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大班美术活动《城市风景线》为例
幼儿美术活动作为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之一,不仅是幼儿表达独特想法和感受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识别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认知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当前的学前教育美术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已经摒弃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重技巧技能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开始尝试以幼儿为主体、重幼儿自我表达和自主创造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现当代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前提。但在实际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在具体的方法策略上仍然存在很多困惑,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我们以大班美术活动《城市风景线》为例,通过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幼儿作品,进而反思活动设计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方法和策略。以期对当下幼儿美术活动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美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欣赏感知不充分
在《城市风景线》一度教学活动中,教师选取了黄鹤楼、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等7个武汉著名景点作为感知主体,并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武汉是幼儿生活的城市,这些著名的景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同时也具有非常独特的造型结构。教师期望通过欣赏感知这些著名景点,能够实现幼儿感受城市的美,表现城市中景点建筑的教学目标。
当播放第一张幻灯片时,幼儿不由自主的发出感叹声,并且表现得非常兴奋,如有的幼儿说:“哇,好美!”。教师此时提问:“这是哪里?”,幼儿回答:“这是黄鹤楼!”。在接下来的整个欣赏环节中,幼儿每看到一处建筑景点,就会自主的说出景点的名称,再也没有像刚开始一样主动表达美的感受。可见,教师的引导使得幼儿的关注点从对建筑美的自发性的欣赏转移到了对建筑景点的识别,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幼儿自发的审美感知。活动之后,我们对一度教学幼儿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在一度教学的幼儿作品中,幼儿只表现了1-2个建筑景点形象,且幼儿创作的建筑景点基本都是由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的几何图形构成,建筑的结构和造型简单,形象表达简略单一,缺乏创意变化。
欣赏感知是当前幼儿美术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欣赏感知过程中,只有最大限度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使幼儿充分获得审美愉悦,才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调动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幼儿在绘画中通过感知主体获得心理表象,即获得记忆中某一类或者某一种事物的具体形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印记。当教师提供多个感知主体时,幼儿会因为在短时间内的感知能力、注意广度和记忆深度的局限,使得幼儿透过感知主体所获得的心理表象不够完整和深入,审美经验在记忆中的储存积累不足,难以进一步发挥对审美意象的加工改造。因此,教师导入的内容以及感知主体过多,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感知体验,导致幼儿作品的形象表达不够丰富。
2、提问内容不恰当
对《城市风景线》一度教学中教师引导环节的提问进行归纳整理,主要有以下内容的提问:你知道武汉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么?你认识这些地方么?你最喜欢哪幅图?为什么?图上有些什么?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组成的?你想画哪幅图?你会怎么画?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幼儿对建筑结构造型美的感受,影响幼儿丰富的审美体验。在导入环节,教师刚开始播放幻灯片,幼儿马上自发性的表达了对建筑美的感叹。但教师却问“你知道武汉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么?”、“你认识这些景点么?”“这是哪里?”,幼儿在看到视频中播放的建筑图片时,边看边说:“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大桥”、“汉秀”……教师的提问,使幼儿的关注点聚焦在辨识图片中的建筑,而不是对这些景点建筑的审美感知。
(2)切入成人对建筑造型的感知表现方式,忽视幼儿的感觉链接。在观察感知环节,教师通过问题“图上有些什么?他们分别是什么形状组成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思考每个建筑外形结构的几何形状,幼儿的回答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教师的提问,将独特优美的整体建筑割裂成几个基本形状,将自己对事物造型结构的感知与表现方式设定给幼儿,阻碍了幼儿对事物的自由感知和探索链接。例如,有一名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回答:像个针。教师却追问:是什么形状?幼儿无法用语言继续形容,只好用手比划出尖尖的形状。在技巧技法探索环节:教师问:你会怎么画?看似发散性的问题,但老师却有意引导幼儿把建筑的每个部分按照它的几个形状画出来。
一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幼儿呈现的作品缺乏创意变化,想象力表现不够丰富。
3、操作材料不合理
一度教学活动,教师选择了刮画纸和刮画棒作为操作材料。结果,很多幼儿整个创作环节都沉浸在刮画的好奇探索中,分散了幼儿在构思和创作上的专注力,他们不再想着如何表达建筑的审美特点,而是陶醉于刮出绚丽的色彩,甚至有些作品画面上出现了大块的刮画图块,破坏了原本的建筑轮廓,干扰了幼儿的创作表达。
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将自己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创造性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活动。【1】美术活动的操作材料种类丰富多样,不同的操作材料带给幼儿艺术体验不同,幼儿也会创作出不同视觉形象的作品。但是,操作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一度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幼儿能够表现独特的建筑造型特点,而不是让幼儿探索刮画方式和技巧。部分幼儿在刮画和填充色彩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在建筑的造型结构上缺乏丰富性的创作,这也违背了原本的教学目标。
2、解决方法及策略的探索
1、遵循幼儿审美需求,实现有效的感知体验
幼儿的审美需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存在差异。不同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爱好如图所示:【2】
| 3-4岁 | 喜欢看花、鸟、星空、日月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 |
| 4-5岁 | 在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的事物时,关注其色彩、形状及特征 |
| 5-6岁 | 乐于收集美的事物、向别人介绍发现的美的事物 |
2、尊重幼儿自主感受,运用开放的提问方法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一般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所谓“开放式提问”,指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或有多种正确的答案,幼儿可根据想像并结合自身经历,自由地来回答。【3】所谓“封闭式提问”,指教师就幼儿生活中的简单常识或具体事实进行提问。【4】
相比于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能够极大地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调动幼儿兴趣,引发幼儿创意思维,鼓励幼儿自我感知与表达,激发幼儿创造。比如,在《城市风景线》教学活动中,将封闭式问题“它是什么形状的?”,变为开放式问题“它像什么?”,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有助于幼儿走出老师的设定,进行自由的体验,幼儿的回答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又如,在幼儿观看完幻灯片后,教师把问题“你认识这些景点么?”,变为“你看完幻灯片后,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幼儿表达多样的个性化的审美感受。
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当重视开放式提问的独特教育价值,掌握开放式提问的目的性、灵活性和随机性,引导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认识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3、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助力活动目标达成
幼儿美术活动中,操作材料不仅可以给幼儿带来创造性的操作体验,还可以让幼儿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作品。但是,操作材料应该根据具体的活动设计目标,选择能够激发幼儿创造的实用性强的操作工具,不能一味的追求新颖和特别,否则反而会影响幼儿的操作体验,阻碍幼儿的创造发挥。例如,《城市风景线》二度教学中,教师选择勾线笔作为操作材料,幼儿呈现的作品无论在创造性还是美观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设计中,要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不仅要选择恰当的感知主体,充分满足幼儿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体验;更要注重教师提问方式的灵活运用,开放性的提问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操作材料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幼儿的思维方式是天马行空的,幼儿的创造潜能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用心呵护幼儿的创造天性,让幼儿在美术活动的天地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韩露露,幼儿使用美术工具的指导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柳倩,幼儿园美术课设计与实施的现状及改善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4】支娜.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