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017学年度xx学校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分卷I
分卷I 注释
一、 选择题(注释)
1.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
A.细胞的增殖
B.细胞的有丝,细胞数量越来越多
C.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的潜能
D.细胞分化后形成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答案:解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例离体的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最终发育成完整的胡萝卜植株。
答案:C
2. 组成小麦和噬菌体体内核酸的核苷酸和碱基的种类分别是( )
A.8、5;8、5
B.8、5;4、4
C.4、4;4、4
D.4、5;4、5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及其组成的异同点。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而一分子核苷酸中含有一分子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DNA分子含有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分子含有的碱基也有四种,分别是A、U、C、G;DNA分子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分子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所以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有四种,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R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也有四种,分别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小麦体内既有DNA又有RNA,所以组成小麦体内核酸的核苷酸有8种,而碱基有5种;噬菌体内的核酸只有DNA,因此组成噬菌体体内核酸的核苷酸只有4种,碱基也只有4种。答案:B
3. 由6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DNA分子片段,可因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其种类最多可达( )
A.4 60
B.4 30
C.60 4
D.30 4
答案:解析: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6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30对,故其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其种类最多可达4 30 。
答案:B
4.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A.细胞的增殖
B.细胞的有丝,细胞数量越来越多
C.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
D.细胞分化后形成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答案:解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例如,将离体的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培养,最终发育成完整的胡萝卜植株。
答案:C
5. 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时,通常要在培养基中补充一定浓度的某些物质。下图是血清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培养影响的实验结果。从该图提供的信息可以获得的错误结论是
A.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增殖速率相同
B.有无血清对正常细胞培养的影响不同
C.培养基中补充血清有助于正常细胞的培养
D.培养基中是否补充血清对癌细胞的培养影响不大
答案: A
解析: 由题图可知:无论有没有血清,相同时间内癌细胞数量都比正常细胞数量多,所以癌细胞增殖速度更快。比较有血清和无血清状态下的正常细胞,前者比后者细胞数量多,可能得出血清可助于正常细胞的结论,而有无血清对癌细胞的影响不大。
6. 【题文】根据下表所列出的相关实验操作,预期结果合理的是( )
答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作用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高浓度是过高浓度,这里的高浓度如果不是过高,促进效果可能会比低浓度高,故A错。用层析液分离色素,无水乙醇用来提取色素,故B错。子代含32 PDNA较少,故C错。DNA主要位于细胞核,容易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主要位于细胞质,容易被吡罗红染成红色,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教材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能力。
7. 在小麦开花前要对用于杂交实验的植株进行去雄穗处理,原因是( )
A.防止异花传粉
B.防止自花传粉
C.便于采粉和授粉
D.保护雌蕊和雄蕊
答案:解析:小麦属于自花授粉,所以小麦在用于杂交实验时需要进行去雄处理,防止自花授粉。
答案:B
8. 【题文】能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是 ( )
A.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B.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C.萨顿的蝗虫实验D.斯图尔德的胡萝卜体细胞全能性实验
答案: 【答案】A
【解析】略
9. 基因工程中科学家常采用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 )
A.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B.繁殖速度快
C.遗传物质含量少,简单
D.性状稳定,变异少
答案:解析: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要用于生产,因此要有利于生产。只有繁殖速度快,生产的基因产品才会多。
答案:B
10. 上眼睑下垂是一种显性遗传病,某一男性患者,其父母正常,请判断这人性状最可能是( )
A.伴性遗传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
答案:解析: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代代有患者,某男是显性患者,而其父母正常,说明该病不是遗传得来的,而是该男性自身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D
11. 下列哪种情况能产生新的基因( )
A.基因自由组合
B.基因互换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
思路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与互换都是在原有基因中进行的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只会造成原有基因的重复或减少。只有基因突变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才可产生新的基因。
答案:C
12. 能迅速获得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是( )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答案:思路解析:单倍体育种是通过花粉粒直接培养出单倍体植株,再经过人工诱导(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这样它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正常,且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都是纯合的。故这样的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从而缩短育种年限,迅速获得纯系植株。
答案:C
13. 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 2 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的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1%
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H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需求相似的构成竞争关系
答案: 解析: G、H、C为食物链,代表营养结构,它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G同化的能量为:497 693.3-497 228.3=465 J/(cm 2 a),而H同化的能量为18.8+29.3+2.1+12.6=62.8 J/(cm 2 a),所以G到H的传递效率为13.51%,生物群落是生物的总称,而G、H和C代表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
答案: C
14.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答案: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 A
