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二O一二年三月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概述
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的内容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专门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学位,学位论文应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与论文有关的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分析等工作使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进一步掌握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技能、中华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在教育实践过程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是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论文工作应特别强调提高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处理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教育反思能力。
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的形式要求
论文应采用规范的中文写作,做到立意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文字流畅。论文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正式提交的论文内容一般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l)论文封面
(2)论文封面的英文翻译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
(4)论文摘要及关键词(中英文)
(5)论文目录
(6)论文正文
(7)参考文献
(8)附录
(9)后记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的基本要求
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说明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充分体现专业学位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选题应基于国际汉语教育实践的基本问题,关注国际汉语教育实践的前沿问题。
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说明
论文应建立在一定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之上,应反映出作者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要充分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外文献,作者应了解相关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与研究动态。论文应包含丰富的材料,提供的素材要具体、翔实,数据要真实、可靠、有效;论文应对研究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结论要言之有据。
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说明
论文应采用与选题适合的研究范式,研究设计具有合理性,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论文应具有饱满的工作量,鼓励调查、实验、观察等深入实际的研究方法。
4.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说明
论文成果应具有明确的社会意义或应用价值。
论文应由作者本人完成,核心部分应具有原创性,引用他人成果要明确注明出处;在体例上应做到结构规范,格式符合文体要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说明透彻,逻辑性强;文笔流畅,语言、文字、图表规范,表达准确,文风严谨。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的基本要求
为了充分体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践性,论文应采用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设计报告、专题研究论文等形式。
1.调研报告
(1)概念界定
调研报告指对与国际汉语教育有关的各类情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等方面)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后形成的符合论文规范的研究论文。
(2)内容要求
①选题:选题须来源于实际需求,应是国际汉语教育中急需了解的命题。主题要鲜明、具体,避免大而泛、大而空的选题。选题应对解决国际汉语教育实际问题有参考、启发或指导作用。
②研究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既要调研命题有关对象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又要调研影响该命题的内、外在因素,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调研工作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
③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调研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形式,结合资料收集、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完整、准确,来源可靠。
④研究成果:运用科学理论,通过科学论证,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或新见解。分析论证应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对策和建议应清晰、明确,有针对性。
(3)结构与形式要求
调研报告由绪论、调研实施的过程与结果、结论与建议等部分组成。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具体要求如下:
①绪论:说明调查的缘起、研究的问题及调研的意义,介绍实施调研的理论背景或理论基础,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与研究成果,交代调查研究的目的及调查研究的方法。
②调研过程与结果:介绍调查方法、调查手段及调查的媒介,描述调查工作展开的环境条件,交代被调查对象的来源及构成,叙述调查工作展开的顺序,报告调查所得数据,陈述调查到的事实情况。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调研结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可采用统计图、统计表、照片等形式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
③结论与建议:研究、分析事实材料所揭示问题的性质及特点、规律,对调查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总结。针对调查结论尤其是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或建议。
需要向读者补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可以作为附录置于文后,通常包括:调查提纲、调查问卷和观察记录表,被访问人(机构单位)名单,较为复杂的抽样调查技术的说明,一些次关键数据的计算(最关键数据的计算,如果所占篇幅不大,应该编入正文),较为复杂的统计表等。
2.教学实验报告
(1)概念界定
教学实验报告是指实施教学实验后,对教学实验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反映并符合论文规范的研究报告。
(2)内容要求
①选题:实验选题应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必须与汉语教学或文化传播密切相关,涉及有关领域的前沿或重要问题。
②研究内容:严格按照实验设计实施实验,完整、准确地报告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实验中所得数据和材料必须真实、有效。
③研究方法:应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实验假设,选择实验对象,分析界定实验变量,设计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应科学、合理。实验应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
④研究成果:应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科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与评价;应说明实验结论的应用价值、方法或途径。说明与阐述应明确、系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3)结构与形式要求
教学实验报告在结构上一般包括绪论、实验过程和结果、结论与建议等三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①绪论:说明教学实验的缘起及教学实验的意义,介绍教学实验的理论背景或理论基础,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与研究成果,交代教学实验的目的及实验所采用的方法。
②实验过程与结果:根据问题构建和提出假说,分析界定实验变量;介绍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的方法、手段和工具,以及实验的具体过程。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在实验中所收集的原始资料和观测资料经过逻辑分析、系统分析、数理统计分析后的结果。实验结果的呈现应以事实、数字、图表为主。
