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相互传情达意,而逐渐形成的有特定动作姿态的舞蹈
特点:自娱性 集体性 实用性 功利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作用:传授生产经验,组织劳动,锻炼身体,教育,记述等社会作用
内容:婚姻两性关系,狩猎,战争,自然环境,图腾崇拜,劳动过程,婚丧喜事
原始舞蹈的特征:强烈的功利目的、高度的生命情调、热烈的全民性、完全的娱神性。
探索原始舞蹈的途径有:
1)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
2)通过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等;
3)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扶犁》:反映神农氏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
《扶来》:反映伏羲氏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
《几本》《凤来》歌颂古代氏族英雄人物反映原始人对英雄和图腾崇拜
《刑天舞干戚》:在炎、黄二帝之间的争战中,炎帝的臣刑天在被砍去头颅的情形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干戚而挥舞。干是盾,戚是长把斧。“干戚舞”是古代武舞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
《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为庆祝捕猎胜利、谷物丰收或某一重大活动,人们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们劳动中所哼的号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结合,就是最早的乐舞。
纪功舞蹈,为统治者的舞蹈(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
1、《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黄帝即位时,天上祥云,呈现云彩状。或《咸池》。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黄帝部族的一种乐舞和宗教祭祀和崇拜活动相结合的图腾舞蹈。
歌颂功绩:黄帝创建万物,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和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
2、尧的乐舞《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
3、舜的乐舞叫《大韶》简称《九韶》、《萧韶》,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
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史记》记载到: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4、禹的乐舞《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
赞美舜让位贤德,庆祝禹治水胜利,表现禹治水的过程。
气氛热烈昂扬,提前先民战斗天地的英勇无畏精神,对英雄赞美之情,歌颂当权者
《大濩》《桑林》《大护》商朝,庆祝灭夏胜利,汤救护万民。一种叫做濩的祭祀活动,有图腾崇拜的遗风。周代音乐温和图腾色彩淡化。
《巫舞》夏商周朝巫术祭祀舞蹈。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最出名的是《九歌》屈原,是秦之前乐舞的最高水平。祭祀神灵歌颂神灵娱神。
周朝 蜡祭 (庆祝农业丰收感谢神诋,原始宗教信仰遗存的表现。是最早反映中国古人仁义,有恩必报的优良传统。有较强的娱乐功能。)
周朝 傩祭(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舞蹈特征明显,跳傩 猛鬼恐怖。风格粗犷充满原始野蛮遗风。性质:象征性表现性娱乐性宗教心理,在民间广为流传。
商周 雩祭(大雩帝的求雨舞,礼仪化:有明确主掌祭祀的求雨职位,女巫司巫 舞蹈化:舞蹈特征明显,舞蹈以女巫为主 有群舞独舞。自由随意 连接天地 强烈情绪激情。
这些商周特有的祭祀舞蹈,都是因特有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人们认识能力思想水平落后而导致的。