15. 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如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28% B.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 kJm-2y-1 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B 略
1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答案: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它和物质循环是相伴而行的。A、B、D选项仅体现了其中的一部分。
答案:C
17. 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
答案: 解析: 生产者把大气中的CO 2 和水合成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把CO 2 释放回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为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CO 2 也返回到大气中。图中CO 2 (甲)不能直接通过丙和丁合成有机物,只能先经过生产者(乙)合成有机物后,方能进入到丙和丁。
答案: D
18. (多选)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以两种呼吸方式将碳返回无机环境中
B.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
C.食物链中生物种类的增加一定会导致生态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的降低
D.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存在所必不可少的成分
答案: 解析:
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在生物界中高等植物、动物只能进行有氧呼吸,放出的CO 2
返回无机环境中,所以A项是错误的。食物链中生物种类的增加使其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完善,生态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可能会升高,所以C 项也是错误的。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关键,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
答案: ACD
19. 关于营养级的错误叙述是( )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B.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C.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
D.营养级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的基础
答案:解析: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食物来源相似,但不一定是一个种群。如小麦和玉米都是生产者,但却不是一个物种,更不是一个种群。答案:A
20. 一般地说,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生物个体的数量将依次( )
A.递增
B.递减
C.不变
D.稍有增加
答案: 解析: 由于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为10%~20%,下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仅仅是上一营养级能量的1/5~
1/10,这些能量所能养活的生物个体数也必将减少(不考虑特殊情况)。
答案: B
21. 下图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能体现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是( )
A.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
C.信息传递
D.物质更新
答案: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该图能体现的是物质循环。
答案:B
22. 下图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能体现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是( )
A.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
C.信息传递
D.物质更新
答案: 解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该图能体现的是物质循环。
答案: B
23. 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 1 、m 2、m 3 和m 4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 1 <5m 2 ,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生物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多
答案: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都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若b种
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c种群增加,d种群也随之增加。由于
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若m 1 <5m 2 ,则a种群无法养活b种群,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破坏。d个体所含有机物质量不一定比c个体所含
有机物质量多。
答案: D
分卷II
分卷II 注释
二、 综合题(注释)
24. 【题文】成人的心肌细胞中比腹肌细胞中数量显著多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这与心肌_________的特点相适应。
答案: 【答案】线粒体 不断地、有节律性地收缩和舒张
【解析】成人的心肌细胞和腹肌细胞是属于在正常情况下其数目不再增
加的细胞,并且是成熟的细胞,其中的细胞器的数量较为稳定。心肌细
胞的功能特点是不断地、有节律性地收缩和舒张,需要以源源不断的能
量供应做保障而细胞内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线粒体;腹肌细胞属于骨骼
肌的一部分,其收缩和舒张是不确定的,因此,能量供应时多时少。所以,根据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映结构的原则,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5. 【题文】图甲为某种绿色植物叶片的气孔结构示意图。研究人员将
该叶片放在温度为15 ℃的密闭容器中,研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
的关系,结果如图乙所示。据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在黑暗条件下,保卫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保卫细胞围成气孔部分的细胞壁较厚,而外侧的壁较薄。箭
头为炎热夏季中午的细胞中水分流动的总方向,推测此时保卫细胞可能
处于________状态,气孔处于________状态,因而会影响叶肉细胞光合
作用的________反应,使叶肉细胞内C 3 、C 5 的含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
(3)据图乙分析,在1 klx的光照条件下,该叶片在5 h内光合作用产生O 的量为________mL。
2
(4)若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坐标图上画出容器内CO 2 的吸收量的变化曲线图。
答案: 【答案】(1)细胞质基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2)质壁分离(失水) 部分关闭(关闭) 暗(碳) (C 3 )下降、(C 5 )上升
(3)112
(4)如图
【解析】(1)黑暗条件下,保卫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合成ATP,其场所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2)据图显示内侧部分壁厚,伸缩性小,外侧部分壁薄,伸缩性大,由炎热夏季中午细胞中水分流动的方向,可推知保卫细胞可能处于失水状态,引起气孔关闭。部分气孔关闭,导致CO 2 的供应减少,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O 2 的固定。CO 2 的固定过程受阻,但光反应仍正常进行,引起细胞中C 3 含量相对下降,C 5 含量相对增多。
(3)据图可知,1 klx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产生的O 2 总量为22.4 mL/h,因此5 h内光合作用产生的O 2 的量为112 mL。
26.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 min。
(1)水浴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保温时间过短则
__________,过长则
__________。
(2)换用高倍物镜前应移动__________,将目标移至视野;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变
__________,若想观察清楚可以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根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DNA、RNA分布的状况,某同学得出的结论是“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细胞质中”,你认为有何不妥?