③结论与建议:将实验研究中得到的大量数据和有关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去粗取精,使结果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揭示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并根据实验的客观事实和结论,针对国际汉语教育的实际问题提出建议
需要向读者补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可以作为附录置于文后。附录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实验研究中收集的重要的原始资料,如能反映典型问题的学生周记、日记、作业及图表资料等;实验研究中所采用的工具、手段、设备。包括仪器、教材、测验量表、试卷等。
3.案例分析报告
(1)概念界定
案例分析是指对国际汉语教育实践中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记录其发生过程,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或疑难情境,或所反映的某一国际汉语教育基本原理而形成的符合论文规范的研究报告。
(2)内容要求
①选题:选题应突出问题意识,选择汉语教学、文化传播或跨文化交际中含有问题、疑难或能反映国际汉语教育基本原理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主题要鲜明、具体,对解决国际汉语教育实际问题有参考或启发作用。
②研究内容:应围绕核心问题或主题完整呈现一个或多个有密切关联的案例,包括事件的背景、人物、过程、结果、影响等的描述和原始材料。案例呈现要真实、具体,充分展示必要的细节和人物思想和心理。如案例或原始材料需要书面形式以外的媒体呈现方式,应提供相应的附件。
③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结合观察、问卷、访谈或行动研究等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出评价。通过案例分析应表现出作者具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准确性和透彻性、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④研究成果:在进行充分反思的基础上,作者应在教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就案例涉及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处理意见或应对方案。
(3)结构与形式要求
教学案例分析一般应包括绪论、案例呈现、分析与结论三个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①绪论:说明案例分析的缘起、通过案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案例分析的意义,介绍案例分析的理论背景或理论基础,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与研究成果,交代案例分析的目的及案例分析所采用的方法。
②案例呈现:应交待案例的背景、案例的主题与问题,详细描述案例的过程。背景部分是把分析的对象,放到其原来错综复杂、多因素的环境中去认识、了解并深入研究,包括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件,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主题是案例的核心理念,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案例问题是围绕着主题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各种困惑,结合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讨论和反思;案例描述要求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关键细节写清楚,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教学叙事,描写方案实施时所引发的即时效果,包括案例发展中参与活动的各方的反应、感受、体验与评价等。
③分析与结论:这部分要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案例所呈现的问题,如出现多方案的结果,经过自我反思,提出可选择的解决方案。这一部分要回归到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的基本面,运用相应的技术和策略,多角度地分析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并在案例事件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4.教学设计报告
(1)概念界定
教学设计报告是指以语言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为基础,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并符合论文规范的分析报告。
(2)内容要求
①选题:选题应针对特定的对象和环境开发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辅助材料、网站等)或设计教学方案(项目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活动、多媒体课件等),设计内容必须与汉语教学或文化传播密切相关。
②研究内容:应对教学设计进行需求分析与环境分析,具有明确的设计目标和设计思路。设计工作应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
③研究方法:应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等进行阐述,同时说明成果应用的价值、范围和途径。说明与阐述应详细、明确、系统、条理清晰。
④研究成果:应提交能够充分反映设计思想的设计成果。成果应具有相对的完整性。网站、多媒体课件等在文字、图片等描述之外,应提供相应媒体形式呈现的附件。成果应符合相应的规范,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新颖性。成果必须合理、实用、可行。
(3)结构与形式要求
教学设计一般应包括绪论、设计说明、设计方案、评估与反思等四个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①绪论:说明教学设计的缘起、通过教学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教学设计的意义,介绍所作教学设计的理论背景或理论基础,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与研究成果,交代所作教学设计的目的及教学设计所采用的方法。
②设计方案:在对教学设计的背景(如设计对象特征、任务、重难点、学习者特征等)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包括设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或设计对象的执行流程等。
③设计阐述:运用有关理论对设计方案体现的观念、原则、方法等做出分析与阐述,并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自我评估与理论反思。
5.专题研究论文
(1)概念界定
专题研究论文是就与国际汉语教育有关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或就问题的某一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后形成的符合论文规范的研究论文。
(2)内容要求
①选题:选题应来源于国际汉语教育实际,必须与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涉及有关领域的前沿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选题必须明确、具体,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②研究内容:就研究命题应有系统的理论梳理和阐述。研究资料丰富、翔实、准确、可靠。论题明确,论证有据,分析深入、细致。在理论或理论的实际应用上能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或新的做法。
③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严格遵循有关研究规范,研究方法科学、严密。研究工作应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
④研究成果:应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科学方法在分析、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应明确说明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应用方法或途径。说明与阐述应明确、系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3)结构与形式要求
专题研究一般包括绪论、研究与分析、结论与应用三个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①绪论:说明所作研究的缘起、研究所针对的问题及该研究的意研究成果,交代该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方法。
②研究与分析:这部分为专题研究内容的具体展开,包括事实、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理论的推导,逻辑的论证。
③结论与应用:综合研究与分析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研究结论,并指出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应用途径。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 | 评价要素 | 权重 |
选题与意义 | 选题基于国际汉语教育的基本问题;成果具有明确的社会意义或应用价值。 | 10% |
理论基础与文献 | 理论基础坚实,并能灵活运用;文献丰富,充分把 握有关问题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与研究动态。 | 15% |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 研究设计合理,方法科学;论文工作量饱满,有一定难度。 | 30% |
材料与分析 | 材料丰富、具体、翔实,数据真实、可靠、有效; 描述细致,分析透彻,结论言之有据。 | 35% |
科学态度与写作能力 | 论文引用规范,具有原创性;结构合理,条理清楚, 表达严谨、准确。 | 10% |
综合评价 |
合格:74-60;不合格:≤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