制礼作乐 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其统治,极力加强等级观念,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它以“礼”(在封建宗法制度基础上,将法律秩序实行具体的落实)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为配合这种外表做内在修养的辅助措施,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不追求乐的本质。有色彩)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意在通过礼乐的并举,促使社会的外在规范最终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愉快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以致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导致群体和谐。
礼崩乐坏 西周的周礼雅乐,受到贵族士大夫阶级的冲击,森严的秩序瓦解,旧的制度被破坏新的家族制度产生,农奴被农民所取代。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发生巨变。文化,作为经济财富和资源被重新分配。出现娼尤女乐。
雅乐 周 它首开中国古代雅乐(舞)之先河,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
西周制定的雅乐舞体系分歌颂那些杰出的氏族首领和祭祀作用的《六大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教育贵族子弟的《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从舞蹈的政治作用看,周代充分利用了乐舞的特殊功能,有效地为其统治服务。在此后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一直被视为“正声”,各朝各代均不断增修变化,以适应自身的政治需要,雅乐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终止才告结束。
《大武》:是《六舞》中史料遗存最多的乐舞。孔子称其:尽美未尽善。是一个有诗、有乐、有舞、有特定主题的大型男子群舞,执干戚而舞,与《大濩》一起归入武舞。
儒家乐舞理论:
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他主张乐舞用于教育和政治,赞成“雅颂正声”“先王之乐”,反对“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歌舞;认为乐舞可以陶冶情操,移风易俗,起到教化作用;乐舞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表露,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乐舞,可以调和阶级矛盾。
孔子创办私学,将贵族阶级享受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是教化工具。
《乐记》"乐与政通" 是儒家乐舞理论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最完整、最有影响的乐舞理论著作。
汉代
百戏:汉代“百戏”也叫“角抵”、“角抵奇戏”。汉代典型艺术,为戏曲做准备,为古代表演性舞蹈的形成奠定基础。技巧性娱乐性趣味性。
内容: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演奏、歌唱演唱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包括了十分丰富的表演节目如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舞相等。演出规模可大可小,它不仅盛行于民间,还广泛流传在宫廷、贵族中间。是汉代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百戏》《总会仙唱》《鱼龙曼衍》《东海黄公》《伥偟程材》
一、汉代百戏的特点:
1、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和音乐演奏、歌唱等多种技艺的综合表演。
2、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者有简单故事情节
3、百戏促进了新的艺术形式的形成为歌舞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舞相属:汉代自娱性舞蹈,是一种礼仪性的交谊舞。即席间一人舞罢,再属与另一个人舞,如此循环,相属而舞。一般是主人先舞,相属于宾客。汉代,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优势,它是从人际关系来确证个人价值的。人们通过“以舞相属”来审视自己在现实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证实个体存在的价值及远近亲疏的日常伦理。
《盘鼓舞》: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表演时地面上置放数个盘鼓舞者踏盘鼓而舞,准确而富有感情地完成各种难度较大的动作技巧(吸取杂技高难技巧,又有柔美舞蹈的韵律,注重情感表达技巧,用作传情达意的手段,营造舞蹈意象,独舞群舞交替出现,是整体舞蹈的形式。)