答案:(1)受热均匀 水解不彻底,染色不充分 水解过度,不易制片观察
(2)载玻片 暗 换用大光圈 反光镜用凹面镜
(3)仅由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带有普遍性,不能说明其它真核细胞中DNA、RNA的分布情况 略
27. 【题文】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用 14 C标记的14CO 2供玉米光合作用,发现了另一条有机物合成途径(如图1)。研究发现,玉米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都有叶绿体,但只有后者的叶绿体中有淀粉生成。图2表示玉米、水稻在适宜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光合速率与外界CO 2 浓度的关系曲线。请根据图文信息分析回答:
(1)科学家研究该途径运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玉米进行光反应、固定CO 2 的部位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CO 2 固定的最初产物为________________;叶肉细胞和相邻维管束鞘细胞之间通过________(填结构)进行物质交换。 (3)热带植物光合作用大多具图1途径,它们的叶肉细胞中催化过程①的酶活性很高,能保证维管束鞘细胞中的高CO 2 浓度,以适应高温、高光强的热带环境。据此分析图2中最有可能代表玉米的对应曲线是
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7分,每空1分)
①同位素标记法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粒(或类囊体膜) 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以及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
②OAA 胞间连丝
⑧B 低CO 2 浓度下B的光合速率较高(或B的CO 2 补偿点低)【解析】
试题分析:(1)运用的技术是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光反应的部位是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由图可知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是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和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基质。
(2)由图可知在图1中二氧化碳与PEP形成OAA,这两个细胞间是通过胞间连丝来进行交流的。
(3)最可能是B,因为它们的叶肉细胞中催化过程①的酶活性很高,能保证维管束鞘细胞中的高CO2浓度,所以在较低的二氧化碳浓度下能有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故是B。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信息的分析能力。
28. 【题文】请回答下列生物实验的有关问题:
(1)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线粒体呈___________色,而细胞质基质接近___________色。 (2)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探究活动中,某小组同学使用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第三天抽样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为正常进行酵母菌的计数,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___________和目测估计法两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___________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4)当渗透装置中高于烧杯液面的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不再升高时,漏斗内溶液浓度 (填“大于”、“等于”、“小于”)烧杯内溶液浓度。
答案: 【答案】(每空1分,6分)
(1)蓝绿色 无色 (2)将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3)记名计算法 多度等级
(4)大于
【解析】
试题分析:
(1)线粒体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呈蓝绿色,而细胞质基质接近无色。
(2)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不易观察计数,可将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两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4)由于压力的作用,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不会一直升高,所以当高于烧杯液面的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不再升高时,漏斗内溶液浓度大于烧杯内溶液浓度。
考点:本题考查观察线粒体、观察酵母菌数量变化、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及渗透作用实验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9. 【题文】下图表示一个白化病家族的系谱(人的肤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是显性,a是隐性),据图回答:
(1)Ⅲ-7和Ⅲ-8的基因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
(2)Ⅳ-9为杂合体的概率为________。
(3)Ⅳ-10与一个表现正常的女性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患白化病,生出的第二个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
(4)Ⅳ-11与一个正常女性(其父亲患白化病)结婚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答案】(1)Aa Aa (2)2/3 (3)1/4 (4)1/2
【解析】
试题分析:(1)据图知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中Ⅲ-7和Ⅲ-8正常,都有正常基因A,其子Ⅳ-11为白化病,Ⅲ-7和Ⅲ-8都有致病基因a,故两人基因型都为Aa。
(2)基因型为Aa的夫妇,生出的正常孩子基因型可能为AA、Aa,比例为1:2,杂合体的概率为2/3。
(3)Ⅳ-10与一个表现正常的女性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患白化病,可推断出该夫妇基因型都为Aa。Aa×Aa→AA:Aa:aa=1:2:1,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1/4。
(4)Ⅳ-11为白化病,基因型为aa,父亲患白化病的正常女性,基因型为Aa。aa×Aa→aa:Aa=1:1,故二人所生子女是正常的概率为1/2。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和基因型判断及相关概率计算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0. 【题文】某二倍体高等植物有三对较为明显的相对性状,基因控制
情况见下表。现有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M若干株,基因型为aabbcc的
植株N若干株以及其他基因型的植株若干株。不考虑基因突变、交叉互
换和染色体变异。
(1)该植物种群内,共有_________种表现型,其中红花窄叶细茎有
_________种基因型。
(2)若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则M与N杂交后,F 1 中红
花植株占_______,红花窄叶植株占__________,红花窄叶粗茎植株占
___________。
(3)若植株M体细胞内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上图1所示, M与N
杂交,F 1 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M与N杂交,F 1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cc:aaBbCc=1:1,请在上图2
中绘出植株M体细胞内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答案: 【答案】⑴ 12 4
