纳、尊重、支持、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使每个孩子有一种被关爱、被接纳的心理感受,让每个孩子都认为“老师喜欢我”。我曾见到这样一幕: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一幼儿将其他孩子的沙包扔出墙外,老师来询问原因时,他哭了。这时,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抱起这个孩子,拍了拍,渐渐地,他平静了。该幼儿的情绪能很快安定下来缘于他的哭闹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一个因调皮行为而紧张愧疚的孩子更需要他人的宽容与抚慰。教师与幼儿交往时,应尽可能减少事务性、指令性互动,代之以情感性、交流共享的互动。如:当幼儿想对教师讲述某件事情时,教师可以蹲下来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幼儿,用鼓励的言语支持幼儿的表达,这样会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言行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强调“揪尾巴”游戏中,因没有戴上尾巴而闷闷不乐。教师注意到了他的情绪,马上蹲下来,摸着他的头关切地问:“你怎么了,强强?”强强嘟噜道:“我没有尾巴。”教师立刻明白了:因为没有戴上“尾巴”而难过,于是教师对其他幼儿说:强强一直没有戴上‘尾巴’,他不高兴了,该怎么办呢。”这时几名幼儿主动拿起“尾巴”给强强戴上。教师接着提议:“我们让强强当大灰狼,我们一起玩‘老狼,老狼,几点了’,好不好?”孩子们高兴地答应了。在伙伴们的追逐声中,强强脸上露出了笑容……教师在这次师生互动中,时刻认真地关注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努力理解幼儿的心理感受,为每个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幼儿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自我实现、获得成就感是幼儿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条件,尊重幼儿,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幼儿才会产生持久的愉快情绪体验。如:在环境创设过程中,许多教师经历了从过去独自布置环境到探索让幼儿参与布置,直至现在尝试如何使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发展的转变过程,也因而发现在环境创设中每一次角色的变换都使幼儿高兴不已。如在参加了一次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商量、布置娃娃后,孩子们围着教师说:“老师,这是我们玩得最高兴的一次。”孩子们的欢乐来自于他们拥有了实现自我价值、体验自主创造的机会。
2. 引导幼儿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儿童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分析该情境,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如:某幼儿因回老家一个学期没有上幼儿园。回来时,他在某些方面跟不上同班的其它孩子,时常闷闷不乐。他有时对别的小朋友说:“你没什么了不起!”有时又说:“我是个大笨蛋。”老师找他谈话时,打了比方说:“有红绿两辆车一起开,开到一半时,红车拐弯到别打去了,而绿车还在向前开,当红车拐回来时,同绿车已经有了一段距离。这时候,红车再追绿车就吃力了。你能说红车马力不足吗?”他摇摇头。教师说:“你现在的情况就像这辆红车,并不是你笨赶不上其他小朋友,而是因为你离开了一个学期,只要你开足马力,一定会赶上其他小朋友的!”谈话后,这名幼儿在各项活动中变得十分积极和自信。正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他正确认识了挫折情境,成功经历了从自我否定性情绪向自我肯定情绪的转化,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了。
对于大一些的幼儿,我们还可引导他们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调整自己的认识。如:一名孩子的妈妈要去参加同学聚会,孩子很生气,因为他希望妈妈能陪自己玩。这时妈妈说:“你是不是很喜欢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如果你的朋友离开了,你会不会想他?妈妈和自己的好朋友很久没见面了,现在他们来了,你说妈妈该不该去?”孩子经妈妈这样一说,就不再生气,而是高兴地跟妈妈说“再见”。幼儿若学会了换位思考,不仅能疏导自己的消极情绪,还能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
幼儿对触发情绪反应的情境认识,还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尝试等学习方式获得。如,当幼儿经常能从成人那里以发脾气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时,他就会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以哭闹、发脾气等方式要挟成人。所以成人在满足幼儿合理要求的同时,要帮助幼儿端正认识,让他知道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同时引导幼儿学习以高层次的需要代替低层次的需要,如为了赢得朋友的友谊,幼儿能够自觉分享自己的玩具等。
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有消极情绪,这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求幼儿一味压抑、控制消极情绪,而是帮助他们学习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去疏导和宣泄这种情绪。
一个人如果要保持心理的健康,把情绪表达出来很重要。“说出来”的方法为幼儿缓解心理压力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所以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提供机会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如,在幼儿因争执产生愤怒、悲伤等情绪反应时,教师能够支持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耐心倾听他们对争执的解释,将有利于幼儿及时疏泄消极情绪,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矛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于幼儿还不具备完善的认识和表达能力,所以运用转移注意力,开展运动、绘画、游戏等活动对幼儿疏导、缓解消极情绪是有积极作用的。如:在一次自选游戏后的交流中,一名曾躲进私密室的幼儿说:“我生气,我在里面吃了一大把瓜子。”老师问:“那你还生气吗?”这名幼儿回答说:“不生气了。”没想到吃东西也能帮助幼儿减轻心理压力。
3. 有效的引导
虽然,孩子的感受和所有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并非其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一个人不能一不顺心就骂人,也不能一破坏行为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以合理的方法疏导宣泄不良情绪。
