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3:15:07
文档

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孝感市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我校已有经验,经学校行政研究,特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实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一代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能保持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
推荐度:
导读孝感市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我校已有经验,经学校行政研究,特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实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一代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能保持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
孝感市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我校已有经验,经学校行政研究,特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实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一代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能保持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地方发展的特色需求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原则,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周三课时,实施五个学期,共约270课时,获得15学分)、社会实践(每年一周,实施三年,获得6学分)和社区服务(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以五小时计,获得2学分)。课程结构如图所示:

三、课程目标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目标

1、经历研究探索的实践过程,获得切身体验和经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学会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步形成搜集、分析、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3、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4、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5、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目标

1、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获得直接感受,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具备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形成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社区服务活动目标

1、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形成基本的公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3、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具有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5、比较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分别来源于自然、社会、自我三大领域。具体有:

1、人与自然。如环境保护研究、生态建设研究、能源利用研究、农作物改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自然资源保护与开放利用研究、天文地理研究等。

2、人与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研究、人群心理研究、人口研究、城市规划研究、交通建设研究、法制建设研究、政治制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与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3、人与自我。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二)社会实践活动

1、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学商、军训、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

2、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文明示范班)活动或社团、俱乐部活动。

3、实地参观、考察、访问或生存锻炼。

4、社区民俗活动。

(三)社区服务活动

1、通用内容: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扶贫帮困、法制宣传、环保卫生、养护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2、特色内容:城市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如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农村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参加农忙劳动、扫盲辅导、乡村农技站(组)的科技活动、镇村公共卫生服务等。

3、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五、实施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便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施过程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以及诚实守信和尊重知识产权等情况。

六、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程文辉(校长)           副组长:熊华云(副校长)范颖波(高中部主任)

组员:华连和(教务处主任)、徐勤体(政教处主任)、付怀明(高二年级主任)、涂长青(高三年级主任)、杨志鹏(教务处副主任)、

2、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中心。

指导中心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业务指导、教师培训、活动组织、过程评价与管理、学分认定等工作。

组长:华连和          副组长:杨志鹏、龚江华

成员:龚涛涛(业务指导员)、曾小红(学籍管理员)、各位班主任

3、职责如下:

(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时、师资配备和教学(或活动)场所。

(3)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

(4)建立学生“综合活动实践课学习档案袋”。

(5)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进行评价、考核。

(6)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课题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学分认定。

七、课程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

1.课程安排

按照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高中三年内学生须完成3个课题的研究,其中高一完成1个课题;高二、高三各完成1个课题。学校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课程教师,组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教师队伍,“全员参与指导”是确定指导教师队伍的基本措施,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组织形式

(1)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课程的实施,在课程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每班组成5—7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

(2)根据活动小组确定的课题,选择合适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

(3)每位指导老师一般指导1—2个研究性学习小组。

(4)小组推荐小组长一名,组长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安排具体分工,明确任务。

3.实施研究流程

3.1课程实施流程图:

具体时间及步骤如下:

课题时间段课题实施情况课时数负责人

(部门)

"

第2周

第5周

理论学习指导12课时

教务办

指导教师

第6周

第7周

1.以班为单位分课题组(每班5-6个课题组,每组8-10人);

2.每组确定研究课题;每组确定指导教师;

3.撰写开题报告。

6课时

班主任

指导教师

第8周

期结束

各课题组活动,导师做好指导工作,

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课题阶段性总结,并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24课时

指导教师

班主任

指导教师

第2周

第9周

各课题组活动,导师做好指导工作,完成相应表格填写。20课时

指导教师
第10周

课题阶段性总结,准备撰写结题报告。3课时

指导教师
第11周

第19周

1.信息收集整理,撰写、修改、完成结题报告。

2.以班为单位交流,各班评出2个优秀课题;

3.学校交流,评选校优秀课题。

20课时

教务处

综合实践组

班主任

指导教师

假期资料汇编综合实践组

指导教师

课时合计85课时

"