⑵ 1/2 1/2 0
⑶ 红花窄叶中粗茎:红花窄叶细茎:白花窄叶中粗茎:白花窄叶细茎
=1:1:1:1
【解析】
试题分析:
⑴用单性状分析法,该植物种群的表现型共有2(颜色两种)×2(叶型
两种)×3(茎3种)=12种;根据表格中性状的显隐性,红花窄叶细茎
的基因型有4种,即红花2种(AA、Aa)×窄叶2种(Bb、bb)×细茎1种(cc)=4种。
⑵若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M(AaBbCc)×N(aabbcc)后,仅考虑红花这一性状,则相当于M(Aa)×N(aa),F 1 中红花植株占1/2;同时考虑颜色和叶型,则M(AaBb)×N(aabb),F 1 中红花窄叶植株=1/2红花(Aa)×1窄叶(Bb、bb)=1/2;三对性状同时考虑,M(AaBbCc)×N(aabbcc)则F1中1/2红花(Aa)×1窄叶(Bb、bb)×0粗茎(CC)=0。
⑶若植株M体细胞内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上图1所示,则
M(AaBbCc)减数产生的配子是(AbC:Abc:aBC:aBc=1:1:1:1),N(aabbcc)减数产生的配子是(abc),则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后代是(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即红花窄叶中粗茎: 红花窄叶细茎: 白花窄叶中粗茎:白花窄叶细茎=1:1:1:1);若M×N,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cc:aaBbCc=1:1,则由N(aabbcc)减数产生的配子是(abc),推知M(AaBbCc)减数产生的配子是
(Abc:aBC=1:1),而M只产生两种配子,可推知植株M体细胞内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能用文字、图表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内容的能力。
31. 【题文】下图为植物(2N=24)减数过程及基因对控制性状方式的示意图,请回答:
(1)图1为该植物(基因型为Aa)减数过程中______________时期部分染色体的示意图,图中有____条染色体。如果1号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为A,则2号中与1号A相对应的基因最可能是________。A与a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_______________ 期。
(2)若该种植物基因型分别为AA(母本)与aa(父本)的两亲本进行杂交时,A基因所在的那一对同源染色体只在减数第一次时不分离,则母本产生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最可能为_____________条。
(3)若该植物的花色受两对基因(自由组合)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2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由图2可知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 1 ,其表现型为
____________,F 1 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1)四分体 4 a 第一次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后
(2)13或11(3)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粉红 白粉红=493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图1发生了交叉互换,为四分体时期,有4条染色体。植物的基因型为Aa,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2上相应位置基因是a。A与a分离随减数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和减数第二次后期,着丝点而分离。(2)正常配子有12条染色体,由于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以形成的配子中一类多一条染色体,一类少一条染色体,即13或11条。(3)由图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由图2和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可知,AAB_为红色,AAbb 和Aa__为粉色,aa__为白色,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 1 为AaBb。AaBb为粉色,F1自交F2中白色(aa__):粉色(AAbb 和
Aa__):红色(AAB_)=4:9:3。
考点:本题考查自由组合规律和细胞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32. 【题文】某小鼠的黄毛(用基因H A 表示)与褐毛(用基因H B 表示)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科学家用纯合的小鼠进行试验,结果如下:
请回答:
(1)若右图为某雄性小鼠细胞时的曲线,在A点将核DNA用同位素标记后在不含标记同位素的培养液中培养,则在GH段可检测到没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_________,没有放射性的配子最多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2)这对基因的表达过程中,转录需要的酶是___________,翻译是在细胞质的____________上通过tRNA上的___________与mRNA上的相应碱基识别,将氨基酸转移到肽链上。
(3)这对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F 2 中褐毛雌兔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鼠颜色是由色素决定的。已知该色素不是蛋白质,这说明基因可以通过 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 【答案】(1)75% 50%
(2)解旋酶和RNA聚合酶 核糖体 反密码子
(3)常 H A H B :H B H B
(4)控制有关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模板DNA被同位素标记,而原料没有被标记,所以GH段复制2次后被标记的DNA占总数的2÷2 2 =50%,没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2 2 ×2-2)÷2 2 ×2=75%。
(2)转录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催化,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翻译的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反密码子配对。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1的基因型是H A H B ,在雌性表现为褐毛,雄性表现为黄毛,所以H A H B 相互交配,F2的基因型为1H A H A 、2H A H B 、1H B H B ,所以F2中褐毛雌兔的基因型及比例为H A H B :H B H B =2:1。
(4)已知小鼠颜色是由色素决定的,但是该色素不是蛋白质,这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有关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3. 【题文】安哥拉兔的长毛和短毛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用纯种安哥拉兔进行杂交实验,产生大量的F l 和F 2 个体,杂交亲本及实验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
(1)安哥拉兔的控制长毛和短毛的基因位于______(常/X)染色体上。在 (雌/雄)兔中,长毛为显性性状。
(2)用多只纯种短毛雌兔与F 2 长毛雄兔杂交,子代性状和比例为____
(3)安哥拉兔的长毛和短毛性状既与____有关,又与____有关。
(4)如果用A l 和A 2 分别表示长毛基因和短毛基因,请画出实验二的遗传图解。
答案: 【答案】(1)常 雄兔 (2)雌兔全为短毛,雄兔有长毛有短毛且比例为2:1。
(3)基因型 性别 (4)
【解析】
试题分析:
(1)用纯种安哥拉兔进行杂交F 1 应都是杂合子,对杂合子来说,雄兔表现长毛,雌兔表现短毛,杂合子雌雄个体交配,后代杂合子占1/2,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各占1/4,根据两交杂交结果可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对雄兔来说长毛是显性性状,短毛是隐性性状,对雌兔
