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人文要素:家国情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
单元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教师用书)
1.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断”等13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起而读书”这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难点: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及结合资料理解“中华不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周恩来总理资料及体现中华不振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谈对周总理的认识
2.老师出示周总理相关生平介绍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 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工具书或请教同学把看读音读准确。
2.学生组内互助学习生字新词,小组内展示字音、字义、读句子、课文相关段落等。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重点指导生字读音 :前、后鼻音或多音字。
识字形: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帮助识字(崛、魏、晰、淮、惑)、形近字辨析(崛-掘)的方式记忆字形;生活识字等
②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此环节可放在讲读课文环节)
结合语境随文教学。如,“崛、斥”可放在词语“堀起、疑惑不解、训斥”中进行教学,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识字并理解章思。
修身、当效此生、光耀门楣可通过查找工具书自己解决,教师适当讲解。
(2)相机指导书写:(看、说、写、评、展)
赞、效、疑惑(重点笔画变化)、肃的笔顺
(详见教师用书180页),学生练写并展示。
三、再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提问:课文写了哪三件事?(主线问题,教师用书)
借助表格,理清课文写了哪三件事,理清三件事的关系,最后把几件事连起来把握主要内容。
1.出示梳理的事件要素表,让学生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事件 | 时间 | 地点 | 人物(做什么) |
第一件事 | 新学年开始 | 修身课上 | 魏校长(问)周恩来(答) |
第二件事 | 十二岁那年 | ? | 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 |
第三件事 | 一个星期天 | ? | 中国妇女(受欺负)中国巡警(?)围观中国人(?)周恩来(看见体会) |
课文不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而是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用连接词“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让学生能够按课文的顺序说清楚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用书182页)
四、小结概括主要内容方法:要说清楚多件事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弄清楚几件事的关系。并把几件事的主要内容连起来。
五、作业布置(生字、词语抄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出示上节课梳理的事件要素表(表格),让学生再次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相机引导: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或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归纳主要内容。(阅读方法)
二、结合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中华不振?(主线问题,看教师用书182页解读)
带着问题,边读边勾画相关语句。写批注、谈感受体会(品词、品句、品读)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并相机整理关键信息。
3.总结学法: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在全文寻找相关句子,再前后联系起来理解。
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后,看“中华不振”,质疑
(1)为什么在中国时上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有事还要绕着走?
(2)为什么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可以说理,而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却没处说理? “为什么中国人不把外国列强直接赶出去?”
(3)为什么中国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还要训斥中国人?
(4)为什么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同胞受欺,却敢怒不敢言?
(5)为什么那么热闹的地方,对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幸?
5.小结:看似不该发生的事情,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却都发生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中华不振”
三、结合课外查阅的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深刻领会周恩来的读书志向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联系相关背景资料,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阅读教师准备的相关资料,谈谈感受。
3.总结学法: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和老师准备的资料,让我们更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
4.揣摩周恩来的内心感受。
(1)引导学生带着“周恩来看到当时中国的状况,心情是怎样的?萌生了怎样的想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用一个词形容周恩来的心情,说说他的想法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结合《大江歌罢掉头东》,体会“振兴中华”之志。
1.教师引导:十二岁的周恩来立下伟大志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1917年,十九岁的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出发前,写下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
2.学生朗读诗
3.师生梳理诗的大意
4.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周恩来到日本留学,是为了什么?
周恩来的志向,深感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濒临绝境的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的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
五、写一写读书目的,树立远大志向
1.思考: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自己读书的目的及理由是什么,交流并写一写。
六、总结
七、作业: 课后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