孩子需要倾诉,倾诉能让他们化解烦恼。教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象、体验孩子的感受,并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加以分析。有研究表明,描述情绪对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有松弛作用。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应多问一问。如“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嘛,讲给我听一听把。”这样,老师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倾诉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表达埃及情绪的能力,同时也释放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从中获得了自我调整的力量与方法。
教师的任务是让幼儿不要用破坏性的方式去发泄情绪,引导他们采取被允许的积极的方式方法去表达或发泄情绪。教师首先要让幼儿学习认识各种情绪特征及体验其后果。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只有认识各种情绪才有可能做情绪的主人,这往往也是赢得情绪控制的第一步。其次要教给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法。如言语方式,既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特定的言语将消极的情绪表达出来,比如说当孩子受到委屈时,会有消极的情绪表现出来,甚至会有抵触反抗的情绪,这时教师与幼儿的言语交流尤为重要,鼓励幼儿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来转化幼儿消极的情绪。如果幼儿能用语言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他们就向能够控制情感迈出了第一步,他们以后的反应就会更加理智一点。在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即将产生消极情绪时,心里若暗暗告诫自己,说:“我不能打人”诸如此类的话,并努力去想一些愉快的事,情绪自然就会平静一些。事后还可以让孩子谈谈心中的感觉,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表达情绪的能力。如让孩子表达生气的感觉时,有的说自己心里直冒火,有的说象水烧开了似的,有的说恨不得打他一拳,等等。绘画也是孩子们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有的孩子把爸爸打屁股的手画的特别大,表达了他对疼痛的恐惧;有的孩子用黑色和一些杂乱的线条传达他内心的不安。运动也是一种调适幼儿情绪的好方法,如打球、扔沙包、玩水、唱歌、跳舞等,这些运动也同样会使幼儿表达或发泄其情绪,运动之后孩子会显得格外的轻松愉快。对于孩子来说,哭也是表达情绪的一种好的、永久有用的方式。哭泣是人悲伤时的典型反应。科学研究发现,人在哭泣时会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从而缓解痛苦。当孩子悲伤时让他好好的哭一场。此时,成人无需过多干涉,只需平静的坐在幼儿身边,让幼儿感到你得体谅和支持。有时需要老师紧紧的拥抱和抚摸,还有时幼儿只需静静的体味自己的悲伤。另外,在不影响别人、不损坏东西的前提下的情绪发泄也是较好的自我调节手段之一。如为幼儿设置情绪角,供幼儿了解、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同时学习觉察他人的情绪,并表达自己的关心、理解和安慰,还可以设置悄悄话角,给幼儿一个私密空间和自由表现的空间。让幼儿有自己的发泄空间,亦不失为一种帮助幼儿学习情绪控制的好办法
(四)构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良好互动
作为一个真正称职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单纯的认为只要孩子在学校的那段时间尽心尽力的引导教育就是一个好的老师了.我们还应该努力构建一种家庭与学校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面对孩子不在学校的日常生活里.我们更需要孩子的家长配合老师的教育.
1 家长做出榜样
有的家长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权威,在孩子面前不苟言笑,还有的家长在家里动辄摔盘子、摔碗,或相互指责、攻击对方、迁怒对方,完全不考虑别人,只图自己疏泄的痛快,这是尤为不可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从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为此,正确的作法应该是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不迁怒于人、于物。如和多年未见的好又见面了,很高兴,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今天很高兴”;工作遇到挫折了,也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诉说,然后唱唱歌,说说笑话……总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可以表达情感的宣泄情绪。
2 转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特别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家长可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的事情上转移到新奇、有趣的事物上来。如孩子走到玩具柜前要求买玩具,未达到要求,很愤怒,我们可以立即转移他:“看,前面还有更好玩的东西,我们先去看一看!”,这样边走边看边讲故事的过程中,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孩子往往会破涕为笑,所谓“孩子无气肚”即是这个道理。但同时家长又应帮助孩子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交给孩子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告诉他们,当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就在心里暗暗说“不能打人”“不能摔东西”,或者不高兴时想想其它高兴的事。
3 明确要求,预防在先
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4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
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5 采用“负强化”的方法
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五)结语
总之,正确地认识加上科学的方法能帮助幼儿逐步提高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并适度疏泄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幼儿身体、心理的健康及和谐发展。当孩子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并能乐观地看待它时,孩子们的生活中就会拥有更多的快乐。-------------这.想必是做为家长.作为一个专职教育工作者,更喜闻乐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