来说,短毛是显性性状,长毛是隐性性状。
(2)用A l 和A 2 分别表示长毛基因和短毛基因,F 2 长毛雄兔的基因型中纯合A l A l 占1/3,杂合A l A 2 占2/3,纯种短毛雌兔基因型是A 2 A 2 ,杂交后代,有两种基因型,即2/3A l A 2 、1/3A 2 A 2 ,子代性状和比例为雌兔全为短毛,雄兔有长毛有短毛且比例为2:1。
(3)实验说明安哥拉兔的长毛和短毛性状既与基因型有关,又与性别有关。
(4)遗传图解书写时要写清亲子代关系,配子,表现型与基因型,同时要写明性别及比例。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影响性状因素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4. 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 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I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_____ _______、 。狼同化的能量c="
____________" 。
(2)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l06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为 ____________kJ(能量传递效率用图中字母表示)。
(3)若图中的a、b、c表示碳循环的一部分,则碳的循环方式与其他不同的是____________,与之有关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
(4)若将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稳定性降低,人类在此过程中对群落演替产生
的影响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其中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
(1)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f+i+I
(2)c/a×106。 (3)a 光合作用
(4)次生演替 抵抗力 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5)载体 动力 略
35. 【题文】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回答下列问题:
2
(1)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由表中 所固定的。 (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3)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 。
(4)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弃耕后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I.研究者通常采用 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Ⅱ.根据 ,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 =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 。
Ⅲ.重复观察统计田鼠数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 ,以利于鼠害的防治。
答案: 【答案】(1)A (2)3.2% (3)次生演替 (4)Ⅰ.标志重捕 Ⅱ.调查统计的数据(数据) 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无天敌、气候适宜) Ⅲ.检验或修正
【解析】
试题分析: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由表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分析图中同化量可知,A为生产者。
(2)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7.5×10 8 J/hm 2 a,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40×10 7 J/hm 2 a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C)到第三营养级(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0×10 7 /7.50×10 8 ×100%=3.2%。 (3)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4)I.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标记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若调查中部分田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Ⅱ.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数量调查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 t =N 0 λ t ,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
Ⅲ.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验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测与修正,以防治危害。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种群密度调查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36. (8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如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 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南图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 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 ________ 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是以 ________ 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__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经过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了无机物。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 2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 2 量,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的 ________ 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
37.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如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 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南图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 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 ________ 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是以 ________ 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__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经过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了无机物。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________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营养结构逐渐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_ 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C02 有机物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呼吸 (3) 大于 抵抗力