《相和大曲》是汉代最具代表的 边歌边舞的民间歌舞曲。是汉代歌舞大曲最高的表现形式,结构完整,适合表演丰富的内容。清唱"徒歌""但歌""相和歌"相和大曲
《淮南鸿烈》刘安 无为道家。顺应自然,美是客观的,注重创造中主体创造精神。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汉代人对艺术生命追求的精神,重视人内心情感作用。
《舞赋》傅毅通过描写宫廷歌舞的美妙场面,阐发自己汉代舞蹈的美学观点。是最早专门描写舞蹈的辞赋,是我国舞蹈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论著之一。认为:雅乐俗乐兼容并蓄各有所长。舞蹈有娱乐功能,对舞者有要求,对美感有新的认识
《白纻舞》三国吴地民间舞。盛行于六朝和隋唐,身穿白色由麻制作而成的舞服,边歌边舞表演性极强,舞姿轻盈婀娜。内容婉约的男欢女爱。歌词清丽 音乐美妙,服饰华丽无比 迎合奢靡之风。是表演性歌舞,还娱神祭祀
清商乐舞: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的总称。 是专业性质的表演性歌舞,有专门管理机构 清商署 深受统治阶级喜爱 清商乐舞的主要特征为抒志言情、飘
逸闲雅、以目传情、以轻见长、以妙取胜。清商乐舞在永嘉之乱后发展为吴歌、西曲。吴歌、西曲是有歌、有舞、有乐的民间歌舞形式。
吴歌西曲 东晋南朝,民间莺歌燕舞。歌舞乐一体。流行于长江太湖流域江南地区。表现春的浪漫轻盈。舞者褒衣傅带 展袖而舞。舞姿轻盈委婉。
《高丽乐》:
北魏灭北燕时所得乐舞。是鸭绿江沿岸地区和朝鲜半岛居住的朝鲜族的乐舞,舞蹈具有鲜明的朝鲜族色彩。隋、唐时代被列入《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
《十部伎》燕乐、西凉乐、清商乐、高丽乐、天竺乐、安国乐、龟兹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
只能在朝会大典,宫廷大宴等特殊重大场合,建立在王朝强大四方恢复的政治意义上,目的通过严格的范畴和规定,通过此成套演出,显示出王朝的声威和强大
《坐部伎》《立部伎》
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宫廷积累的歌颂当朝皇帝的乐舞,你中原为基础大量吸收融化见另外少数民族的乐舞而作。本身被赋予政治意义和歌颂皇帝功德。代表唐代宫廷舞蹈的技术风范和水准。
《立部伎》堂下立奏 规模宏大 人数众多 气势雄伟。"象君之功"象征之王的功德。8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坐部伎》堂上坐奏 人员少 精巧典丽 温馨雅致艺人水平高 政治意义强 配歌以歌颂皇帝 艺术欣赏价值高。"象天之意"象征上天受命于斯 治理天下。6部——《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歌》、《龙池乐》、《小破阵乐》等。
《破阵乐》:是为了歌颂唐太宗李世民打败诸侯王刘武周而特别创作的,唐太宗为秦王,故名《秦王破阵乐》。后来不仅被列入燕乐,还被选入雅乐,被誉为唐代第一乐曲,拟之于“国歌”、“国乐”。
健舞软舞
唐人将广泛流传在宫中、士大夫家中以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依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划分为软舞、健舞两大类。“健舞”敏捷刚健,洒脱明朗,快速有力。以胡舞为主体+西域其他民族的舞。《剑器》《胡璇舞》《柘枝》《胡腾舞》“软舞”大多较优美柔婉。行云流水,温馨别致。主体为中原乐舞《春莺啭》《绿腰》
《踏谣娘》:
唐代歌舞戏著名代表作之一,起源于北齐(一说隋代),情节比较完整。取材于一个酗酒的男人屈打其妻,其妻向邻里哭诉,人们在模仿她哭诉的音调和受屈打的动作中,逐渐演变出的歌舞戏。
唐代“大曲”歌舞戏 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体歌舞曲。“大曲”结构复杂,开始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器乐演奏,叫“散序”;接着是慢板的歌唱(有时插入舞蹈),叫“中序”;最后是节奏急促,起伏变化的舞曲,叫“入破”。由教坊演,起源于汉代百戏是最早的戏剧的形式。《踏瑶娘》《西凉伎》《兰陵王》
《霓裳羽衣》: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相传乐曲是唐玄宗部分的吸收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道家仙幻色彩。内容描写唐玄宗向往的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故事。舞蹈主要表现仙女美姿,舞者“不着人间俗衣裳”,上穿孔雀翠衣,下穿淡彩色或月白色的裙子,肩披霞帔,头戴“步摇冠”,身上配着许多珠翠饰品,华丽典雅。舞姿优美、轻盈、飘逸、柔曼、引人入胜。其表演形式除独舞外,还有双人舞、集体舞的表演形式。这个舞蹈的首演者和最擅长者为杨贵妃。
