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 ****
一 .总则
1.1评估目的
通过评估发现应急预案、应急组织、应急人员、应急机制、应急
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1.2评估依据
1.2.1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规定和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全生产法》
2)《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
3)《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4)《 ******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意见》
5)《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估指南》
6)《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
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基本规范》。
1.3评估原则
实事求是、科学考评、依法依规、以评促改。
二 .演练评估过程
1.1评估人员就位
1.2观察记录和收集数据、信息和资料
1.3演练评估
3.演练情况分析
3.1实战演练实施情况评估 3。
3.2演练情况分析
4.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对演练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的意见和建议:
5.评估结论
5.1综合评价
5.2评估结论
优(无差错地完成了所有应急演练内容)
良(达到了预期的演练目标,差错较少)
中(存在明显缺陷,但没有影响实现预期的演练目标) 差(出现了重大错误,演练预期目标受到严重影响,演练被迫
附件:
表 3 实战演练实施情况评估表
评估项目 | 评估内容 | 实际情况 | 评估结果 |
1. 预警与信息 报告 | 1.1 演练单位能够根据监测监控系 统数据变化状况、事故险情紧急程度 和发展势态或有关部门提供的预警信 息进行预警; | ||
1.2 演练单位有明确的预警条件、 方式和方法; | |||
1.3 对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现场 人员发现险情或隐患进行及时预警; | |||
1.4 预警方式、方法和预警结果在 演练中表现有效; |
1.5 演练单位内部信息通报系统能 够及时投入使用,能够及时向有关部 门和人员报告事故信息; | |||
1.6 演练中事故信息报告程序规 范,符合应急预案要求; | |||
1.7 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向上级 主管部门和地方报告事故信 息程序,并持续更新; | |||
1.8 能够快速向本单位以外的有关 部门或单位、 周边群众通报事故信息。 | |||
2.紧急动员 | 2.1 演练单位能够依据应急预案快 速确定事故的严重程度及等级; | ||
2.2 演练单位能够根据事故级别, 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采用有效的工 作程序,警告、通知和动员相应范围 内人员; | |||
2.3 演练单位能够通过总指挥或总 指挥授权人员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 |||
2.4 演练单位应急响应迅速,动员 效果较好; | |||
2.5 演练单位能够适应事先不通知 突袭抽查式的应急演练; | |||
2.6 非工作时间以及至少有一名单 位主要领导不在应急岗位的情况下能 够完成本单位的紧急动员。 | |||
3.事故监测与 研判 | 3.1 演练单位在接到事故报告后, 能够及时开展事故早期评估,获取事 件的准确信息; | ||
3.2 演练单位及相关单位能够持续 跟踪、监测事故全过程; | |||
3.3 事故监测人员能够科学评估其 潜在危害性; | |||
3.4 能够及时报告事态评估信息。 | |||
4.指挥和协调 | 4.1 现场指挥部能够及时成立,并 确保其安全高效运转; | ||
4.2 指挥人员能够指挥和控制其职 责范围内所有的参与单位及部门、救 援队伍和救援人员的应急响应行动; |
4.3 应急指挥人员表现出较强指挥 协调能力,能够对救援工作全局有效 掌控; | |||
4.4 指挥部各位成员能够在较短或规定 时间内到位,分工明确并各负其责; | |||
4.5 现场指挥部能够及时提出有针 对性的事故应急处置措施或制定切实 可行的现场处置案并报总指挥部批 准; | |||
4.6 指挥部重要岗位有后备人选, 并能够根据演练活动的进行合理轮 换; | |||