试题分析:(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人生物群落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02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2)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的物质 可以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3)由草原向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生产者吸收的C02量大于群落中C02的释放量。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8. 【题文】下图甲表示某湖泊中一种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代表3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获得持续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渔业捕捞时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图甲中的 点。若测得图甲中B点时的该鱼种群数量为1000条,则湖泊中其种群的K值为 条,D点时该鱼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
(2)图乙表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百万千焦,能量流动特点是 ,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粪便中的能量去向应该为图中数据 中的一部分(方框内数据除外)。
(3)如果该湖泊长期污染将会导致 下降,从而减弱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的稳态遭到破坏。
答案: 【答案】
(1)B 2000 稳定(2)119.5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少答不得分) 20% 3.5 (3)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解析】
试题分析:
(1)B点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点,所以在渔业捕捞时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图甲中的B点;增长最快的点是K值的一半,所以K值是2000。在D 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属于稳定型。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3.5+20+43.5+52.5=119.5;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4/20=20%;B粪便中的能量是未被B利用的能量,应为A中3.5的一部分。
(3)如果该湖泊长期污染将会使生物大量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9. 【题文】下面是有关生态关系的问题。
(1)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①写出图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
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______。若生产者有5 000 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__________kg。
③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 mg的CO 2 ,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32 mg的O 2 ,则生产者每小时实际产生的O 2
量为____________mg。
(2)下图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图中各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
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1)①A D E ②能量流动 200 ③ (2)海星、荔枝螺、海葵 海星和荔枝螺
【解析】1)据图可知,A代表生产者,B代表分解者,C代表二氧化碳,D、E代表各级消费者,所以食物链可表示为A→D→E。②5
000×0.2×0.2=200。③由光合作用反应式可知,6CO2~6O2,黑暗条件下,植物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x,6×32/x=6×44/44,x="32" mg。所以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生产者每小时实际产生的氧气为32+32= mg。(2)此小题考查识别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属于较容易题目,只要基础知识牢固,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40. (7分)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及 _。
该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 和信息传递。
兔子排遗物中的能量存在于 中,狼同化的能量c= + 。
若将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 稳定性降低。
答案:(1)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流动
(3)j f i
(4)次生演替 抵抗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兔子排遗物未被兔子利用,所以仍属上一营养级草。当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由复杂到简单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三、 实验题(注释)
41. 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有丝装片时,下列哪些步骤有利于细胞的分离
①把根尖放入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的混合液(比例1∶1)中 ②根尖酥软后,取出漂洗 ③用镊子把根尖弄碎 ④把根尖放入载玻片的清水中,盖上盖玻片,再放一载玻片,用拇指轻压 ⑤染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的实验中,利于细胞分离的操作有三:一是解离,二是用镊子弄碎,三是压片。本题中的②利于染色,⑤利于观察。
42. 在制作洋葱根尖装片观察细胞有丝时,不可能用到的试剂是
A.龙胆紫染液
B.醋酸洋红染液
C.稀盐酸溶液
D.30%蔗糖溶液答案: D
解析: 龙胆紫染液和醋酸洋红染液是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的染色,稀盐酸溶液是解离液的成分,该实验中不需要30%蔗糖溶液。
43. 播种时随机摆放的种子萌发后,根和茎出现如下图所示的生长现象,以下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B.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C.重力只对根的生长产生影响
D.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答案: 解析: 根和茎的生长都受到重力的影响,茎具有负向地性,根具有正向地性。
答案: C
44. 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养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答案: 解析: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就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答案: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