踏歌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是唐代诗人对当时自娱性歌舞踏歌的描写。“踏歌”是一种古代自娱性歌舞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歌唱、踏地与舞袖。节庆时最常见到的娱乐手段,民间参加者成群结队手拉手脚踏地为节拍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宫廷组织讲究排场,民间组织打动人心
四方之乐——隋唐将四方少数民族之乐,包括国外传入的乐舞,作为的一大类别;
将其组合而在一起变成系列乐舞,同时以汉族《燕乐》《清乐》置于诸部伎之首;
体现王朝强盛、四方归服、兼容大度、团结统一的国家气象;
因时间关系未列入“十部乐”中,但被视为与“十部乐”中各国乐舞属于同一性质的乐舞;
《南诏奉圣乐》:云南民族歌舞 结构分四部 形式载歌载舞 ,内容丰富 奇艳多姿,气势磅礴 绚丽壮观 其主要舞段是用舞队摆成南、诏、奉、圣四个字,舞时有歌,皆祝颂之词。“字舞”结束后,还要表演以下几个乐舞:由十六人演《辟四门之舞》,独舞《亿万寿》,唱《天南滇越俗》歌;还有《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表演各具特色的乐舞,最后一部“军乐部”舞人穿的是南诏民族服装。同时,还有五种不同的调式和多种形式表演《奉圣乐》,由军士歌、女子歌、小女子舞、男独舞、独唱、领唱集众人合唱交错出现等。
《南诏奉圣乐》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其原因:一方面,它是在民族团结友好的气氛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在艺术创造上,它是以南诏乐舞为本,广泛吸收汉族、龟兹等西域乐舞成分编制而成的大型组舞,主题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及欣赏价值,体现南邵高度发展的文化以及边境民族艺术风采,有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因为古代舞蹈多与政治挂钩,是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古代重视舞蹈内容的表达和“意”的象征。
《西凉乐》 方舞 中西结合的产物。魏晋南北朝胡舞与中原乐舞结合,被称为国伎。舞蹈风格特点,脚下西域步伐 总体带有中原色彩,标志着世上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的舞蹈产生。艺术家中外精通可以融会贯通。说明中原乐舞自身强大可以自我调节不会被吞噬可以兼容并蓄。开创了中外乐舞艺术兼收并蓄、融合出新的先河, 为唐代的宫廷燕乐以及其他乐舞广泛吸收外来乐舞进行融汇变通提供了良好借鉴;
《龟兹乐》(“九、十部乐”中具有代表性,胡乐胡舞中最具代表性)古代西域龟兹地区的音乐舞蹈,今库车一带,舞蹈形象多出现在“佛传故事”和“天人歌赞”中;受古印度乐舞“天竺乐”影响最深的乐舞,不可避免的带有佛教乐舞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某些特征。
《龟兹乐》特征
①劲健明朗、柔和流畅的 S 形或三道弯(出胯、扭腰、勾脚等),增强身体内部的韵律与外部形态,② 有大量的“抃”(击掌)、“弹指”和丰富的手姿,强调手脚造型;③ 腾踏跳跃,迅急敏捷,有高难技巧,具有感染力;④ 歌、舞、乐相交融,以“撼头弄目”加强迷人神韵;⑤多执道具(以乐器为主)、披飘带而舞,幅度大、动势活、美感强;
勾栏瓦子 宋代民俗舞蹈蓬勃发展 “瓦子”“瓦市”瓦子里用栏杆围起来叫做勾栏。是宋代适应商业需要而建立的固定场所,供人们进行娱乐和贸易的地方。"勾栏"是艺人们表演技艺的地方,是各类艺术形式得以充分展示的舞台,是杂剧等技艺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意义:有现代剧场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民俗文化发现,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为后来剧场艺术做准备《狮豹》《硬鬼》《傀儡》
宋杂剧:是瓦舍众伎的有机结合产物,实质是舞曲‣戏曲的转变。音乐利用大曲的形式,冠以故事性标题,利用摘遍选取有用的精华。分类: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三十六计》《当钱拾》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人面桃花》《西厢记》
“社火”:
宋代民间欢庆节日,以歌舞为主,称为“舞队”,包括各种武术、杂技、说唱等的活动,当时称之为“社火”。其来源一说“集各种杂耍为之,非人多莫办,故曰一火(伙)。也有人认为社火来自于祭社乐舞习俗。其活动规模十分可观,名目也很丰富。每年腊月下旬开始,就陆续有舞队出动,到正月初一后日渐增多,至元宵节达到高潮。
宋代队舞
宋代宫廷乐舞包括:“小儿队”和“女弟子队”各十队。
队舞 宋代舞蹈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舞蹈高度规范化的标志,有情节性 叙事性 综合性(音乐舞蹈诗歌综合运用文学与舞蹈结合大量运用诗词,作为旁白试用宋代文人气息浓厚的特点。)暗含程朱理学,舞蹈中有哲理 文人雅致 淡雅 文人气息。
最大特点是程式化(固定的结构三段式:引子—铺陈—结束