第2周

第5周

1.总结与反思;

2.组织课题组外出调研

12课时

班主任

指导教师

第6周

第7周

1.以班为单位分课题组(每班5-6个课题组,每组8-12人)。

2.每组确定研究课题,确定指导教师。

3.撰写开题报告。

12课时

班主任

指导教师

第8周

期结束

1.各课题组活动,导师做好指导工作,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2.组织课题组外出调研

3.课题阶段性总结,并完成相应表格填写

40课时

指导教师

班主任

指导教师

第2周

第9周

各课题组活动,导师做好指导工作,完成相应表格填写。20课时

指导教师
第10周

课题阶段性总结,准备撰写结题报告。3课时

指导教师
第11周

第18周

1.组织课题组外出调研;

2.信息收集整理,撰写、修改、完成结题报告。

30课时

综合实践组

班主任

指导教师

高三上第2周

第18周

1.以班为单位交流,各班评选出2个优秀课题;

2.学校交流,评选校优秀课题;资料汇编;

3.每位学生参阅优秀课题;

4.学科内研究性学习专题教学活动;

5.每位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心得。

30课时

综合实践组

教务处

班主任

指导教师

课时合计147课时

(二)社区服务

1.课程安排

社区服务学习活动分别安排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取得,每个学年分别完成5个工作日活动时间,社区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可以灵活多样,如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社区活动、宣传教育、帮贫助困等。

2.组织形式

(1)采取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结合的形式。

(2)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向班主任提交“社区服务活动设计方案”,经班主任审核后,上报学生处和教务处,批准后,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服务活动。

(3)在学生进入社区服务之前,学校团委必须与学生参与服务的社区管理机构,通过不同方式取得联系,以便争取社区的支持。为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4)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社区服务活动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加深体验与感受。

(三)社会实践

1.课程安排

社会实践的形式可多样化,学生三年中至少要有两周时间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军事训练、校内值周、各种参观、考察与调研等),至少要有一周时间(合计)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校内传统活动、各类培训学习、课外社团、志愿者活动等)。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或活动内容安排如下:

学年段项目时间

长度

参加人员学分负责人(部门)
高一军  训

开学初

一周

全体学生2政教处、班主任

高二学校文明岗(值周)每学期

一周

全体学生2政教处、班主任

高一至高二校内传统活动、志愿者活动每人合计至少一周部分学生2政教处、班主任

高中三年中学生团校、课外社团、成人仪式

部分学生政教处、班主任

高一至高二各种参观、考察与调研部分学生政教处、班主任

2.组织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课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组织,一般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不少于4人,同时注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1)活动前的相关培训与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是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要求、学习要求、活动方案的设计、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的一般步骤等。同时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开放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

(2)选择活动内容与制定活动计划。除军训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外,其他活动都

要由各社会实践小组根据本组共同意愿,先选择活动内容,并根据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主任或指导教师审查后再进行实施。

(3)活动的实施。各社会实践小组围绕选择的活动内容,按照活动计划认真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服从实践单位的管理和领导;二是服从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三是小组内搞好协作;四是认真作好活动记录。

(4)参与交流。当一项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报告。同时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提交一份活动小结或体会文章。小组成果报告在班级或年级交流,个人的活动小结或体会文章在组内交流。

八、学分认定办法

1、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满足下列四项条件则获得6个学分。(1)完成理论课学习并经考核合格;(2)达到规定的活动学时;(3)按时完成课题结题;(4)在活动中履行规定职责。

2、社会实践活动:高一参加军训获得2学分;高二、高三每年不少于1周(按5个工作日计算)社会实践活动即各得2学分。班主任应根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实践时间证明来认定;由学校组织的活动,由学校负责人认定;不参加社会实践或活动时间不足者,不给学分。

3、社区服务活动: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得2学分。班主任根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来认定;团委或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由学校负责教师认定;不参加社区服务或服务时间不足,不给学分。

文档

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孝感市黄陂路综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我校已有经验,经学校行政研究,特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实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一代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能保持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