4.7 现场指挥部制定的救援方案科 学可行,调集了足够的应急救援资源 和装备(包括专业救援人员和相关装 备) ; | |||
4.8 现场指挥部与当地或本单 位指挥中心信息畅通,并实现信息持 续更新和共享; | |||
4.9 应急指挥决策程序科学,内容 有预见性、科学可行; | |||
4.10 指挥部能够对事故现场有效 传达指令,进行有效管控; | |||
4.11 应急指挥中心能够及时启用, 各项功能正常、满足使用。 | |||
5.事故处置 | 5.1 参演人员能够按照处置方案规 定或在指定的时间内迅速达到现场开 展救援; | ||
5.2 参演人员能够对事故先期状况 做出正确判断,采取的先期处置措施 科学、合理,处置结果有效; | |||
5.3 现场参演人员职责清晰、分工 合理; | |||
5.4 应急处置程序正确、规范,处 置措施执行到位; | |||
5.5 参演人员之间有效联络,沟通 顺畅有效,并能够有序配合,协同救 援; | |||
5.6 事故现场处置过程中,参演人 员能够对现场实施持续安全监测或监 |
控; | ||||
5.7 事故处置过程中采取了措施防 止次生或衍生事故发生; | ||||
5.8 针对事故现场采取必要的安全 措施,确保救援人员安全。 | ||||
6.应急资源管 理 | 6.1 根据事态评估结果,能够识别 和确定应急行动所需的各类资源,同 时根据需要联系资源供应方; | |||
6.2 参演人员能够快速、科学使用 外部提供的应急资源并投入应急救援 行动; | ||||
6.3 应急设施、设备、器材等数量 和性能能够满足现场应急需要; | ||||
6.4 应急资源的管理和使用规范有 序,不存在浪费情况。 | ||||
7.应急通信 | 7.1 通信网络系统正常运转,通讯 能力能够满足应急响应的需求; | |||
信系统,确保通讯畅通; | 7.2 应急队伍能够建立多途径的通 | |||
7.3 有专职人员负责通讯设备的管 理; | ||||
7.4 应急通信效果良好,演练各方 通信信息顺畅。 | ||||
8 信息公开 | 8.1 明确事故信息发布部门、发布 原则,事故信息能够由现场指挥部及 时准确向新闻媒体通报; | |||
8.2 指定了专门负责公共关系的人 员,主动协调媒体关系; | ||||
8.3 能够主动就事故情况在内部进 行告知,并及时通知相关方(股东 / 家属 /周边居民等) ; | ||||
8.4 能够对事件舆情持续监测和研 判,并对涉及的公共信息妥善处置。 | ||||
9.人员保护 | 9.1 演练单位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 素并协调有关方面确保各方人员安 全; | |||
9.2 应急救援人员配备适当的个体 防护装备,或采取了必要自我安全防 护措施; |
9.3 有受到或可能受到事故波及或 影响的人员的安全保护方案; | |||
9.4 针对事件影响范围内的特殊人 群,能够采取适当方式发出警告并采 取安全防护措施。 | |||
10. 警戒与管制 | 10.1 关键应急场所的人员进出通 道受到有效管制; | ||
10.2 合理设置了交通管制点, 划定 管制区域; | |||
10.3 各种警戒与管制标志、 标识设 置明显,警戒措施完善; | |||
10.4 有效控制出入口, 清除道路上 的障碍物,保证道路畅通。 | |||
11. 医疗救护 | 11.1 应急响应人员对受伤害人员 采取有效先期急救,急救药品、器材 配备有效; | ||
11.2 及时与场外医疗救护资源建 立联系求得支援,确保伤员及时得到 救治; | |||
11.3 现场医疗人员能够对伤病人 员伤情作出正确诊断,并按照既定的 医疗程序对伤病人员进行处置; | |||
11.4 现场急救车辆能够及时准确 地将伤员送往医院,并带齐伤员有关 资料。 | |||
12. 现场控制 及恢复 | 12.1 针对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安 全健康与环境、设备与设施方面的潜 在危害,以及为降低事故影响而制定 的技术对策和措施有效; | ||
12.2 事故现场产生的污染物或有 毒有害物质能够及时、有效处置,并 确保没有造成二次污染或危害; | |||
12.3 能够有效安置疏散人员, 清点 人数,划定安全区域并提供基本生活 等后勤保障; | |||
12.4 现场保障条件满足事故处置、 控制和恢复的基本需要。 | |||
13. 其他 | 13.1 演练情景设计合理, 满足演练 要求; |
13.2 演练达到了预期目标; | |||
13.3 参演的组成机构或人员职责 能够与应急预案相符合; | |||
13.4 参演人员能够按时就位、 正确 并熟练使用应急器材; | |||
13.5 参演人员能够以认真态度融 入到整体演练活动中,并及时、有效 地完成演练中应承担的角色工作内 容; | |||
13.6 应急响应的解除程序符合实 际并与应急预案中规定的内容相一 致; | |||
13.7 应急预案得到了充分验证和 检验,并发现了不足之处; | |||
13.8 参演人员的能力也得到了充 分检验和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