有角色和对白。演员有明确的分工并各有其名号“竹竿子”,是手执竹竿、指挥舞队进出场并念诵致词的人。又叫“参军色”。“后行”,指舞队后面的乐队。“花心”,是担任独舞的演员,与“竹竿子”有台词对白。“四角”,另外四位领舞演员,常组成正方形陪衬“花心”。
在结构上,宋代“队舞”对唐“大曲”采取按需择用,这种方式称为“摘遍”。“大曲”乃是唐宫廷宴会上表演的大型乐舞套曲,每套大曲有同一宫调的若干“遍”组成。大曲一般都有十余遍,每遍各有专名。宋人多裁载用之。
·
队舞:是以唐代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诗歌、道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
在宋代属于这种形式类别的歌舞包括宫廷队舞、大曲歌舞、转踏。
宋代队舞的特征:
⑴ 舞具有情节性和叙事性
⑵ 代队舞对大曲按需择用。散序-中序-破。
⑶ 代队舞具有综合性
⑷ 宋代队舞具有理趣化
⑸ 宋代队舞具有雅化倾向。文人味、学问气、书卷气。
⑹ 舞蹈风格:娇柔、纤弱、娴静、淡雅
《十六天魔舞》
元顺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的产物;观赏具有严格的,最终也传于宫外;浓艳、神秘、妖娆、富于性感的舞蹈;舞伎们一手执器,一手变幻着繁美的手姿,“背翻莲掌”、“玉手昙花”;
这个名为佛事娱神的舞蹈,实际是为了娱人。
《倒喇》:
从元代到清代,数百年间,一直在中原流传。“倒喇”一词,蒙古语是歌唱的意思。从汉文史书看,《倒喇》近似今蒙古族仍流传的传统舞蹈《灯舞》或《盅碗舞》一类的女子独舞。舞者口含湘竹,可能是吹奏节拍,头顶双瓯,顶上燃灯,或快速旋转,或轻盈飘逸,头上的燃灯随之摇曳,绝妙的表演,令人惊叹,感人至深。
“查玛”:元宗教舞蹈。喇嘛教舞蹈,俗称“跳神”、“打鬼”,表演内容或故事情节多来自密宗与佛教故事;
经堂查玛——殿堂内颂佛用,2-4 人表演,用各种手印、造型叙述内容;
米拉查玛——寺外搭台表演,说唱为主,舞蹈为辅。颂扬瑜伽大师米拉日巴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教义、终成正果;
寺院查玛——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宗教节庆,在寺院正殿门前广场表演,纯舞蹈表演形式;每年农历正月和七月进行,舞蹈以阎王、鹿神、骷髅的表演最为精彩;
《白翎雀舞》元宫廷舞蹈。模仿白翎雀的叫声形态,体现游牧民族文化色彩,娱人,供王氏享乐。
朱载堉:
是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他在乐舞理论方面,除继承儒家学说外,更发展创造了自己的乐舞理论。
其主要成就:1、首创“舞学”,是他首先将舞蹈从传统的“乐”(诗、乐、舞三位一体)中出来,重视舞蹈的社会作用及作为美育对人的教化总用。2、他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自己对古舞的理解、想象。作了一些拟古舞谱,如《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等。此记谱法,影响深远,被后人所效法,清代一些记载祭祀孔乐舞的书就是采用朱载堉记录舞蹈动作的方法来编写、绘制的。
朱载堉“舞学”的舞蹈内容
1、动作乃舞蹈之本2、舞蹈含“舞表”、“舞声”3、舞蹈为礼法之象4、舞蹈与天地同和5、舞之发展在于变6、“转”者,众妙之门
影响:朱载堉编制舞谱的方法,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清代一些记载祭孔乐舞的书,就是采用朱载堉记录舞蹈的方法来编写绘制的。这种记录祭祀舞蹈的记谱法,传播很广,连地处南疆的广东南雄,至今还保存了清代刻本《直隶南雄州志》“礼典·舞谱”。
虽然朱载堉舞谱都取材于前代礼仪祭祀舞,大都属雅乐舞蹈范畴。其主题多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将一些封建礼教准则与某些舞蹈动作生硬地联系在一起。但是,这是作者本人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所必然产生的思想。
最后,朱载堉首创舞学,以及他的舞学理论,有如一颗新星,在中国舞蹈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熠熠光辉。
九奏三舞:明朝 舞蹈的固定程序形式,宫廷宴乐,教坊司掌宴会大乐,凡大宴必九奏三舞。礼仪化典礼化,抑制了舞蹈的发展。走向衰败。
家妓歌舞 :明朝 有男扮女装 轻盈曼妙的软舞风韵。说明纯舞蹈没有被国戏 戏曲文化的冲击而消失。是融合了戏曲和前代舞蹈风格的在王公大臣家中 的女乐所舞
佾舞:清朝 雅乐祭祀所用。承袭旧制,有政治色彩满足文化色彩浓重。有文舞武舞之分 。武舞开始的时候表演左手执干,文舞中间 结束 时表演,右手执舞
《莽式舞》清宫廷乐舞"队舞" 原表现生活狩猎的舞蹈后被用作宴乐。明显的政治意图,后改名《庆隆舞》仪式化公式化严重,失去舞蹈生命含义,与前朝气势规模相差甚远,和清朝封建王朝一并走向衰亡。
祭孔乐舞:清代统治阶级 独尊理学,推行封建礼教。每年祭孔四次,九十六式 六佾 三十六人。戴冠着袍执羽。程式化严重明确规定人数动作乐士官品。舞蹈活动范围小 三次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